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念佛(1~9)(講于甯波居士林)▪P2

  ..續本文上一頁四孝,否則要嚇壞人的。

  其中有一孝,媽喜歡吃鯉魚,所以這個孝子冰天雪地裏脫光了衣服躺在冰上,冰融化了,鯉魚就跳出來。他高興地把鯉魚抓住,拿回家去孝順母親。怎麼孝順?殺啊。咱們不殺,所以我們講孝,要按照佛教的戒律來講孝。

  還有個孝子,家裏窮,怕媽吃不飽,所以他把兒子活埋了,減少一張嘴巴吃飯,讓媽吃飽,這個更不能學,所以二十四孝的孝跟佛教的孝大不相同。如果一樣,佛教怎能稱偉大?你去學儒教的孝道,也去殺,那你也夠不上偉大啦。這是講殺戒。

  度衆生犯偷盜,賊娃子怎能度得了衆生

  偷盜也是根本戒。有個信佛的人發了菩提心,要度衆生了,跑到熟人家去敲門,保姆來開門了。那一家姓卞,他就問:“大卞在家嗎?”保姆說:“大卞不在。”“小卞在家嗎?”保姆說:“在,在廁所裏,你客廳裏先坐一會兒。”保姆就到廚房裏去了。

  他看見沙發前面桌幾上有一塊金表,他越看越喜歡,再看看旁邊沒有人,他把金表往袋裏一塞,打個招呼:“我有要緊事情先走了,下次再來。”等回去想想,我上一次去還沒有度衆生,還得去度啊。又去敲門了,保姆一開,賊娃子來了,把門一關。所以不持好五戒怎麼度得了衆生?

  怎樣念佛(4)

  傅味琴講于甯波居士林 2009.11.6 中午

  人世間的快樂都是煩惱的快樂,

  修行人的快樂是出離的快樂

  提要:

   ·居士不邪淫,出家人斷正淫,比丘不得碰女體,比丘尼不得碰男體

   ·不懂法的人常壞他人清淨戒

   ·有人想躲避事實,卻又偏要向苦惱裏鑽

   ·人世間的快樂都是煩惱的快樂,修行人的快樂是出離的快樂

   ·說妄語就不是修行,想保留錢財的人還肯修行嗎

   ·因爲別人說假話,自己也說假話,這也太隨便了

  居士不邪淫,出家人斷正淫,

  比丘不得碰女體,比丘尼不得碰男體

  第叁個,淫,居士斷邪淫不斷正淫,出家人非但不能邪淫還要斷正淫。男衆出家人不碰女體,女衆出家人不碰男體,碰上了就犯戒。所以居士親近出家師父時要特別小心,你去碰他(她),出家師父很慈悲,心裏難受,又不好批評你。

  不懂法的人常壞他人清淨戒

  有一年我在上海龍華寺的門口等我的師父,還有些女居士也在等人。來了一輛小汽車,我上去一看,不是我師父。其他居士一看是她們的師父,高興得一哄而上,搶著去拉師父的手,有人拉不著手,就拉師父袖子,“師父啊,師父啊,師父啊……”,這個高興、親切的勁別提了,可惜就是不懂法。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就上去“哇”的吼了一聲:“全讓開”,把她們嚇一跳,我說:“你們女居士能碰師父的手嗎?”真是罪過啊!

  師父是慈悲啊,可是你就使得師父戒律不清淨了。所以,男居士看見比丘尼來了,女居士看見比丘師父來了,趕快讓在一邊,連衣服也最好不要碰,因爲袈裟是最清淨的。

  有人想躲避事實,卻又偏要向苦惱裏鑽

  我們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兒,可以談戀愛結婚。我們出了幾本書,都是我講法時候講的,有本叫《人生八苦》。有些人一看,嚇壞了,不敢看下去了,說“再看下去我也不要結婚了”,可是,我講得都是事實啊。有許多人就喜歡看,因爲他就在婚姻的矛盾中受過苦啊。

  但是說到底,居士結婚還是可以的。結婚以後,男的也不好惹,女的也不好惹,有時候女的還比男的調皮一點。從前老式結婚,要拜天拜地,喊起來,總是“拜——拜——”,送進洞房了。新郎坐了一會,等不住了,就跟新娘說:“娘子啊,紅燭已半,咱們早點安息吧。”新娘說:“等燒完了再說吧。”新郎想:怎麼這麼久了還沒有燒完,一看,電燈泡做的。這個新娘故意跟新郎撒撒調皮。

  人世間的快樂都是煩惱的快樂,

  修行人的快樂是出離的快樂

  雖然是個笑話,可是還有比這個新娘更聰明的呢,就是我們修行人,咱們修行人紅燭都不要的啦。修行人懂得結婚後受苦受難,與其受離婚的痛苦,何必當初貪求結婚的快樂?你們已經結婚的人,這場戲還得唱下去啊,誰叫你走錯了一步路啦;還沒有結婚的人,希望你們做一個聰明人,不追求結婚的快樂,哪會有離婚的痛苦?要知道,苦是緊跟在快樂的後面,因爲人世間的快樂都是煩惱的快樂,而不是修行人智慧的快樂、覺悟的快樂、出離的快樂。性質不同,所以結果也不同。

  說妄語就不是修行,

  想保留錢財的人還肯修行嗎

  不妄語,妄語就是說假話。我小時候常聽鄰居甯波阿娘說:“小歪,亂話叁千啦”,亂話就是假話。其實這是形容詞,這個小孩只講了叁句假話,她說叁千。說假話是不道德的,說假話騙人誰都討厭。你們辦企業,我不反對,所謂要發展經濟,弘揚佛法。不過不要說假話。

  有人說:“不說假話,不能辦大事。”不能辦大事就不辦喽,“我賺不到錢要賠本啦”,賠本就賠喽,“我賠光了咋辦?”賠光了就到我這兒來修行,我供養你,那不是更好嗎?(下笑)你不賠光,你肯修行嗎?

  因爲別人說假話,自己也說假話,

  這也太隨便了

  我年輕時在上海,有一次到居士家走走,他講的話,我後來實在聽不下去了,就說:“你剛才說的話不是打妄語嗎?”他就哈哈笑笑:“你真是大驚小怪,現在都是這樣子。”佛說:犯戒地獄苦。不能太隨便了。

  怎樣念佛(5)

  傅味琴講于甯波居士林 2009.11.6 中午

  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

  要合起來才叫圓滿

  提要:

   ·方便妄語也是妄語,應該不說妄語而行個方便

   ·殺盜淫妄是根本戒,酒戒是放逸戒,酒戒沒有開許,不能不受

   ·不能因爲有人說“飲酒是可以的,只要不酗酒”,受五戒的居士也都去

   喝酒了

   ·修行要依戒修,修心要依定慧修

   ·求智慧也要用心,用心就是用到心裏去

   ·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要合起來才叫圓滿

  方便妄語也是妄語,

  應該不說妄語而行個方便

  有人說:“我是方便妄語,例如我到別人家去,人家問我吃過飯嗎?我說沒吃過,他另外要給我煮,多麻煩呀,所以我就說吃過了,這叫方便妄語。”方便妄語也是妄語。戒不能隨便開,開戒得有個條件:要爲了正法久住,爲了絕大多衆生的利益,才能開。千萬別有點小事情就開戒了。

  你要不給人家添麻煩,不會動動腦筋嗎?我就馬路上買了一只大餅,一路走,一路吃。到他家,人家問我:“你吃過嗎?”我說:“我吃過了。”是吃過了嘛,我一只大餅當飯吃,這才叫方便。我們什麼事情都可以方便,可不要犯戒,不要把原則做交易。

  殺盜淫妄是根本戒,酒戒是放逸戒,

  酒戒沒有開許,不能不受

  殺、盜、淫、妄四根本戒,稱爲根本戒,如果你犯了,你做人的根本就給你拔掉了。出家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條,根本戒仍然是殺、盜、淫、妄。

  酒戒是放逸戒。酒戒非常重要,喝了酒你別想修行了,因爲酒迷性,開不出智慧來,死了還要做酒鬼,現在沒死,人家已經罵他是酒鬼啦。爲什麼堂堂正正的人不做,偏要去做鬼呢?所有的酒,不管是汽酒、啤酒,一律不准喝。酒戒非常嚴重,別的戒都可以開許不受,酒戒不能開。

  五戒好像一只手掌,可以伸,可以卷,你五條戒全受叫滿分,你受四戒也可以,叁戒也可以,不過,酒戒一定要受,酒戒不能開許,所以叫“開中唯除酒”。受的時候,師父問你:“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汝今亦盡形壽不殺生,能持否?”你自己考慮能不能做到,如果你不想受這一條,你就別說話,不要糊裏糊塗的,不想受也說:“能持。”說“能持”你已經受了。

  不能因爲有人說“飲酒是可以的,

  只要不酗酒”,受五戒的居士也都去喝酒了

  假如受了戒的人去喝酒,難免旁人看不慣,就要說話,“受了戒還去喝酒,是有“隔冒各濘啦”(衆笑),“是有隔冒各濘”就是說:“是會有這種人的啦”。(衆笑)我在山東的時候聽說,有些居士本來受五戒都不喝酒的,後來聽到一種說法,“受了戒喝酒是可以的,只要不酗酒。”從此,大家都喝酒了,是有“隔冒各濘”啦。(衆笑)

  修行要依戒修,修心要依定慧修

  大家修行,戒、定、慧,以戒爲首,將來成佛五分法身,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還是以戒法身爲首。你能夠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你的行爲就好了。持好五戒,釋迦佛說五戒能保人身。所以修行就要依戒修。那麼修心怎麼修呢?修心要依照定、慧修。

  求智慧也要用心,用心就是用到心裏去

  大人常跟小孩子說:“考試不要慌,心要定定。”你看,定就在心裏。定不下去怎麼辦?佛就叫你修定,修了定,心就定下去了。還有句話,“你到學校裏去學習,要用心啊。”我們求智慧也要用心,那麼智慧也就在心裏,用心就是用到心裏去。“行(戒)與心(定)合,成就就快”,如果我們能夠把修行跟修心合起來,把持戒、修定、多聽法、開智慧合起來,這就圓滿了,修行就快了。

  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要合起來才叫圓滿

  說“分開來能不能成就?”能成就。比如你不修定、不修慧,你戒持得好,能不能成就?能成就,叫戒成就。有人特別喜歡修定,他不持戒也不聽法,能不能成就?能成就,叫定成就。有人喜歡聽法,不持戒也不修禅定,能不能成就?能成就,叫慧成就。可都不圓滿。要戒、定、慧的成就才叫圓滿。修行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

  怎樣念佛(6)

  傅味琴講于甯波居士林 2009.11.6 中午

  心爲本,一切法門

  都是修心法門

  提要:

   ·外相莊嚴,心也莊嚴,這是從外影響到內;心清淨,行也端正,是從內

   影響到外

   ·心爲本,一切法門都是修心法門

   ·心在念上,證果成道以及輪回生死,都是心的作用

  …

《怎樣念佛(1~9)(講于甯波居士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