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篇(人间苦相)▪P3

  ..续本文上一页依依不舍,何况是死别呢

  人常执着于亲子情爱中,临死前若一息尚存、气若游丝,有人就说:「他在等待最疼爱的人、最挂心的人。」一旦他所盼望的人到来,在他耳边说:「我来了!」他就会咽下最后一口气。

   死往何处去

   这是人在断气前,生离死别执着之苦。而死后的神识(灵魂)茫茫不知所从,随着中阴身七天一次生死,茫然无所依止,那才是真正的苦。

   学佛就是要了知生死大事,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从人与事的接触中,磨练动静自得、自在解脱的工夫。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时常会迷失自我。例如大家都知道不可有瞋恨心,而且听课时都知道要有修养,不能发脾气,不可迷惑,要以心转境,不可心被境转。听课时觉得头头是道,但是日常生活中稍有不如己意的事,就起心动念,产生烦恼心;对外在的环境忧前思后,招惹烦恼、心不由己,那么,到最后临终时,也会茫然不知所从。

   所以,我们必须勤修戒定慧。心若想常处于定中,则必须善加修持智慧,欲修持智慧者,要好好守持规矩戒律,能守好规矩戒律则心自然常在定中,而能发挥智慧。这些都是一脉相连、息息相关的,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有的修养,而生活修养就是为了求生死的解脱。所以,生死的解脱,就是我们平时修行的宗旨。

   有人说,什么都要学,只有死不必学。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死」一定要学,如此才能得知死往何去,而未来还要做哪些事,这是我们的学习方针;因为,「死」是一门大学问,我们要好好用心去了解。

   娑婆世界堪忍事多,我们既然生在娑婆,自然会受生、老、病、死的折磨,所以要专一心志地推究:生从何来

  为何会老

  如何是病

  死往何去

  唯有知道苦的根源,才会解脱诸般苦患。

   冤家偏聚头

   不喜欢、讨厌的人,偏偏相聚在一起,这是非常痛苦的。

   现今的世界,彼此互相仇视、怨恨、攻击……,「怨憎会苦」的现象,处处可见。

   什么是「怨憎会苦」呢

  不喜欢、怨恨称为「怨」;一看到冤家对头就心生气恨,称为「憎」。与不喜欢、讨厌憎恨的人在一起,当然是非常痛苦的,做任何事情都是个大障碍。所以,使人人彼此互爱,将每个人心中的净土推广至社会每个角落,这是很重要的。

   佛陀出现人间救济众生,就是希望人人有平和的心,彼此以爱对待,和睦相处。除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还要推及家庭,一个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更要上下和睦、温顺相待,若不能和睦相处,就会互相违逆,家庭也会隐藏不幸的危机。社会也是如此,一个社会,若能人人彼此欢喜,意见一致,珍惜目前的自由与幸福,就会呈现一片安和乐利。

   如果能从一个社会再扩展至全天下,使天下和睦安宁,就能化秽土为极乐了。

   相爱常别离

   有的人虽然相爱,但是为了生活,却不得不两地分隔。

   怨憎会苦的相反,就是爱别离苦;怨憎相聚,固然痛苦,但是相爱之人别离也是苦。世间就是这样,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爱的人却不能共同相处在一起,即使相聚一处,时间也不长久,很快又会离别,所以称为爱别离苦。

   有一天我到医院去看看病人,踏入急诊室时,刚好有一个患者被盖上白布,我亲眼看着这层白布覆盖到他的脸上、头上……。

   医生告诉我:「这位死者,是早晨八点多病发,送到医院时已经九点多,而且呼吸已经停止。医生们赶紧施以急救,经过半小时后,仍无任何反应,所以正式宣布死亡。」

   我看到死者身边的男女老少,每个人都痛哭流涕,这就是死别的痛苦。

   另一种是生离之苦。有的人虽然相爱而且安然健在,但是为了生活环境不得不两地分隔。例如:当今有许多父母非常疼爱子女,不断为子女的前途设想,眼看子女在台湾读书的升学压力很大,就认为若能将他们送到国外念书,就不会承受这些教育的压迫感,而且可以造就将来的前途;也有人怕儿子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不能继续升学,又担心兵役年龄到了,会被征召入伍,因为替子女设想考虑太多,所以出现目前在台湾所流行的「小留学生」问题。

   子女小小年纪就被送到国外念书,而先生的事业与家庭在国内,身为母亲兼为人妻者就必须两地奔波,有时候想出国照顾子女,却舍不得先生在台湾无人照顾;回到国内照顾先生,又担心子女在国外无人爱护,像这样相爱之人两地分离,是多么痛苦啊!她不但怕子女在外学坏,又怕先生在此变了心,想想,这是不是称为爱别离苦呢

  

   身体健康的亲人,两地分隔固然痛苦,无常到来而死别更是难以言喻的哀痛,人间总难免有生离死别的痛苦啊!

   奈何求不得

   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追与求之间,

   究竟能找到几位如意的人呢

  

   每个人都是凡夫心,所求永无止境,今日求得一项,明日又想追求另一项;一生之中,每天都生活在追与求之间。尤其是现代的人特别强调「不追求就不能进步」,就因为要追求,所以造成社会人间的痛苦。

   偏偏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盲目的追求中,能找到几位事事如意的人呢

  多数的追求者,往往事与愿违而痛苦忧恼,此谓之求不得苦。大部分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女比别人优秀。一班学生四、五十人,他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最优秀的一位;一所学校有几千人,几千人的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是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而在几千名的家长之中,有几个人的子女能满足他的要求和理想呢

  一个学校有几千名学生,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努力用功,得到自己满意的分数

  

   追求到的毕竟是少数,追求不到的必然占大部分,身为父母者因求不到而失望,求学者因得不到理想分数而烦恼,这都是求不得苦。

   商场如战场,创事业做生意的人,每个人都抱着战战兢兢的心,如同穿甲戴冑上战场一样,有的人以巨产投资事业,也有人借钱冒险投资,这都是一种赌注,能够赢得胜利的人有多少呢

  不论是学业或事业,真正能得到心想事成的,实在没有几人,这就是求不得苦。

   修行也是如此,有这么多人想要了脱生死、想要成佛,到底有多少人能够解脱

  

   两千多年来,除了释迦牟尼佛能够得大涅槃之外,到现在成佛者又有几人呢

  所以说,求不到真的是很苦。

   善用「色」

   「色」对凡夫而言,是一种障碍;

   对圣人而言,却是完成志业的凭藉。

   五蕴亦称为五阴,「阴」是聚集累积的意思,各种微细烦恼累积在一起,就产生「五蕴炽盛苦」。而「阴」是覆盖之义,遮盖而不得光明称为阴。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清净光明的佛性,因为有种种烦恼,所以遮盖了这分光明的本性,使良知佛性无法显现出来。五蕴(五阴)所累积的烦恼有五种,包括色、受、想、行、识。

   「五蕴炽盛苦」的第一种是色蕴。「色」是踬碍的意思,有物质就会有障碍,例如人之所以有生、老、病、死,就是因为有身躯、生命,所以会有老、病、死等种种痛苦。除了生理上色身的痛苦之外,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苦,这些虽然是属于精神上的苦,但是也因为人有此身躯才有「追求」的痛苦。

   色即是物质,有物质的存在,就会障碍我们的本性,有身躯便会追求外在的物质境界,不论是物质或身躯,凡是看得到、摸得到的东西皆称为「色」。

   《遗教经》说:「舍己众他众。」我们若想求得解脱,必须证得涅槃寂静。欲取得寂静要先舍己众他众,所谓「己众」是指眼、耳、鼻、舌、身诸根耽恋于外在的境界,而形成种种色的障碍。人们耳听声、眼视色、鼻闻香、舌食味、身感触,生起贪恋或排斥之感,五根接触外在的六尘,使得内心的意念产生烦恼障碍,此即「己众」。我们若能看透根尘界,五根不招惹烦恼,就可以借五根成就功德。

   色可以成就功德

   三十七道品中也提到五根五力,利用五根成就五力,这都是我们学佛的方法,可以转烦恼为功德,修行必须靠色身,会修行的人能够利用色身完成功德,不善修行的人有了色身就会生出烦恼。

   例如,慈济功德会的志业,都是由每一个人的身体、意念完成的,若无这个身躯,怎么有办法成就济世救人的功德呢

  

   有一位委员的先生曾表示,他是抱持怀疑的心态前来花莲,搭乘火车时发觉,整列的乘客有半数以上是慈济的会员,他感到奇怪,到底那么多人来功德会做什么呢

  究竟是什么吸引他们

  

   等他到达本会之后,他又发现到,这里没有冷气设备,也没有山珍海味,更没有歌唱舞蹈节目表演。他实在不懂,为何大家如此热忱,宁愿汗流浃背,在酷热的天气下,千里迢迢地前来

  而且无论他走到何处,都会听到委员、会员们彼此打招呼说:「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

   有的人回答:「我昨晚回来的。」

   有的人回答:「我早上才回来!」他越听越奇怪,不论是委员或会员,口口声声都说「回来」。但是仔细地想一想,他又说了:「难怪啊!大家都这么恳切,原来是把慈济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

   是的,慈济就是由这么多爱心人士所组成的大家庭,他们不只有爱心,更能身体力行、殷勤推动,把爱心落实在行动上,凭借的就是色身的推动,所以说「色」可以成就功德。

   色也会造恶业

   但是若迷迷茫茫地生在人间,就会使「色」身造烦恼,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清明者自然会有佛的涅槃、光明、宁静之境界,能发挥心光照彻娑婆世界;倘若我们清净本具的心被无明烦恼所迷惑,就会在懵懂中醉生梦死,如此,「色」便成为踬碍了。而迷糊与清醒就像一掌之两面,同样是一只手,覆盖就是手背,翻过来就是手心,两者同为手,但是作用却不同,名称也不一样。

   所以,同样是身体,若为善就是此身之修行,若…

《上篇(人间苦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篇(明珠蒙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