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19-2) <130>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7日
闻慧、思慧、修慧都要通过
语言文字的桥梁才能获得
本次提要:
■ 不提问不解答,没有语言就没有思想的交流,你永远老样子
■ 闻慧、思慧、修慧都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桥梁才能获得
■ 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从而获得的智慧就叫观照般若,只有通过禅定的
观照,才能证得实相般若
■ 只有明白了自己的心才能见到佛性,妄心不止,永远是生灭法
■ 变化的就不是宇宙的真面目,由变化而成的种种形相,都是假相
■ 眼睛的观仅是拍照而已,只有通过心才能明白拍出来的是人还是树
■ 不通过观就出不了智慧,要观得清楚就必须止观双运
■ 神通是场游戏,成佛靠明,明白一分就得到一分觉悟
不提问不解答,没有语言就
没有思想的交流,你永远老样子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哑巴还要靠手语呢。不通过语言,释迦佛的智慧怎么流到你那儿?你不利用语言向老师提问题,老师不用语言解答,你怎么得到老师的智慧?没有语言就没有思想的交流,你永远老样子,所以首先要有文字般若。
闻慧、思慧、修慧都要通过
语言文字的桥梁才能获得
常有人问,进佛门怎么修行?首先要闻思修,闻,要听法,听法能得到智慧,叫闻慧。思,自己要依据佛法去思维,许多本来想不通的道理,想想就通了,这叫思慧。修,不断去思维,从粗的到细的,从浅的到深的,再去实践,这叫修慧。这些都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桥梁才能获得。
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从而获得的智慧就叫观照般若,
只有通过禅定的观照,才能证得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呢?你听了佛法后去修观,从观中了知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也就是修禅定。戒是止住我们恶行,禅定是内心进行观照,这是觉照,只有通过观,才能达到照。通过禅定止住了妄念,再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从而获得智慧,这个智慧就叫观照般若,这是从文字般若提高一步。只有通过观照才能证得实相般若。
只有明白了自己的心才能见到佛性,
妄心不止,永远是生灭法
好比明心见性,只有明白自己的心,才能见到佛性,至少真心、妄心你要搞清楚。众生平时都是妄心,称为心理活动,既然是活动的,就有生灭,只有排除了生灭,才能达到不生不灭。妄想不止住,永远是生灭法,永远在生死流转里,前一个妄想生了,你抓不住它,它就灭了,你止不住,后面一个妄想又生了,人就是因为妄想而有生死流转。
变化的就不是宇宙的真面目,
由变化而成的种种形相,都是假相
妄想中体现不出宇宙人生的真实面貌,因为它千变万化,变化的就不是宇宙的真面目。比如说天上的云,一会变龙,一会变虎,一会变狗,一会变蛇。云的真实面目是气体,不是龙狗等等,这种种形相都是假相,会变就是假,不变才是真。
眼睛的观仅是拍照而已,
只有通过心才能明白拍出来的是人还是树
你能悟到这些道理,就靠你的观。眼睛仅仅是一架照相机,拍拍照而已,只有通过心才能明白拍出来的是人还是树。
不通过观就出不了智慧,
要观得清楚就必须止观双运
所以真正的观,是内心去观察。你内心观察清楚了,明白了,就叫觉悟。不通过观,就出不了智慧,要观得清楚必须要止观双运,不修止,妄想会干扰;不修观,不会明白。
神通是场游戏,成佛靠明,
明白一分就得到一分觉悟
比如说佛弟子修出神通叫通,可是释迦佛的通叫明。神通不过是一场游戏罢了,所以叫游戏神通,我们要证到的是明。神通再大,也挡不住业力。成佛不是靠神通,而是靠觉悟成的,觉悟就是明,你明白一分就得到一分觉悟。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19-3) <131>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7日
佛法清净,毋须改良,只有名利思想、享乐主义
发展了贪瞋痴,造成了不清净,才需要改正
本次提要:
■ 清水能照脸,混水照魔鬼,心里起雾,就难见庐山真面目
■ 排除乌云见太阳,排除虚妄见实相,排除有相证无相
■ 生灭、来去、一异、断常都是相对的,这不过是说明现象罢了
■ 名相越来越复杂,导致了众生分别心越来越重
■ 佛法说得越细,众生越明白,目的是引导众生进入无分别慧,达到无分别相
■ 世间上是利用细细的分别搞创造发明,来进行五欲享受,促使众生贪瞋痴
泛滥
■ 佛法清净,毋须改良,只有名利思想、享乐主义发展了贪瞋痴,造成了不
清净,才需要改正
清水能照脸,混水照魔鬼,
心里起雾,就难见庐山真面目
众生因为觉悟被妄想烦恼掩盖了,所以看不明白。就好比缸里的水夹杂了泥沙,搅浑了,水底是什么,你怎么也看不清楚。还会发生错觉:你的脸本来在清水里能照得明白,混杂了泥沙,照出来就像魔鬼那样。起了雾,就难见庐山真面目,我们的清净法身就是被妄想杂念遮盖而不现。
排除乌云见太阳,排除虚妄见实相,
排除有相证无相
实相就是真实的相,其实并无实跟相,因为众生被妄想烦恼污染,所以实相是相对虚妄的烦恼假相而说的。烦恼都是假相,它跟我们清净法身毫无关系,好比乌云跟太阳毫无关系,可是它能掩盖太阳的光明。只有排除乌云才能见到太阳,只有排除虚妄才能见到实相,只能排除有相,才能证到无相。
生灭、来去、一异、断常都是相对的,
这不过是说明现象罢了
实相般若就是八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生灭、来去、一异、断常都是相对的,把相对的东西说成真理,在世间法上是认可的,称为相对的真理,因为生活中确实有来去;一跟二,少跟多,就不一样;母亲生下孩子,确实有生,老人死亡,确实有死;绳子拉断了,就是断,没有拉断的时候,一直是根绳子,就是常。可这不是绝对的真理,相对的真理只不过说明现象罢了,只有绝对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因为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要说明它只能以相对的法来说明,否则凡夫就无法理解。
名相越来越复杂,导致了众生分别心越来越重
众生在人世间通过语言文字的交流,通过种种分别,树立了各种名相,到今天越来越繁多,越来越复杂,就导致了众生的分别心越来越重。
佛法说得越细,众生越明白,
目的是引导众生进入无分别慧,达到无分别相
人世间追求的是发展,要发展,只有靠研究细,研究越细就越发展,结果发展了分别心。假如通过细细的分别,把事物研究得更透彻,看得更明白,这倒可以利用一下。佛也是利用众生生活中的种种相,利用语言文字,来说明广大的佛法,说得越细众生越明白。可是佛教通过这个手段,目的是引导众生进入无分别慧,达到无分别相。
世间上是利用细细的分别搞创造发明,
来进行五欲享受,促使众生贪瞋痴泛滥
世间上是利用细细的分别搞创造发明,来进行五欲享受,促使众生贪瞋痴泛滥。如今最突出的就是贪财,从享乐中发展了腐败,糜烂的生活导致精神生活倒退,这个矛盾难以解决。我们国家反对拜金主义,就是想把这些人再拉回来。
佛法清净,毋须改良,只有名利思想、享乐主义
发展了贪瞋痴,造成了不清净,才需要改正
佛门是清净的,释迦佛一开始说的就是清净的法,并不是开始有漏洞、不清净,后来不断改善成清净。释迦佛的法本来就是清净、圆满、彻底,所以能教导众生恢复自性的清净,还需要改良吗?只有佛门里的人受了名利思想、享乐主义的影响,发展了贪瞋痴,才造成了不清净,才需要改正。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19-4) <132>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7日
劝请善知识转*轮就能消业障,众生听到了法,也都能成就清净法身,代代相传,这功德大到算数所不能及
本次提要:
■ 般若智慧称大智,大般若是文殊菩萨的自性,能证到一切法性空,才是诸法
的实相
■ 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依文解义是得不到甚深法义的
■ 自身业障自己消,自称为人消灾的人,消不了也不退钱
■ 劝请善知识转*轮就能消业障,众生听到了法,也都能成就清净法身,代代
相传,这功德大到算数所不能及
■ 破转*轮的人使佛法传不下去,罪过极大,死后下无间地狱,将来佛法就灭
在这种人手里
般若智慧称大智,大般若是文殊菩萨的自性,
能证到一切法性空,才是诸法的实相
文殊菩萨的智慧是大般若智慧,所以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我们今天学修的文殊菩萨法全是大般若的法。大般若的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就是文殊菩萨的自性,也是文殊菩萨的金刚智。金刚,意思是牢不可破。什么才是牢不可破,不可能被击穿被打败?什么才是最坚固?那就是空。如果你学到一个法,通过修行能证到一切法性空,这个法才是真正的法,空才是真正的实相。
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
依文解义是得不到甚深法义的
开经偈上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佛法无上,再也没有比佛讲的法还要高的了。
“甚深”,虽然佛讲法有时比较通俗,容易理解,比如《普门品》、《药师经》,其实佛法都是甚深甚深,仅仅是佛深入浅出地讲罢了。你依文解义,是得不到甚深的法义的,必须要通过善知识的讲解。善知识如果仅仅是照文字上给你解说,你还是理解不到深的法义。比如说,“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有文化的人就懂,“海”是非常广大,意思佛法非常广博渊深。这样…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30~13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