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死皆自在·第叁章 因緣生,因緣滅——生與死的故事▪P5

  ..續本文上一頁起一絲希望,不論是怎樣的付出,怎樣的盡心,她都願意。佛陀就說:「那麼你去向從來沒有死過人的家庭討芥菜子。」芥菜子在印度是很普遍的,所以這位已經發狂的母親聽到這樣,就把孩子放在佛陀面前,挨家挨戶去找芥菜子。

   在討芥菜子之前,她就先問:「請問你的家庭有死過人嗎?」結果,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家中從來沒有人往生的,怎麼找都找不到。

   從日出一直到日落,她雙手空空,帶著非常慘淡的心情,來到佛陀面前。佛陀很慈祥地問:「有沒有找到呢?」這位母親悲傷的回答:「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找不到不曾死過人的家庭。」佛陀就說:「人生有生必有死,生命無常,沒有長短的固定。因緣來人間,因緣而消散,何必苦苦追求呢?」她聽到佛陀慈祥而沈靜的開導:心就靜下來了,終于明自生命是無法強求的。既然人已經往生,不放棄也無奈。

   是啊!人的生命到了盡頭,不放棄也是無奈。世間的人生,不也都是這樣嗎?哪個人能忍受最親、最愛的人永遠離開?生、離、死、別,這就是凡夫的世間,實在是難得堪忍,真的是苦不堪言!

   「貪生畏死」是人之常情,只是「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保命畏死」的人就不會死,只一味想保護自己的生命,難道就有長生不死的人嗎?完全沒有。所以說生死是很自然的。

   不過現在的人,大家都很愛惜生命,講究享受、講究營養,講究很多很多。爲什麼講究這麼多呢?一句話,「保養身體」。爲了保養身體而講究種種,卻不知道已空過了人生,這個人生隨著分秒時日,不斷消失。我們若能覺悟,生命是隨著分秒時日消逝而抹滅的話,就會知道要利用生命,在人間多造福業,多修慧命。

   什麼叫做福業?利益人群,功益社會即是。這在現代名詞叫做福祉,也就是造福地方。

   我們難得人生,既然有了人生,就應該要盡人生的意義,否則生命雖然很有價值,但沒有好好運用,也就沒有價值可言。況且,我們若沒有好好盡人生的義務,這樣跟一般的衆生有何差別呢?人乃是萬物之靈,我們如不懂得去付出,去愛護其他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就跟一般的動物差不了多少。

   我們要愛護一切衆生,何況是人類自己。人與人之間,如果不能互相扶持、不能造福別人,生命又有什麼意義呢?佛陀來到人間,他可以享盡榮華富貴,可以享受家庭親情幸福,但是他放棄了地位、權益、榮華、富貴、親情,放棄了所有的一切來修行,就是爲了要將慧命延長,用這分覺悟的智慧,利用這一生的人身來福利更多人,開啓人人心靈的智慧,這就是佛陀來到人間、生命的價值觀。

   既有生,必有死,在生死之間,能仔細思考如何付出更多,幫助更多的人,這就是佛陀的理念。我們都是佛的弟子,也應該要好好的思考我們生命的價值觀。

   而做人,就是要爲衆生負起責任,所以出家就是要荷擔如來的家業,將佛陀的精神,廣宣爲衆人皆知,引導人人走上這條康莊大道,這就是生命的價值。不論是爲人群付出,或者是爲道業精進,時間都照樣會消逝,所以我們必定要把握生命、分秒必爭。我常常說,生命沒有所有權,哪怕它最尊貴,無常一來,呼吸一停,萬事皆休。

   既然沒有所有權,還有什麼好保護的呢?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的是人生的使用權,有一秒就用一秒:有一天就用一天:有一年用一年。我們若能透徹了解生命的價值,有朝一日,在生死的關頭,能夠安心,懂得放下,就不會有生死掙紮的痛苦。

   學佛,就是要學得自在:學佛,就是要學習放得下,但是要會把握生命、盡人生的責任,這才是真正學佛者的本分。所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生與死這麼自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生死之間,不論有多少時間,若能好好運用,生命雖然消逝了,但是能「留得慧命在人間」。

   「悲智力行菩薩道,棄命必死並不難」,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有悲智。悲,就是慈悲,不只是照顧自己,也能照顧到別人,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就是因爲衆生都是生命共同體:智,就是智慧,除了把大地衆生,當成自己生生不息的生命,我們還要發揮智慧精進,這種的慧命,唯有我們自己能守護。

   其實,身體如何利用其存在的價值,我想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必定要「悲智力行菩薩道」,以慈悲、智慧的力量,好好去推行菩薩道,如果能這樣,「棄命必死並不難」:當生命將盡時,我們要把一切放下,就不會覺得很困難了。諸位,我們要時時念無常,有了無常觀,才能精進,選擇了佛陀智慧的康莊大道,就要不息地向前精進。

  草露風霜閃電光

  草露風霜閃電光,堪歎人生不久長,

  有生有死皆有命,無來無去亦無生。

   花蓮慈濟醫院曾經有這麼一個個案:有位工人在工作時,忽然間遭到電擊,被送來急診室急救,搶救了叁十分鍾,結果還是回天乏術。

   這位工人只有二十一、二歲,他的生命過程不就正像這首偈文,短暫得如昙花一現,真似草露風霜,又像電光一閃即逝。看看春天草尖上的露水,在太陽未出來以前是那麼透明、美麗,可是太陽一出來,露水就被蒸幹了。到了冬天,霜雪覆蓋的大地一片潔白清麗,但是春來雪融,一下子也是無影無蹤。夏天的風,更是來去匆匆呢!

   人生,相對于宇宙洪流,真的比閃光還要短暫,難怪說「堪歎人生不久長」啊!

   佛教徒在學佛的過程中,一定要先明了「有生有死皆有命」,既來人間,就要覺悟終會有死的一天。到底生與死這之間有多長呢?」切皆有命啊!要看我們在人間的緣有多少?人生的業有多少?緣如果盡了,業如果結束了,就要離開了。

   若單就人的範圍來看,壽命長的很長,幾十年、甚至百年:短的很短,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月,像這位年輕人,他的人生只有二十一、二年。生命的長與短,就是我們來世間的緣與業。有的人來到世間,一輩子享福,福享盡了也就走了;有的人來這世間,受了無窮無盡的苦,折磨了很久的時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直到業盡時,同樣也得走,這是學佛者應該要了解的。

   生命的長短如此,一點都不能勉強。但是,我們一定要守好自己的本分,如果能透徹道理,我們的心就能一片光明、沒有煩惱,進而回歸于天真的本性。能夠徹底了解「無來無去亦無生」這種透徹的境界,不執著于來去,也不執著于生死,隨它來、亦隨它去,若能如此就是安然自在。

   當然要透徹這層高深的境界,就得先守好我們的本分,讓我們的心不受煩惱而擾亂,這樣就能夠平靜地透徹道理。

  車禍往生的男孩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凡夫內心的感受變化無窮,聽到好事就歡喜,見到不好的形態就很生氣,有人對未來的前途積慮在心,以致憂愁郁悶、惶恐不安,這些起起落落的念頭,無不都是「煩惱」啊!

   其實,日常所聽、所見、所了解的,不一定是實在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是徒然使心念起伏不定。凡夫常是「認假爲真l,爲了不實的事而虛驚、痛苦、心碎,直到清楚事情的真相後,才知道原來只是一場無謂的煩惱:反之,有時對真實的事物卻又起疑,這就是凡夫的毛病。

   有一則新聞是這樣子的——

   一位就讀國中的孩子騎車出門,因煞車失靈,不幸撞向山壁,整個顔面撞得粉碎。學校得知消息後,打電話通知他的父母:「你們的孩于發生意外了,有同學看到他騎車來學校,又騎車出去,才隔不久竟然在滑坡的地方撞向山壁,傷勢很嚴重。」

   這對父母趕到醫院時,根本沒辦法確認亡者是不是自己的兒子,因爲腦髓都流出來,臉孔也辨認不出來了,看看這個孩子的體格、穿著和他們的兒子完全一樣,兩個人當場痛不欲生,尤其是做媽媽的哭得死去活來。

   醫生向他們宣布孩子已經腦死,那時親戚們也都來了,討論的結果,決定把孩子的器官捐贈出去,後來因爲是星期日,受捐醫院人手不足,直升機也連絡不上而放棄了,于是就把遺體送入太平間。這對父母的小女兒隨口說著:「這個人不太像哥哥,好像不是!」可是,他的衣服、褲子、體格都很像,尤其那輛腳踏車也是一樣的,這對父母便到警察局做了筆錄。

   天色逐漸昏暗,孩子的阿公在家裏,因爲孫子突然發生這種意外,整個家庭頓時陷入愁雲慘霧。忽然間,孫子卻回來了,阿公嚇了一大跳,再看仔細些,明明就是他的孫子沒錯呀!

   阿公很驚訝的問他:「你一整天跑到哪裏去了?」孫子說:「我到學校後又去打保齡球,在那裏待了一天啊!」阿公真是驚喜交集,就在此時他的父母也回來了,一見面,父母驚喜的抱住兒子久久不放,這個孩子卻莫名其妙。他在外面輕輕松松過了一天,結果家裏的人卻爲他悲淒痛哭,最後才知道原來是搞錯人了。

   期間,警察局又接到一對父母去報案,說他們的兒子一太早出門,直到晚上還沒回家。聽他們說起孩子的長相、特色,很像是那位撞死的孩子,所以警察就請這對父母去認屍。啊!一認才知道,原來是另外這對父母的兒子。

   這假假真真之間,讓人多煩惱啊!認假爲實的,全家人因而痛不欲生。真正發生事故的另一家,在不知情時還心平氣和,直到晚上孩子沒回來才去報案,再看到兒子時卻已面目全非,頓時悲愁痛哭!人生就是在這真與假之間,影響著人們的心緒,引發內心的痛苦和煩惱。

   學佛者要習得內心自在,不管什麼境界都不能誘引自己的心。有的人常沈溺在喜、怒、哀、樂的情緒中,有些人則是爲妄念煩心,看看精神失常或心理不健康的人,原因多數是因「空思妄想」而起,把虛幻不實的事情拿來驚惶、煩惱,盲目的追求等等。像這種心念便會影響自心,心理若不健康,生理也難得健康,可知人生的幸福和修行解脫的關鍵,無非都在這念心啊!

  閻羅殿的一塊錢

  …

《生死皆自在·第叁章 因緣生,因緣滅——生與死的故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