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70~79)▪P2

  ..續本文上一頁說,要麼不開口,一開口講的就是法義,交流學法的感想心得。

  從前能海上師講法時說,“四川人見面就說“今天天氣好”,“今天天氣好”跟了生死有啥關系啊?”這種世俗的一套可以免了。人們說“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我加了一句話,“語言是教育人的工具”。光是交流思想還不夠,要起到好的作用,就要把它作爲教育人的工具。

  正知正見才是修行人的無上供養

  意也要供養。佛法教你怎麼去想,你就怎麼去想,教你不要這麼想,你就不要這麼想。心裏所想的種種念頭,也就是思想,全是佛法的思想,起的全是佛法的念頭,也就是正知正見,這就是意供養。這樣的修行才是無上供養。

  修行人要善觀叁業,

  把有漏的身口意修成無漏的身口意

  佛弟子中有個叫羅睺羅,是釋迦佛的兒子,有一天釋迦佛對他說:“汝今羅睺羅,善觀叁業。”意思是說,羅睺羅,你今天出家了,應該好好地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清淨不清淨,從身口意上去修清淨。

  昨天講到我們的身口意是有漏身口意,造的業都是有漏的。佛菩薩是清淨身口意,整天地度衆生,是無漏身口意業。所以衆生的身口意稱爲叁門,就像門那樣,好人也進得去,壞人也進得去。衆生身口意,好事也做,壞事也做。佛菩薩的身口意稱叁輪。輪子會轉的,菩薩的身口意一直在度衆生,輪就是度衆生的意思,所以我們要把身口意從不清淨修成清淨。

  釋迦佛的弟子,不能等將來見佛後再修,

  早修早成就、早解脫呀

  我們今天都學佛法了,要照佛法去修身口意,你覺悟高,抓得緊,又認真,進步就快;你懈怠,不抓緊,進步就慢。能海上師以前說:不要認爲反正彌勒菩薩到娑婆世界來成佛時,咱們釋迦佛的弟子在龍華叁會上個個都證阿羅漢果,所以不精進也很心安理得。還是早證果早成佛的好,何必一定要到那個時候呢,早證果早成佛早解脫呀。所以我們還是要精進用功,要有覺悟,對修行要充滿希望,要精神抖擻。

  舍掉煩惱就沒有煩惱了,

  有什麼舍不得的呢?

  提要:

  ■ 舍掉煩惱就沒有煩惱了,有什麼舍不得的呢

   ■ 把有漏的身口意奉獻叁寶,是殊勝微妙的法

   ■ 以清淨心作供養,佛最歡喜

  舍掉煩惱就沒有煩惱了,有什麼舍不得的呢

  有人說我也在修啊,可是要去掉煩惱習氣實在太難太難。以前佛到一家的門口,那家人見如來來了,想要修供養。他把箱子打開來,裏邊都是潔白的毛毯,他拿起一條來,看看太好了,舍不得,再拿一條,又舍不得。他想拿一條比較差一點的,誰知道,拿出的是一條最好的。如來說,“就這一條好了。”他只好把難舍掉的、執著得最厲害的供養如來,如來拿走了,他這個執著就沒了。這是如來的善巧方便,我要講的也就是這個善巧方便。我們衆生有時候也想把煩惱推出去,可只推了一點點,想想又舍不得,再抓回來。今天覺悟了,沒有煩惱也很輕松,明天想想,又起煩惱了,那麼怎麼辦呢?那就要用剛才說的釋迦佛的善巧方便,你幹脆就把你的煩惱脾氣供養出來,不就沒了?那麼釋迦佛要不要?要,而且很歡喜地要,因爲你能舍得掉煩惱,你就沒有煩惱了呀。

  把有漏的身口意奉獻叁寶,是殊勝微妙的法

  從前有個徒弟問師父,“我脾氣大,煩惱這麼重,斷也斷不了,師父你看怎麼辦?”師父說,“有辦法,你把你的煩惱供養我。”從此師父等徒弟一起煩惱就說他,“你煩惱都供養我了,你還拿回去啊?”這就叫以我有漏身口意業奉獻叁寶,這是最殊勝、最微妙、最無上的法。那些佛法懂得很少的人,或許會跟你說,“你把煩惱供養佛,罪過罪過。”說這個話倒有罪過了,因爲你把釋迦佛講的法推翻了。

  以清淨心作供養,佛最歡喜

  能海上師就是這樣。你去供養能海上師的不論多少好壞,他都歡喜。你供養一元錢,上師也給你收下來,供養一萬元錢,也給你收下來。佛在世時有個貧窮的老太太從清水池裏舀了一碗水,恭恭敬敬供養佛,佛就微笑了,旁邊的國王挺嫉妒,就問佛:“我經常供養出家人飲食、房舍,如來從來沒笑過,今天這個窮老婆子供養如來一杯水,如來大發歡喜,這是什麼道理?”佛回答他:“你雖然供養多,你是傲慢心供養,功德不大。這個老婆婆是以恭敬心、清淨心供養,她的功德遠遠超過你,所以我微笑了。”

  把有漏的身口意供獻出來,我們是爲了修行,爲了成道,爲了快快證阿羅漢果,這樣一顆清淨心、一顆恭敬心,如來大發歡喜。這些道理,要懂法義的人才會理解。今天講到這裏。(2002.3.2)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5-1)(總第73)

  ◎ 傅味琴 講于 2002.3.4

  依法修行的成果供養才是法供養

  提要:

  ■ 沒有恭敬心的皈依不起作用,不作供養不修行,就把自己架空了

   ■ 依法修行的成果供養佛菩薩才是法供養

   ■ 以身口意作供養,斷煩惱最快

   ■ 修行要在意上紮根,把煩惱掃幹淨

  沒有恭敬心的皈依不起作用,

  不作供養不修行,就把自己架空了

  上次我們從有漏、無漏講到有漏身口意業、無漏身口意業,還講到沒有恭敬心的皈依不起作用。有人皈依以後既不供養培福,又不修行,還去影響別人,自稱佛弟子,其實什麼都沒有做。把自己架空,把修行架空,把佛教也架空。要培福就要修供養,財物供養遠遠不夠,不過也帶了一點修行的意義,作用就是去掉自己的貪心,但也僅是去掉一部分的貪心,衆生難道只是貪財嗎?而且對于財物供養來說,一個居士也不見得做到了“盡我所有作供獻”,也不過是在自己所貪的財物裏邊抽出一部分罷了,像這樣的修行,能徹底圓滿嗎?當年釋迦佛行菩薩道時,連身體連生命都供養了。

  依法修行的成果作供養才是法供養

  財物供養也是好,無上的供養就是法供養。你佛法都不懂,怎麼做法供養?不論布施也好,供養也好,你總得有啊,你沒有佛法怎麼修法供養?有人說唸經就是法供養,唸經你懂了沒有?打一個比方,經書裏全是寶,可是這個寶盒子你沒辦法打開,一粒寶貝都取不到,你供養什麼呀?這就是末法時期的現象。很多人都跟著這種現象轉,自我安慰,自我陶醉,自以爲是一個修行人,其實生命時光都浪費了。普賢菩薩說一切供養,法供養第一。修行人應該要著重于法供養,有法才能修行,依法修行得出的成果供養佛菩薩,這是佛菩薩最喜歡的。哪一個老師不喜歡學生成績好啊。

  以身口意作供養,斷煩惱最快

  今天早晨開會,我上到般若堂時,有人還沒到。從前糾察是走在同學後面,現在走在前面,只告訴我“他們隨後就到”。你走在後面,同學就不敢拖延時間了!還有個同學等了很久才上來,我以爲他有什麼要緊的事情,原來是爲了給我放一杯茶,一杯藥。你遲到就犯了紀律。紀律就是法,一個人不遵守紀律,還談什麼法供養?

  我們講的是文殊法,是以文殊菩薩的智慧爲准則的,所以要做到身口意供養。進了這個法門,不管你脾氣好脾氣壞,身口意全要供養。這樣一供養,你們原有的身口意就空掉了,沒有了。自己身口意有煩惱斷不了,還舍不得供養!肯供養出來,這個脾氣就不是你的了,你還有什麼理由發脾氣啊。所以身口意供養是一個極其殊勝、極其無上的法門,用身口意供養的辦法,斷我執最快最好。

  我年輕時,能海上師也沒有給我講這麼多法,也沒有像我這樣苦口婆心指導得這麼細,我也沒有一年365天都跟在能海上師身邊,我還不是跟普通居士一樣?我怎麼會這麼聽話呢?同樣是人,爲什麼你們就做不到?

  身口意供養,你懂了嗎?你懂了才能接受。既然懂了,就要開始行動,怎麼樣開始?身口意上,稍微有一點小毛病冒出來馬上就打下去,不許身造惡,不許口造惡,也不許意造惡。否則怎麼叫身口意供養?

  修行要在意上紮根,把煩惱掃幹淨

  以後你們鬧了矛盾,有道理的就把道理講出來,修行不在意上挖根,怎麼掃幹淨煩惱啊?好比打仗,土匪躲進山洞裏,你以爲沒事了,等到黑夜,又出來搗亂了。修行人暴露出一點缺點,馬上把它抓住,消滅它。從前我在政治學習的時候,學到這麼一句話:對于反動派,我們不是要消滅他的肉體,而是要消滅他的反動思想。今天在佛門修行斷煩惱,就是消滅心裏的煩惱,這就叫革命。來這裏學法的人個個都是寶,你不把他雕刻成器,你就是在糟蹋人。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5-2)(總第74)

  ◎ 傅味琴 講于 2002.3.4

  以有漏身口意作供養,能得無漏身口意加持

  提要:

  ■ 衆生錯把感情用于煩惱,早舍掉早證果

   ■ 供養大衆是以歡喜心供養,培養你們成才是以恭敬心供養

   ■ 以有漏身口意作供養,能得無漏身口意加持

  衆生錯把感情用于煩惱,早舍掉早證果

  佛菩薩的智慧可不是凡夫的智慧,你以凡夫的心態去衡量諸佛菩薩的智慧,你能看得清楚嗎?諸佛菩薩,你供養他好的壞的,他可沒有辨別,不垢不淨啊。你有恭敬心就是好,可不是看你的東西,是看你的心。依照人世間的習慣挑好的來供養,這是我們凡夫在修恭敬心。可別以爲諸佛菩薩,供養他好的,他就喜歡,供養他壞的他就生氣。如果我們把壞的習氣、壞的脾氣、壞的身口意供養給本尊,他生大喜歡,因爲你過去舍不得的東西,現在也肯供養了。當然,你要誠心誠意的。凡夫對于衆生的感情很少,而對自己煩惱的感情深厚得不得了,所以我常講這句話:衆生錯就錯在用錯感情上。誰也不肯幹脆一下子把這個壞脾氣抛掉。硬是舍不得,硬是要保留,明明知道這個壞脾氣在害我,還是舍不得丟掉。這種愛壞脾氣的感情,就像是母子關系,明知道兒子很壞,還拼命幫兒子說好話。多少世來舍不得丟掉的壞脾氣,你今天能夠舍得供養本尊,本尊哪有不喜歡的?你早舍得的話,你早就證阿羅漢了。

  供養大衆是以歡喜…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70~7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