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造惡業墮落惡道,也是這個身體所造成。因此「色」對凡夫而言,是一種障礙,但是對聖人而言,卻是幫助他完成人間志業之憑借。
感「受」
我們的意識非常敏銳,對外在的境界都能感受;
最令人覺得痛苦的是——人我是非的煩惱。
「受」是領悟、感受之意,由第六識所生。第六識即意識,就是今人所說的第六感。眼睛視物、耳朵聽聲,歡喜或生氣都是由意識所分辨,我們的意識非常敏銳,對外在的塵界都能感受。同樣聽一個人說話,你和我的感受可能不同;無心往壞處想的人,聽任何話都是好話,即使對方當面罵我,我也可以往好處想,並以感恩之心來回報他。因爲他愛護我,所以勉勵我,由于他的勉勵,可以使我有成就,這就是無心于是非,故能有意地報恩。
無心與有意
若是有心于是非的人,就會有意接受傷害,同樣是一句引導、關心、教育我們的話,若要將它當作傷害、諷刺的話,就變成是非了。例如我講經時,在座聽受的幾百人,若抱著虔誠敬重之心,則我說的話就會句句入耳、字字入心,會自我反省,進而改過自新。我常提到人有貪、瞋、癡、慢、疑五種大病,並一一分析解釋,聽受者若是犯有貪求無厭的毛病,聽完之後就會扪心自省:「師父是在說我的毛病,貪實在是一種煩惱,是一個苦本,從現在開始,我應該去貪就簡——去除貪念並簡化自己的生活。」
有一位臺東的黃小姐,如今已成爲慈濟委員。她曾在慈濟委員聯誼會中發言,說出自己的心路曆程,她說在兩年前尚未進入慈濟時,在一家公司上班,每個月一定要到高雄,到高雄做什麼呢
逛委托行,一整天逛街買貨,回臺東時一定手抱雨、叁大包的衣服,每個月都是這樣大包小包的滿載而歸,她還跟她姊姊說:「姊姊啊!我們的錢可以遺失,但是衣服千萬不要丟掉。」
愛漂亮是凡夫的天性,她爲了愛美,每個月跑高雄跑得非常辛苦,而且她還會暈車,但是她仍然甘願忍受暈車嘔吐的痛苦,去買那幾件新衣服。自從她來到慈濟以後,便覺得那些行爲很無聊,爲什麼要常常跑高雄買衣服呢
從此,她利用逛委托行的時間來推動慈濟志業,介紹慈濟,跟許多人廣結善緣。不但省錢又沒煩惱,生活開始化爲簡單,去貪就簡,而使心靈得到無比的甯靜與解脫。
所以說,會聽經的人若聽到「貪,是煩惱的苦本」,就能深入體會,好好地改過。若是貢高我慢的人聽聞佛法,就會以爲師父的這句話是在罵我;這是有心接受傷害的人,他認爲師父當著這麼多人的面罵他,使他很沒面子、很丟臉,不僅不自我反省,反而增其瞋慢心,像這樣學佛毫無意義了。
溶化是非的寒霜
同樣是一個人說的話,不同心境的人聽來會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以最單純的心態接受佛法,而且法喜充滿,使人生得到豐富的收獲。若抱著剛強的性情聽佛法,就會曲解佛意,會有非常痛苦難過的感受,覺得每句話都像一支支的箭,穿入心中一樣難受。
我們要學得無心接受是非,抱持平常心、感恩心,即使別人有意的傷害,仍然要以平常心去接受。我們若能訓練到人與人之間無人我是非,就能真正得到心靈上的甯靜。人我是非比風寒雪凍更難以承受,普通人只要心情愉快,即使在大太陽下被曬得汗流浃背也無所謂;若不高興時,就算在冷氣室中也會覺得躁熱煩惱不已。
人體意識所感受的外境有很多種,例如寒熱冷暖等感覺,但是無論這些饑餓寒冷的感受有多強,最令人覺得痛苦的是人我是非的煩惱,若能超然于是非之外,則寒冷酷熱都不會構成問題了。
總而言之,所謂感受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身體接受外境而産生的意識分別,若以歡喜心來接受,則時時法喜充滿。
相遇心無痕
雜亂之相映于心底則痛苦,我們應該相過心無痕,
未來的事不要想太多,過去的事不要留太多。
想是思想。想的字形是由「相」字和「心」字構成,我們的六根平時緣于外在的六塵而生思慮,例如眼根見外面的境界則有叁種感受——
看見美好、順眼之事便感覺歡喜;看到不順眼、不喜歡的東西就會生氣,此即樂受與苦受的分別。
還有一種是見物不起歡喜心,也不覺得討厭,像這樣不苦也不樂就稱爲中受。
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受」之中,「受」是由外在的境界所引起的內心感受,根與塵接觸而生感受,根離塵境後,「相」留于心中就稱爲思想。
人之愛惡各有不同,喜厭之相常常映于心底。若遇自己喜愛的人,一見便起歡喜心;若遇自己討厭的人,就會莫名地生氣。
喜愛的人一離開,便日思夜夢,念念不忘。今日一別,不知明日是否能再相見
縱然能再相見,也不知能否長相厮守
此即思念,亦稱爲思想。
健康之道
除了對人的執著外,尤有甚者,是對于財、色、名、食、睡産生追求的欲念。人若想求得健康,必先整理自己的思想——心之相。心必須常常保持清淨,如果不斷將日常生活中或過去與未來的形象深印在心裏,就會時常胡思亂想。一個人常胡思亂想,心理必不健康;心理有問題,身體就不會健康。人的疾病大多是心裏想出來的,並非身體真有什麼大病。大部分人都不善于修心養性,不能將心鏡擦拭幹淨,一天到晚將雜亂之相深印于心,心一動亂,身體的血路循環也會混亂不順暢。
有一位醫生來精舍,診斷一位肝病患者後對我說:「他的肝機能較弱,無法消除疲勞,可能是因爲心思較多,憂郁較重,所以導致這種病。」這就是「心相」,心存太多相而無法排除。
最近許多人染患了感冒,根據醫學上的研究認爲:感冒是因爲環境及空氣的汙染,而導致身體血液循環的不正常。我們居住在空氣清新的地方,皮膚血氣應該非常順暢,怎麼還會生病呢
其實,多數的病都是由于內心憂郁苦悶而引起的,我常強調:「心若健康身就健康,十分病中有七分是精神上的病,叁分是身體上的病。」所以,我們應該少私寡欲,相過心無痕,未來的事不要想太多,過去的事不要留太多,清除一切雜思亂想,莫讓「相」覆蓋于心上,使心中充滿陰霾。
【有感而發】
在這宇宙間,我們可以說生活得非常富裕、豐衣足食,應該讓陽光普照大地萬物,使其欣欣向榮,莫讓陰影遮蓋。陰影覆蓋則地上之農作物不能茂盛生長。
我們心中的一畦田若播下佛法的種子,也要常常打開心門讓佛光照耀,使每一顆佛法善種都能夠在此心地中培育、成長。
「行」在遷流造作中
地球不斷地運轉,世間所有的東西,無不在遷流變化中。
行蘊是遷流造作之意,亦可說是意識思想或行爲的造作,而行蘊不只是指人,宇宙大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行蘊之中。此處之「行」是非常微細的活動,使人不知不覺。
例如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需要不斷地運轉,否則會自行破滅、無法生存。我們生活在此運轉的地球上,卻一點也不覺知,從未感覺我們隨著地球在轉動,因爲地球有地心引力,即使倒轉時亦不覺得吊挂之苦,而且其運轉非常微細,使我們無法感覺。不但地球如此,世間所有的東西,有哪一項不是在「行蘊」中呢
例如一棵樹、一枝草,無時不在行蘊中。
轉眼已長大
一棵樹最初是由一顆如毫芒的小種子植入土中,然後發芽成長,這個過程就是行蘊。種子在土中接受土壤、水分、熱能、空氣的滋養,慢慢地發出新芽,就是一種變動、遷流。嫩芽再冒出土中,就可以見到它一天一天不斷地成長壯大,但是用我們的肉眼卻無法看到它究竟如何生長,不知是白天或是晚上進行活動。然而在不知不覺中,小小的種子已不斷地增長,逐漸地增高長大。
從幼芽長成樹苗,從樹苗變成大樹,幾年前是低頭看樹苗,幾年後就要擡頭望高樹,究竟在什麼時候這株幼苗長成大樹呢
我想,以我們的肉眼根本無法分辨,這稱爲行蘊,也就是遷流造作。世間的東西就是這樣,連我們所使用的物品也如此,凡是物質皆有成就與破壞之時。
你們所坐的椅子,我所摸到的桌子,在幾十年後同樣都會慢慢地被蟲蛀蝕或自行腐朽,世間沒有一件東西不會損壞。總而言之,我們身外之物無一不是在行蘊中,但是這些活動或行動有的無法感覺得到,因爲有時是至微至細的「行」。
不談身外之物,就拿自己的身體爲例,我們都無法得知身體何時發生變動:但身體卻是每秒都在生滅,不斷地遷流變化。
頭發也變白
例如幾天前才剪指甲,幾天後,指甲又在不知不覺中長長了;頭發也是一樣,十天前才剪頭發,在這十天中日夜都看著頭發,卻不知什麼時候又長了,這都是最微細的行蘊。
一個人從孩童至青年而中年,這幾十年的時間,日子都是這樣過的,究竟是在哪一天長大的,真的無法知道;到底何時變成中年人,也沒有感覺;直到老年時期,也不知道是哪一天開始老邁。曾經有一位委員坐在我面前,不停地看著我,然後說:「師父!你的頭發都白了。」我才發覺我的頭發真的發白了,究竟何時黑發變白發,我確實不知道。這也是行蘊。
光陰要把握
除了物質有行蘊之外,我們的心念、思想同樣也有行蘊,我們的煩惱就是隨著境界、思想而産生,人的心有生、住、異、滅四相。爲什麼人的意志會不堅定呢
就是心思煩惱引起的。「修行如初,成佛有余。「我們立志修行時,心思非常積極、意志也很堅定,並且自我約束:必須立志願、下工夫,要如何奉獻,不計較一切……,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心念曆經人事的考驗而受到影響,于是意志動搖、起煩惱,然後心生懈怠,接著就會停頓下來。這就是心思受外在境界所引誘,以致無法堅定意志,不能堅持到底去實行菩薩道、學習佛陀的智慧。
修行稱爲學佛,大多數人都是在佛學的邊緣繞圈子,只了解佛學的名相,…
《上篇(人間苦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