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要么不开口,一开口讲的就是法义,交流学法的感想心得。
从前能海上师讲法时说,“四川人见面就说“今天天气好”,“今天天气好”跟了生死有啥关系啊?”这种世俗的一套可以免了。人们说“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我加了一句话,“语言是教育人的工具”。光是交流思想还不够,要起到好的作用,就要把它作为教育人的工具。
正知正见才是修行人的无上供养
意也要供养。佛法教你怎么去想,你就怎么去想,教你不要这么想,你就不要这么想。心里所想的种种念头,也就是思想,全是佛法的思想,起的全是佛法的念头,也就是正知正见,这就是意供养。这样的修行才是无上供养。
修行人要善观三业,
把有漏的身口意修成无漏的身口意
佛弟子中有个叫罗睺罗,是释迦佛的儿子,有一天释迦佛对他说:“汝今罗睺罗,善观三业。”意思是说,罗睺罗,你今天出家了,应该好好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清净不清净,从身口意上去修清净。
昨天讲到我们的身口意是有漏身口意,造的业都是有漏的。佛菩萨是清净身口意,整天地度众生,是无漏身口意业。所以众生的身口意称为三门,就像门那样,好人也进得去,坏人也进得去。众生身口意,好事也做,坏事也做。佛菩萨的身口意称三轮。轮子会转的,菩萨的身口意一直在度众生,轮就是度众生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把身口意从不清净修成清净。
释迦佛的弟子,不能等将来见佛后再修,
早修早成就、早解脱呀
我们今天都学佛法了,要照佛法去修身口意,你觉悟高,抓得紧,又认真,进步就快;你懈怠,不抓紧,进步就慢。能海上师以前说:不要认为反正弥勒菩萨到娑婆世界来成佛时,咱们释迦佛的弟子在龙华三会上个个都证阿罗汉果,所以不精进也很心安理得。还是早证果早成佛的好,何必一定要到那个时候呢,早证果早成佛早解脱呀。所以我们还是要精进用功,要有觉悟,对修行要充满希望,要精神抖擞。
舍掉烦恼就没有烦恼了,
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提要:
■ 舍掉烦恼就没有烦恼了,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 把有漏的身口意奉献三宝,是殊胜微妙的法
■ 以清净心作供养,佛最欢喜
舍掉烦恼就没有烦恼了,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有人说我也在修啊,可是要去掉烦恼习气实在太难太难。以前佛到一家的门口,那家人见如来来了,想要修供养。他把箱子打开来,里边都是洁白的毛毯,他拿起一条来,看看太好了,舍不得,再拿一条,又舍不得。他想拿一条比较差一点的,谁知道,拿出的是一条最好的。如来说,“就这一条好了。”他只好把难舍掉的、执着得最厉害的供养如来,如来拿走了,他这个执着就没了。这是如来的善巧方便,我要讲的也就是这个善巧方便。我们众生有时候也想把烦恼推出去,可只推了一点点,想想又舍不得,再抓回来。今天觉悟了,没有烦恼也很轻松,明天想想,又起烦恼了,那么怎么办呢?那就要用刚才说的释迦佛的善巧方便,你干脆就把你的烦恼脾气供养出来,不就没了?那么释迦佛要不要?要,而且很欢喜地要,因为你能舍得掉烦恼,你就没有烦恼了呀。
把有漏的身口意奉献三宝,是殊胜微妙的法
从前有个徒弟问师父,“我脾气大,烦恼这么重,断也断不了,师父你看怎么办?”师父说,“有办法,你把你的烦恼供养我。”从此师父等徒弟一起烦恼就说他,“你烦恼都供养我了,你还拿回去啊?”这就叫以我有漏身口意业奉献三宝,这是最殊胜、最微妙、最无上的法。那些佛法懂得很少的人,或许会跟你说,“你把烦恼供养佛,罪过罪过。”说这个话倒有罪过了,因为你把释迦佛讲的法推翻了。
以清净心作供养,佛最欢喜
能海上师就是这样。你去供养能海上师的不论多少好坏,他都欢喜。你供养一元钱,上师也给你收下来,供养一万元钱,也给你收下来。佛在世时有个贫穷的老太太从清水池里舀了一碗水,恭恭敬敬供养佛,佛就微笑了,旁边的国王挺嫉妒,就问佛:“我经常供养出家人饮食、房舍,如来从来没笑过,今天这个穷老婆子供养如来一杯水,如来大发欢喜,这是什么道理?”佛回答他:“你虽然供养多,你是傲慢心供养,功德不大。这个老婆婆是以恭敬心、清净心供养,她的功德远远超过你,所以我微笑了。”
把有漏的身口意供献出来,我们是为了修行,为了成道,为了快快证阿罗汉果,这样一颗清净心、一颗恭敬心,如来大发欢喜。这些道理,要懂法义的人才会理解。今天讲到这里。(2002.3.2)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5-1)(总第73)
◎ 傅味琴 讲于 2002.3.4
依法修行的成果供养才是法供养
提要:
■ 没有恭敬心的皈依不起作用,不作供养不修行,就把自己架空了
■ 依法修行的成果供养佛菩萨才是法供养
■ 以身口意作供养,断烦恼最快
■ 修行要在意上扎根,把烦恼扫干净
没有恭敬心的皈依不起作用,
不作供养不修行,就把自己架空了
上次我们从有漏、无漏讲到有漏身口意业、无漏身口意业,还讲到没有恭敬心的皈依不起作用。有人皈依以后既不供养培福,又不修行,还去影响别人,自称佛弟子,其实什么都没有做。把自己架空,把修行架空,把佛教也架空。要培福就要修供养,财物供养远远不够,不过也带了一点修行的意义,作用就是去掉自己的贪心,但也仅是去掉一部分的贪心,众生难道只是贪财吗?而且对于财物供养来说,一个居士也不见得做到了“尽我所有作供献”,也不过是在自己所贪的财物里边抽出一部分罢了,像这样的修行,能彻底圆满吗?当年释迦佛行菩萨道时,连身体连生命都供养了。
依法修行的成果作供养才是法供养
财物供养也是好,无上的供养就是法供养。你佛法都不懂,怎么做法供养?不论布施也好,供养也好,你总得有啊,你没有佛法怎么修法供养?有人说唸经就是法供养,唸经你懂了没有?打一个比方,经书里全是宝,可是这个宝盒子你没办法打开,一粒宝贝都取不到,你供养什么呀?这就是末法时期的现象。很多人都跟着这种现象转,自我安慰,自我陶醉,自以为是一个修行人,其实生命时光都浪费了。普贤菩萨说一切供养,法供养第一。修行人应该要着重于法供养,有法才能修行,依法修行得出的成果供养佛菩萨,这是佛菩萨最喜欢的。哪一个老师不喜欢学生成绩好啊。
以身口意作供养,断烦恼最快
今天早晨开会,我上到般若堂时,有人还没到。从前纠察是走在同学后面,现在走在前面,只告诉我“他们随后就到”。你走在后面,同学就不敢拖延时间了!还有个同学等了很久才上来,我以为他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原来是为了给我放一杯茶,一杯药。你迟到就犯了纪律。纪律就是法,一个人不遵守纪律,还谈什么法供养?
我们讲的是文殊法,是以文殊菩萨的智慧为准则的,所以要做到身口意供养。进了这个法门,不管你脾气好脾气坏,身口意全要供养。这样一供养,你们原有的身口意就空掉了,没有了。自己身口意有烦恼断不了,还舍不得供养!肯供养出来,这个脾气就不是你的了,你还有什么理由发脾气啊。所以身口意供养是一个极其殊胜、极其无上的法门,用身口意供养的办法,断我执最快最好。
我年轻时,能海上师也没有给我讲这么多法,也没有像我这样苦口婆心指导得这么细,我也没有一年365天都跟在能海上师身边,我还不是跟普通居士一样?我怎么会这么听话呢?同样是人,为什么你们就做不到?
身口意供养,你懂了吗?你懂了才能接受。既然懂了,就要开始行动,怎么样开始?身口意上,稍微有一点小毛病冒出来马上就打下去,不许身造恶,不许口造恶,也不许意造恶。否则怎么叫身口意供养?
修行要在意上扎根,把烦恼扫干净
以后你们闹了矛盾,有道理的就把道理讲出来,修行不在意上挖根,怎么扫干净烦恼啊?好比打仗,土匪躲进山洞里,你以为没事了,等到黑夜,又出来捣乱了。修行人暴露出一点缺点,马上把它抓住,消灭它。从前我在政治学习的时候,学到这么一句话:对于反动派,我们不是要消灭他的肉体,而是要消灭他的反动思想。今天在佛门修行断烦恼,就是消灭心里的烦恼,这就叫革命。来这里学法的人个个都是宝,你不把他雕刻成器,你就是在糟蹋人。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5-2)(总第74)
◎ 傅味琴 讲于 2002.3.4
以有漏身口意作供养,能得无漏身口意加持
提要:
■ 众生错把感情用于烦恼,早舍掉早证果
■ 供养大众是以欢喜心供养,培养你们成才是以恭敬心供养
■ 以有漏身口意作供养,能得无漏身口意加持
众生错把感情用于烦恼,早舍掉早证果
佛菩萨的智慧可不是凡夫的智慧,你以凡夫的心态去衡量诸佛菩萨的智慧,你能看得清楚吗?诸佛菩萨,你供养他好的坏的,他可没有辨别,不垢不净啊。你有恭敬心就是好,可不是看你的东西,是看你的心。依照人世间的习惯挑好的来供养,这是我们凡夫在修恭敬心。可别以为诸佛菩萨,供养他好的,他就喜欢,供养他坏的他就生气。如果我们把坏的习气、坏的脾气、坏的身口意供养给本尊,他生大喜欢,因为你过去舍不得的东西,现在也肯供养了。当然,你要诚心诚意的。凡夫对于众生的感情很少,而对自己烦恼的感情深厚得不得了,所以我常讲这句话:众生错就错在用错感情上。谁也不肯干脆一下子把这个坏脾气抛掉。硬是舍不得,硬是要保留,明明知道这个坏脾气在害我,还是舍不得丢掉。这种爱坏脾气的感情,就像是母子关系,明知道儿子很坏,还拼命帮儿子说好话。多少世来舍不得丢掉的坏脾气,你今天能够舍得供养本尊,本尊哪有不喜欢的?你早舍得的话,你早就证阿罗汉了。
供养大众是以欢喜…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70~7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