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50~159)▪P2

  ..續本文上一頁智慧就叫無明

  昨天講到,只有破了迷才能顯現真,所以我們的知見、我們看問題的觀點,全要排除內心的迷茫以及外境使我們起的迷惑。人到迷惑的時候就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比如人眼睛老花了,陰天有霧,陽光不太好,看書就有點不清楚,如果是陽光非常明亮的中午,老花眼看字就看得清了。眼睛雖然有能看的功能,也還要靠光明,光明弱了,看東西也糊塗。在黑夜裏我們眼睛根本看不見東西,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衆生就處于黑暗的生死長夜中,爲什麼衆生會在生死長夜中不斷地流轉受苦?就因爲沒有光明、沒有智慧,看不清啊,這就叫無明。

  一切煩惱從無明開始

  從文字上可以知道,無明就是沒有光明,一切都看不清楚。光明表智慧,無明當然表愚蠢。煩惱從哪裏來?從無明來,一切煩惱都是從無明開始,也就是說一切煩惱都是從愚開始。

  前世的習氣煩惱會等流到今世,

  科學的研究達不到徹底圓滿究竟的智慧境界

  從叁世因果來說,前世的習氣煩惱會等流到今世。今天的科學只研究到:孩子的個性脾氣是父母遺傳給他的。遺傳當然也起作用,但是不能完全說明問題。現在有許多說法都很勉強,科學家只能解說他所研究到、他所明白的,而無法解說他未曾研究、未曾明白的。沒研究到、沒明白,當然他也無從說起。

  人們常說科學是不斷進步的,爲什麼會進步?因爲他是從落後中進步的,明天的進步就證明了今天的科學是落後的。科學永遠進步,說明科學永遠落後。所以科學不是圓滿、徹底、究竟的學說,也達不到徹底圓滿究竟的智慧境界。

  佛法是真理,它遠離了落後和進步,

  它超越了人世間的一切智慧

  佛的道理是絕對的真理,既然是絕對真理,就不可能從相對中出現進步,因爲它遠離了落後和進步、遠離了種種發展,已經徹底究竟圓滿了,還發展什麼呢?它這個智慧是一動不動,不動就是金剛,所以稱爲金剛智,它超越了人世間的一切智慧。只有從不動的般若智慧中,才能達到像如來那樣的真見。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3-2) <153>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5日

   煩惱習氣的愛,會導致生死流轉,

  這個愛不同于菩薩愛衆生的愛

  本次提要:

  ■ 衆生的心跟著外境而動,就因爲覺悟不夠,只有般若智慧才能破除衆生的

   無明,才能切斷生死的瀑流

   ■ 人從無明來,生孩子必須具備叁個條件:父、母,還有你自己

   ■ 教授聽了十二因緣,就皈依佛門了

   ■ 十二因緣所以會引起生與老死,是因爲衆生有癡愛種子,遇境就會發動去愛

   ■ 煩惱習氣的愛,會導致生死流轉,這個愛不同于菩薩愛衆生的愛

  衆生的心跟著外境而動,就因爲覺悟不夠,

  只有般若智慧才能破除衆生的無明,才能切斷生死的瀑流

  衆生所以會流轉生死,就因爲有煩惱;衆生所以有煩惱,因爲有無明。衆生的智慧覺悟還不夠圓滿,沒有達到不動的境界,外界的境一動,衆生的心就跟著動。爲什麼衆生心會跟著外境動?因爲衆生的覺悟不夠,看問題看不穿,這就叫無明。只有般若智慧才能破除衆生的無明,才能切斷生死的瀑流。如果衆生一直保持愚,就一直破不了無明,一直了不脫生死。

  人從無明來,生孩子必須具備叁個條件:父、母,還有你自己

  人從哪兒來?世俗上說人是父母生下來的。媽媽生孩子好比樹開花結果,也好比雞生蛋,現在玩具的雞也能生蛋,可見得這只是把蛋生下來的工具,也就是一個助緣罷了。媽媽的肚子也是孩子生下來的工具,如果條件不具足,光有工具也生不出孩子。生孩子必須要叁個條件:爸爸、媽媽還有你自己,你不投到母胎裏,你也不可能從母胎裏生下來。是什麼推動你投到母胎裏去呀?粗說是男女的愛吸引著你,細說一切煩惱都起于無明。所以真正說明白,人是從無明開始,這就是佛教講的科學。

  教授聽了十二因緣,就皈依佛門了

  解放前能海上師在四川講經,四川大學有個信佛的教授,一定要拖另一個教授去聽講經,這個教授不想聽,說“我是研究科學的,怎麼去聽迷信呢?”他認爲佛法是迷信。信佛的教授約了他好幾次,盛情難卻,他就去了。

  那個年代是坐黃包車,他到了門口不進去,跟黃包車夫說:“你別走,我等一會兒就要回去的。”偏偏能海上師講法聲音特別響,所以他在門口也聽到了。那天是講十二因緣,就是講人到底從哪裏來的。他越聽越感興趣,想想佛法講的不是迷信,全是科學嘛,他也跑進去聽,後來就皈依了能海上師。

  十二因緣所以會引起生與老死,

  是因爲衆生有癡愛種子,遇境就會發動去愛

  緣覺是利根,他無師自通,不管佛出不出世,他都能悟道,脫離生死輪回,他悟到的就是十二因緣。他觀察宇宙人生的一切,乃至看到花開花落、人的生老病死,觀到後來他就悟了。

  十二因緣,無明是第一位,無明緣起行;行緣起識;識緣起名色;名色緣起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在母胎裏長到六根具足,眼耳鼻舌身意都長全了,孩子就要生下來了;生下來他接觸到外面的種種環境,就有了觸覺,所以六入緣觸;有了觸覺就能感受到舒服不舒服,苦和樂,所以觸緣起受;他感受到快樂,對快樂産生了愛,所以受緣起愛;他心有所愛就會去拿,有愛必有取,愛緣起取;拿來了,本來沒有的,就有了,取緣起有;有了之後他就執著這個有,執著于有我這個人,有我所有的一切,執著了不肯放,又會引起下一世的出生,所以有緣起生;有生就必有老死,生緣起老死。因爲衆生心裏有貪嗔癡的種子,這個種子遇到境就會發動你去愛,所以叫貪愛。

  煩惱習氣的愛,會導致生死流轉,

  這個愛不同于菩薩愛衆生的愛

  我們今天講的愛是指煩惱習氣的愛、貪愛的愛,而不是現在社會上提倡獻愛心的愛,也不是指菩薩愛衆生的愛、慈悲心的愛,這要區分開來。我們反對的是貪嗔癡煩惱的愛,這個愛會導致生死流轉。因爲你有貪,你就會去執著它,一執著你就舍不得放掉,越執著越難解脫,越不想解脫越執著,生生世世流轉,也不知道流轉了多少次了,數也數不清,所以說無始以來。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3-3) <154>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5日

   佛法能破無明,破了無明,

  清淨法身就顯現出來了

  本次提要:

  ■ 覺悟的光是永恒的,它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 傲慢的人成不了好的修行人,因爲他的覺悟被傲慢蓋住了

   ■ 佛經有四句偈:“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猶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 佛法能破無明,破了無明,清淨法身就顯現出來了

   ■ 無明隱藏很深,要把它引出來,才能看清,才能破除它

  覺悟的光是永恒的,它不生不滅、

  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我們被生死綁住了,不得解脫,根子就在無明。前幾天已經講清楚了,宇宙間只有我們覺悟的光是永恒的,它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光沒有來去就沒有強弱,沒有強弱就是平等。我們覺悟的光,也就是如來的法身光明,除了這個光明以外都不能達到永恒、平等。太陽有太陽光,月亮有月亮光,即使太陽還是在高空,烏雲來了就把它遮住了,晴天變了陰天,就看不見陽光了。如果烏雲太厚的話,明明是中午,一下子天黑起來,好像到了晚上,人們就會起恐怖,好像到了世界末日。

  傲慢的人成不了好的修行人,

  因爲他的覺悟被傲慢蓋住了

  無明就是能遮住陽光的烏雲,哪怕只是一朵白雲遮住了太陽,陽光也會打折扣。你不破除無明,你看問題多少有點看不清,你看不清,在黑暗裏摸索,必定會有許多事情你不明不白、顛顛倒倒,許多事情都搞錯了。傲慢的人是不可能修行成就的,因爲傲慢本身就是一種煩惱。聰明有學問的人一起傲慢,他也成不了好的修行人,因爲他的聰明和學問裏夾有傲慢,傲慢的煩惱會遮蓋他的聰明,爲什麼他自己發現不了?因爲他被傲慢蓋住了。

  佛經有四句偈:“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

  猶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佛經裏有幾句話:“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一個傲慢的人處處要在人面前表現出他的優越感,“猶如盲執燭”,好比瞎子拿了一個點亮的燭火,“照彼不自明”,雖然燭火的光照亮了周圍的一切,但是瞎子卻看不見。

  從前我曾把這幾句話用語體文改寫了一下:有一間黑暗的房子,第一個人走進去,他什麼也看不見;第二個人拿著燭火走進去,他什麼都看見了;第叁個人也拿著燭火走進去,他仍然什麼也看不見,因爲他是瞎子。

  傲慢的人就好比瞎子,你用佛法的光明去照亮他,他不接受,你也沒辦法。或者多多少少聽到了一些佛法就傲慢起來了,好比傲慢的人拿著燭火走進去,一副傲慢的樣子,表示自己什麼都明白,什麼都看見,結果這邊一撞,那邊一碰,把東西都撞倒了,他還洋洋自得:你看我照樣往前走。門口的人嘿嘿嘿在笑,他還不知道人家在笑他。如今佛門裏這種人還特別多。

  佛法能破無明,破了無明,

  清淨法身就顯現出來了

  爲什麼要學佛法?佛法就能破你的無明。法身本來就清淨,本來就圓滿,破了無明,清淨法身就顯現出來了。

  無明隱藏很深,要把它引出來,

  才能看清,才能破除它

  無明到底是什麼?很難講得清楚,因爲它細得很,隱藏得很深,你看不見,好比是一個狡猾的敵人,怎麼去破它?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它引出來。好比土匪已經打敗了,表面上看,一個土匪也沒有,可是不等于徹底幹淨了、太平了,他化整爲零分散躲在山洞裏,很難找。他白天不出來,黑夜都出來搗亂,搗亂完又鑽進去,咋辦?

  拿修法來說就有一種秘密的修法,要假裝成土匪,想辦法把土匪引出來。這是秘密…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50~15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