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理導引——喜(40~49)▪P3

  ..續本文上一頁和尚,沙僧是鲨魚精,這個沙僧倒還老實一點,豬八戒(衆笑),最肮髒的就是他了,唐僧拿他沒辦法,叫他受八戒,硬是想用八戒去管住他,可是他一點不遵守八戒,還看中一個員外的女兒,搖身一變,變了一個清秀的小夥子,惹人喜歡。其實是豬妖精,懶得不得了,你看他扛著一個鋤田的釘耙,做做樣子,從來沒看見他去耕過田。他假裝在員外家打工,每天耕田,那個老頭兒也糊塗,竟把女兒許配給他,等到他把老員外的女兒騙到手,每天去抱女人,日子一長,他的功夫不到家,慢慢這個豬耳朵又大起來了,老頭子一看,怎麼變相了,鼻子也大起來了,一個豬的樣子就出來了,才知道他是妖怪。

  出家人不觸女體

  佛規定,出家人不觸女體,不能單獨跟女的同行,如果與女居士有事情要辦,也得幾個人一起走。連女的衣服都不准碰,自己的衣服也不能讓女的碰,真和尚哪有抱女人的?抱女人的就是豬八戒,那是假和尚了,所以你們出家了,要做真和尚,千萬不要做豬八戒。今天下課。   

  喜(45)

  ———————— 傅味琴 2002.3.14 ————————

  佛學是一門高級的心理學

  本次提要:

  ·佛學是一門高級的心理學

  ·佛法是具有圓滿智慧的學問

  ·不學智慧,解脫就談不上了

  ·哪能有不學佛法的佛弟子

  ·享清福,忙名利,會影響年青一代不知佛法的重要性

  ·思想上裝不下佛法,會使釋迦佛很失望

  佛學是一門高級的心理學

  我們講佛教心理學,其實佛學本身就是一門高級的心理學,心理學如果能夠充實佛法的智慧,那麼這個心理學就會更加的殊勝。心理學這門科學無非是研究人的心理、情緒、個性、思維活動這些內容,它的作用和目的,一個是調整人的心理情緒。我們的心理情緒總是經常在發生變化,在變化中常失去平衡,必須要經過調整使之平衡起來,才能解決情緒中的苦惱。還有一個呢,研究心理學,能改造我們的個性。世間上的心理學也在研究怎麼樣使人去掉煩惱。一個人在個性上的轉變,在煩惱上的消除,很自然地就促使這個人聰明起來,人能夠去掉煩惱,獲得聰明,幸福就自然會來臨。所以整個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活動,促使人開發自己聰明才智的科學。

  佛法是具有圓滿智慧的學問

  我們認爲佛法是一門最高的,有圓滿智慧的學問。佛法無非是使人離開痛苦,獲得幸福,佛法總的目標是要我們斷除煩惱,像這樣的內容,都是屬于心理學的範圍。但是它又不同于世間上的心理學,世間上的心理學沒有像佛法講得那麼透徹圓滿。佛法調整人心理上的矛盾,促進人的心理活動,使衆生獲得聰明才智,所有這些都是源自于佛的智慧。

  不學智慧,解脫就談不上了

  我們的同學都聽了不少課,應該明白進了佛門,第一步就是學佛法,就好像一個學生,領到了學生證,首先要上課,學生唯一的工作就是學習。有時候配合一點勞動,這是鍛煉鍛煉身體,就像學校有體育活動一樣。學生總要有一個好的身體來學習,免得經常生病。對我們來說勞動也是一種培福,體育運動只是自我運動罷了,勞動就能夠增長福氣,但我們還是以學佛法智慧爲主,以前毛澤東說過:“學生以學爲主。”其實作爲一個佛弟子本身就是佛的學生,不論你是誰,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只要你是佛弟子,就應該以學爲主,你不學怎麼會去做呢?你不去實踐怎麼會獲得智慧呢?又怎麼會證果解脫呢?什麼都談不上了。

  哪能有不學佛法的佛弟子

  有的修行人素質還算不錯,生活簡單樸素,也不貪財,也不貪名,就是不肯學法,那樣就不是在當釋迦佛的學生了,出了家就享清福,他也不做壞事,因爲他是出家人,人們也恭敬他。還有的平時忙種菜,領著居士去朝山,實際上成了導遊,種菜、導遊跟修行有啥關系?要知道不論是出家在家,四衆弟子都是佛的學生,哪有學生不上課的道理?

  享清福,忙名利,會影響年青一代不知佛法的重要性

  還有比這個更糟糕的,佛法嘛不學,卻忙著把寺廟搞成獲取名利的場所,盡搞宣傳和營利。其實把名利放下,出家人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麼困難,你多多講法,自有人來供養叁寶,又何必你去忙名忙利呢?這種風氣在中國佛門裏也不知道持續了多少朝代,要麼享清福,要麼忙名利,生命的時光就這麼一天天過去,而且還影響年輕一代,導致佛門一代不如一代。現在,就連老一輩,有的連出家的目的都搞不清楚,學佛法在他們看來是沒有必要的,也沒有多大用處,當法師才學佛法,我又不當法師,學什麼佛法?就不知道學佛法是爲了修行,爲了解脫。

  思想上裝不下佛法,會使釋迦佛很失望

  如今還好一點,很多地方都在辦佛學院,否則就更加一代不如一代了。思想上裝不下佛法,成了一片空白,會使釋迦佛很失望。出家人是非常崇高的,稱爲人天師表,是人間和天上的老師啊,老師不懂佛法,不能教育學生,豈不是大笑話。所以辦佛學院是一件好事情,佛學院總要學習,佛弟子能懂得學習,應該是一個好風氣吧。 

  喜(46)

  ———————— 傅味琴 2002.3.14 ————————

  沒有智慧眼,常會做蠢事

  本次提要:

  ·不願學智慧的人,還不是糊裏糊塗過日子

  ·離苦得樂的方法就在佛經裏

  ·聽聞佛法就能得到佛法的快樂

  ·懂了才有味道,不懂成了苦惱人

  ·不懂佛法的學生當老師,他的學生更不懂

  ·沒有智慧眼,常會做蠢事

  ·不懂佛法,路都看不清,好比瞎子穿了流行衣服去相親

  不願學智慧的人,還不是糊裏糊塗過日子

  佛法裏充滿著智慧,學佛法就是學智慧。哪有一個佛的學生,不願意學智慧的?你就是不做壞事,平平穩穩過一輩子,沒有智慧,還不是糊裏糊塗過日子?白白浪費了自己生命的時光!給你個極好的修行的條件,你爲什麼不修不學呢。

  離苦得樂的方法就在佛經裏

  智慧到底起什麼作用?智慧的作用就是使我們離苦得樂,離苦得樂不是口頭上喊喊,要確實能離苦得樂,方法就在佛經裏,所以稱佛法。

  聽聞佛法就能得到佛法的快樂

  好比你們學書法,學到了你也高興,這是學書法的快樂。那麼聽佛學課呢,你會得到智慧的快樂,這是佛法的快樂。

  懂了才有味道,不懂成了苦惱人

  佛法課聽得懂,蠻有味道,你也會很快樂。聽不懂,聽的時候就苦惱,只好抄板書背筆記,抄板書時也苦惱,因爲不懂啥個意思。考試嘛只好背,把這些不懂的法相名詞背來背去,背的時候也不懂。既産生不了智慧,又産生不了快樂,變成苦惱人了。

  你不懂,即使你去背,利益也不大的,一個老太太唸《心經》,每天唸兩遍,一年念個700遍,十年念個7000遍夠多的哩,你看她《心經》懂不懂,有的還把《心經》燒了當冥錢,真是罪過。

  還有的有文化,看《心經》就産生懷疑,因爲有文化不一定懂法義啊。有一年有人請我去做報告,辦公室的一個人,跟我談幾句,“我現在也在看《心經》,《心經》裏說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有鼻子、沒有……不對啊,明明有眼睛耳朵……”。他的誤解就是由于他不懂佛法造成的,“無眼耳鼻舌身意”哪有這麼解說的!

  隨便你唸多少遍,不論你有文化沒文化,你不懂仍然是苦惱,智慧也不會産生。

  不懂佛法的學生當老師,他的學生更不懂

  聽說有的佛學院,一堂課大部分時間是叫學生抄黑板,抄完黑板差不多到下課時間了,再稍微照文字講幾句,等于在唸第二遍。等到學生當老師了,也去搬一點古時候法師寫的解說,抄在黑板上叫大家抄,老師同學忙著抄。等到他的學生再當老師,連抄都抄不懂了,這樣出不了智慧,也生不起快樂,也就是佛法的甘露你還沒有嘗到它的甜。老師在當學生的時候,沒有把學的東西搞懂,當了老師又把沒有搞懂的去教學生,那學生就更加沒搞懂。

  沒有智慧眼,常會做蠢事

  你們來報到上學,我看都是歡歡喜喜來的吧?所以進佛門第一步就是要歡歡喜喜學佛法,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産生快樂,得到智慧。智慧好比兩只眼睛,你光有兩條腿還不頂事,沒有眼睛你路走錯了咋辦?你有嘴巴能吃東西,最多你不會餓死。可是你沒有眼睛,別說文化很難學,還常會做蠢事。

  不懂佛法,路都看不清,好比瞎子穿了流行衣服去相親

  講個笑話,很多年前,我住在上海。鄰居有一家是瞎子,瞎子的女兒並不瞎,跟我的女兒是同學,所以瞎子家裏的情況,我們也知道。瞎子的老婆也是瞎子,後來瞎子跟老婆離婚了,這個瞎子又想找對象,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對象也是瞎子(衆笑)。去相親的那一天,瞎子的朋友來幫他穿衣服說:“這件衣服是給你新買的,是現在最流行的。”瞎子問,“什麼顔色啊?”“咖啡色”,“什麼式樣啊?”“茄克衫,很流行”,瞎子臉上就笑了,還以爲我今天打扮多漂亮,對方看見我一定會高興的。他忘了對方也是個瞎子。(衆笑)佛弟子是個修行人,不懂佛法就等于沒眼睛,路都看不清,是非好壞全都搞不清楚。  

  喜(47)

  ———————— 傅味琴 2002.3.14 ————————

  無慧之人多苦惱

  提要:

  ·進佛門不該成苦惱人,知慚愧就該多求智慧

  ·社會上聽課花好幾萬,比不上這裏聽課發大歡喜心

  ·慚愧而不改,甯做“老慚愧”

  ·十年無知成慚愧,廿年無知成愚人

  ·瞎子名再高財再大,也見不到光明世界

  ·得解脫,能放下全靠智慧

  進佛門不該成苦惱人,知慚愧就該多求智慧

  我們這一次講“喜”,一開頭就講,人身難得今已得,應該高興啊;佛法難聞今已聞,當然更應該高興;而且善知識難遇,今天佛學苑有這麼多老師培養你,就更應該高興了。

  如今有的初進佛門還好一點,燒燒香,磕磕頭,求菩薩保佑,心理上得到一些安慰。有些信佛好多年了,也算是一個老居士,你說他不懂嘛,好像懂一點,你說…

《心理導引——喜(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