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1~9)▪P6

  ..續本文上一頁慮啊!時代發展得這麼快,你們看過《音聲海》界诠法師在居士林講經,每次都批判末法時期的錯誤現象,很多善知識都起來講話了。因爲這十多年來,受了海外音像製品的影響,許多觀點是不對的。《普陀山佛教》有篇文章叫《佛號豈能替代佛法?》,還僅僅登了原稿的一部分。你們小廟也要看清楚自己的前途,不能只要一句佛號。還有孤山寺的刊物《鹿苑之音》,每期都在批判會集本,還有一篇文章說《這是淨土法門的悲哀》,好些法師都在講話時批判,有說“我是忍無可忍啊。”你們還看不清楚嗎?今後還想過靠一句佛號給死人唸經的日子嗎?

  時代在突飛猛進,弘揚佛法才功德無量

  趕快好好地學法,將來前途光明,功德無量,至少可以當佛學院的老師吧,乃至于你有極大的智慧辯才,你將來就是一個大法師。咱們就不說佛門的功德吧,就想想你個人的前途,你去學某些老一輩樣,等你做當家了,也去收一些孤兒抱抱。我說這個話,是不是爲了你們啊?我是挨著別人的閑話與誹謗在弘揚正法,到底爲了誰?有句俗話:“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時代在發展,你們真能跟上時代突飛猛進地把佛教的正法弘揚出去,這才功德無量。現在科學發達,弘揚起來也快得很。  

  上士修菩薩法,自苦他安樂

  自己苦學成就,就可以給廣大衆生安樂

  既然你們的師父能夠做到一顆菩薩心,放你們來學習,你們也應該有一顆菩薩心,想想苦難的衆生吧。一個發達的城市生活條件多好,但他們愚癡顛倒;即使這個佛學苑條件苦一點,自苦他安樂嘛。願意自己受點苦,學成就了,能給廣大的衆生安樂,也至少要有一點點你們師父這種菩薩心的精神啊!

  自苦他安樂就是菩薩修法

  自苦他安樂就是上士修法。菩薩全稱叫菩提薩埵,自己要求覺悟,又能夠使別人覺悟,這樣就是菩薩。不要把佛教裏的一切看得神乎其神,好像菩薩都在天上,能夠騰空,能夠到他方世界,像觀世音菩薩,十方普聞,救苦救難,一刹那就到,這是大菩薩。真正照菩薩這個名字來解說是“自覺覺他”。

  不忍辱是修不起來的

  修上士的人,要完成自苦他安樂,最最扼要的,要抓一個忍辱,不忍辱是修不起來的。護法菩薩,經常會來考驗的,可是你不會知道的。考驗你修行功夫,並不是問你:“佛號念多少了?”從前有個老修行,在山上苦修,過年的時候,貼了一副門聯,其中有一句就是“十年沒有冒煙”,他在這個小茅篷裏住了10年,不要說冒火了,煙都沒有冒過,你們知道冒火之前首先要冒煙的。過不久來了一個小姑娘,對著他罵,罵他裝模作樣。那個老修行確實有點修行功夫,心想我在裏邊打坐又沒惹你。再想想:孩子不懂事,別理她。坐沒多久小姑娘又罵了。“別裝下去了,你給我起來。”老修行想:小姑娘怎麼這麼野蠻?一想:哎,肯定是村裏人,算了算了,我是修行人,罵不還罵。小姑娘說:“你再裝模作樣,我爬到你屋頂上把你的瓦都丟下來。”(衆笑)老和尚氣啊,還是沒動,到底10年功夫。誰知道小姑娘真的爬上去了,老和尚這個茅草屋,怕風刮掉,所以去撿了沒幾塊瓦片蓋著啦,只聽到小姑娘把它“啪”一下丟下來,嚯,丟得老修行心“怦怦”跳(衆笑),丟了一塊,又來一塊,老和尚再也坐不住了,就起來罵:“哪來的野小子,你給我下來。”結果小姑娘下來了,朝他笑笑,“老修行,十年沒冒煙,今天怎麼冒火了?”說完這句話,小姑娘不見了。這是對老修行的指點,你功夫還沒有到家,別吹大話了。

  弘揚正法,發菩提心,護法自會來護持

  還有,也講講我的體會,我這個老師又不出名,可是要學法的人自會來,都有因緣。是護法的力量,咱們修這個法,都有護法,如果護法肯護你的法,護法決定有辦法,那要看你了,是不是在搞名利啊,有沒有法啊,是不是發菩提心啊,如果你確實是正法,發菩提心的,那麼他就來護持你。

  你沒有法,護法神沒事幹,走了

  有的地方,有人問我,一個老生病,一個奇奇怪怪有恐怖事,所謂非人之類在搞他,便說:“怎麼沒護法了,應該有護法神啊。”護法嘛,你有法,他就來護你,你沒有法,他來幹什麼?走了。如果有不走的,那叫土地神,稱護方神,他是護你這個地方的。

  

  人流轉生死,是被感情所綁

  人流轉生死,是被感情所綁

  我這次講心理學,講到後面,全講情感問題。心理問題主要就在情感中,過去我在社會上講心理導引,聽衆大都是知識分子。我常說世間上最苦的人就是重感情的人,感情越重,這個人越苦。人所以流轉生死,還不是被感情所綁?被六道輪轉的這種世俗感情所綁。

  菩薩的感情如陽光普照大地

  在現實生活中,社會上的男女青年,一個說:“我是重感情的人。”另一個也說:“我也是重感情的人。”談得攏了。重感情的人一模一樣嗎?假如你重感情是十分,而對方也是重感情,但跟你比起來,只能算七分。如果起個反複,那麼重七分感情的人還過得過去,十分感情的人只好去上吊。能錯用感情嗎?

  菩薩的感情是什麼?菩薩的感情是對廣大衆生的感情,一點壞處也沒有。專門對某一個人有感情,抛棄了廣大衆生,這是世俗感情。兩個人有感情了,結婚了,歡歡喜喜,所以只有兩個喜,叫雙“囍”,從來也沒有看見過雙喜旁邊再加一個喜。所以世俗感情是狹隘的感情,我們的感情是智慧的感情,猶如天空的太陽普照大地,對每個衆生都照到,輸送溫暖,這就是菩薩的感情。

  修上士法,成佛決定有希望

  這就是上士應該知道的道理,你修上士法,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上去,成佛決定有希望,因爲你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早晚能夠走得到的,所以希望大家要懂。

  叁士都要懂,走路要一步步來,你叁種可以同時抓,也修止惡修善,也修出離乘,斷煩惱,也修菩薩法,對廣大衆生産生廣大的感情,但是真正要打基礎,紮紮實實的,還是要有步驟,修行人的叁格到此講完了。(2001.3.24 第二講完)

  高尚的人修五戒十善會更高尚

  前兩次講過,通常所稱的人格是指道德修養來說,把它歸納成叁格:一個是高尚的人格,一個是卑鄙的人格,一個幾乎是不講人格的,這叁種人全都是人。不是人的衆生有情,就不能以人的規格去講,既然是人就應該以人的規格來看,高尚的人如果他肯信佛,再加上佛教的五戒十善,他就會往更高的方面去。

  卑鄙的人信佛也會覺悟

  人格卑鄙的人,如果他肯信佛,還是有希望的,因爲他會覺悟,糾正自己過去沒有覺悟的時候種種卑鄙的心態、卑鄙的行爲,所以還是有希望的。我們不能把人看死,說不能一棍子打死,就是這個道理。

  不能讓好與壞的影響混合起來

  佛法是廣度衆生的,好人使他更好,不好的人使他轉變成好。度進佛門以後,如果不懂佛法,他在受到環境的影響時,或許壞的影響居多,好的居少,這個人要轉變就困難了。因爲佛法的影響跟壞的影響混合在一起,他自己的能力可能很難分得開來,成了一個混合體,這是件很危險的事情。  

  想保留卑劣行爲的人,佛也救不了

  想保留卑鄙行爲的人,佛也救不了

  一個人覺得佛法好,又想保留自己種種卑劣的行爲、心態,這個人佛也救不了的。如果他素質比較好一點,善根比較厚一點,在現在世的環境裏,還能轉得過來。如果善根很薄,習氣很重,不肯放下,再加上受了邪知見的影響,越來越深,誰也沒辦法。好比做餅,面跟油搞在一起,你越加工,越滲透得厲害,誰也沒有本事能夠把面粉跟油分開來,這種現象叫面入油,油入面。所以到這個時候,即使他受到了一點佛法的知識,也難起作用。

  親近邪師邪說,就把佛法擠掉了

  最可怕的是,進佛門後,盡受邪師邪說的影響,不肯聽佛法,不肯親近善知識,跟邪說的徒衆打成一片 ,知見頑固,好像末法時期,唯有他們是正確的,他們根據什麼?根據他們所崇拜的人,好像唯有那個人才能夠在末法時期像救世主那樣,他們把釋迦佛和釋迦佛的法都排擠掉了,或者講偏了,在這些地方釋迦佛和釋迦佛的法已經靠邊站了。

  抽掉了學法斷煩惱,就成了宗教

  爲什麼這些邪的道理能夠發展很快,而且得到不少人的愛好、信仰?原因是既不觸犯別人的煩惱,也不觸犯別人的習氣,有時候雖裝模作樣提一提,卻一略而過,大講特講人世間苦,趕快照我的方法去修,修什麼呢?不是修怎樣去斷煩惱,而是趕快離開這個世界。宗教就是這樣,道教到太上老君那裏去,基督教到上帝那裏去,描繪得是如此如此的好。佛有時候也介紹衆生到好的地方去,那是要經過學法斷煩惱,抽掉了這個,還像什麼佛教呢?豈不跟宗教沒有兩樣了?

  佛法跟自己習氣有抵觸,就聽不進去了

  宗教的成立只要兩個因素,一個叫信仰,一個叫祈禱。比較高一級的宗教,還講一點道理給你聽,並不能夠把你的煩惱徹底斷盡,僅僅是勸人爲善,做一個好人。尤其到後世,人的煩惱越來越重,習氣越來越深,知見越來越邪,那就更難接受佛法了,因爲佛法一講,處處跟自己抵觸,聽不進去了。

  是衆生的煩惱,形成了佛法的不圓滿

  佛法第一步就教導衆生離欲,離開五欲,佛講過,“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你進到佛門來,想求福報,錢越多,享受越好,佛教你不要這麼做,你聽不進去了;叫你不要打扮,你又聽不進去;不要戴金鏈條,聽不進去了;皮鞋不要那麼多,聽不進去了;不要遊山玩水,吃喝玩樂,聽不進去……誰貪得厲害,誰最反感。貪喝酒的,一進佛門,聽說酒有這麼多害處,以後還要變酒鬼,這簡直在罵我。喜歡打牌的,我提到打牌是卑鄙的,聽不進去了。他需要的佛法,僅僅是他所需要的那一點點。所以到了後世的衆生,就自然形成了佛法的不圓滿,這都是衆生的煩惱、業力關系。…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