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死皆自在·第叁章 因緣生,因緣滅——生與死的故事▪P3

  ..續本文上一頁,舍利弗以此請問佛陀:「世尊是天人師,已經超越叁界,爲什麼還會有身體病痛的業報呢?」

   佛陀即爲弟子們說了一段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村子因爲幹旱多年,地面上的作物無法生長,必須從很遠的地方運輸糧食。那時一斤黃金才能換到一斤米,糧食非常缺乏,較貧困的人無錢買米,因爲餓得受不了,只好到墳場撿死人的白骨,洗淨煮了拿來充饑,那是多麼淒慘的旱災!餓死的人不在少數。

   那時,有一群人住在一個大池塘邊,池塘裏有很多魚,這群人就圍住池塘,不讓其它人進入,他們依靠池塘裏的魚,勉強維持著生活。有一天,襯裏的人跑到池裏捕魚,魚兒被網上來,有大的、有小的,等開了網,裏頭的魚拚命的跳躍,做著垂死掙紮。旁邊有個四歲的孩子,看到有那麼多魚在那兒掙紮亂跳,他覺得很有趣,隨手拿了根小竹枝往魚的頭上敲,魚跳起來,他就敲一下,樂得直拍手。

   當時,有兩條較大的魚就怨怒的互相對話:「人生活在陸上,魚在水中,根本可以互不侵犯,爲什麼人類要來侵犯魚界的衆生呢?我們不犯人類,而人類竟然把我們抓上陸地,讓我們呼吸困難,又要遭受煎炸、粉身碎骨之苦,這樣的仇恨,將來一定要報!」

   佛陀說:「大家知道嗎?過去無量劫前,因爲有這種恩怨,所以將來迦毗羅衛國會被兩個人消滅,一個是毗琉璃王,另一個是兩舌的梵志,這位梵志唆使毗琉璃王,因此發動大軍滅了釋迦族。」

   「那時的兩條大魚就是現在的毗琉璃王和兩舌梵志,迦毗羅衛國所有的人,就是當時村子裏的捕魚人。當時那個見殺歡喜的孩童,看到魚被抓起來高興得拍手歡呼,又因爲好玩敲打魚頭,所以惹來頭痛的毛病,那個孩童就是我!」

   佛陀已萬德圓滿,也還有除業要受報,要等果報盡了,業才會消啊!佛陀是如此,更何況我們凡夫,若說我們念佛就能把功德回向給他人,這實在還差得很遠。但是,護理同仁們因同情落難者的遭遇而虔誠念佛,這是因爲罹難者的示現而啓發人們的愛心,所以成就了引人爲善的功德,這倒是真的。

  修道人與水鬼

   應行善行,勿行惡行;

   行善法者,此世來世,皆得安樂。

   我們學佛,應該知道「爲善得福,爲惡得禍」的因果關系。所以,不只是自己要注意言行、天天積善,更要注意避免産生惡念而造了惡業。同時,若是看到別人爲善,我們要隨喜贊歎,這也是隨喜功德。

   假使看到別人行惡,我們更要用心,善巧的去勸導,讓他遠離惡業而向善,這也是我們的本分事。如果我們知惡而去做,或是知道別人做惡而不去勸導,這就不對了!

   佛經裏有一段故事,能讓我們作爲警惕——離舍衛國城外叁十裏處,有一位修道人,他每天都得進城去化緣,作爲生活的資糧。另外在城內,有位從事殺豬賣肉的生意人,雖然做的是殺生的生意,卻也十分樂善好施,而且對這位修道人特別投緣,每次修道人到城裏來,這位生意人就殷勤供養,甚至給他很多的日用品和食品,讓這位修道人每次都滿載而歸。

   這位生意人已經上了年紀,當無常來臨時,就一命嗚呼往生了。往生之後,他墮落在恒河水邊成爲鬼身,時時遭受空中降下的鐵刀鐵鏈所傷,那鐵刀鐵鏈就像雪片般不斷下降,刺得他全身幹瘡百孔,痛苦不堪。

   他心中一直懷恨著,他想:「以前我經常樂善布施,爲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呢?」後來自己悟到可能是殺業所致,于是又想:「我對那位修道人的供養是有求必應,他明明知道我殺生賣肉是造惡業,爲什麼一直都沒有告訴我?讓我做錯事後還不知道有錯,也不知道要改過。」因此,他恨極了這位修道人。

   有一天,這位修道者乘坐一條滿載客人的船只,要渡過恒河。當船只行到河中央,這個水鬼就現出半個身子,用力的拉扯船只,想要讓這條船翻覆。船上的人嚇得驚慌慘叫,眼看著船就要沈了。

   這時,船上有一位賢者,看到水鬼如此凶惡,就問他說:「你爲什麼拉住這條船不肯放?我們和你有什麼過節呢?」水鬼露出凶惡陰森的目光,指著那位修道人說:「就是他,就是這個修道人,我在生時虔誠的供養他,他有求、我必應,而他明知道我做了錯事,竟然不肯指示我,一點也沒有法的布施,令我死後墮入鬼身,受著這麼大的痛苦。因此我恨!我一定要把他拖下水來,無論如何我要打翻這條船。」

   這位賢人很冷靜的說:「你看看自己,你在生時殺豬賣肉,現在就要受到這麼大的業報,墮爲鬼身受盡痛苦。到了這個時候你還懷著恨心,要害這位修道人,你想,這樣你的業還會加重多少?何況船上還有這麼多無辜的人,假如再被你害死了,那你所受的痛苦不知道還有多久啊!既然已經知道造惡會招禍,怎麼不趕快改過來呢?解開你的惡念吧!解開恨意,你就可以立即解脫了。」

   水鬼聽了,冷靜下來想一想:「是啊!我不該冤冤相報,不該懷恨他沒有指點我,一切皆有業,我應該好好承受過去錯誤所結的果報,不要再害人了。」水鬼想通之後,他雙手合掌,起了一分慚愧忏悔的心,一時心中的恨和怨都消除了。也就在剎那之間,他轉了鬼身,飄飄然的離開恒河邊,得到解脫了。

   這個小故事,無非是在啓示我們:學佛要知道什麼是善,善的事要趕快做:也要知道什麼是惡,惡念必須小心防範。此外,這個故事也教示我們:不只是自己要行善,看到別人爲善也要隨喜,假如看到他人造惡時,則必須用心勸導,這才是我們的本分事。

   還有,既然知道錯了,就不要再造錯誤的業。知錯之後就應立即改過,不要怨恨別人,把恨的惡念消除掉,業就容易消除。總之,善惡還是在我們的一念心,要怎樣修正自己的言行,怎樣保護衆生,使之避免錯誤的觀念和行爲,這都是我們的責任。學佛沒有其它,就是「守護一念心」,所以,還是要多用心!

  餓鬼與天人

   諸惡莫做,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人生爲善最美,惡則醜陋,以善念行事的人,讓人看了就會覺得很可愛,可愛即是樂受,不可愛即是苦受。彼此相見有歡喜心,就會相處得很祥和,假使心懷不善,讓人看了不歡喜,與人相處必定感到痛苦。

   何謂善?簡單的說,有付出之心和行動,就是善念的發揮,佛陀在世時也是教人要體念衆生,憐憫悲苦之人。

   佛陀時代有一則故事——當時,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經,有一位很年輕的長者子常常去聽經,他覺得佛陀的教育既實在又很有智慧,因此一心向道。可是,家裏的老母親卻很下高興,不喜歡兒于常去親近佛陀,但是她非常疼愛兒子,所以也不忍心禁止兒子去聞法。

   有一天,長者子向母親提出要求:「我想出家爲沙門!」他的母親哪裏能接受呢?于是對他說:「我還在世時,絕對不許你出家,而且這段時間你要認真做生意,不可以分散心思,要賺很多錢才行,等我阖眼之後,要修行才由得你去。現在你不可以再親近佛陀,只要一心一意賺錢就可以了。」

   長者子很孝順,不得已只好答應老母親的要求,順著她的意思去做。他日日夜夜都專心于賺錢的貿易,但是賺來的錢母親都舍不得花用,有沙門來托缽她也不肯布,有時甚王大聲辱罵出家人。若是乞丐來到門口,她就叫人打走乞丐,總之非常怪貪,沒有一點兒施舍心。

   她把兒子賺的錢換作金銀,埋在房子四周,盡管兒子賺再多的錢,她總是說不夠用,這樣經過很多年,她終于一病不起而往生了。老母親往生後,長者子就到僧團出家修行。

   長者子出家後跟隨在佛陀的身邊十年。他非常用心的接受教法,後來,他找到一個清靜之地,就向佛陀請求到那裏築草屋靜修,佛陀答應了他的請求。

   有一天,草屋外面來了一位衣著褴褛、蓬頭垢面的女人,全身像诐火燒過一樣非常醜陋,她向著草屋裏一直跪拜,啼哭不止。修行者出來問她說:「你從哪裏來?爲何這般模樣?又爲何啼哭?」她說:「尊者,還認得我吧?二十年前我是你的母親,因爲我悭貪、嫉妒,又阻礙你去修行,世間的惡業無所不做,所以死後墮入餓鬼道,受盡了種種苦楚煎熬。現在若想要解脫我的苦難,唯有仗著尊者您的力量啊!」

   修行者聽了心裏非常悲苦,沒想到自己出家那麼久,而母親卻在餓鬼道裏受苦,他問道:「我要如何才能救您?」她說:「我生前把金銀都藏在房子周圍的地窖中,請您將我所有的東西拿去布施造福,施給貧困急難的衆生,或供養有道的修行人,我才能解脫。」

   于是,修行者照著母親所說的話去做,舉行了一次無遮大法會,把地窖裏所有的金銀換成糧食、物品,于四十九日內,凡是饑餓、貧困的人來了,一律有求必應,就把所有的家産完全布施出去。

   法會圓滿的那天晚上,他的母親穿著一套潔淨的白衣來到尊者面前,向他叩頭道謝,感謝尊者爲她造福,讓她得以免除地獄、餓鬼之苦,而且托兒子修行之福,已可往生善處了!

   故事中的長者子出家修行,他的母親是否就能因而解脫呢?如果沒有布施造福,一樣無法轉變業力啊!平時我們要鼓勵別人行善修慧,自己更做個模範,能夠以愛心無所求的付出,這樣的人必須能夠得到解脫。

  多欲爲苦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

   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人的生活若離開了愛,人生就像是冬天的冰雪:但是,如果把愛用于貪愛或私愛,那就像爐炭中的熱火,容易毀滅自己、破壞家庭,甚至會擾亂社會秩序。

   記得一則民間故事:有一個住在山區的家庭,以農牧維生。這家的主人從小就很勤儉,很認真的工作,他以經營山地及田地爲生,妻子兒女也跟著他克勤克儉,辛勤勞作。因爲他們以勤儉起家,所以盡管農作物很豐富,也有一群羊可以出售,但是自家人都舍不得享用。

   主人年紀大了之後,漸漸的會想:「自己養了一大群羊,卻從來不…

《生死皆自在·第叁章 因緣生,因緣滅——生與死的故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