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依不舍,何況是死別呢
人常執著于親子情愛中,臨死前若一息尚存、氣若遊絲,有人就說:「他在等待最疼愛的人、最挂心的人。」一旦他所盼望的人到來,在他耳邊說:「我來了!」他就會咽下最後一口氣。
死往何處去
這是人在斷氣前,生離死別執著之苦。而死後的神識(靈魂)茫茫不知所從,隨著中陰身七天一次生死,茫然無所依止,那才是真正的苦。
學佛就是要了知生死大事,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從人與事的接觸中,磨練動靜自得、自在解脫的工夫。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時常會迷失自我。例如大家都知道不可有瞋恨心,而且聽課時都知道要有修養,不能發脾氣,不可迷惑,要以心轉境,不可心被境轉。聽課時覺得頭頭是道,但是日常生活中稍有不如己意的事,就起心動念,産生煩惱心;對外在的環境憂前思後,招惹煩惱、心不由己,那麼,到最後臨終時,也會茫然不知所從。
所以,我們必須勤修戒定慧。心若想常處于定中,則必須善加修持智慧,欲修持智慧者,要好好守持規矩戒律,能守好規矩戒律則心自然常在定中,而能發揮智慧。這些都是一脈相連、息息相關的,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應有的修養,而生活修養就是爲了求生死的解脫。所以,生死的解脫,就是我們平時修行的宗旨。
有人說,什麼都要學,只有死不必學。我認爲這是錯誤的,「死」一定要學,如此才能得知死往何去,而未來還要做哪些事,這是我們的學習方針;因爲,「死」是一門大學問,我們要好好用心去了解。
娑婆世界堪忍事多,我們既然生在娑婆,自然會受生、老、病、死的折磨,所以要專一心志地推究:生從何來
爲何會老
如何是病
死往何去
唯有知道苦的根源,才會解脫諸般苦患。
冤家偏聚頭
不喜歡、討厭的人,偏偏相聚在一起,這是非常痛苦的。
現今的世界,彼此互相仇視、怨恨、攻擊……,「怨憎會苦」的現象,處處可見。
什麼是「怨憎會苦」呢
不喜歡、怨恨稱爲「怨」;一看到冤家對頭就心生氣恨,稱爲「憎」。與不喜歡、討厭憎恨的人在一起,當然是非常痛苦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個大障礙。所以,使人人彼此互愛,將每個人心中的淨土推廣至社會每個角落,這是很重要的。
佛陀出現人間救濟衆生,就是希望人人有平和的心,彼此以愛對待,和睦相處。除了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還要推及家庭,一個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更要上下和睦、溫順相待,若不能和睦相處,就會互相違逆,家庭也會隱藏不幸的危機。社會也是如此,一個社會,若能人人彼此歡喜,意見一致,珍惜目前的自由與幸福,就會呈現一片安和樂利。
如果能從一個社會再擴展至全天下,使天下和睦安甯,就能化穢土爲極樂了。
相愛常別離
有的人雖然相愛,但是爲了生活,卻不得不兩地分隔。
怨憎會苦的相反,就是愛別離苦;怨憎相聚,固然痛苦,但是相愛之人別離也是苦。世間就是這樣,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愛的人卻不能共同相處在一起,即使相聚一處,時間也不長久,很快又會離別,所以稱爲愛別離苦。
有一天我到醫院去看看病人,踏入急診室時,剛好有一個患者被蓋上白布,我親眼看著這層白布覆蓋到他的臉上、頭上……。
醫生告訴我:「這位死者,是早晨八點多病發,送到醫院時已經九點多,而且呼吸已經停止。醫生們趕緊施以急救,經過半小時後,仍無任何反應,所以正式宣布死亡。」
我看到死者身邊的男女老少,每個人都痛哭流涕,這就是死別的痛苦。
另一種是生離之苦。有的人雖然相愛而且安然健在,但是爲了生活環境不得不兩地分隔。例如:當今有許多父母非常疼愛子女,不斷爲子女的前途設想,眼看子女在臺灣讀書的升學壓力很大,就認爲若能將他們送到國外念書,就不會承受這些教育的壓迫感,而且可以造就將來的前途;也有人怕兒子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不能繼續升學,又擔心兵役年齡到了,會被征召入伍,因爲替子女設想考慮太多,所以出現目前在臺灣所流行的「小留學生」問題。
子女小小年紀就被送到國外念書,而先生的事業與家庭在國內,身爲母親兼爲人妻者就必須兩地奔波,有時候想出國照顧子女,卻舍不得先生在臺灣無人照顧;回到國內照顧先生,又擔心子女在國外無人愛護,像這樣相愛之人兩地分離,是多麼痛苦啊!她不但怕子女在外學壞,又怕先生在此變了心,想想,這是不是稱爲愛別離苦呢
身體健康的親人,兩地分隔固然痛苦,無常到來而死別更是難以言喻的哀痛,人間總難免有生離死別的痛苦啊!
奈何求不得
每個人每天都生活在追與求之間,
究竟能找到幾位如意的人呢
每個人都是凡夫心,所求永無止境,今日求得一項,明日又想追求另一項;一生之中,每天都生活在追與求之間。尤其是現代的人特別強調「不追求就不能進步」,就因爲要追求,所以造成社會人間的痛苦。
偏偏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盲目的追求中,能找到幾位事事如意的人呢
多數的追求者,往往事與願違而痛苦憂惱,此謂之求不得苦。大部分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子女比別人優秀。一班學生四、五十人,他們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最優秀的一位;一所學校有幾千人,幾千人的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是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而在幾千名的家長之中,有幾個人的子女能滿足他的要求和理想呢
一個學校有幾千名學生,又有多少學生真正努力用功,得到自己滿意的分數
追求到的畢竟是少數,追求不到的必然占大部分,身爲父母者因求不到而失望,求學者因得不到理想分數而煩惱,這都是求不得苦。
商場如戰場,創事業做生意的人,每個人都抱著戰戰兢兢的心,如同穿甲戴冑上戰場一樣,有的人以巨産投資事業,也有人借錢冒險投資,這都是一種賭注,能夠贏得勝利的人有多少呢
不論是學業或事業,真正能得到心想事成的,實在沒有幾人,這就是求不得苦。
修行也是如此,有這麼多人想要了脫生死、想要成佛,到底有多少人能夠解脫
兩千多年來,除了釋迦牟尼佛能夠得大涅槃之外,到現在成佛者又有幾人呢
所以說,求不到真的是很苦。
善用「色」
「色」對凡夫而言,是一種障礙;
對聖人而言,卻是完成志業的憑藉。
五蘊亦稱爲五陰,「陰」是聚集累積的意思,各種微細煩惱累積在一起,就産生「五蘊熾盛苦」。而「陰」是覆蓋之義,遮蓋而不得光明稱爲陰。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清淨光明的佛性,因爲有種種煩惱,所以遮蓋了這分光明的本性,使良知佛性無法顯現出來。五蘊(五陰)所累積的煩惱有五種,包括色、受、想、行、識。
「五蘊熾盛苦」的第一種是色蘊。「色」是踬礙的意思,有物質就會有障礙,例如人之所以有生、老、病、死,就是因爲有身軀、生命,所以會有老、病、死等種種痛苦。除了生理上色身的痛苦之外,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這些雖然是屬于精神上的苦,但是也因爲人有此身軀才有「追求」的痛苦。
色即是物質,有物質的存在,就會障礙我們的本性,有身軀便會追求外在的物質境界,不論是物質或身軀,凡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皆稱爲「色」。
《遺教經》說:「舍己衆他衆。」我們若想求得解脫,必須證得涅槃寂靜。欲取得寂靜要先舍己衆他衆,所謂「己衆」是指眼、耳、鼻、舌、身諸根耽戀于外在的境界,而形成種種色的障礙。人們耳聽聲、眼視色、鼻聞香、舌食味、身感觸,生起貪戀或排斥之感,五根接觸外在的六塵,使得內心的意念産生煩惱障礙,此即「己衆」。我們若能看透根塵界,五根不招惹煩惱,就可以借五根成就功德。
色可以成就功德
叁十七道品中也提到五根五力,利用五根成就五力,這都是我們學佛的方法,可以轉煩惱爲功德,修行必須靠色身,會修行的人能夠利用色身完成功德,不善修行的人有了色身就會生出煩惱。
例如,慈濟功德會的志業,都是由每一個人的身體、意念完成的,若無這個身軀,怎麼有辦法成就濟世救人的功德呢
有一位委員的先生曾表示,他是抱持懷疑的心態前來花蓮,搭乘火車時發覺,整列的乘客有半數以上是慈濟的會員,他感到奇怪,到底那麼多人來功德會做什麼呢
究竟是什麼吸引他們
等他到達本會之後,他又發現到,這裏沒有冷氣設備,也沒有山珍海味,更沒有歌唱舞蹈節目表演。他實在不懂,爲何大家如此熱忱,甯願汗流浃背,在酷熱的天氣下,千裏迢迢地前來
而且無論他走到何處,都會聽到委員、會員們彼此打招呼說:「你什麼時候回來的
」
有的人回答:「我昨晚回來的。」
有的人回答:「我早上才回來!」他越聽越奇怪,不論是委員或會員,口口聲聲都說「回來」。但是仔細地想一想,他又說了:「難怪啊!大家都這麼懇切,原來是把慈濟當作自己的第二個家。」
是的,慈濟就是由這麼多愛心人士所組成的大家庭,他們不只有愛心,更能身體力行、殷勤推動,把愛心落實在行動上,憑借的就是色身的推動,所以說「色」可以成就功德。
色也會造惡業
但是若迷迷茫茫地生在人間,就會使「色」身造煩惱,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清明者自然會有佛的涅槃、光明、甯靜之境界,能發揮心光照徹娑婆世界;倘若我們清淨本具的心被無明煩惱所迷惑,就會在懵懂中醉生夢死,如此,「色」便成爲踬礙了。而迷糊與清醒就像一掌之兩面,同樣是一只手,覆蓋就是手背,翻過來就是手心,兩者同爲手,但是作用卻不同,名稱也不一樣。
所以,同樣是身體,若爲善就是此身之修行,若…
《上篇(人間苦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