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禅行法----《禅观》第八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再看生住异灭这张图,来跟各位谈一个基本关键上的问题。
这个图事实上是很复杂的,他讲整个修行的状况,现在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这里有一个“生”,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这里叫萨婆若海,这里法身及法界,下面谈到法界观这个状况,来到这里。
我们是从实相上讲,他就很复杂,那么假如是从这个地方,禅宗的空性中来讲,那进入萨婆若海就几乎什么都没有,他不是什么都没有。
我们要跟各位再强调的是,昨天跟各位举例的现象,我们从初禅观里头可以发现生命存在的真,但是这一点很不容易掌握。
我举个例子你看,我们昨天讲的,小孩子他在玩,玩的很高兴,你把他的玩具拿走,他就生气,就哭,然后你不给他,再逗她,他又哭又闹,然后就马上眼泪鼻涕流下来,好了,你把他弄到某个程度以后,你再把玩具还给他,他还在生气,他不领情, 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撒娇了,他还是继续哭,你给他一个棒棒糖,哇!好高兴,因为玩具拿回来,因为他有哭,有吵有闹,就有糖果吃,你一给他,你再给他拨开,他马上塞进嘴里,连眼泪,连鼻涕通通弄进去,然后又要哭,又要笑。
你这个时候看到什么,你就看到他生命的存在,这个存在在矛盾中现前,在矛盾中会显现出来,可是这里面有个问题,你可以看到这个好美,这个美是在矛盾中产生的,生命的真你看到了,可是那一个是属于生命呢?你看得到吗?
这小孩子流着眼泪跟鼻涕,还是他的哭连笑,还是怎么样叫做生命,那一幕你看到的是什么,不管你是用照相,用录影还是用绘画,把他画出来,你是画出他的生命来 ,可是那张相片绝不是生命,那张图绝不是生命,那个孩子也不是生命,那个笑容也不是生命,可是生命在那里面,你有没有感觉到?
那时候你看到的生命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时候生命存在的真他是浮现出来,可是你抓不到,摸不到,你感觉到他确实存在,可是那些相都不是,你会发现那些相其实是一个媒介,但那个生命的真你是不是得到了,所以只要你有这种粗禅观的觉知,你都可以得到,而且,任何人不减,要是你没有这种粗禅观的觉知,你根本看不到。
这一幕记得吧,应该你都有经验看到,而这一种在众相,这个叫诸相,诸相相即,就诸相的活动当中,对比会显现出来的,这个只是看到生命存在的真,那个(你就)看到法身,法身不可捉摸,法身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他会出现的,可是你捉摸不到,你说他是,我看到了,可是,你就拿不出来。
现在我们会透过绘画,雕刻,照相,小说文学来捕捉那种状况,那也是你心领神会的那个时候,那个是生命存在的真,而不是那个图像,这一点可以感受吧,所以说法身无形无相不可捉摸,但不是说没有,不是空无,不是虚无,所以那一相你不可迷,不可执着进去,一执着就失真,而你也不能说他不存在,这是粗禅观。
那么细禅观是指什么,指这个诸相在活动中,你的心那个能,去跟他那个所接触的时候的那一份轨迹,这叫心的轨迹。
你现在的心是被无明覆盖,看不到,你怎么样子能够看到无明覆盖的地方开始在减退,那么也能够感觉到生命存在的那个根性在起作用,在觉受那一个存在的存在,这两个是同时在进行的,这个叫做细禅观。
这个地方看到这两个,这妄心的轨迹跟真心的轨迹同时在作用,一个在消一个在长的这种状况,那就真正禅修的地方,禅修的迷人是在这里。
我们只知道禅很迷人,你不知道迷在哪里,你留意,差别就在这里。我们知道密很迷人,也迷在这里。可是你讲不出来。
初期,初禅观就是我们定义的那个禅修的部分,细禅观就是参禅的这个部分,微妙禅观是后来的部分,就后面的部分。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这个地方从禅的立场来讲,他是很单纯的,禅宗从这个地方讲空性的时候,不是指这个地方证得空性的问题,是这个地方空性的作用,空性不是死的,在本体心,本体性,本体念的作用之下,这里是活的生命,心是活的。
但是他这个心是指根性的心,不是识性的心,他没有经过这个相,到第一念的色受想行识,没有五蕴的运作,所以叫做五蕴皆空。那我们来到这里五蕴已经起作用了,不可能空了,他都不知道转了多少遍了,但是在这里五蕴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叫娑婆若海。
你在这个地方看好像这里很清静,什么都没有,因为你在这个地方容易弄错,你的生命修行会进入死寂。所以一死寂的时候,你在舒服禅你就掉进去了,有的比较好一点,就从触功德那边就一下子挤到色界天去了,这是比较好一点的。
但是我们讲的都不是这个部分,甚至你证了阿罗汉也没有用,还要再进到这里面,法身大士的领域,就这个地方你把他看成本来面目,就是清清静静的干干爽爽的,清清白白,什么都没有的话,这个地方还是错的。
他是很丰富的生命,所以我们把这个地方叫做生命的花园,他是非常灿烂的,是百花盛开的,不是像冰川一样,一片雪白,什么都没有,你就弄错了,这里是繁花似锦,百花争鸣的时候,你要留意 生命是这样同时存在的灿烂,所以也因为是这样的状况,所以才有十玄门,诸法相即自在门。
诸法、所有的法都在一起,然后很自在,我们是不能在一起,我们连两个人在一起都要吵架,你还怎么自在呀?诸法相即又自在,换句话说所有的花都在一起盛开,不相妨碍,这是生命的止于至善的境界,我们搞不清楚这种状况,我们以为这样子就是什么都没有的,不是,他什么都在。
所以法界,真理存在的范围里面叫法界。这个是非常殊胜的,他不是空无的,所以你在看到人家写好空灵喔,那是指什么,那是指他的心很浮躁,突然间去到一个六面上下两面再加四面全部是雪白,然后隔音设备非常良好的,他进到里面就非常空灵,那表示他的心境很复杂,他需要这样子沉淀一下,那不是生命的本来状态,那是一个休息状态,表示他非常疲惫,这样而已。可
是你会把那个空灵叫做最高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怨叹,我会被你们害死,你都胡说八道,你把你身心的疲惫获得一时的一块烧饼,或者一杯豆浆,你就认为是人间至美,你完全弄错了,不是。
生命的存在是如涌泉般丰盛,你要留意到这一点。所以他虽然是从空性上讲,而这个空性是像刚才讲的那种空性,各种状况在一起他的活动中显现出来生命的真,而不是什么都没有,你要留意到,什么都没有的那种诠释法是错的。
他只是说在这种状况中你不要泥,泥巴的泥,不要执着,你才看得到,看得到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一个一个 ,这个地方你容易看成是空灵的死寂,你是弄错的,来到这个地方,法界观十玄门,周遍含融观这边,你又把他看成很复杂,你看成很复杂也不对。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我们给你提出来的这两个部分,一个是从空的这边来讲,一个是从存在的这边来讲,这两个是不同的,但是,他是一不是二,他不矛盾,他在这个地方告诉你,存在的现象他的活动状态是这个样子,他在这里告诉你的是他把假的全部放下以后所得到纯真的的情况。
从这里来看,是指他没有识性的污染,他是一片纯白的,但是在这一片纯白当中,他还是有作用的,他是很复杂的。
你知道吗,我们有一支瓷器叫瓷雕,那个瓷器上面他是白色的,纯粹都是白色的,但是那个雕刻,雕的非常好,你不能够说他白,他就什么东西都没有,不是,他还是繁花似锦。
就像这尊弥勒菩萨一样,他是白,白并不表示只有一块白色的石头而已,他也是雕刻的很好,你不能说他是白色的。
这一尊也是一样,你说他是水晶的就什么都没有吗,他还是佛像,不是雕刻的很好吗,你不能因为白,因为透明就它就不好,不是,他很完美的。他里面还是很完美的,所以我们都弄错了,你是认为一片白,那就弄错了,所以从这个空性上来讲,是不染识性所以叫空白,而在这个空白中其实他是很丰富的。
在生命真理的范围里头,他是很多彩多姿的,那是真的多彩多姿,不是假的,这个地方存在的是假的状态,所以他叫妄想,所以我们修行要先止住妄想,真才能现前。
所以在真现前的时候,有粗有细,有微有妙,那我们基本上从图像的表达上面来讲,这个是在微妙的范围里,所以我们这里叫微妙禅观。
但是你从单一这边看下来,以为没有识性生命就是枯寂的,那你就弄错了,生命不是枯寂的,生命是充沛的,是丰满的,你不要搞错了,所以真理的世界里,他是很灿烂的,跟你想象的是不一样的,所以绝对不要用你的大脑识性去误解佛法所探讨的真理状况,真理的境界。
所以我们一再跟各位讲,你不要那么死寂,修行修到最后像快死掉一样,动不动就是要死要死的,没有也好啦,好,也好啦,都快断气的感觉。
假如佛陀所要教我们的是这一套法,我看你最好是不要学了,佛陀在虐待我们,佛陀一定要把我们虐待的要死不活,人家弄个东西给你,也好,好吧,佛教徒都这样,世界还有前途吗?我们来学佛就是要灿烂,具有充沛的那种生命感,生命力,怎么会学到最后都是要死不活的,学错了,绝对学错了。
好,这个部分我们简单跟各位介绍到这个地方。那么禅修里我们真正要跟各位谈的,这个有一些东西我是等着出书的时候,再给各位谈。
我们再看开悟之路,这个地方要讲的,要跟各位做几个分辨,因为这两张,一张讲技术面,一张讲工程面,其实他们是相互的,现在前面的这个地方我讲过了。
现在我要跟各位讲的,你不小心会跑到这个上面来,这个地方叫四禅定,这里叫四空定,四空定是无色界定,四禅定是色界定,我们是在欲界里头,这部分我们要先跟各位讲清楚。
三界是指这三界,你在欲界里,就是欲望,欲望当中就加入妄想,会妄想,妄想有多可怕,你知道吗?
各…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