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0-5) <140>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8日
貪五欲享受的人,甯可生死流轉,
最後醒過來、懸崖勒馬的能有幾個
本次提要:
■ 貪五欲享受的人,甯可生死流轉,最後醒過來、懸崖勒馬的能有幾個
■ 今天佛門裏的佛弟子不聽佛法,對某些錯誤的話就辨別不清楚,觀點跟佛
已經不一樣了
■ “要等斷了煩惱,才能深入經藏”,意思是你應該等病好了再吃藥,全跟
佛的正知正見不一樣
■ 佛教我們要有自尊心,不要自卑,要法喜充滿,不做苦惱人,否則朝佛說
的相反方面走,那是叁惡道的路
■ 我們天天說法,這功德就是起源于把我請到開化來弘法,這是真發菩提心
■ 這些房子都是你們發心來供養,湊錢蓋起來的,這也是請轉*輪功德
■ 如果沒有人請轉*輪,善知識不講法,你永遠得不到正知正見,由此可見,
勸請說法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功德無量
貪五欲享受的人,甯可生死流轉,
最後醒過來、懸崖勒馬的能有幾個
貪五欲享受的人,他的觀點:“我就是要五欲享受,甯願生死流轉。”說“你這樣要下地獄。”他也聽不進去,這就是知見錯了。很危險啊!即使最後醒過來了,也來不及了,世間上懸崖勒馬能停下來的有幾個?你即使沖到懸崖邊,心裏害怕,趕快把馬頭勒住,可是馬跑得太快刹不住啦,還是要往前沖一步,就掉下去了。老話說:“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爲什麼不及早把路認清?及早自己醒過來糾正一下錯見?
今天佛門裏的佛弟子不聽佛法,對某些錯誤的話
就辨別不清楚,觀點跟佛已經不一樣了
今天佛門裏的佛弟子不聽佛法,對某些錯誤的話就辨別不清楚,觀點跟佛已經不一樣了,比如佛說“受五戒的人一切酒都不能喝。”他說“受了戒,喝酒可以的,只要不酗酒。”佛說“佛弟子要多聞”,就是要多聽法,他說“聽法越多越糟糕。”佛說“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他去拜外道的神。佛說:“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他去學《太上感應篇》,佛叫我們“皈依法,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他說“我們用不著。”佛說“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衆,互相不要來往”,他說:“外道也很好”,跟他們並起並坐。佛經裏說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他說“只要唸就能往生”,全跟佛說的不一樣。
“要等斷了煩惱,才能深入經藏”,意思是你應該
等病好了再吃藥,全跟佛的正知正見不一樣
還有好笑的事情,佛說“法是藥,煩惱是病,你有煩惱病,必須學法才能治好煩惱病。”他說:“你有煩惱,學法學得進嗎?只有斷了煩惱,才能深入經藏。”意思是你應該等病好了再吃藥,全跟佛的正知正見不一樣。
佛教我們要有自尊心,不要自卑,要法喜充滿,不做苦惱人,
否則朝佛說的相反方面走,那是叁惡道的路
佛叫我們向善知識、向有智慧的人學習,他說要向愚夫愚婦學習。佛說佛弟子要有自尊心,受了菩薩戒要承認自己是菩薩,所以受戒時法師問你,“汝是菩薩否?”你要回答:“我是菩薩。”你才得戒,否則你不得戒。他說:“你們都是菩薩,唯有我是凡夫。”
佛要提高你的自尊心,他要提高你的自卑感。佛要你求智慧做個法喜充滿的人,他要你做個苦惱人。這樣搞下去,佛弟子的觀念都跟佛不一樣,還像佛弟子嗎?還像修行人嗎?修行也成了盲修瞎練,而且朝佛說的相反方面走,那是叁惡道的路!這些異見,現在到處傳布,影響面很大,極爲普遍。
我們天天說法,這功德就是起源于
把我請到開化來弘法,這是真發菩提心
而今天你們這些學生至少這種異見、錯見、邪見,都糾正了吧?因爲我們天天說法,只有靠法的智慧才能糾正錯誤。這個功德就是起源于把我請到開化來弘法,這是真發菩提心。要不然,非但開化、衢州的居士聽不到法,你就是從遠方來,也聽不到法。如果沒有說法的場所怎麼講?到馬路上講,行嗎?(衆笑)必須要有一個說法的場所,還要有這麼多聽法的人,形成講經法會,你才聽得到法。
這些房子都是你們發心來供養,
湊錢蓋起來的,這也是請轉*輪功德
所以勸請轉*輪有極大功德,非但勸的人是勸請功德,你們也有功德。我六歲死了父親,家裏窮得很,早年工作也沒積什麼錢,這些房子都是你們發心來供養,湊錢蓋起來的,因爲老師要來說法,所以大家發心蓋起來,這也是請轉*輪功德,有房子才能講法呀,至少你也得到了隨喜功德。
如果沒有人請轉*輪,善知識不講法,你永遠得不到正知正見,
由此可見,勸請說法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功德無量
如果沒有人請轉*輪,善知識不講法,你永遠得不到正知正見,永遠跟釋迦佛保持異見,永遠是錯見邪見。由此可見,勸請說法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功德無量。
今天講到這兒。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1-1) <141>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3日
要朝釋迦佛的觀念去轉變,
對錯誤保留感情,必然害己害人
本次提要:
■ 進佛門不想修行,什麼都不明白,豈不是個糊塗人
■ 開示幾句豈能成龍,想成就,爲什麼不肯在學法上花時間
■ 煩惱業障重的衆生,又想以一句來達到登地菩薩水平,豈不矛盾
■ 世俗邪見重的人不通過深刻智慧的啓發,難以轉變
■ 要朝釋迦佛的觀念去轉變,對錯誤保留感情,必然害己害人
進佛門不想修行,什麼都不明白,
豈不是個糊塗人
我們進了佛門究竟朝哪個方向?要走哪條路?要達到什麼目的?都要搞搞清楚,一般都是說,“我進佛門想修行”,想修行當然比不想修行好,現在很多人進了佛門不想修行,他們只是看見菩薩歡喜,希望得到菩薩保佑,這當然也算他進佛門的目的喽,可這只是第一步目的。好比你進學校,看見老師就歡喜,希望老師傳授你知識、教育你,把你培養成才,將來在社會上幹一番事業,那麼你不聽課咋行?同樣道理,你進了佛門不聽法,怎麼修行?又怎麼培養你成才呢?什麼都不明白,豈不是個糊塗人。
開示幾句豈能成龍,想成就,
爲什麼不肯在學法上花時間
一般人總問“修行怎麼修?”你不聽法怎麼會懂修行?說:“我沒時間,老師,你給我開示幾句,我回去自己修。”修行哪有這麼簡單?我想起我從前在醫院裏搞心理療法,很有成績,傳開了,有人特地找上門來,“我實在沒時間,聽說有人聽了你幾句話病就好了,希望您也跟我說幾句吧。”這是鑽空子,你不了解了解,一句話病就好的有幾個?這種人確實有啊,可是他前面聽了多少課?我給了他多少啓發啊?你想畫龍點睛,得先把龍畫好了然後再點睛呀,龍都沒有就去點睛,怎麼會飛出龍來?你想修行成就,爲什麼不肯在學佛法上花時間?
煩惱業障重的衆生,又想以一句
來達到登地菩薩水平,豈不矛盾
再比如,有人聽到禅師一句話就開悟了,那麼你呢?禅師問你“念佛是誰?”,你回答“念佛是我。”這一句話對你有用嗎?要有廣大堅實的基礎,一句話才能産生畫龍點睛的作用。想靠一句用功,那是登地菩薩的水平。一方面說自己是業障重、煩惱重、苦惱衆生,一方面又說只要一句樣樣不要,那不是矛盾嗎?
世俗邪見重的人不通過深刻智慧的啓發,難以轉變
修行說到底是觀念的轉變,你煩惱習氣重,又受世俗知見、邪知邪見的影響,觀念複雜,給你一句話,說得高,對你不起作用,說得淺,你會說,“這句話我早就懂了。”末法是人爲製造的,末法時期就存在在這些衆生的身上,你不轉變,叁大阿僧祇劫能不能成佛還不知道呢。
不通過廣大地解說、詳細地分析,深刻智慧的啓發,能這麼容易轉變嗎?否則釋迦佛也用不著說法四十九年。釋迦佛說了這麼多法,當時的佛弟子,大多數還沒有證阿羅漢果,因爲他們比不上當初鹿野苑五比丘的根機,五比丘聽佛講四谛法,就證果了。
要朝釋迦佛的觀念去轉變,
對錯誤保留感情,必然害己害人
要朝釋迦佛的觀念去轉變,一切講經說法、舉例、打比方、種種分析開導,目的無非是使你進入佛之知見。不進入佛之知見,怎麼成佛啊?知就是明白,見就是觀點。
衆生頭腦裏原有的世俗觀點,有正的有邪的有錯的,對邪的錯的應該毫不留情地抛棄。佛弟子的感情絕不能用錯地方,對錯誤保留感情,必會害自己害別人。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1-2) <142>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3日
正的要提高,提高了自會明白,
非法與法都舍去時,空就成就了
本次提要:
■ 正的要提高,提高了自會明白,非法與法都舍去時,空就成就了
■ 明白人看問題,當然不會錯了,相對的世俗谛,並不等于究竟的勝義谛
■ 學修要先廣後深,功德圓滿,看問題也圓滿,不深入海底,就不明白究竟
■ 有些被稱爲善知識的,既否定了廣,又否定了深,這樣就把修行架空了
■ 勸請轉*輪,就是希望衆生都能得到法,在法上成就
■ 破衆生種種異見,是破,生種種真見,是立,不破不立
正的要提高,提高了自會明白,
非法與法都舍去時,空就成就了
正的呢?還要提高,你不提高不可能成佛的。禅宗有句話“百尺竿頭,更上一層”,你已經到了一根長竹杆的頭頭上了,長竹杆好比是法,你一直爬到最高處,再提高,提高到哪兒去?你只要肯提高自會明白,再高上去,這根長竹杆你也要離開,那還不是空?所以《金剛經》裏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明白人看問題,當然不會錯了,
相對的世俗谛,並不等于…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40~1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