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八集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八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再看生住異滅這張圖,來跟各位談一個基本關鍵上的問題。

  這個圖事實上是很複雜的,他講整個修行的狀況,現在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這裏有一個“生”,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這裏叫薩婆若海,這裏法身及法界,下面談到法界觀這個狀況,來到這裏。

  我們是從實相上講,他就很複雜,那麼假如是從這個地方,禅宗的空性中來講,那進入薩婆若海就幾乎什麼都沒有,他不是什麼都沒有。

  我們要跟各位再強調的是,昨天跟各位舉例的現象,我們從初禅觀裏頭可以發現生命存在的真,但是這一點很不容易掌握。

  我舉個例子你看,我們昨天講的,小孩子他在玩,玩的很高興,你把他的玩具拿走,他就生氣,就哭,然後你不給他,再逗她,他又哭又鬧,然後就馬上眼淚鼻涕流下來,好了,你把他弄到某個程度以後,你再把玩具還給他,他還在生氣,他不領情, 這個時候他就開始撒嬌了,他還是繼續哭,你給他一個棒棒糖,哇!好高興,因爲玩具拿回來,因爲他有哭,有吵有鬧,就有糖果吃,你一給他,你再給他撥開,他馬上塞進嘴裏,連眼淚,連鼻涕通通弄進去,然後又要哭,又要笑。

  你這個時候看到什麼,你就看到他生命的存在,這個存在在矛盾中現前,在矛盾中會顯現出來,可是這裏面有個問題,你可以看到這個好美,這個美是在矛盾中産生的,生命的真你看到了,可是那一個是屬于生命呢?你看得到嗎?

  這小孩子流著眼淚跟鼻涕,還是他的哭連笑,還是怎麼樣叫做生命,那一幕你看到的是什麼,不管你是用照相,用錄影還是用繪畫,把他畫出來,你是畫出他的生命來 ,可是那張相片絕不是生命,那張圖絕不是生命,那個孩子也不是生命,那個笑容也不是生命,可是生命在那裏面,你有沒有感覺到?

  那時候你看到的生命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這個時候生命存在的真他是浮現出來,可是你抓不到,摸不到,你感覺到他確實存在,可是那些相都不是,你會發現那些相其實是一個媒介,但那個生命的真你是不是得到了,所以只要你有這種粗禅觀的覺知,你都可以得到,而且,任何人不減,要是你沒有這種粗禅觀的覺知,你根本看不到。

  這一幕記得吧,應該你都有經驗看到,而這一種在衆相,這個叫諸相,諸相相即,就諸相的活動當中,對比會顯現出來的,這個只是看到生命存在的真,那個(你就)看到法身,法身不可捉摸,法身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他會出現的,可是你捉摸不到,你說他是,我看到了,可是,你就拿不出來。

  現在我們會透過繪畫,雕刻,照相,小說文學來捕捉那種狀況,那也是你心領神會的那個時候,那個是生命存在的真,而不是那個圖像,這一點可以感受吧,所以說法身無形無相不可捉摸,但不是說沒有,不是空無,不是虛無,所以那一相你不可迷,不可執著進去,一執著就失真,而你也不能說他不存在,這是粗禅觀。

  那麼細禅觀是指什麼,指這個諸相在活動中,你的心那個能,去跟他那個所接觸的時候的那一份軌迹,這叫心的軌迹。

  你現在的心是被無明覆蓋,看不到,你怎麼樣子能夠看到無明覆蓋的地方開始在減退,那麼也能夠感覺到生命存在的那個根性在起作用,在覺受那一個存在的存在,這兩個是同時在進行的,這個叫做細禅觀。

  這個地方看到這兩個,這妄心的軌迹跟真心的軌迹同時在作用,一個在消一個在長的這種狀況,那就真正禅修的地方,禅修的迷人是在這裏。

  我們只知道禅很迷人,你不知道迷在哪裏,你留意,差別就在這裏。我們知道密很迷人,也迷在這裏。可是你講不出來。

  初期,初禅觀就是我們定義的那個禅修的部分,細禅觀就是參禅的這個部分,微妙禅觀是後來的部分,就後面的部分。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這個地方從禅的立場來講,他是很單純的,禅宗從這個地方講空性的時候,不是指這個地方證得空性的問題,是這個地方空性的作用,空性不是死的,在本體心,本體性,本體念的作用之下,這裏是活的生命,心是活的。

  但是他這個心是指根性的心,不是識性的心,他沒有經過這個相,到第一念的色受想行識,沒有五蘊的運作,所以叫做五蘊皆空。那我們來到這裏五蘊已經起作用了,不可能空了,他都不知道轉了多少遍了,但是在這裏五蘊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叫娑婆若海。

  你在這個地方看好像這裏很清靜,什麼都沒有,因爲你在這個地方容易弄錯,你的生命修行會進入死寂。所以一死寂的時候,你在舒服禅你就掉進去了,有的比較好一點,就從觸功德那邊就一下子擠到色界天去了,這是比較好一點的。

  但是我們講的都不是這個部分,甚至你證了阿羅漢也沒有用,還要再進到這裏面,法身大士的領域,就這個地方你把他看成本來面目,就是清清靜靜的幹幹爽爽的,清清白白,什麼都沒有的話,這個地方還是錯的。

  他是很豐富的生命,所以我們把這個地方叫做生命的花園,他是非常燦爛的,是百花盛開的,不是像冰川一樣,一片雪白,什麼都沒有,你就弄錯了,這裏是繁花似錦,百花爭鳴的時候,你要留意 生命是這樣同時存在的燦爛,所以也因爲是這樣的狀況,所以才有十玄門,諸法相即自在門。

  諸法、所有的法都在一起,然後很自在,我們是不能在一起,我們連兩個人在一起都要吵架,你還怎麼自在呀?諸法相即又自在,換句話說所有的花都在一起盛開,不相妨礙,這是生命的止于至善的境界,我們搞不清楚這種狀況,我們以爲這樣子就是什麼都沒有的,不是,他什麼都在。

  所以法界,真理存在的範圍裏面叫法界。這個是非常殊勝的,他不是空無的,所以你在看到人家寫好空靈喔,那是指什麼,那是指他的心很浮躁,突然間去到一個六面上下兩面再加四面全部是雪白,然後隔音設備非常良好的,他進到裏面就非常空靈,那表示他的心境很複雜,他需要這樣子沈澱一下,那不是生命的本來狀態,那是一個休息狀態,表示他非常疲憊,這樣而已。可

  是你會把那個空靈叫做最高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怨歎,我會被你們害死,你都胡說八道,你把你身心的疲憊獲得一時的一塊燒餅,或者一杯豆漿,你就認爲是人間至美,你完全弄錯了,不是。

  生命的存在是如湧泉般豐盛,你要留意到這一點。所以他雖然是從空性上講,而這個空性是像剛才講的那種空性,各種狀況在一起他的活動中顯現出來生命的真,而不是什麼都沒有,你要留意到,什麼都沒有的那種诠釋法是錯的。

  他只是說在這種狀況中你不要泥,泥巴的泥,不要執著,你才看得到,看得到生命存在的本來面目,一個一個 ,這個地方你容易看成是空靈的死寂,你是弄錯的,來到這個地方,法界觀十玄門,周遍含融觀這邊,你又把他看成很複雜,你看成很複雜也不對。

  所以你可以看到這個地方我們給你提出來的這兩個部分,一個是從空的這邊來講,一個是從存在的這邊來講,這兩個是不同的,但是,他是一不是二,他不矛盾,他在這個地方告訴你,存在的現象他的活動狀態是這個樣子,他在這裏告訴你的是他把假的全部放下以後所得到純真的的情況。

  從這裏來看,是指他沒有識性的汙染,他是一片純白的,但是在這一片純白當中,他還是有作用的,他是很複雜的。

  你知道嗎,我們有一支瓷器叫瓷雕,那個瓷器上面他是白色的,純粹都是白色的,但是那個雕刻,雕的非常好,你不能夠說他白,他就什麼東西都沒有,不是,他還是繁花似錦。

  就像這尊彌勒菩薩一樣,他是白,白並不表示只有一塊白色的石頭而已,他也是雕刻的很好,你不能說他是白色的。

  這一尊也是一樣,你說他是水晶的就什麼都沒有嗎,他還是佛像,不是雕刻的很好嗎,你不能因爲白,因爲透明就它就不好,不是,他很完美的。他裏面還是很完美的,所以我們都弄錯了,你是認爲一片白,那就弄錯了,所以從這個空性上來講,是不染識性所以叫空白,而在這個空白中其實他是很豐富的。

  在生命真理的範圍裏頭,他是很多彩多姿的,那是真的多彩多姿,不是假的,這個地方存在的是假的狀態,所以他叫妄想,所以我們修行要先止住妄想,真才能現前。

  所以在真現前的時候,有粗有細,有微有妙,那我們基本上從圖像的表達上面來講,這個是在微妙的範圍裏,所以我們這裏叫微妙禅觀。

  但是你從單一這邊看下來,以爲沒有識性生命就是枯寂的,那你就弄錯了,生命不是枯寂的,生命是充沛的,是豐滿的,你不要搞錯了,所以真理的世界裏,他是很燦爛的,跟你想象的是不一樣的,所以絕對不要用你的大腦識性去誤解佛法所探討的真理狀況,真理的境界。

  所以我們一再跟各位講,你不要那麼死寂,修行修到最後像快死掉一樣,動不動就是要死要死的,沒有也好啦,好,也好啦,都快斷氣的感覺。

  假如佛陀所要教我們的是這一套法,我看你最好是不要學了,佛陀在虐待我們,佛陀一定要把我們虐待的要死不活,人家弄個東西給你,也好,好吧,佛教徒都這樣,世界還有前途嗎?我們來學佛就是要燦爛,具有充沛的那種生命感,生命力,怎麼會學到最後都是要死不活的,學錯了,絕對學錯了。

  好,這個部分我們簡單跟各位介紹到這個地方。那麼禅修裏我們真正要跟各位談的,這個有一些東西我是等著出書的時候,再給各位談。

  我們再看開悟之路,這個地方要講的,要跟各位做幾個分辨,因爲這兩張,一張講技術面,一張講工程面,其實他們是相互的,現在前面的這個地方我講過了。

  現在我要跟各位講的,你不小心會跑到這個上面來,這個地方叫四禅定,這裏叫四空定,四空定是無色界定,四禅定是色界定,我們是在欲界裏頭,這部分我們要先跟各位講清楚。

  叁界是指這叁界,你在欲界裏,就是欲望,欲望當中就加入妄想,會妄想,妄想有多可怕,你知道嗎?

  各…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