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50~159)▪P2

  ..续本文上一页智慧就叫无明

  昨天讲到,只有破了迷才能显现真,所以我们的知见、我们看问题的观点,全要排除内心的迷茫以及外境使我们起的迷惑。人到迷惑的时候就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比如人眼睛老花了,阴天有雾,阳光不太好,看书就有点不清楚,如果是阳光非常明亮的中午,老花眼看字就看得清了。眼睛虽然有能看的功能,也还要靠光明,光明弱了,看东西也糊涂。在黑夜里我们眼睛根本看不见东西,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众生就处于黑暗的生死长夜中,为什么众生会在生死长夜中不断地流转受苦?就因为没有光明、没有智慧,看不清啊,这就叫无明。

  一切烦恼从无明开始

  从文字上可以知道,无明就是没有光明,一切都看不清楚。光明表智慧,无明当然表愚蠢。烦恼从哪里来?从无明来,一切烦恼都是从无明开始,也就是说一切烦恼都是从愚开始。

  前世的习气烦恼会等流到今世,

  科学的研究达不到彻底圆满究竟的智慧境界

  从三世因果来说,前世的习气烦恼会等流到今世。今天的科学只研究到:孩子的个性脾气是父母遗传给他的。遗传当然也起作用,但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现在有许多说法都很勉强,科学家只能解说他所研究到、他所明白的,而无法解说他未曾研究、未曾明白的。没研究到、没明白,当然他也无从说起。

  人们常说科学是不断进步的,为什么会进步?因为他是从落后中进步的,明天的进步就证明了今天的科学是落后的。科学永远进步,说明科学永远落后。所以科学不是圆满、彻底、究竟的学说,也达不到彻底圆满究竟的智慧境界。

  佛法是真理,它远离了落后和进步,

  它超越了人世间的一切智慧

  佛的道理是绝对的真理,既然是绝对真理,就不可能从相对中出现进步,因为它远离了落后和进步、远离了种种发展,已经彻底究竟圆满了,还发展什么呢?它这个智慧是一动不动,不动就是金刚,所以称为金刚智,它超越了人世间的一切智慧。只有从不动的般若智慧中,才能达到像如来那样的真见。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3-2) <153>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5日

   烦恼习气的爱,会导致生死流转,

  这个爱不同于菩萨爱众生的爱

  本次提要:

  ■ 众生的心跟着外境而动,就因为觉悟不够,只有般若智慧才能破除众生的

   无明,才能切断生死的瀑流

   ■ 人从无明来,生孩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父、母,还有你自己

   ■ 教授听了十二因缘,就皈依佛门了

   ■ 十二因缘所以会引起生与老死,是因为众生有痴爱种子,遇境就会发动去爱

   ■ 烦恼习气的爱,会导致生死流转,这个爱不同于菩萨爱众生的爱

  众生的心跟着外境而动,就因为觉悟不够,

  只有般若智慧才能破除众生的无明,才能切断生死的瀑流

  众生所以会流转生死,就因为有烦恼;众生所以有烦恼,因为有无明。众生的智慧觉悟还不够圆满,没有达到不动的境界,外界的境一动,众生的心就跟着动。为什么众生心会跟着外境动?因为众生的觉悟不够,看问题看不穿,这就叫无明。只有般若智慧才能破除众生的无明,才能切断生死的瀑流。如果众生一直保持愚,就一直破不了无明,一直了不脱生死。

  人从无明来,生孩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父、母,还有你自己

  人从哪儿来?世俗上说人是父母生下来的。妈妈生孩子好比树开花结果,也好比鸡生蛋,现在玩具的鸡也能生蛋,可见得这只是把蛋生下来的工具,也就是一个助缘罢了。妈妈的肚子也是孩子生下来的工具,如果条件不具足,光有工具也生不出孩子。生孩子必须要三个条件:爸爸、妈妈还有你自己,你不投到母胎里,你也不可能从母胎里生下来。是什么推动你投到母胎里去呀?粗说是男女的爱吸引着你,细说一切烦恼都起于无明。所以真正说明白,人是从无明开始,这就是佛教讲的科学。

  教授听了十二因缘,就皈依佛门了

  解放前能海上师在四川讲经,四川大学有个信佛的教授,一定要拖另一个教授去听讲经,这个教授不想听,说“我是研究科学的,怎么去听迷信呢?”他认为佛法是迷信。信佛的教授约了他好几次,盛情难却,他就去了。

  那个年代是坐黄包车,他到了门口不进去,跟黄包车夫说:“你别走,我等一会儿就要回去的。”偏偏能海上师讲法声音特别响,所以他在门口也听到了。那天是讲十二因缘,就是讲人到底从哪里来的。他越听越感兴趣,想想佛法讲的不是迷信,全是科学嘛,他也跑进去听,后来就皈依了能海上师。

  十二因缘所以会引起生与老死,

  是因为众生有痴爱种子,遇境就会发动去爱

  缘觉是利根,他无师自通,不管佛出不出世,他都能悟道,脱离生死轮回,他悟到的就是十二因缘。他观察宇宙人生的一切,乃至看到花开花落、人的生老病死,观到后来他就悟了。

  十二因缘,无明是第一位,无明缘起行;行缘起识;识缘起名色;名色缘起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在母胎里长到六根具足,眼耳鼻舌身意都长全了,孩子就要生下来了;生下来他接触到外面的种种环境,就有了触觉,所以六入缘触;有了触觉就能感受到舒服不舒服,苦和乐,所以触缘起受;他感受到快乐,对快乐产生了爱,所以受缘起爱;他心有所爱就会去拿,有爱必有取,爱缘起取;拿来了,本来没有的,就有了,取缘起有;有了之后他就执著这个有,执著于有我这个人,有我所有的一切,执著了不肯放,又会引起下一世的出生,所以有缘起生;有生就必有老死,生缘起老死。因为众生心里有贪嗔痴的种子,这个种子遇到境就会发动你去爱,所以叫贪爱。

  烦恼习气的爱,会导致生死流转,

  这个爱不同于菩萨爱众生的爱

  我们今天讲的爱是指烦恼习气的爱、贪爱的爱,而不是现在社会上提倡献爱心的爱,也不是指菩萨爱众生的爱、慈悲心的爱,这要区分开来。我们反对的是贪嗔痴烦恼的爱,这个爱会导致生死流转。因为你有贪,你就会去执著它,一执著你就舍不得放掉,越执著越难解脱,越不想解脱越执著,生生世世流转,也不知道流转了多少次了,数也数不清,所以说无始以来。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3-3) <154>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5日

   佛法能破无明,破了无明,

  清净法身就显现出来了

  本次提要:

  ■ 觉悟的光是永恒的,它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 傲慢的人成不了好的修行人,因为他的觉悟被傲慢盖住了

   ■ 佛经有四句偈:“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犹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 佛法能破无明,破了无明,清净法身就显现出来了

   ■ 无明隐藏很深,要把它引出来,才能看清,才能破除它

  觉悟的光是永恒的,它不生不灭、

  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我们被生死绑住了,不得解脱,根子就在无明。前几天已经讲清楚了,宇宙间只有我们觉悟的光是永恒的,它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光没有来去就没有强弱,没有强弱就是平等。我们觉悟的光,也就是如来的法身光明,除了这个光明以外都不能达到永恒、平等。太阳有太阳光,月亮有月亮光,即使太阳还是在高空,乌云来了就把它遮住了,晴天变了阴天,就看不见阳光了。如果乌云太厚的话,明明是中午,一下子天黑起来,好像到了晚上,人们就会起恐怖,好像到了世界末日。

  傲慢的人成不了好的修行人,

  因为他的觉悟被傲慢盖住了

  无明就是能遮住阳光的乌云,哪怕只是一朵白云遮住了太阳,阳光也会打折扣。你不破除无明,你看问题多少有点看不清,你看不清,在黑暗里摸索,必定会有许多事情你不明不白、颠颠倒倒,许多事情都搞错了。傲慢的人是不可能修行成就的,因为傲慢本身就是一种烦恼。聪明有学问的人一起傲慢,他也成不了好的修行人,因为他的聪明和学问里夹有傲慢,傲慢的烦恼会遮盖他的聪明,为什么他自己发现不了?因为他被傲慢盖住了。

  佛经有四句偈:“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

  犹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佛经里有几句话:“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一个傲慢的人处处要在人面前表现出他的优越感,“犹如盲执烛”,好比瞎子拿了一个点亮的烛火,“照彼不自明”,虽然烛火的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但是瞎子却看不见。

  从前我曾把这几句话用语体文改写了一下:有一间黑暗的房子,第一个人走进去,他什么也看不见;第二个人拿着烛火走进去,他什么都看见了;第三个人也拿着烛火走进去,他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他是瞎子。

  傲慢的人就好比瞎子,你用佛法的光明去照亮他,他不接受,你也没办法。或者多多少少听到了一些佛法就傲慢起来了,好比傲慢的人拿着烛火走进去,一副傲慢的样子,表示自己什么都明白,什么都看见,结果这边一撞,那边一碰,把东西都撞倒了,他还洋洋自得:你看我照样往前走。门口的人嘿嘿嘿在笑,他还不知道人家在笑他。如今佛门里这种人还特别多。

  佛法能破无明,破了无明,

  清净法身就显现出来了

  为什么要学佛法?佛法就能破你的无明。法身本来就清净,本来就圆满,破了无明,清净法身就显现出来了。

  无明隐藏很深,要把它引出来,

  才能看清,才能破除它

  无明到底是什么?很难讲得清楚,因为它细得很,隐藏得很深,你看不见,好比是一个狡猾的敌人,怎么去破它?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它引出来。好比土匪已经打败了,表面上看,一个土匪也没有,可是不等于彻底干净了、太平了,他化整为零分散躲在山洞里,很难找。他白天不出来,黑夜都出来捣乱,捣乱完又钻进去,咋办?

  拿修法来说就有一种秘密的修法,要假装成土匪,想办法把土匪引出来。这是秘密…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50~15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