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初、二、叁、四地的基礎,完全是修菩薩地的法。這本儀軌雖然不是密教,但是是一部使你從凡夫修到成佛的法,也就是金剛乘、無上密中的顯法。爲什麼不安心于學顯?不以顯教爲基礎,想一步登天,結果到頭來仍是一知半解。
要糾正喜歡“不懂”的風氣
可是現在人們特別喜歡聽不懂的東西,有的人講法也特別喜歡講連自己都不懂的東西。聽說有個人講法講到後來問大家:“我剛才講的,你們能懂嗎?”其中有一個點點頭,他說:“什麼?我都不懂,你能懂啊?”(衆笑)佛門變成這樣了,講的人也不懂,學生也不懂,大家零湯團,還自我宣揚,以不懂爲高,要高得不懂最好,這樣能培養出人才來嗎?再講,你的腳步也是踩空的,所以這種觀點必須糾正。 (第叁講完 2001.3.21)
宗派要以戒定慧爲基礎
宗派要以戒定慧爲基礎
十地法是菩薩法,初地到十地,超九地就成佛地。修菩薩法的人,基礎在哪裏?菩提心是發心,你修得起來修不起來還要有基礎,基礎就在戒定慧裏。菩薩戒又叫叁聚淨戒,包括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果認爲菩薩戒可以不持律儀戒那就錯了。定呢?是每個佛弟子都應該修的定。由于如今佛弟子大都素質很低,佛法不懂的就經常搞錯。我一教禅定有人就反對,說我們是學念佛淨土宗,怎麼教起禅宗來了?其實禅定不是禅宗。我認爲,各個宗派,各個法門各有殊勝之處,何必東抓西抓?可是任何一個宗派,凡是釋迦佛的弟子,都要以戒定慧爲基礎,如果一個宗派不以戒定慧爲基礎,這個宗派就變了樣了。
禅定不是“禅宗”
戒定慧的定,是六波羅蜜的禅定波羅蜜。一心禅是從迦葉尊者靈山拈花笑開始,後來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就有了禅宗。在以前這個年代,禅宗曾普及全國,一般寺院都稱禅寺。禅宗跟禅定都是禅,有什麼區別?禅宗俗稱“祖師禅”就是從達摩祖師開始的。禅定呢,俗稱“如來禅”,是如來講法49年教我們怎麼修禅定的方法。區別在于禅宗是一心禅,我們學的是次第禅。一心禅不立語言文字,攝上根上器的人,次第禅是每個佛弟子必須要修的,是有步驟上進的。
菩薩法不要成了空架子
不管你是利根、鈍根,修行就是以戒定慧爲基礎。菩薩法的要求挺高,我們只能說學。學菩薩法的人如果不以戒定慧爲基礎,那僅是哄熱鬧,也不過培植些人天福報罷了,你怎麼去引導衆生出生死輪回啊?那是空架子。
(第四講未完 2001.3.28)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7)
——傅味琴
離開了佛的教導,就不是佛教
不受教的人是沒希望的
持戒持得好不好,也可以從人的文明、禮貌修養的素質上,身口意上去看。出家人還要講威儀,偶然有點不清淨,立即改正。如果身造惡,語言造惡,心裏不知道在想什麼,那這個人可能連戒都不清楚。如果真懂的話,他必然會害怕,背因果要下叁惡道。之所以不怕,因爲他對戒要持哪幾條,功德怎麼修,惡怎麼止,他都不懂。假如他明白,就是不聽佛的話,仍然老一套,這個人很危險,佛都救不了,叫不受教。一個不受教育的人,社會上的人也好,家庭裏的孩子也好,學校裏的學生也好,是沒希望的。
開悟就是開發根本智
戒是很重要的。止了惡還要使心安定下來,要止住煩惱,還要止住妄念,那必須要修定。要開發無漏智慧,也必須要修定。戒定慧的慧,不僅僅是我們聽法所得到的聞慧,而是由定開發的根本智。其實人們所說的開悟就是開發根本智,當然有小悟、大悟。開發根本智也是一點一點來的,不要以爲開悟了,就了生死了,這裏要好好研究,了生死是根據你煩惱斷盡與否。
理悟可轉根,證悟才能了生死
中國古來開悟的禅師,有幾個能了生死?因爲這些前輩都已經走了,我們當然無從知道。我是講究科學,講究實在的,我們對高僧大德,絕對要恭敬,但恭敬要建立在辨別是非的基礎上,恭敬是恭敬,是非要弄弄清楚,否則佛法搞不清楚,以某一個人爲標准,那不是依人不依法了嗎?今天我從法上講,開悟有兩種:一種是理悟,理悟的人也會發生變化,他容易放得下,很灑脫,還會轉根,鈍根轉成利根,不完全是利根嘛,比原來要利一點。理悟是了不脫生死的,要到證悟才能了脫生死,不管你修禅定也好,不管你禅宗參禅也好,如果是理悟的話,不要錯解認爲生死已了,沒這麼容易。
離開了佛的教導,就不是佛教
了生死的功夫哪裏來?由禅定中來。什麼宗派都離不開戒定慧,離開戒定慧,就不是佛教。人天乘,還要修五戒十善。佛教是釋迦佛開始的,離開了佛的教導,這算什麼教?如果你說是某某人叫我這樣,如果某某人教你的不是佛的教導,這就不叫佛教,叫人教。如果你說我師父叫我這樣,如果師父教你的,不是佛教的法,仍然叫人教,因爲你師父是人不是佛。
今天能學到釋迦佛的法,還算有福氣
東方琉璃世界有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天天在講經說法,可是我們凡夫衆生聽不到學不到。我們這兒能學到的就是釋迦佛的法,我們是釋迦佛的弟子,所以要以釋迦佛的教導爲標准,這是現實。否則阿彌陀佛你也沒有看見,他說法的聲音也沒有聽到,你怎麼修啊?修還是要跟釋迦佛修的,釋迦牟尼佛曆史上有這個人的,他講的法有很多保留下來了,我們今天還算有點福氣。
“誦”是自我研究,“禅”是爲了親證
所以學戒,照規矩來說,你先受律儀戒,後受菩薩戒。學菩薩戒,不要以爲可以不要律儀戒。禅定是每個佛弟子都要修。釋迦佛教導,凡我弟子,非誦即禅,非禅即誦。禅定,念誦,相互調節,聽法,念誦,思維,這都包含在誦裏邊。教理必須要學,沒有正確的理論,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實踐。要得到成就,必須要親證。誦是自我研究,禅定爲了親證。
沒有前四度的基礎,禅定是修不上去的
修菩薩地,也必須以戒定慧爲基礎,所以說文殊五字真言的大科就是戒定慧,科就是總綱,按十地法中,是初二叁四地。修菩薩法,就要依戒定慧修。初、二、叁、四地在十地中來說是一個基礎。基礎修不好,上不上去的。五地修禅定,拿六波羅蜜來說,你不修布施,不修持戒,不修忍辱,不修精進,你這個禅定沒有基礎是修不上去的。
要修禅定必須先多學理論
有的同學對禅定,他還沒有産生歡喜心。有的同學想學禅定,可能有點等得不耐煩。傅老師講啊講,老講下去,快教禅定吧!我不能不恰當地使你稱心,教學要有嚴肅的態度,也就是說你們現在修禅定的基礎比較差,要等你們把禅定的理論聽多了,思想上比較開朗了,即使到那時,差不多所有的同學對禅定都産生了希有心、求法心,還只能一點一點地學。
培養人才,既要培養才,又要培養人
要培養佛教人才,比培養佛學專家難得多。佛學專家只是研究一種學問叫“佛學”,培養人才既要培養才,又要培養人,你想一直學下去,我非常高興,即使你現在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我想慢慢覺悟提高了,你也會轉變的。你能學五年走也好,到五年走的那一天,即使你跟我提個要求,要求我再把後面五年的法全教給你,也不可能,豈不把你脹死?爲什麼要花那麼長時間?不光是培養才,還要培養人。我的眼睛是看人的,我這一生所做的工作,只有一件——做人的工作。
我是在利用各種方式教育人
我曾在醫院裏從事心理療法工作,充滿著智慧的語言。比如我說你們年輕人要知道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記住兩句話:把自己的快樂送給別人;別人有痛苦,你幫他解決一下。所以醫院領導說:“咱們醫院傅醫生講“五講四美”講得最好。”其實我講的是“慈悲”,我只是把佛教名詞化成現代語言罷了。佛法能治煩惱病,能治心理上各種病態。如果你不接受、不歡喜,它就不起作用了。同樣,心理治療的作用也是建立在你對醫生的高度信仰上,旁聽是不起大作用的。全國各地來的病人經過20天的心理開導後,人都大變樣了,修養品德、舉止行動,談吐風度全提高了。我從前慨歎地說:進佛門二十年的人還比不上我這些經過20天培養的年輕人。在他們回去後的來信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領導見他回來了,高興地帶他到同志們面前去,說:“你們看,他病確實好了,而且變得多有禮貌,多有修養。”真使我難忘啊!所以到今天,我都是利用各種機會和各種方式達到一個目的——教育人。
佛法是救人,可不能成爲名利的資本
所以我在佛門裏講法,總是離不開戒定慧。好比你教人磨刀,磨得鋒利,廚房裏用來切菜,快得很,如果不把這個人培養好,他可以用這把刀,砍人的頭。佛法是救人的,如果你不把掌握佛法的人培養好,釋迦佛說過的,甘露有時也會殺人的,因爲這個人利用佛法盡幹壞事,你助長了他爲名爲利的一個資本。
人與法不相應,白費勁
多少年來,我常聽到背後有人說:“傅老師就是不肯把東西拿出來。”我不拿出來,死了帶到棺材裏去啊?我看你是什麼人就給什麼法。想取寶,就要看你有沒有耐心。修行,法要跟人相應,不相應白費勁。
修菩薩法,要明白“自性無所緣”
十地法以後要詳細講,今天稍微提幾句。初地是歡喜地,主要修六度中的布施度,要明白自性無所緣,度衆生弘揚佛法,包括你自己的認識,都要懂得一切法自性空,就像《金剛經》裏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否則就不說成佛吧,見佛也難。《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當然,你執相就見不到如來。
可別把衆生引到執著的路上去
有人在夢裏見佛,好事情啊,這叫感應。可你並沒有真正見到如來。你嘴裏可以說:“我做夢看見佛了。”如果你心裏念念不忘,“我看見佛了,我看見佛了。”你見到的這個相認爲確實有這個佛,這就…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