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70~79)▪P3

  ..續本文上一頁心供養,

  培養你們成才是以恭敬心供養

  聽說宗喀巴大師在山洞裏苦修時,只有一只青稞面做的“勒尾得”作供養,幾個月供下來全發黴了。沒有別的東西,他仍然供養發黴的“勒尾德”。修行是修顆心啊,爲什麼每次誦經供佛要買這麼多供品啊,你說,“供養越多福氣越大。”這沒錯。其實這裏面還有一個原因,平時你們不准吃零食,每個月初八開放開放,供品可以吃,讓你們高興高興。說,“佛都沒有吃,我吃了,這樣罪過罪過。”你們都是未來佛,這也是供養佛呀。說到底,這是以一顆菩提心、慈悲心、愛護心對你們作供養。清定上師過去在成都近慈寺時,是沙彌堂的堂主,經常替小沙彌向能海上師要點吃的東西,所以我也經常想找一點吃的給你們吃吃。表揚你們爲了使你們歡喜,這是對你們作歡喜心的供養;批評你們,這是對你們極大的恭敬、尊重,以此來修供養,因爲你們是一塊好材料,必須快快培養出來,快快成就。

  以有漏身口意作供養,能得無漏身口意加持

  “本尊即以無漏身口意業加持于我”,修文殊法的就以文殊菩薩爲本尊。本尊都是修行圓滿,身口意叁業清淨的。本就是根本,尊就是世尊,世尊就是佛。文殊菩薩早就成佛了,他來娑婆世界幫助釋迦佛度衆生,所以化現爲菩薩。文殊菩薩又是諸佛之師,未來成佛的彌勒菩薩現在正在兜率天,誰在當他的老師?就是文殊菩薩。

  本尊以無漏的身口意業加持于我,可有的加得進去,有的加不進去,爲什麼?我講件事情給你們聽。大概是84年,我第二次到內蒙古呼和浩特,那時我是通過講課形式來作心理治療。有個學生走過來給我倒茶,我把茶杯蓋子一蓋,我說,“你就這麼倒吧。”他說,“蓋子蓋住了,怎麼倒得進去啊?”那麼我把蓋子打開。他要把裏邊的茶水倒掉,我說,“別倒掉,你就這麼倒吧。”他說,“杯裏的茶水滿滿的,不倒掉,咋倒得進去?”我就讓他去倒掉。剛放好,他要倒水,我把茶杯反過來一放,他說,“茶杯顛倒了,怎麼倒得進去?”我就跟大家說:自己把蓋子蓋住了,不願意接受教導;習氣煩惱滿滿的,不願意空掉;知見顛倒了,連水都灌不進去,加持還加得進去嗎?所以必須要空掉,才能加得進去。也就是說把自己原有的有漏身口意供獻給本尊,你空掉了,然後本尊以極好的、沒有煩惱的、清淨的身口意業給你作加持,那才起作用啊。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5-3)(總第75)

  ◎ 傅味琴 講于 2002.3.4

  得文殊菩薩加持 即能與清淨心相應

  提要:

  ■ 接受師的菩提心、說法度衆生的影響,能得師的加持

   ■ 學好文殊十大願,就能成就文殊菩薩的身口意功德

   ■ 得文殊菩薩加持,即能與清淨心相應

   ■ 與煩惱心相應,就是我們不能很快成就的原因

  接受師的菩提心、

  說法度衆生的影響,能得師的加持

  什麼叫加持?你接受了給你作加持人的影響,你得到了這股力量,你就得到了他的加持。比如說,你在他身邊,他的身口意影響了你,你心裏有他,他心裏有你,心與心相通,很容易獲得影響。要經常觀師的功德,你不觀怎麼得到加持?師身功德度衆生,口功德說法,意功德菩提心。你如果能接受這個影響,你也要去度衆生啊。別跟衆生鬧矛盾,別怄衆生的氣,否則你怎麼度衆生?我常說:眼淚往肚子裏吞,微笑送別人。你接受了我這句話的影響,你就得加持了。

  口呢,聽了那麼多的法,法義好好地吸收吸收,總結總結,以後講起法來別沒有條理海闊天空地亂扯,你們即使還沒有當老師,也可以先開展演講。其實平常生活中你也可以修語輪功德,給同學們講幾句法語,說幾句鼓勵的話,啓發勸導的話,愛護的話。意功德呢,看你有沒有菩提心了,你受了這種影響,你才叫得加持了。不受影響,你得到什麼?

  學好文殊十大願,

  就能成就文殊菩薩的身口意功德

  做老師尚且要每時每刻以身口意來影響你,何況是本尊?文殊菩薩有大智慧,他無時無刻不在加持我們,你不接受文殊菩薩影響,可惜不可惜?你不學文殊菩薩的身口意,可惜不可惜?

  說“文殊菩薩我又看不見,我怎麼學習?”學好《文殊法》裏的文殊十大願,就能成就文殊菩薩的身口意功德。你照十大願去學嘛,從能海上師的法流裏,就體現了文殊菩薩的智慧。能海上師火化時,天上出現極亮的光,有人拍下來,洗出來是騎獅子的童真文殊。可見能海上師修文殊法成就了。能海上師也是生長在末法時代的呀,我是在能海上師那兒學的法、受的影響,多多少少你還能從我身上聞到一點能海上師的氣味,即使我只是個香盒子,可是也能聞出香味道來。今天你們假如能到能海上師那裏去學法,你需要什麼,我都支持你。可是現在能海上師圓寂了,連我都沒有這個福氣了,你們再不跟我學,你們怎麼辦呢?好比香沒有了,只留下了一只香盒子,你再不要,你連香味都聞不到了。

  得文殊菩薩加持,即能與清淨心相應

  我們一方面學文殊菩薩的身口意,一方面求文殊菩薩給我們作加持,自力他力相結合,“爾時即與本尊清淨之體合而爲一”。當你把煩惱、把身口意供獻給本尊的時候,文殊菩薩即以無漏的身口意業加持你,當下你這個心從清淨的體上就跟文殊菩薩心相應了,一相應就合二爲一,最後你的身口意就跟文殊菩薩的身口意合成一體,你就成就了本尊。即使你沒有修成就,在那個時候,你這顆心完全是文殊菩薩十大願的心,也已經相應了,已經合起來了。

  與煩惱心相應,就是我們不能很快成就的原因

  爲什麼修文殊法的人很多到現在還沒有成就啊?就好比六道輪回那樣,今天做人吃飯,明天做狗去吃大便,這還搞得好嗎?今天跟文殊菩薩的心相應,要不了多少時候,又跟自己的煩惱心相應了,這就是我們不能很快成就的原因。

  今天這一段已經給你們講完了。希望你們消化消化,不要像聽故事那樣,聽是聽了,仍然沒有拿到。自己要深刻地去思維,好好去研究,想一想,我該怎麼樣改變自己。今天講到這兒,下課。 (2002.3.4)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6-1)(總第76)

  ◎ 傅味琴 講于 2002.3.6

  一切論,皆先皈依文殊,

  因爲文殊是一切佛的智慧

  提要:

  ■ 一切論,皆先皈依文殊,因爲文殊是一切佛的智慧

   ■ 皈依文殊得智慧辯才,學法能使身口意清淨

   ■ 懶惰的人想交好運,上當的人連真的也懷疑了

   ■ 心裏空虛,無依無靠,那也是很苦的了

  

  南無皈依金剛上師文殊師利菩薩 叁稱

  ~能海上師說:“一切論,皆先皈依文殊,因文殊是一切佛的智慧,即佛之智慧顯。”

  清定上師說:“此書講以上師代表叁寶,修行初學廣,漸攝總,越修越略,最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第二法(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修行頭上有起點,後乃歸宿。”

  

  今天開始講皈依正文。“南無皈依金剛上師文殊師利菩薩”這本儀軌是文殊念誦法,以文殊菩薩爲本尊,所以首先就要皈依文殊菩薩。

  一切論,皆先皈依文殊,

  因爲文殊是一切佛的智慧

  “一切論,皆先皈依文殊,因爲文殊是一切佛的智慧,即佛之智慧顯。”一切佛的智慧,都攝在文殊菩薩的智慧裏,《文殊略法》裏有“諸佛佛子攝爲一”,就是說文殊菩薩的智慧包括了一切佛一切菩薩的智慧。菩薩以及後來各位論師造的論,都是先皈依文殊菩薩以求加持。如果你要求智慧,不管是學習也好,造論也好,或者是辯論考試,都先皈依文殊菩薩以求加被。在佛經裏,佛每次說法都是以文殊菩薩爲上首,所以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法王就是佛,廣義來說,佛子都是法王的兒子,從佛性上說,咱們也都是未來佛,可實際上咱們今天還是愚癡衆生,所以真正的法王子就是文殊菩薩。

  皈依文殊得智慧辯才,

  學法能使身口意清淨

  文殊菩薩具大智慧。度衆生應該要有智慧辯才,要得智慧辯才,就得皈依文殊菩薩。並不是頂叁個禮就算皈依了,現在人的這種皈依,僅是宗教儀式,並沒有達到皈依的真正作用。真正的皈依,你皈依釋迦佛了,就要跟釋迦佛學,要照釋迦佛的教導去行持。比如昨天我們講的:“以我有漏身口意業奉獻本尊,本尊即以無漏身口意業加持于我”,怎麼讓這兩句話起作用呢?就要跟本尊的心相同。本尊都是清淨身口意,你也必須是清淨身口意,那才相應。要使身口意清淨就得學法。哪有皈依了不學法而起作用的?

  懶惰的人想交好運,上當的人連真的也懷疑了

  末法時期衆生,心態不正常,想投機取巧,好像自己一皈依就馬上交好運,只要磕叁個頭就能得到菩薩保佑,什麼都會從天上掉下來。這都是懶惰的心態,投機取巧的心態,這種心態最容易受騙上當。以前晚報上有篇文章,“先有受騙的人還是先有騙子”,如果每個人都沒有受騙上當的這種愚癡心態,騙子也發揮不了作用。世間上受騙上當的人很多啊,這種人可以說是缺乏理智,歸根結底還是缺乏智慧。你沒有智慧,僅僅是冷靜,假如騙子手法高明一點,你也會上當的。一開始,因爲心地善良,感情豐富,馬上就相信,恨不得整個心都撲上去,後來發現上當了,心理上受了一個刺激。第二次又相信了,又發現上當了。這樣下去,越來越苦惱,以後就會發展成對真的也懷疑:我到底該信不該信。

  心裏空虛,無依無靠,那也是很苦的了

  比如學氣功出偏差,又被騙走了很多錢,上當了,來學禅定就帶著懷疑。信佛呢,開始覺得信佛不錯,因爲佛教在民間紮根很深,進了佛門沒多久又懷疑了。假如感覺全世界都沒有一個可信任的人,這個人心裏就會很空虛,很彷徨、無依無靠,那也是很苦的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6-2)(總第77)

  ◎ 傅味琴 講于 2002.3.6

  不充實佛法的智慧,發心也難以純淨

  提要: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70~7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