..續本文上一頁?你不修禅定,開發不了根本智,你不學法,得不到後得智,一直沒有上進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7-6)(總第85)
◎ 傅味琴 講于 2002.3.8
不懂佛法的人抓一句,
仍然是不懂佛法的一句
提要:
■ 要廣修以後,才能越修越略,一字也能攝全部教法,你不懂仍然是小學
一年級
■ 不懂佛法的人抓一句,仍然是不懂佛法的一句
■ 說一念即能成佛的人,自己怎麼還沒成佛
■ 心不大的人像小貓,傲慢的人不知次第,懂法的人才知道“圓頓不離次第”
■ 皈依後要深入經藏,最後的歸宿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要廣修以後,才能越修越略,一字也能攝全部教法,
你不懂仍然是小學一年級
什麼叫做越修越略?這是廣修以後,慢慢緊縮起來的略,這個略可不是簡單,它包含著廣的。比如六百卷《大般若經》,你什麼事情也不幹,光是唸就要唸叁個月。在六百卷的基礎上,再縮成一本《金剛經》,但是《金剛經》裏完全具足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意義。你還可以縮成《心經》,還可以縮,縮到後來,“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懂的人一聽到這句,《心經》所有的法義全想得起來,要這樣才起作用啊。能不能再縮?你只要全部法義都懂了,可以縮成一個字:去,全部的法義全在裏邊了,什麼都去光,什麼都空光。懂了就簡單了。對廣大的法義都懂了,然後再簡單,你這個簡單就法法具足。你不懂,仍然是一年級。
不懂佛法的人抓一句,仍然是不懂佛法的一句
咱們佛協文教部,叁年前的成立大會上,佛教協會的法師來講話:“希望大家好好地學習,要學習正法,要學習戒定慧。不要聽外面說的“只要一句就行了”。只要一句,那是地上菩薩修的。”因爲登地菩薩,他學的法很廣啊。也就是說要在廣大學習佛法的基礎上,慢慢地收,那麼越收越簡單。這是釋迦佛的教導,我們既然是佛弟子就不要離開釋迦佛的教導。
最後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最高的境界,也用不著一句,一念就成佛。這個一念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說一念即能成佛的人,自己怎麼還沒成佛
我年輕時,有個有點名氣的居士對我說:“聽說你很用功,你何必這麼辛苦?你知道不知道,一念就可以成佛?”我年輕時看的經書不多,這是頭一次聽到,我說:“你還是讓我這麼樣辛苦吧,我看我現在不是一念成佛的水平,我是主張精進學習的。”他看我不接受就走了。我忽然想起來,既然成佛那麼簡單,他剛才起了好幾個念頭了,怎麼沒成佛?
心不大的人像小貓,傲慢的人不知次第,
懂法的人才知道“圓頓不離次第”
現在的佛弟子兩種極端,一種人心不大,不像獅子,也不像白象,簡單像一只小貓,把自己看成沒用,老是原地踏步,叫他多學一點,他就怕;還有一種人呢,極其傲慢,以爲自己看的經書多,學得多,一念就能成佛。我不是反對一念成佛,據說一念成佛也是佛講的,但是應該要理解如來的真實義。圓頓離不開次第的,現在上樓最快就是乘電梯,走樓梯要一層層上去,電梯“呼”就上去了,這好比是圓頓。其實電梯也是一層層上去的,只不過它速度快呀,哪有離開次第的?我再講個現實的例子。你走進辦公室,看見一個人在敲牆壁,他樃頭一敲,牆就倒了。你就說,“牆壁只要敲一下就倒了。”你怎麼一下敲不倒?因爲你沒有進辦公室前,他已經敲了九十九下,等你進來時,那是他第一百下,這才倒下來。所以一念成佛的圓頓,離不開前面一步步修行的次第。
皈依後要深入經藏,
最後的歸宿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修行頭上有起點,後乃歸宿”,修行就是聞思修,首先要聞,聽了法,你發了歡喜心,對佛教有了信心,那麼具體行動就要跟佛學了。所以修行的起點就是皈依,你首先要皈依叁寶,成爲一個佛弟子。歸宿在哪裏?歸宿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最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第二法”,除了無上正等正覺以外,沒有第二個法能跟它並列,萬法歸一。歸到哪裏?就歸到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上。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7-7)(總第86)
◎ 傅味琴 講于 2002.3.8
到彼岸並非成佛的全過程,
要修菩薩道才能成佛
提要:
■ 到彼岸並非成佛的全過程,要修菩薩道才能成佛
■ 外道偷了佛法裏的一句半語,以爲就能成就了,佛門可不能這麼搞
■ 所有數字都沒有了,連二也沒有了,那麼一也不存在了
■ “百尺竿頭,更上一層”就進入了空,還要把這個“空”也空掉,才是
徹底空
■ 平等從空來,放下一切執著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 最後成就的境界,不等于一個凡夫現在就可以把法舍掉
■ 如今說放下的人並不懂得該放下什麼,好比沒有畢業就放下書本
■ 今天還是個修行人,要空掉的是煩惱執著,要放下的是惡業
到彼岸並非成佛的全過程,
要修菩薩道才能成佛
佛講的四十九年的法都是引導你進入佛之知見,引導你進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是絕對的真理,如果還有另外一個法,能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列,那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變了相對。兩個歸宿你到底歸到哪裏?證阿羅漢果到彼岸,也不過是成佛前的一個過程,不是全過程,你還要修菩薩道,才能成佛。
外道偷了佛法裏的一句半語,以爲就能成就了,佛門可不能這麼搞
從前我常聽到這句話: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很多外道都盜取佛教裏的名詞,比如邪教*輪,偷了佛教裏“*輪”這個名詞。解放初期有個外道叫“一貫道”,也說萬法歸一,這也是從佛法裏偷去的。他不懂佛法,偷了一句半語,以爲這麼搞就能成就了。佛門可不能這麼搞。
所有數字都沒有了,
連二也沒有了,那麼一也不存在了
萬法歸一,都歸到最後的歸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歸到哪裏去?能解答嗎?你們天天唸《金剛經》,看樣子你們對《金剛經》不懂的了。世間上的一切語言文字全都是相對的,有白就有黑,有黑就有白,數字也是相對的,因爲有二才有一。二從哪裏來?因爲有一,兩個一加起來就叫二。所有數字都沒有了,十也沒有了,九也沒有了,八,七……,連二都沒有了,歸進來了,那麼一也不存在了。
再啓發你們一下,天空是一個天空還是兩個天空啊?(下答:一個。)咱們總是說天空,從來也沒有說:我看到了“一個天空”。既然沒有兩個天空,只有一個天空,這個一也不存在了,就是“天空”!你想想看還有一嗎?
“百尺竿頭,更上一層”就進入了空,
還要把這個“空”也空掉,才是徹底空
禅宗說“百尺竿頭,更上一層”,一百尺的竹竿,你已經上到頂上了,你還要再上去一層,因爲你站在百尺竿頭上,還沒有成就啊,更上一層就是叫你離開竹竿,進入空裏。所以《金剛經》裏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又說:實無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證,就是要你空光。《文殊法》裏空得更徹底,有二十空。內空空六根,外空空六塵,內外空空十八界,內外都空了,還要修空空,把你原來的空的觀念也要空掉,這第二個空就是空掉第一個空的觀念。
平等從空來,
放下一切執著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果有人說:“我證到阿羅漢果了。”如來不會贊歎你的,實際上你也沒有證到阿羅漢果。你要明白實無阿羅漢果可證,也沒有佛可成,什麼都空光,什麼都放下,一切都平等了,你才是徹底。平等就是從空來,宇宙的空最平等。當你心絕對平等,心裏的一切挂礙、執著全部放下,連你學到的法上的智慧也不執著了,那個時候你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最後成就的境界,
不等于一個凡夫現在就可以把法舍掉
這是最後的境界啊,不是現在。如果說“我現在什麼都要空光,那麼佛法也不用聽了”,那又不對了。現在我們再把空的道理說說全面,你空是空掉有,你現在什麼也沒有,怎麼空法?一個人滿口袋的錢,看見要飯的,給這個人一點,給那個人一點,把自己已經有的布施掉,口袋裏也空掉了。假如你是個窮光蛋,自己還要向人家要飯吃了,你空什麼呀?
如今說放下的人並不懂得該放下什麼,
好比沒有畢業就放下書本
很長年代以來,佛門流行一句話,“你要放下放下。”有的人誤解這句話:既然要放下,何必拿?既然連法都要舍掉,何必學?那就是邪知邪見了。你有了才能放下呀。比如我現在口渴,喝了水我就不渴了,假如我喝完水還拿著杯子講法,過了五分鍾手還舉著,乃至于舉了半個小時,你們就要提醒我,“放下放下,拿著多吃力啊。”這就對了。假如我剛剛拿起杯子,你說“放下放下”,可是沒解決渴啊,我又拿起來了,你又說“放下放下”。其實這個說“放下”的人,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放下。要你成就了,才能夠放下一切法,你沒有成就,你怎麼好放下呢?好比說大學畢業了,你過去念的書才能放下,沒有畢業你就放下,你怎麼當學生呢?
今天還是個修行人,
要空掉的是煩惱執著,要放下的是惡業
我怕說得高,聽的人要誤解,所以最後還是從高上回過來。咱們說咱們今天的話,我們還沒有成就,佛法要好好地學。如果說空,說放下,按咱們現在的水平、現在的情況,是指的空掉煩惱、空掉執著、放下惡業、不要造惡。是指這個。
今天這一段講完了,現在下課。(2002.3.8)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8-1)(總第87)
◎ 傅味琴 講于 2002.3.9
修文殊法要以文殊菩薩爲師,
師都要對弟子擔負責任
提要:
■ 衆生不固定在一個地方,因緣也不相同,所以“何師爲我師”無一定標准
■ 顯密二教,都主張根據理論去實踐,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80~8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