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學開導(140~152)▪P4

  ..續本文上一頁不會貪,因爲他目的是賠本嘛。全世界所有的企業家,動的腦筋都是怎麼樣賺錢,誰肯賠本啊?想發財就是貪。

  如果你又餓又凍,爲了吃飽肚子,菜根也吃,糙米飯也吃,假如你吃飽了就不要了,那是正常的。假如你吃飽了,還要,越多越好,准備留著明天吃,那就是貪。這是根據佛的教導說話的。佛教導比丘,今天的東西不准留在明天吃,托缽只能乞今天夠吃的,如果把明天吃的也要下來,那是不許可的。

  勤勞是美德,貪是惡習,

  菩薩可不是爲自己勤勞,而是爲一切衆生勤勞

  螞蟻非常勤勞,從沒有星期天,叼了一點糧食鑽到洞裏堆起來。螞蟻洞裏的糧食已經很多了,它還要堆,這麼貪得無厭,所以只好做螞蟻,做不了人,螞蟻是畜生道啊。

  勤勞是美德,貪是惡習,菩薩可不是爲自己勤勞,而是爲一切衆生勤勞。

  愛說好話的有錢人從不願把財富平等分配,

  佛教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爲

  有些有錢人說起來挺好聽,“我賺錢不是爲自己,是爲了所有的人,我要回饋社會,我要幫助一切苦難的人。”這些話聽起來還有點菩薩心腸,可能他們是聽法聽來的。那麼請問,你死的時候你所有的家産是給國家還是給兒子?所有家産都回饋社會,在中國可能很難找得到吧?

  有些話,還算是有覺悟有頭腦的,“我所以有今天這樣的富裕,都是因爲員工、的勞動、消費者的消費,所以我對員工、對消費者非常感恩。”這話好像是從外國學來的,現在非常流行“感恩”兩個字,我們佛教只有知恩報恩念恩,沒有“感恩”。那麼你有什麼表示?你能把你的家産分給消費者、員工嗎?你能從今年開始年年賠本,你肯嗎?

  佛教的修行不是憑口裏說好聽的話,而是看你行動,修行就是修正行動嘛!

  很多佛教家庭,他們望子成龍,是望子成名利龍、榮華富貴龍、

  傳宗接代龍,儒教思想加到佛教裏,佛教就會變顔色

  還有人說,“佛教是好的,我不反對。”可能這個人也有點信佛,至少對佛教有好感,可他又說:“可是我兒子不能學佛,因爲我要他去日本開酒家。他學了佛,當了老板賺不到錢了。”不要說這種人,現在佛門裏的人乃至老居士,有沒有這種思想啊?一面說好聽的話,一面拖兒子後腿,因爲他望子成龍。這可不是成菩薩龍、阿羅漢龍、無上正等正覺的龍,而是名利龍、榮華富貴龍、傳宗接代龍。爲什麼我特別反對把儒教的東西加到佛教裏來,儒教就是這種思想,把儒教加到佛教裏,佛教就會變顔色。

  定學開導(23-4)(總第148)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21

  佛弟子不挑教育衆生事業的重擔,誰來挑?不爲自利利他而深入經藏,這樣的佛弟子有責任感嗎?

  提要:

   ·男女情愛放不下,死後就會去投胎,慈悲裏帶有貪瞋癡,就不是純粹的

   菩薩感情

   ·溺愛子女,妨害了子女的正常發展,也使自己掉入“放不下”的泥坑,

   難以自拔

   ·孩子成了土皇帝,養育他們可真累啊,父母正派嚴肅,孩子也不敢變壞

   ·佛弟子不挑教育衆生事業的重擔,誰來挑?不爲自利利他而深入經藏,

   這樣的佛弟子有責任感嗎?

   ·子女要關心,更要關心千千萬萬衆生的利益,要挑起菩薩事業的重擔,

   就要做到“盡我所有作供獻”

  男女情愛放不下,死後就會去投胎,

  慈悲裏帶有貪瞋癡,就不是純粹的菩薩感情

  你們要想保護自己的慧根,使根産生力,你們應該先檢查自己,有沒有放下內心的貪瞋癡。貪瞋癡也是一種感情,活人都有感情,有感情才是活人。人死了,屍體沒有感情,可是死了以後的中陰身還是有感情,對男女感情放不下,所以會去投胎,投胎是最強烈的情愛感情。我們佛教講慈悲,慈悲也是種感情,貪瞋癡也是種感情。好好檢查一下自己,你們的慈悲裏有沒有貪瞋癡,是完全慈悲的感情,還是挂了慈悲的名義,實際上包含了貪瞋癡?

  溺愛子女,妨害了子女的正常發展,

  也使自己掉入“放不下”的泥坑,難以自拔

  你如果能把子女教育好,保護子女正常成長,將來做個好人,爲人類做貢獻;進一步教育子女信仰叁寶,將來爲叁寶做貢獻,這種感情才叫慈悲。如果你是對子女寵愛、放不下,想要不斷給他快樂,要知道快樂得太過份,會樂死人的,古人也說樂極生悲,所以說“愛就是害”。這個愛並不是慈愛,而是指寵愛。愛得太過份了,所以你放不下呀。

  這種放不下的愛,說白了就是貪愛!你對子女寵愛了,子女就離不開你,一天到晚靠在你身上撒嬌,上海人叫發嗲,連叫你的聲音也好聽,叫聲“媽──”,你感到子女多麼愛我啊,這也是種享受啊。你是貪這個愛,所以拔不出來了,那麼你更是樣樣都滿足子女了,還不是貪的感情作用?你對子女百依百順,你還能修行嗎?一面聽法,一面舍不得離開子女,修行人到底是倒向修行這一面,還是倒向貪愛的一面啊?

  孩子成了土皇帝,養育他們可真累啊,

  父母正派嚴肅,孩子也不敢變壞

  從前在福鼎的時候,我女的也去過,你們稱她“師母”,這些學生把她說的話講給我聽。她說:“家裏叁個孩子全都怕他。”我假如對孩子寵愛,他們會怕我嗎?你們可能相反吧,不是孩子怕你,而是你怕孩子吧?因爲寶貝兒子、寶貝女兒,碰不起。

  從前我孩子小的時候,鄰居就說:“我養一個孩子,都快累死了,你們家叁個孩子怎麼養得這麼輕松,一點不吃力?”就因爲他們怕我。他們怕我,所以他們每一個都不敢變壞。你們居士結婚成家了,總要對孩子好好地教育教育!

  佛弟子不挑教育衆生事業的重擔,誰來挑?

  不爲自利利他而深入經藏,這樣的佛弟子有責任感嗎?

  佛弟子應該經常來聽法修行,如果爲了照顧家裏兒女的感情,留在家裏陪他們而放棄了修行,那就不能爲佛教挑重擔。佛教菩提心事業的重擔,佛弟子不挑,誰挑?

  有人卻說:“叁藏十二部,我們用不著,讓別人去悟好了。”叁藏十二部佛弟子不去深入,竟然叫別人深入,別人是誰?當然是不信佛的人了,像這樣的佛弟子,有責任感嗎?

  子女要關心,更要關心千千萬萬衆生的利益,

  要挑起菩薩事業的重擔,就要做到“盡我所有作供獻”

  我最苦悶的就是年紀越來越大,還有很多的法要講,就怕講不完。佛弟子挑重擔都應該關心佛教事業啊,關心子女,僅僅是關心一兩個人,而關心佛教事業是關心廣大衆生,還牽涉到子孫萬代的利益,你作爲佛弟子連這點覺悟也沒有嗎?既然要挑重擔,就應該做到:盡我所有作供獻。我就是這樣精神,我自己做到了,也教育我的學生做到。我經常說,我是徹徹底底的無産階級,因爲我的錢,全是供養叁寶的。

  定學開導(23-5)(總第149)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21

  人來錢不來,弘法事業難以發展,錢來人不來,

  人少錢多,佛法從此衰落,佛門從此敗壞

  提要:

   ·爲挑重擔,就要把所有的生命精力貢獻叁寶,該放下的就要放下,何況是

   錢財

   ·佛門不搞貿易,興隆叁寶事業,靠的是佛弟子的供養

   ·人來錢不來,弘法事業難以發展,錢來人不來,人少錢多,佛法從此衰落,

   佛門從此敗壞

   ·如今信佛的人,得了加持發心很高,沖動一過就退了下來,還比不上從前人

   懂得求加持要發願,得了加持要還願

   ·發心供養了,不要再索回,也不要不供養,也不要打折扣

  爲挑重擔,就要把所有的生命精力貢獻叁寶,

  該放下的就要放下,何況是錢財

  我年輕時就賺大錢,因爲我是自由職業者。就憑我這點技術,假如今天我還是自己在社會上幹,算下來,我二十天能賺一百二十萬,我都放下了,爲挑重擔,就要把所有的生命精力全部貢獻叁寶,何況是錢財。

  說說風趣話,我看叁寶蠻喜歡我,所以我病好得快。病好得慢,要好好檢查檢查自己,看叁寶喜歡不喜歡你。喜歡你,你就得加持,不喜歡你,你就不得加持。

  佛門不搞貿易,興隆叁寶事業,

  靠的是佛弟子的供養

  怎麼樣才是挑重擔,興隆叁寶事業要有人,也要有經濟來源。佛教的經濟來源不是靠做生意,那麼靠什麼來維持經濟?靠佛弟子的供養。供養要自發,不能勉強。

  人來錢不來,弘法事業難以發展,錢來人不來,

  人少錢多,佛法從此衰落,佛門從此敗壞

  能海上師當年學法求法,他把全部的家産賣光,全部供養。如果你能這樣,你是第一等。現在有些人,人是來了,可他不想供養,甯願有錢留給兒女。那麼佛教事業沒有人供養咋辦?這種人也是好,因爲他做到人來了,只能算是第二等。爲什麼他只供養子女不供養叁寶,這也是貪:執著這是我的財,心目中只有兒女。你給兒女,現在都是獨生子女,你只能給一個人,要知道你供養叁寶能供養多少人。有些人聽法這麼多年,心中沒有叁寶,就算有叁寶也不過是求叁寶加被。

  還有的是人不來,來錢,這是第叁等,那麼佛門裏越來越富,錢多得沒地方用,這個佛門不要腐敗嗎?就算好一點,用來修廟,把廟修得富麗堂皇,可是裏邊沒幾個人,不講經說法,多識教授說這是莊嚴的墓碑。

  如今信佛的人,得了加持發心很高,沖動一過就退了下來,

  還比不上從前人懂得求加持要發願,得了加持要還願

  還有一種情況,開始信佛的時候得到菩薩加持,歡喜又激動,發心很高,也可能是一時沖動。要不了多少時候,慢慢退下來,從前發的願也不還願了。還比不上從前農村的人,我小時候家鄉有廟會,有人手臂裏一根筋穿過去,吊著很重的東西走,說是還願。從前人還知道,爲求加持要發願,得到加持了,要去還願,現在很多人都沒有這種思想。

  發心供養了,不要再索回,也不要不供養,也不要打折扣

  你不發願倒也罷了,反正泥塑木雕也不會批評人。有的人非但發了願沒做到…

《定學開導(140~15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