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40~149)▪P3

  ..續本文上一頁行可證道”,哪能說:念經不必求懂

  本次提要:

  ■ 用自己的道理來替代釋迦佛的道理,這是在講經說法嗎

   ■ 不懂法義,讀後就忘,即使有顆種子,也沒有起什麼作用

   ■ 佛說:“雖誦千句,不解何益,能解一偈,行可證道”,哪能說:唸經

   不必求懂

   ■ 講得廣,講得細,孫行者翻跟鬥,也翻不出如來的手掌

   ■ 廣大闡明廣般若,目的就是爲了進入佛之知見,如來真實義就是一切法性空

   ■ 不進入大般若的智慧,就成就不了圓滿清淨的法身

   ■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發心大了,四谛、十二因緣就是大乘法

  用自己的道理來替代釋迦佛的道理,

  這是在講經說法嗎

  有些人很能講,但是他講的過程中變了釋迦佛的修正主義,把釋迦佛講的話修正修正,釋迦佛要你來修正嗎?修改的方法總是先講幾句對的,後面來個“不過呢”,下面全是個人的錯見,不是釋迦佛的道理。用自己的道理來替代釋迦佛的道理,這是在講經說法嗎?

  不懂法義,讀後就忘,即使有顆種子,

  也沒有起什麼作用

  我們爲什麼要大大地弘揚廣般若?廣般若首先就是廣字,究竟有多廣?說也說不盡的。其實每本經文裏邊都包含著廣般若的智慧,我年輕時常聽說某某人發心閱藏經,我也發心想去閱經,每天什麼事也不幹,花了叁個月功夫把六百卷《大般若經》看完。也不懂其中法義,反正有點文化就這麼看下去,讀後就忘,到今天全部忘光。即使有顆種子,也沒有起什麼作用。

  佛說:“雖誦千句,不解何益,能解一偈,

  行可證道”,哪能說:唸經不必求懂

  所以佛一再教導,“雖誦千句”,即使你一天誦一千句的經文,“不解何益”,你不能理解,對你有什麼好處呢?現在有些地方流傳著的異見“唸經不必求懂”,到底是佛錯了還是他錯了?這個偈後面兩句,“能解一偈”,哪怕你能夠理解一個偈,也就是四句話,“行可證道”,你行持起來,將來也能成就。

  講得廣,講得細,孫行者翻跟鬥,

  也翻不出如來的手掌

  爲了使大家對佛法要真正吃深吃透,上一次我花了兩個小時,只講了經文裏一句話,今天又講了這麼多時間,這就是廣說。

  有時我也問問大家,還有問題嗎?你們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等了好久才有人提問:“老師,蒼蠅、蚊子怎麼辦?”這是打閑岔了。有人說過,“聽了老師的課,我什麼問題也沒有,因爲我心裏想的問題全給老師解開了。”還說我有他心通。不是我有他心通,是我講得廣,講得細致,隨便你什麼問題,孫行者翻不出如來的手掌。這就是廣說的好處

  廣大闡明廣般若,目的就是爲了

  進入佛之知見,如來真實義就是一切法性空

  要廣大地闡明廣般若,目的是爲了進入深般若,深般若就是佛之知見。開經偈裏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什麼是無上的法?就是“百尺竿頭,更上一層”,就是空,空才是無上。最後一句,“願解如來真實意”,如來真實意就是深般若,就是一切法性空。

  不進入大般若的智慧,

  就成就不了圓滿清淨的法身

  那一天跟你們講了法身,法身怎麼成就的?是從大般若智慧中成就的。如果你不學大般若智慧,不從廣般若進入深般若,是成就不了圓滿清淨的法身的。深般若到底是什麼?可以用八個“不”來描述,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你能悟到這個境界,你的智慧覺悟在這裏徹底、究竟、圓滿了,這個智慧覺悟,就是你的法身。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發心大了,

  四谛、十二因緣就是大乘法

  《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發心有大小,法可沒有大小。心量小,以小心去度衆生,就叫小乘;心量大,以大心去度衆生,就叫大乘。所謂小乘法,正確的解說應該是,爲了了脫個人的生死而修的法。如果他發心大了,以這個法去度衆生,讓每個衆生都能了脫生死,那麼四谛、十二因緣的法就是大乘法。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1-6) <146>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3日

   菩薩法必須建立在解脫乘基礎上,

  否則就成了“輕毛菩薩”

  本次提要:

  ■ 菩薩法必須建立在解脫乘基礎上,否則就成了“輕毛菩薩”

   ■ 不能把惡知識稱善知識、不說法的人稱法師,中國佛門曆史上的錯誤,

   年輕一代不必繼承

   ■ 小乘空煩惱,大乘空執著,空不了,跳不出生死輪回,何況成佛

   ■ 內空、外空、內外空,能悟一切法無自性才徹底

   ■ “說法者無法可說”,說法是廣般若,無法可說是深般若,無知者竟以此

   去打擊說法者

  菩薩法必須建立在解脫乘基礎上,

  否則就成了“輕毛菩薩”

  大乘法全面地解說,應該是發大心的人,爲了去度廣大衆生而修的菩薩法。但菩薩法必須建立在能出離生死的解脫乘基礎上,否則就成了能海上師所說的“輕毛菩薩”。

  中國人有個風氣,喜歡說大說高,比方說西藏轉世的修行人,在漢地被稱爲活佛,其實他們並不是活著的佛,正確的翻譯應是“一個能轉世的修行人”。稱呼錯誤就會形成誤導。

  中國人的風氣,總喜歡把你捧捧高,戴高帽子誰都歡喜。封建社會就是這個風氣,稱皇帝爲萬歲,能活一萬歲嗎?稱娘娘千歲,這麼不平等!皇帝是人,娘娘也是人啊。百姓更不如了,稱百歲。

  一直到現在,我年輕時這個風氣還很盛,例如對方只有叁四十歲,爲了叫得好聽一點,就稱他陳老,黃老、李老。怪不得現在人這麼傲慢,脾氣這麼壞,年紀還小,一發脾氣,“我是你老子”。

  從前上海有個人,就這麼拍馬屁認識了很多人,等他爬上去了,又去欺負從前被他拍馬屁的人,把那個人氣壞了。

  不能把惡知識稱善知識、不說法的人稱法師,

  中國佛門曆史上的錯誤,年輕一代不必繼承

  佛教傳到中國來,也是受了這種風氣影響,很多觀念、很多稱呼都錯了。佛講過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善惡要分明。如今有些人竟然把惡知識也稱爲善知識;從來不講經說法,只要被人崇拜也會被稱爲法師;本來大寺院裏的最高領導才稱和尚,現在把出家人都稱爲和尚。所以我常說,中國佛門曆史上的錯誤,年輕一代不必繼承。如果對錯的執著得這麼厲害,一執著就容易怄氣,能進入佛之知見嗎?

  小乘空煩惱,大乘空執著,空不了,

  跳不出生死輪回,何況成佛

  小乘大乘修的法都離不開空,離開空就不符合叁法印。小乘人證阿羅漢果要斷盡煩惱,也就是要空掉煩惱,所以小乘人也是在空裏成就。煩惱不空能成就嗎?

  菩薩法的境界更高,非但廣而且深,每一地菩薩法的修法,《文殊廣法》裏全有。每一地都要加一句“自性無所緣”,要達到自性無所緣,首先要明白一切法性空。就是說,你自己修行、度衆生、弘法乃至將來的成就全不要執著,這個境界就高了。修大乘法的人是要空掉執著,執著是比煩惱更要牢固、根子更深的習氣,衆生就因爲執著一切有,才會有生死,空不掉執著的人是無法跳出生死輪回的,何況成佛?

  內空、外空、內外空,能悟一切法無自性才徹底

  空到徹底有二十空,前面叁個空:內空、外空、內外空,內空空身心,空眼耳鼻舌身意,外空空世界,空色聲香味觸法,內外相觸的時候,産生六識,也要空掉,所以要修內外空,空掉六識。還要深入下去,一直空到一切法無自性才是徹底,這是一層深一層,每一層都要空光,好比剝光了皮還要剝芯子,每空一層,就掃掉一層執著,禅宗的話就叫“赤祼祼一絲不挂”。

  “說法者無法可說”,說法是廣般若,

  無法可說是深般若,無知者竟以此去打擊說法者

  你達到這個境界你就成佛了,你要證到這個境界,那必須學修深般若。深般若是不可思不可議,《金剛經》裏說,“說法者無法可說”,說法是廣般若,無法可說是深般若,深般若無法可說,廣般若要大大地說。

  這一句,也有人搞錯了。從前有個寺廟剛剛建立,請我去講法。兩天後來了個老和尚,老和尚挺喜歡勞動。有一天我從齋堂出來,他在我旁邊走過,我還來不及與他打招呼,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說法者無法可說”,實際上是朝我講的,意思叫我別說法了。說句笑話,假如問傅老師什麼第一,受打擊第一。(衆笑)不喜歡法的人都會說我幾句閑話的。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1-7) <147>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3日

   要把空也空掉,

  執著空的人成不了佛

  本次提要:

  ■ 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不會說空者去講空,反被空所害

   ■ 沒有智慧福報咋修行?空是空掉執著,並非不要覺悟

   ■ 形式別多花時間,恭敬在心裏,供養也別執著功德

   ■ 要把空也空掉,執著空的人成不了佛

   ■ 在空求空,豈非執空?把臭氣包起來,豈非執著臭

  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

  不會說空者去講空,反被空所害

  其實懂法的應該知道,沒有廣般若哪來深般若?能海上師說過: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人只知道“空空空”,但所知道的卻是斷滅空,是頑固不化的空,叫頑空。佛經上有句話,不會抓蛇的人去抓蛇,反被蛇咬,不會說空的人去講空,反被空害。自己受害了還不知道,還到處去講空!

  沒有智慧福報咋修行?空是空掉執著,

  並非不要覺悟

  智慧、功德、福報、覺悟、正知正見,這些全要有,沒有這些你咋修行?空是空掉你的執著,不是不要覺悟。

  形式別多花時間,恭敬在心裏,

  供養也別執著功德

  中國是大乘佛教,可是有些居士對功德執著得厲害。例如修供養是好事,六波羅蜜中,第一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可是沒有叫你執著呀。

  從前有一次,清定上師在上海一個寺院裏講經,晚上大家求見,已經晚上十點…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40~1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