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皆自在·第三章 因缘生,因缘灭——生与死的故事▪P5

  ..续本文上一页起一丝希望,不论是怎样的付出,怎样的尽心,她都愿意。佛陀就说:「那么你去向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庭讨芥菜子。」芥菜子在印度是很普遍的,所以这位已经发狂的母亲听到这样,就把孩子放在佛陀面前,挨家挨户去找芥菜子。

   在讨芥菜子之前,她就先问:「请问你的家庭有死过人吗?」结果,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家中从来没有人往生的,怎么找都找不到。

   从日出一直到日落,她双手空空,带着非常惨淡的心情,来到佛陀面前。佛陀很慈祥地问:「有没有找到呢?」这位母亲悲伤的回答:「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找不到不曾死过人的家庭。」佛陀就说:「人生有生必有死,生命无常,没有长短的固定。因缘来人间,因缘而消散,何必苦苦追求呢?」她听到佛陀慈祥而沉静的开导:心就静下来了,终于明自生命是无法强求的。既然人已经往生,不放弃也无奈。

   是啊!人的生命到了尽头,不放弃也是无奈。世间的人生,不也都是这样吗?哪个人能忍受最亲、最爱的人永远离开?生、离、死、别,这就是凡夫的世间,实在是难得堪忍,真的是苦不堪言!

   「贪生畏死」是人之常情,只是「人生自古谁无死」?我们从来没有听过「保命畏死」的人就不会死,只一味想保护自己的生命,难道就有长生不死的人吗?完全没有。所以说生死是很自然的。

   不过现在的人,大家都很爱惜生命,讲究享受、讲究营养,讲究很多很多。为什么讲究这么多呢?一句话,「保养身体」。为了保养身体而讲究种种,却不知道已空过了人生,这个人生随着分秒时日,不断消失。我们若能觉悟,生命是随着分秒时日消逝而抹灭的话,就会知道要利用生命,在人间多造福业,多修慧命。

   什么叫做福业?利益人群,功益社会即是。这在现代名词叫做福祉,也就是造福地方。

   我们难得人生,既然有了人生,就应该要尽人生的意义,否则生命虽然很有价值,但没有好好运用,也就没有价值可言。况且,我们若没有好好尽人生的义务,这样跟一般的众生有何差别呢?人乃是万物之灵,我们如不懂得去付出,去爱护其他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就跟一般的动物差不了多少。

   我们要爱护一切众生,何况是人类自己。人与人之间,如果不能互相扶持、不能造福别人,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佛陀来到人间,他可以享尽荣华富贵,可以享受家庭亲情幸福,但是他放弃了地位、权益、荣华、富贵、亲情,放弃了所有的一切来修行,就是为了要将慧命延长,用这分觉悟的智慧,利用这一生的人身来福利更多人,开启人人心灵的智慧,这就是佛陀来到人间、生命的价值观。

   既有生,必有死,在生死之间,能仔细思考如何付出更多,帮助更多的人,这就是佛陀的理念。我们都是佛的弟子,也应该要好好的思考我们生命的价值观。

   而做人,就是要为众生负起责任,所以出家就是要荷担如来的家业,将佛陀的精神,广宣为众人皆知,引导人人走上这条康庄大道,这就是生命的价值。不论是为人群付出,或者是为道业精进,时间都照样会消逝,所以我们必定要把握生命、分秒必争。我常常说,生命没有所有权,哪怕它最尊贵,无常一来,呼吸一停,万事皆休。

   既然没有所有权,还有什么好保护的呢?我们应该要好好把握的是人生的使用权,有一秒就用一秒:有一天就用一天:有一年用一年。我们若能透彻了解生命的价值,有朝一日,在生死的关头,能够安心,懂得放下,就不会有生死挣扎的痛苦。

   学佛,就是要学得自在:学佛,就是要学习放得下,但是要会把握生命、尽人生的责任,这才是真正学佛者的本分。所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生与死这么自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生死之间,不论有多少时间,若能好好运用,生命虽然消逝了,但是能「留得慧命在人间」。

   「悲智力行菩萨道,弃命必死并不难」,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有悲智。悲,就是慈悲,不只是照顾自己,也能照顾到别人,人伤我痛,人苦我悲,这就是因为众生都是生命共同体:智,就是智慧,除了把大地众生,当成自己生生不息的生命,我们还要发挥智慧精进,这种的慧命,唯有我们自己能守护。

   其实,身体如何利用其存在的价值,我想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必定要「悲智力行菩萨道」,以慈悲、智慧的力量,好好去推行菩萨道,如果能这样,「弃命必死并不难」:当生命将尽时,我们要把一切放下,就不会觉得很困难了。诸位,我们要时时念无常,有了无常观,才能精进,选择了佛陀智慧的康庄大道,就要不息地向前精进。

  草露风霜闪电光

  草露风霜闪电光,堪叹人生不久长,

  有生有死皆有命,无来无去亦无生。

   花莲慈济医院曾经有这么一个个案:有位工人在工作时,忽然间遭到电击,被送来急诊室急救,抢救了三十分钟,结果还是回天乏术。

   这位工人只有二十一、二岁,他的生命过程不就正像这首偈文,短暂得如昙花一现,真似草露风霜,又像电光一闪即逝。看看春天草尖上的露水,在太阳未出来以前是那么透明、美丽,可是太阳一出来,露水就被蒸干了。到了冬天,霜雪覆盖的大地一片洁白清丽,但是春来雪融,一下子也是无影无踪。夏天的风,更是来去匆匆呢!

   人生,相对于宇宙洪流,真的比闪光还要短暂,难怪说「堪叹人生不久长」啊!

   佛教徒在学佛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明了「有生有死皆有命」,既来人间,就要觉悟终会有死的一天。到底生与死这之间有多长呢?」切皆有命啊!要看我们在人间的缘有多少?人生的业有多少?缘如果尽了,业如果结束了,就要离开了。

   若单就人的范围来看,寿命长的很长,几十年、甚至百年:短的很短,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月,像这位年轻人,他的人生只有二十一、二年。生命的长与短,就是我们来世间的缘与业。有的人来到世间,一辈子享福,福享尽了也就走了;有的人来这世间,受了无穷无尽的苦,折磨了很久的时间,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直到业尽时,同样也得走,这是学佛者应该要了解的。

   生命的长短如此,一点都不能勉强。但是,我们一定要守好自己的本分,如果能透彻道理,我们的心就能一片光明、没有烦恼,进而回归于天真的本性。能够彻底了解「无来无去亦无生」这种透彻的境界,不执着于来去,也不执着于生死,随它来、亦随它去,若能如此就是安然自在。

   当然要透彻这层高深的境界,就得先守好我们的本分,让我们的心不受烦恼而扰乱,这样就能够平静地透彻道理。

  车祸往生的男孩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夫内心的感受变化无穷,听到好事就欢喜,见到不好的形态就很生气,有人对未来的前途积虑在心,以致忧愁郁闷、惶恐不安,这些起起落落的念头,无不都是「烦恼」啊!

   其实,日常所听、所见、所了解的,不一定是实在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是徒然使心念起伏不定。凡夫常是「认假为真l,为了不实的事而虚惊、痛苦、心碎,直到清楚事情的真相后,才知道原来只是一场无谓的烦恼:反之,有时对真实的事物却又起疑,这就是凡夫的毛病。

   有一则新闻是这样子的——

   一位就读国中的孩子骑车出门,因煞车失灵,不幸撞向山壁,整个颜面撞得粉碎。学校得知消息后,打电话通知他的父母:「你们的孩于发生意外了,有同学看到他骑车来学校,又骑车出去,才隔不久竟然在滑坡的地方撞向山壁,伤势很严重。」

   这对父母赶到医院时,根本没办法确认亡者是不是自己的儿子,因为脑髓都流出来,脸孔也辨认不出来了,看看这个孩子的体格、穿着和他们的儿子完全一样,两个人当场痛不欲生,尤其是做妈妈的哭得死去活来。

   医生向他们宣布孩子已经脑死,那时亲戚们也都来了,讨论的结果,决定把孩子的器官捐赠出去,后来因为是星期日,受捐医院人手不足,直升机也连络不上而放弃了,于是就把遗体送入太平间。这对父母的小女儿随口说着:「这个人不太像哥哥,好像不是!」可是,他的衣服、裤子、体格都很像,尤其那辆脚踏车也是一样的,这对父母便到警察局做了笔录。

   天色逐渐昏暗,孩子的阿公在家里,因为孙子突然发生这种意外,整个家庭顿时陷入愁云惨雾。忽然间,孙子却回来了,阿公吓了一大跳,再看仔细些,明明就是他的孙子没错呀!

   阿公很惊讶的问他:「你一整天跑到哪里去了?」孙子说:「我到学校后又去打保龄球,在那里待了一天啊!」阿公真是惊喜交集,就在此时他的父母也回来了,一见面,父母惊喜的抱住儿子久久不放,这个孩子却莫名其妙。他在外面轻轻松松过了一天,结果家里的人却为他悲凄痛哭,最后才知道原来是搞错人了。

   期间,警察局又接到一对父母去报案,说他们的儿子一太早出门,直到晚上还没回家。听他们说起孩子的长相、特色,很像是那位撞死的孩子,所以警察就请这对父母去认尸。啊!一认才知道,原来是另外这对父母的儿子。

   这假假真真之间,让人多烦恼啊!认假为实的,全家人因而痛不欲生。真正发生事故的另一家,在不知情时还心平气和,直到晚上孩子没回来才去报案,再看到儿子时却已面目全非,顿时悲愁痛哭!人生就是在这真与假之间,影响着人们的心绪,引发内心的痛苦和烦恼。

   学佛者要习得内心自在,不管什么境界都不能诱引自己的心。有的人常沉溺在喜、怒、哀、乐的情绪中,有些人则是为妄念烦心,看看精神失常或心理不健康的人,原因多数是因「空思妄想」而起,把虚幻不实的事情拿来惊惶、烦恼,盲目的追求等等。像这种心念便会影响自心,心理若不健康,生理也难得健康,可知人生的幸福和修行解脱的关键,无非都在这念心啊!

  阎罗殿的一块钱

  …

《生死皆自在·第三章 因缘生,因缘灭——生与死的故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