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30~139)▪P2

  ..續本文上一頁理解還不夠,海還有淨化的作用,所以佛法能淨化人心。

  自身業障自己消,自稱爲人消災的人,

  消不了也不退錢

  “微妙法”,釋迦佛講法非常細,衆生煩惱重業障重,不講得細,衆生不理解。釋迦佛講了四十九年法,流傳到今天的都收入在《大藏經》裏,《金光明最勝王經》就是《大藏經》裏的一部經,我們講的這部經僅僅是第叁卷《滅業障品》裏的一小段。現在衆生只知道業障重,不學這一品,你就不懂怎麼去消除。

  業障在你身上,要你自己去消除的。比如說,你身上癢,你要搔自己身上的癢。你搔人家身上的癢,你的癢會消除嗎?花錢布施供養是培福,福氣大的人仍然有業障,仍然會生病、離婚、妻離子散,乃至車禍、自殺,你自己有錢尚且不能消除自己業障,你錢給人家,人家會能消除你業障嗎?

  從前醫生不做廣告,只有江湖醫生在馬路上貼廣告,自稱“包醫”。那麼醫不好怎麼辦?說“不好退錢”。其實包醫應該是把病治好,治不好退錢,也不能叫包醫。他肯退錢還算是有點良心,現在佛門裏人收了你錢,你業障沒有消除,他把錢退給你嗎?

  勸請善知識轉*輪就能消業障,衆生聽到了法,也都能成就清淨法身,

  代代相傳,這功德大到算數所不能及

  消業障的方法很多,這一段經文裏,佛教給我們一個很容易做到的辦法,你聽佛話不會上當的。你勸請善知識轉*輪就能消你業障,轉*輪就是講經說法。你請善知識多講講經說說法,讓衆生都能明白怎樣斷煩惱,怎樣消除業障。這非但能消除你業障,成就清淨法身,衆生聽到了佛法,也都能成就清淨法身,將來他們再講經說法,使更多的人聽到佛法成就清淨法身,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功德大到算數所不能及。

  破轉*輪的人使佛法傳不下去,罪過極大,

  死後下無間地獄,將來佛法就滅在這種人手裏

  相反地,對轉*輪的善知識說閑話、潑冷水,弄得善知識退心,這個罪過也極大。比如,“到處說法,真糊塗啊,最最重要的是修,自己都不好好修,還去給人說法?”人家要來聽法,他又搞破壞,“聽法浪費時間,聽法能往生極樂世界嗎?你聽一個小時法還不如在家裏唸佛。”“聽了法,唸佛就容易打妄想”,“你再去聽法,臨終誰也不給你助念,看你怎麼往生?”人家就不來聽了。這叫破轉*輪,像這樣的人死了下無間地獄。使衆生得不到釋迦佛的法,佛法傳不下去,將來佛法就滅在這種人手裏,你說罪過有多大?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9-5) <133>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7日

   有佛法可聽不想聽,甯願鑽到貪瞋癡裏去,

  那是叁惡道的果報

  本次提要:

  ■ 老師講法你嫌淺,是你沒有悟到深,你嫌深,是你水平淺,要以平等心對待

   ■ 利用自己的福報,專給自己打閑岔,所以造成“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

   難遭遇”

   ■ 有佛法可聽不想聽,甯願鑽到貪瞋癡裏去,那是叁惡道的果報

   ■ “願解如來真實義”,佛用八個“不”說明宇宙人生的真實相

  老師講法你嫌淺,是你沒有悟到深,

  你嫌深,是你水平淺,要以平等心對待

  經書裏這幾句話,已經講了很多天了,爲什麼我要解說這麼細?因爲現在衆生煩惱多、邪見多、業障重,講得簡單,不起作用啦。釋迦佛在人間的時候,提綱挈領地講講,弟子們就懂了,我照釋迦佛的話唸一遍,你們能懂嗎?

  我這麼樣苦口婆心,反而被人說閑話, “老師講來講去,就是戒定慧”,意思這些都是幼兒園的東西。我只好講深一點,又有意見了,“老師今天講的深,我聽不懂”,那咋辦呢?其實,你認爲老師講得淺,是你沒有領會到裏邊的深,你認爲老師講得深,是你自己水平太淺,法無高下,僅僅是講到裏邊去了呀。

  利用自己的福報,專給自己打閑岔,

  所以造成“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人身已經難得了,往世不知培植了多少善根,今世才能聽到佛法。衆生這麼多,有幾個人能聽得到?地獄、餓鬼、畜生都聽不到,如今六十億人口,聽到佛法有幾個?我們流轉生死一世又一世,數也數不清,如果佛在世時,我們就聽到佛法了,也許早就證阿羅漢果了。就因爲沒聽到,一直到今天還是做老衆生。

  爲什麼聽不到?因爲打閑岔了,釋迦佛講法,你去學外道了。(衆笑)如今我講法,有些人剛想來聽,別人來打閑岔,就去搓麻將了,這種打閑岔的因緣多得不得了。

  有人還給自己辯解,“都是我不好,我沒得福報。”如果聽法要你買門票,一次十萬元,你說沒福報還有點道理。(衆笑)這裏天天講法,不收你一分錢,怎麼叫沒有福報?你是有福報去卡拉OK、上酒家、打牌、去玩,所以搞得你沒有福報來聽法,這就是愚癡顛倒!

  再不聽法,將來你確實沒有福報了。釋迦佛已經涅槃了,釋迦佛當年的大弟子也涅槃了,雖然十六尊大阿羅漢還留在世間上,你也不認得,也不知道他們在哪裏。總算跟我這個老師有緣,千裏來相逢,今年我七十八了,我死了,你還聽得到嗎?說“我聽你學生講。”學生是二等品。(衆笑)假如整個娑婆世界沒有人懂佛法,你無論如何也聽不到,這才叫你沒有福報了。現在有講你不聽,是你自己害自己嘛。

  有佛法可聽不想聽,甯願鑽到貪瞋癡裏去,

  那是叁惡道的果報

  “我今見聞得受持”,見,有經書可見;聞,有善知識講法可聽;得,你得到法了,受持,要能接受,還要持,你不接受,毫無作用,你不持不修,仍然等于沒有。比如你口渴了,你看到一只茶杯,別人說,“那邊有水壺,你可以去倒,這個茶杯你用吧。”你說“好”,可你手不去拿,有什麼用啊?即使將來經書還保存著,誰也不懂,誰也修不起來了,成爲古董,還起什麼作用啊?

  所以我們今天從見聞中得到法後,能夠修起來,那才是真正的修行。有法不修,浪費自己福報,那是最愚蠢的。真是上天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偏要鑽,衆生不想鑽到佛法裏去,甯願鑽到貪瞋癡裏去,那是地獄裏的果報,這條路能走嗎?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用八個“不”說明宇宙人生的真實相

  “願解如來真實義”,講經說法全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是叫你修觀,真正的成就是在實相般若裏,佛用八個“不”來說明宇宙人生的真實相。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9-6) <134>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7日

   法身遍虛空,故不來不去,

  菩薩大悲無有時間、界限、生滅

  本次提要:

  ■ 法身不生不滅,故無有生死,以法爲身,故法身無相

   ■ “有”才會有來去,什麼也沒有,哪有來去,是故不來不去

   ■ 衆生與佛雖不相同,但佛性無異,故不一不異

   ■ 進入無分別時,無分別也沒有了,這就是實相

   ■ 證到法身即證實相,法身常住,何用迎請

   ■ 衆生一直在分別,現量境難以顯現,即使顯現,亦僅一刹那

   ■ 法身遍虛空,故不來不去,菩薩大悲無有時間、界限、生滅

  法身不生不滅,故無有生死,

  以法爲身,故法身無相

  “不生不滅”,人生下來要老,要生病,要死亡,所以今天做人,並不是真實的,因爲它要變。人死了,這個人就不存在了。去除了虛妄的假相,就得到真實的實相。有生必有死,死了以後你不再投生,沒有生就沒有死。

  有人聽了就害怕了:死了以後再也不生,那豈不是什麼也沒了?那時還有沒有我啊?有啊,這個“我”就是你的佛性,佛性沒有生死,所以叫不生不滅。這時就以佛法爲身體,所以叫法身,這個身體沒有相,所以叫法身無相。佛性就是覺悟,以覺悟爲自己的性。

  “有”才會有來去,什麼也沒有,

  哪有來去,是故不來不去

  “不來不去”,要“有”才會有來去,什麼也沒有,哪有來去?比如有這只茶杯,拿過來,叫來,推過去,叫去。但茶杯自身本無來去,你不去拿也不推它,它就不來也不去,所以來去也是性空。一切法性空,就是實相。什麼都放下,什麼都空,徹底究竟地空了,就是佛。

  衆生與佛雖不相同,但佛性無異,故不一不異

  “不一不異”,佛性都是一樣,都是圓滿的,不會變的,經書上從沒有說過,佛有佛的佛性,衆生有衆生的佛性,因爲佛跟衆生不一樣,所以佛性也不一樣。衆生哪怕小到螞蟻、蚊子,跟佛的佛性也是一模一樣。

  進入無分別時,無分別也沒有了,這就是實相

  一樣是針對兩樣說的,沒有兩樣,這個一也不存在了。比如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有男人有女人,假如娑婆世界的人全是男人沒女人,也沒有必要稱爲男人了,只能叫人,因爲人還要跟狗區別出來,所以還需要人這個名詞。進入無分別時,無分別也沒有了。這個沒有分別心就是無分別,你還要去抓一個無分別幹什麼?這就是實相。

  證到法身即證實相,法身常住,何用迎請

  我們要證到的法身,就是實相,那就要證到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斷不常。“不常”,前兩天講過了,今天講“不斷”,經書裏講,“法身常住不墮常見,雖複斷滅,亦非斷見”。文殊法裏有一段迎請文,迎請文殊菩薩來臨,實際上是迎請文殊菩薩的法身。

  法身遍虛空,無有來去,爲何要迎請呢?

  因爲不迎請,衆生會懷疑:文殊菩薩到底來了沒有?(衆笑)衆生有習慣勢力,一定要看到來了才承認,爲了恭敬起見,所以要迎請一下。

  比如說,我們講法本來是七點半開始,聽說你們衢州八位居士要來,所以一直在等。想到你們春節期間買票困難,我提出來,是不是把車子開去,把你們接過來,這就是迎請。

  衆生一直在分別,

  現量境難以顯現,即使顯現,亦僅一刹那

  “文殊自性諸法現量境”,排除了分別,出現的境界就是…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30~13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