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40~52)▪P3

  ..續本文上一頁不下”,放不下嘛只好回去,“那我想聽法呀。”聽法嘛就來,想修行成就,就發菩提心來常住。(衆笑)今天嘛就給大家講到這兒。

  

  普賢行願品(8-1) (總第45)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5.12

  

  能在衆生心裏普及菩提心,這個功德最大了,

  能在發菩提心衆生面前供養一盞燈,

  功德勝過在十方佛前供養十萬盞燈

  提要:

  ■ 能在衆生心裏普及菩提心,這個功德最大了,能在發菩提心衆生面前供養

   一盞燈,功德勝過在十方佛前供養十萬盞燈

  ■ 釋迦太子爲了解除衆生的生老病死苦而出家修道,這顆心就是菩提心

  ■ 中國佛門一開始就混雜了儒教道教思想,從紊亂逐漸演變成今天的衰落

  ■ 在中國佛門叁教混雜的地方,佛教氣味都快沒了,叁教要互相尊重,但沒

   必要混起來

  ■ 佛教裏找不到儒教道教,儒教道教裏也找不到佛教,明明叁家偏要說一家,

   這個顛倒也太厲害了

  

  能在衆生心裏普及菩提心,這個功德最大了,能在發菩提心

  衆生面前供養一盞燈,功德勝過在十方佛前供養十萬盞燈

  我們繼續講《普賢行願品》。普是普及,能在衆生心裏普及菩提心,這個功德最大了,因爲衆生有了菩提心,將來決定會成佛。一般人只知道供養佛,不知道供養衆生,這樣的佛弟子覺悟還不夠普及。有人供佛供到十萬盞燈,這當然功德極大,假如在十方佛,每尊佛面前都供養十萬盞燈,這個功德大得沒辦法算了。可是釋迦佛說,這個功德還比不上你在一個發菩提心衆生面前供養一盞燈。佛雖然這麼說了,如今的佛弟子卻不大肯這麼做,爲什麼現在的佛弟子修行修不起來,供養的功德也不大,一切都沒有力量,就是因爲不肯聽佛的話,自己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這種現象在末法時期非常嚴重。

  釋迦太子爲了解除衆生的生老病死苦

  而出家修道,這顆心就是菩提心

  我們如果發心,把菩提心普及到每個衆生心裏,十方如來都會歡喜。發了菩提心就要走上菩提大道,菩提大道非常廣大,要有大雄大力才能邁得上去。你不走上菩提大道,你怎麼修成菩提呢?每個寺院大雄寶殿裏供的都是釋迦佛,因爲釋迦佛有大雄大力,所以他能修成佛道。釋迦佛的大雄大力來自于菩提心,他看到衆生的苦,爲了解除衆生的生老病死苦,去出家修道,這就是菩提心。我們學佛就要學釋迦佛的榜樣。

  中國佛門一開始就混雜了儒教道教思想,

  從紊亂逐漸演變成今天的衰落

  佛教傳到中國曆史已久,如今末法時期中國佛門的思想非常紊亂,因爲一開始就是儒教、道教、佛教混爲一家,好比說,把貓、狗、猴子關在一只籠子裏,還很有理由,說“它們都是動物,一家子。”那不紊亂才怪呢。狗喜歡叫,貓喜歡豎尾巴,猴子喜歡抓頭皮,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各的主張,怎麼統一?對它們修供養,也很難統一,狗要吃肉骨頭,貓要吃魚,猴子要吃桃子。釋迦佛沒叫你搞成這麼複雜、這麼紊亂呀,不聽釋迦佛的話,能搞得好嗎?

  在中國佛門叁教混雜的地方,佛教氣味都快沒了,

  叁教要互相尊重,但沒必要混起來

  長時期來很多地方儒教、道教、佛教混在一起,究竟使佛教興起來了,還是使佛教衰敗了?看看現實,那些混起來的地方,佛教的氣味快沒了,儒教、道教的氣味卻很濃厚。當然,咱們對儒教、道教也要尊重,但是不必要混起來,各有各的特性呀。

  佛教裏找不到儒教道教,儒教道教裏也找不到佛教,

  明明叁家偏要說一家,這個顛倒也太厲害了

  比如說男生宿舍跟女生宿舍當然要分開來,混在一起不出事才怪呢。男女總要分分清,佛教、儒教、道教總要分分清,分不清就會糊塗,就會鬧笑話。拿廁所來說,男的就要上男廁所,女的就要上女廁所,全世界都是男廁所女廁所分開來的。假如我傅老師上廁所了,你們男生只能進男廁所去找我,你們能到女廁所來找我嗎?(衆笑)你女廁所裏也找不到我呀。同樣道理,你能在儒教、道教裏找到佛教嗎?你能在佛教裏找到儒教、道教嗎?明明叁家,偏要說一家,這個顛倒也太厲害了。要明白我們今天的師父是釋迦佛,不是太上老君,也不是孔丘。

  

  普賢行願品(8-2) (總第46)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5.12

  

  要培養成佛門龍象,就要學習釋迦佛的大雄大力,不出家也得離家,空喊發菩提心行嗎?

  提要:

  ■ 要培養成佛門龍象,就要學習釋迦佛的大雄大力,不出家也得離家,空喊

   發菩提心行嗎?

  ■ 不解脫腿上繩索,能日行千裏嗎?不修解脫法,又不說法度衆生,能行

   菩薩道嗎?

  ■ 不斷煩惱就不是修行人,修行人當什麼博士,佛希望你當個善知識

  ■ 發了菩提心的大乘,哪會去否定解脫乘?解脫法不修,菩薩法修不起,

   充其量是個人天乘

  ■ 拿了幼兒園證書去進大學,那可不是人小志不小,而是狂妄自大

  

  要培養成佛門龍象,就要學習釋迦佛的大雄大力,

  不出家也得離家,空喊發菩提心行嗎?

  要學釋迦佛的大雄大力,你才能邁上菩提大道。第一點,要滿胸懷裝的是全體衆生,我是爲了解除衆生的苦,所以才學佛修行,才出家;第二點無論世俗人怎麼阻撓怎麼反對,我仍然要出家修行。你們居士同學發了菩提心,離家來佛學苑接受培養,將來培養成才,廣度衆生,不出家至少也要離家吧。你沒有這種大雄大力,空喊“發菩提心,走上菩提大道,快快成佛”,能頂事嗎?

  不解脫腿上繩索,能日行千裏嗎?

  不修解脫法,又不說法度衆生,能行菩薩道嗎?

  爲什麼要出家?爲什麼要離家?爲什麼要修行?爲了要解脫!你自己都解脫不了,你怎麼幫助衆生解脫?如今的佛弟子往往是自己不求解脫,口裏喊得好: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算你是一匹千裏駒,四條腿綁起來了,能日行千裏嗎?非但不能跑,連站也站不起來。有些人,你幫他把繩子解開,他還不要呢,因爲他覺得你這是找他麻煩。自己不求解脫,又不求人家幫他解脫,又要人家承認他是千裏駒,即使真的是千裏駒又起什麼作用呢?

  好比有人發心出家了,可他不修解脫法,不求解脫,又不講經說法度衆生,僅僅換了衣服,只是形式上出家。

  不斷煩惱就不是修行人,

  修行人當什麼博士,佛希望你當個善知識

  你們離家來這兒學法也是如此,你很想把自己培養成佛門龍象,可是自己煩惱重,又不想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那你怎麼去解脫衆生煩惱?即使你將來佛法講得很好,那叫佛學專家,不叫佛弟子。現在的佛學院很多都是在培養佛學專家,並不是在培養修行人。還有人只想在裏面拿個碩士、博士,卻不想用佛法改造自己。整個叁藏十二部裏,佛有沒有希望你當碩士博士?佛是希望你當善知識。

  發了菩提心的大乘,哪會去否定解脫乘?

  解脫法不修,菩薩法修不起,充其量是個人天乘

  釋迦佛當年大雄大力,發了菩提心,逾城出家,修的是解脫法,最後在菩提樹下成佛。可是佛教傳到中國來,片面地理解大乘佛教,發了菩提心就否定了小乘。小乘是一般的稱呼,應該稱爲解脫乘、聲聞乘、根本乘。修菩薩法的看不起聲聞乘,所以形成長期以來居士看不起出家人,居士自以爲我是菩薩乘,出家人是聲聞乘,他們出家是自己了生死。可再看看你這個修“菩薩法”的居士,菩薩法也不懂,菩薩戒也搞不清楚,又沒有什麼菩薩的行動,聲聞乘又不要,菩薩法又不像,充其量是個人天乘,這樣就把修行架空了。

  拿了幼兒園證書去進大學,

  那可不是人小志不小,而是狂妄自大

  正好比沒有小學、中學哪來大學?一個小孩子鼓足勇氣到大學裏去報考。考官說:“你這麼小,怎麼來考大學?”“人小志不小哇。”拿出畢業證書一看,卻是幼兒園的證書。(笑聲)真是不腳踏實地的狂妄自大!要知道釋迦佛成佛了,他去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還是講的四谛法呀。

  

  普賢行願品(8-3) (總第47)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5.12

  

  發要發菩提心,修要修

  解脫法走在賢聖的道路上

  提要:

  ■ 發要發菩提心,修要修解脫法走在賢聖的道路上

  ■ 離開了世俗,有人還想套進去,得到身解脫了,有人還想投到身不由己裏去

  ■ 發菩提心的人應把他人放在前面,可要使菩提産生力量,還是應先提高自己

  ■ “心有大小,法無高下”,沒有根本,誇誇其談,頂什麼用?

  ■ 我年輕時,法師總鼓勵大家把大乘佛法傳到小乘國家去,而如今卻把趕經忏

   這一行傳過去了

  ■ 希望整個佛法不要被趕經忏淹沒了,要搶救佛法,就要發菩提心,如果打

   自己的小算盤,只看眼底下幾粒米,能飛得高嗎?

  

  發要發菩提心,修要修解脫法走在賢聖的道路上

  所以學習普賢菩薩的“賢”,希望大家都修解脫法走在賢聖的道路上。能海上師主張發要發菩提心,修要修解脫道,修行要講實際。

  離開了世俗,有人還想套進去,得到身解脫了,

  有人還想投到身不由己裏去

  你們同學不管出家還是離家,至少你們得到身解脫了吧:你們在這裏,身子就解脫了世俗的束縛,而且還能天天學法修行,培養自己。這麼好的條件有的人還想回家呢,離開了束縛,還要再套進去。一回家,馬上男朋友找你去跳舞,女朋友要你陪她到超市去,那麼繩子又把你綁住了。世俗的生活裏身不由己啊,已經身解脫了,還要再投到裏邊去,就好比已經從戒毒所出來了,還想去吸點毒。

  發菩提心的人應把他人放在前面,

  可要使菩提産生力量,還是應先提高自己

  發菩提心,是把他人放在前面,自己放在後面,但是真正度衆生要産生力量,還是“自”在前面,“他”在後面,叫“自他二利”,這是講真正的利…

《普賢行願品(40~5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