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9-2) <130>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7日
聞慧、思慧、修慧都要通過
語言文字的橋梁才能獲得
本次提要:
■ 不提問不解答,沒有語言就沒有思想的交流,你永遠老樣子
■ 聞慧、思慧、修慧都要通過語言文字的橋梁才能獲得
■ 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理,從而獲得的智慧就叫觀照般若,只有通過禅定的
觀照,才能證得實相般若
■ 只有明白了自己的心才能見到佛性,妄心不止,永遠是生滅法
■ 變化的就不是宇宙的真面目,由變化而成的種種形相,都是假相
■ 眼睛的觀僅是拍照而已,只有通過心才能明白拍出來的是人還是樹
■ 不通過觀就出不了智慧,要觀得清楚就必須止觀雙運
■ 神通是場遊戲,成佛靠明,明白一分就得到一分覺悟
不提問不解答,沒有語言就
沒有思想的交流,你永遠老樣子
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啞巴還要靠手語呢。不通過語言,釋迦佛的智慧怎麼流到你那兒?你不利用語言向老師提問題,老師不用語言解答,你怎麼得到老師的智慧?沒有語言就沒有思想的交流,你永遠老樣子,所以首先要有文字般若。
聞慧、思慧、修慧都要通過
語言文字的橋梁才能獲得
常有人問,進佛門怎麼修行?首先要聞思修,聞,要聽法,聽法能得到智慧,叫聞慧。思,自己要依據佛法去思維,許多本來想不通的道理,想想就通了,這叫思慧。修,不斷去思維,從粗的到細的,從淺的到深的,再去實踐,這叫修慧。這些都要通過語言文字的橋梁才能獲得。
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理,從而獲得的智慧就叫觀照般若,
只有通過禅定的觀照,才能證得實相般若
觀照般若呢?你聽了佛法後去修觀,從觀中了知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也就是修禅定。戒是止住我們惡行,禅定是內心進行觀照,這是覺照,只有通過觀,才能達到照。通過禅定止住了妄念,再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理,從而獲得智慧,這個智慧就叫觀照般若,這是從文字般若提高一步。只有通過觀照才能證得實相般若。
只有明白了自己的心才能見到佛性,
妄心不止,永遠是生滅法
好比明心見性,只有明白自己的心,才能見到佛性,至少真心、妄心你要搞清楚。衆生平時都是妄心,稱爲心理活動,既然是活動的,就有生滅,只有排除了生滅,才能達到不生不滅。妄想不止住,永遠是生滅法,永遠在生死流轉裏,前一個妄想生了,你抓不住它,它就滅了,你止不住,後面一個妄想又生了,人就是因爲妄想而有生死流轉。
變化的就不是宇宙的真面目,
由變化而成的種種形相,都是假相
妄想中體現不出宇宙人生的真實面貌,因爲它千變萬化,變化的就不是宇宙的真面目。比如說天上的雲,一會變龍,一會變虎,一會變狗,一會變蛇。雲的真實面目是氣體,不是龍狗等等,這種種形相都是假相,會變就是假,不變才是真。
眼睛的觀僅是拍照而已,
只有通過心才能明白拍出來的是人還是樹
你能悟到這些道理,就靠你的觀。眼睛僅僅是一架照相機,拍拍照而已,只有通過心才能明白拍出來的是人還是樹。
不通過觀就出不了智慧,
要觀得清楚就必須止觀雙運
所以真正的觀,是內心去觀察。你內心觀察清楚了,明白了,就叫覺悟。不通過觀,就出不了智慧,要觀得清楚必須要止觀雙運,不修止,妄想會幹擾;不修觀,不會明白。
神通是場遊戲,成佛靠明,
明白一分就得到一分覺悟
比如說佛弟子修出神通叫通,可是釋迦佛的通叫明。神通不過是一場遊戲罷了,所以叫遊戲神通,我們要證到的是明。神通再大,也擋不住業力。成佛不是靠神通,而是靠覺悟成的,覺悟就是明,你明白一分就得到一分覺悟。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9-3) <131>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7日
佛法清淨,毋須改良,只有名利思想、享樂主義
發展了貪瞋癡,造成了不清淨,才需要改正
本次提要:
■ 清水能照臉,混水照魔鬼,心裏起霧,就難見廬山真面目
■ 排除烏雲見太陽,排除虛妄見實相,排除有相證無相
■ 生滅、來去、一異、斷常都是相對的,這不過是說明現象罷了
■ 名相越來越複雜,導致了衆生分別心越來越重
■ 佛法說得越細,衆生越明白,目的是引導衆生進入無分別慧,達到無分別相
■ 世間上是利用細細的分別搞創造發明,來進行五欲享受,促使衆生貪瞋癡
泛濫
■ 佛法清淨,毋須改良,只有名利思想、享樂主義發展了貪瞋癡,造成了不
清淨,才需要改正
清水能照臉,混水照魔鬼,
心裏起霧,就難見廬山真面目
衆生因爲覺悟被妄想煩惱掩蓋了,所以看不明白。就好比缸裏的水夾雜了泥沙,攪渾了,水底是什麼,你怎麼也看不清楚。還會發生錯覺:你的臉本來在清水裏能照得明白,混雜了泥沙,照出來就像魔鬼那樣。起了霧,就難見廬山真面目,我們的清淨法身就是被妄想雜念遮蓋而不現。
排除烏雲見太陽,排除虛妄見實相,
排除有相證無相
實相就是真實的相,其實並無實跟相,因爲衆生被妄想煩惱汙染,所以實相是相對虛妄的煩惱假相而說的。煩惱都是假相,它跟我們清淨法身毫無關系,好比烏雲跟太陽毫無關系,可是它能掩蓋太陽的光明。只有排除烏雲才能見到太陽,只有排除虛妄才能見到實相,只能排除有相,才能證到無相。
生滅、來去、一異、斷常都是相對的,
這不過是說明現象罷了
實相般若就是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生滅、來去、一異、斷常都是相對的,把相對的東西說成真理,在世間法上是認可的,稱爲相對的真理,因爲生活中確實有來去;一跟二,少跟多,就不一樣;母親生下孩子,確實有生,老人死亡,確實有死;繩子拉斷了,就是斷,沒有拉斷的時候,一直是根繩子,就是常。可這不是絕對的真理,相對的真理只不過說明現象罷了,只有絕對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因爲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相對的,要說明它只能以相對的法來說明,否則凡夫就無法理解。
名相越來越複雜,導致了衆生分別心越來越重
衆生在人世間通過語言文字的交流,通過種種分別,樹立了各種名相,到今天越來越繁多,越來越複雜,就導致了衆生的分別心越來越重。
佛法說得越細,衆生越明白,
目的是引導衆生進入無分別慧,達到無分別相
人世間追求的是發展,要發展,只有靠研究細,研究越細就越發展,結果發展了分別心。假如通過細細的分別,把事物研究得更透徹,看得更明白,這倒可以利用一下。佛也是利用衆生生活中的種種相,利用語言文字,來說明廣大的佛法,說得越細衆生越明白。可是佛教通過這個手段,目的是引導衆生進入無分別慧,達到無分別相。
世間上是利用細細的分別搞創造發明,
來進行五欲享受,促使衆生貪瞋癡泛濫
世間上是利用細細的分別搞創造發明,來進行五欲享受,促使衆生貪瞋癡泛濫。如今最突出的就是貪財,從享樂中發展了腐敗,糜爛的生活導致精神生活倒退,這個矛盾難以解決。我們國家反對拜金主義,就是想把這些人再拉回來。
佛法清淨,毋須改良,只有名利思想、享樂主義
發展了貪瞋癡,造成了不清淨,才需要改正
佛門是清淨的,釋迦佛一開始說的就是清淨的法,並不是開始有漏洞、不清淨,後來不斷改善成清淨。釋迦佛的法本來就是清淨、圓滿、徹底,所以能教導衆生恢複自性的清淨,還需要改良嗎?只有佛門裏的人受了名利思想、享樂主義的影響,發展了貪瞋癡,才造成了不清淨,才需要改正。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9-4) <132>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7日
勸請善知識轉*輪就能消業障,衆生聽到了法,也都能成就清淨法身,代代相傳,這功德大到算數所不能及
本次提要:
■ 般若智慧稱大智,大般若是文殊菩薩的自性,能證到一切法性空,才是諸法
的實相
■ 佛法是無上甚深微妙,依文解義是得不到甚深法義的
■ 自身業障自己消,自稱爲人消災的人,消不了也不退錢
■ 勸請善知識轉*輪就能消業障,衆生聽到了法,也都能成就清淨法身,代代
相傳,這功德大到算數所不能及
■ 破轉*輪的人使佛法傳不下去,罪過極大,死後下無間地獄,將來佛法就滅
在這種人手裏
般若智慧稱大智,大般若是文殊菩薩的自性,
能證到一切法性空,才是諸法的實相
文殊菩薩的智慧是大般若智慧,所以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我們今天學修的文殊菩薩法全是大般若的法。大般若的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就是文殊菩薩的自性,也是文殊菩薩的金剛智。金剛,意思是牢不可破。什麼才是牢不可破,不可能被擊穿被打敗?什麼才是最堅固?那就是空。如果你學到一個法,通過修行能證到一切法性空,這個法才是真正的法,空才是真正的實相。
佛法是無上甚深微妙,
依文解義是得不到甚深法義的
開經偈上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佛法無上,再也沒有比佛講的法還要高的了。
“甚深”,雖然佛講法有時比較通俗,容易理解,比如《普門品》、《藥師經》,其實佛法都是甚深甚深,僅僅是佛深入淺出地講罷了。你依文解義,是得不到甚深的法義的,必須要通過善知識的講解。善知識如果僅僅是照文字上給你解說,你還是理解不到深的法義。比如說,“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有文化的人就懂,“海”是非常廣大,意思佛法非常廣博淵深。這樣…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30~13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