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是佛教的核心、佛教的精髓
沒有自利就沒有基礎,不利他,
就達不到像佛陀那樣徹底究竟的圓滿
再回過來說,自利利他兩個都要,利他中不能忘記自利,沒有自利就沒有基礎。如果只講究自利,不肯利他,這就是小乘心,只能達到了脫生死的圓滿,達不到菩薩境界的圓滿,也就是不能成就像佛陀那樣徹底究竟的圓滿。
圓滿在法裏,但一個法並非整體的圓滿
所以圓滿這兩個字,要正確地理解,如果修一個法門就能做到釋迦佛四十九年教法的圓滿,那釋迦佛何用講四十九年法?一個法可以達到圓滿,這是這一個法的圓滿,而不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也不是整體性的圓滿。
會說法的人,如果不持戒不修定,亦非戒定慧的圓滿
爲什麼人的偏見、錯見放不下?執著啊!一執著不肯放,哪能廣大?不肯廣大,怎麼叫大心?拿戒定慧來說,你光修戒,也能圓滿,叫戒圓滿;你光修定也能圓滿,是定圓滿;你光修慧也能圓滿,是慧圓滿,都不等于戒定慧的圓滿。比如你沒有戒沒有定,即使你會講經說法,智慧很大,了不脫生死的,現在有些講經說法的人本身就不持戒,也不修禅定的。
我是從法上來說明問題的,而不是否定貶低佛門那些前輩的功德,他們的功德也許今天的佛弟子還遠遠比不上。拿編《佛教大辭典》來說,我是編不出來的。裏面引用的經典很多很多,差不多每個法相解釋都是從經典上摘下來的,那可真不容易啊。
由執著而起煩惱,由煩惱而得魔加持
“諸惡莫作”,不造惡業就沒有惡報;“衆善奉行”,止惡有止惡的功德,修善有修善的功德,有了功德應當“自淨其意”,你不執著功德,就是自淨其意;如果你執著功德,這不是佛的教導;執著功德,本身就是煩惱,只有不執著功德,才是符合佛的教導;有許多煩惱都是從執著功德來的。一執著功德,不修空光修有,首先這個人會起傲慢,起傲慢的人最容易得魔加持,魔鑽空子就是鑽衆生傲慢的空子。
一執著,仍不能得解脫
比如有人皈依了叁寶,竟然不知道皈依叁寶的意義,連假和尚也算僧寶,什麼都不懂。你即使知道:皈依佛是皈依釋迦佛,要發菩提心,要走上菩提大道;皈依法是皈依佛講的法,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皈依僧要依靠、投入到佛弟子的清淨團體裏去,這個團體就叫僧團,你這麼理解沒錯,但遠遠不夠,還要不能執著。一執著,你的方向就錯了,皈依叁寶變了拜一個師父。前面這些理解是理,理上懂了,事相上你還要懂,事跟理全要明白,才能沒有抵觸,達到無礙。所以一執著,仍然不能解脫。
空是佛教的核心、佛教的精髓
我們今天繼續講“能解一切衆生之縛”,縛沒有了,就等于綁住你的繩索空掉了。佛法最根本的核心是什麼?六百卷《大般若經》攝起來就是《金剛經》,《金剛經》再攝起來就是《心經》,《心經》的心就是核心的意思,所有佛法的核心就在《心經》裏。《心經》講來講去就是講個空,空不好理解,那麼就跟你講無;理解了無的作用,最後達到空的目的,所以空是佛教的核心、佛教的精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6-7) <總第176>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0日
所有的法都是叫你悟到空,從空中得解脫,
達到究竟的空,那就是涅槃
本次提要:
■ 心不空,才去破戒;心不空,所以很難入定;心不空,所以開不了智慧
■ 所有的法都是叫你悟到空,從空中得解脫,達到究竟的空,那就是涅槃
■ 要理解叁寶的功德,去修叁寶的功德,將來決定能證到叁寶的功德
■ 人被生死的繩子牽著走,好比猴子被繩子牽著去演戲
■ 佛門是解脫的地方,怎麼會被名利牽住呢?這根繩子是你自己找來的呀
■ 生死流轉關鍵就在愛、取、有上,抓了“有”,必會有老死
■ 有愛必有取,有取必有有,所以有了愛必有生死
■ 修行人連花也不要愛,我們將來是要證果,又不是要修成花
心不空,才去破戒;心不空,所以很難入定;
心不空,所以開不了智慧
衆生就因爲心不空,才去破戒;心不空,所以很難入定。從粗的方面講,那些在佛門裏搞名搞利,忙得不得了的人,名利都空不了,哪能入定?從細的方面說,即使你不忙名利,在修禅定,可你在打妄想,你妄想空不掉,哪能得定?也由于心不空,所以開不了智慧。執著于我,執著于法,執著于功德,全是沒有智慧的表現。
所有的法都是叫你悟到空,從空中得解脫,
達到究竟的空,那就是涅槃
我們講的智慧並不是指人世間的智慧,而是指佛陀的智慧。佛陀是修空圓滿的,要修二十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把你一層層剝,剝到一點都沒有了,徹底空光就是佛,佛的心就是空。法也是空,所有的法都是叫你悟到空,從空中得解脫。首先你要聽聞正法,從中了解到空的殊勝,再去修這個空,然後證到空,等到你達到究竟的空,那就是涅槃。僧是根據佛的話修行,最後還是要達到空。所以有人說:佛法僧歸納起來就是一個空。
要理解叁寶的功德,去修叁寶的功德,
將來決定能證到叁寶的功德
你在皈依叁寶的基礎上去理解叁寶的功德,去修叁寶的功德,將來決定能證到叁寶的功德。可是你一執著就空不了,也就不會成就。好比一個人非常痛苦去上吊,有人把他救下來,他想想這根繩子是我的,那麼卷起來放在口袋裏。連促使他死亡的繩子也舍不得丟掉,也許他想:將來再痛苦的時候還可以去上吊。綁住你的就是這根繩子,放下繩子你才能活,丟掉繩子才能永遠得解脫,爲什麼不肯放下?使我們流轉生死的繩子就是煩惱,你不聽法,不接受佛陀的教育,這根繩子怎麼解,你也不知道,結果還不是繼續流轉生死?
人被生死的繩子牽著走,好比猴子被繩子牽著去演戲
爲什麼人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始終不能跳出生死輪回?就是被這條繩子牽著走啊。打個比方,湖南人耍猴子,猴子挺聰明的,敲敲鑼,人家圍過來看,湖南人唱了幾句,這個猴子竟然聽得懂,翻開箱子,拿頂官帽子一戴,湖南人又唱了,猴子跳幾下,再把官帽子放下,戴上將軍帽子,再唱幾句,又戴上大老板的帽子……,爲什麼會這麼忙?因爲猴子頭頸裏有根繩子牽住了,只好聽話,不聽話,帶回去打個半死,關鍵就是這根繩子。
佛門是解脫的地方,怎麼會被名利牽住呢?
這根繩子是你自己找來的呀
佛門裏搞名搞利的,都是被名利的繩子牽住了。佛門是解脫的地方,怎麼會被名利牽住呢?這根繩子是你自己找來的呀。世間上的人被繩子牽住了,搞名搞利,進佛門來修行,還把這根繩子帶進來,在佛門裏邊搞名搞利。好心勸他,他還聽不進去,偏要把這根繩子抓住,能了脫生死嗎?
生死流轉關鍵就在愛、取、有上,
抓了“有”,必會有老死
生死流轉,從十二因緣來看,關鍵就在愛、取、有上。你抓了“有”,必會有老死,怎麼會“有”的?你自己去抓的嘛,也就是取,你不去拿,你會有這樣東西嗎?穿西裝的人喜歡打領結,即使眼前有領帶,你不拿,跟你沒關系,你去拿領帶,有了領帶,必然往頭上套,再打了一個結,就被牽住了。許多人上吊找不到繩子,就拿出領帶把自己殺死。
有愛必有取,有取必有有,所以有了愛必有生死
你爲什麼要取呢?因爲你喜歡啊,這就是愛。有從取來,取從愛來,所以愛是個關鍵,有愛必有取,有取必有有,所以有了愛必有生死。所有的煩惱也可以歸納到這個愛上:貪煩惱,因爲你貪這個愛,有了愛必會去貪;瞋煩惱,因爲你喜歡冒火所以才冒火;癡煩惱,你喜歡癡頭怪腦,喜歡愚癡,所以去學愚。
修行人連花也不要愛,我們將來是要證果,又不是要修成花
這個愛並不僅僅是指男女之間的情愛,它包含的面很廣的,拿出家人來說,看見一朵鮮花,也不能起愛心,起了愛心,就會被這朵花所綁住,你可以拿去供養佛。有些人不供佛,帶到自己寮房裏去天天看,在家居士這麼做也不好,何況是出家人?經常有居士給我送花,我就叫他們拿去供養佛,假如居士說:“老師,這是供養你的,看這個花挺好。”花跟我有啥關系?我將來是要證果,又不是要修成花。今天講到這兒。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7-1) <總第177>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縛就是煩惱,我們每個人都被無形的
枷鎖套住了,也是被煩惱鎖死的
本次提要:
■ 縛就是煩惱,我們每個人都被無形的枷鎖套住了,也是被煩惱鎖死的
■ 爲什麼會去傷害別人,這股推動的力量就叫欲,起了欲,偏要幹,不由你
作主
■ 你被煩惱的繩索套住了,生命雖然還活著,法身慧命卻差不多快死了
■ 欲是個關鍵,用好了,利益無窮,用壞了,罪過無量
縛就是煩惱,我們每個人都被
無形的枷鎖套住了,也是被煩惱鎖死的
今天繼續講“能解一切衆生之縛”,縛就是煩惱,煩惱好比人的枷鎖,人之所以不自在,就是被煩惱鎖住了。從前罪犯頭頸裏總有一個枷鎖,或者用根鐵鏈條往他頭頸一套,把他牽著走。現在則是用手铐,把你拷住了,你就沒自由了。我們每個人都被無形的枷鎖套住了。
人本來可以長壽的,古時候有人活到叁百歲、五百歲乃至八百歲,現在活到一百二十幾歲的人還是有的,爲什麼如今多數人活不到這個歲數了,都是被枷鎖鎖死的。有一種死刑,就是用根粗繩套在人頭頸裏,把人絞死。無論你有多高地位、多少黃金,也不管你什麼年齡,套上了這個繩索,必被絞死。譬如薩達姆,這麼棒的身體,年紀也不老,原來又是總統,權力很大,財富很多,繩索一套上,就沒命了,這是有形的繩索。
爲什麼會去傷害別人,這股推動的力量就叫欲,…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70~17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