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七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今天再接著跟各位談禅觀當中的法界觀,法界觀是什麼?在人類的思想上,我們跟各位講,華嚴思想是人類的巅峰之作,是人類文明的精華,那在哪裏,當然範圍包括相當的廣,可是我們要跟各位談真正的就是法界觀。那麼法界觀是什麼?我想這個是目前我們要探討的,法界這兩個字。
大家常講盡虛空遍法界,法界是什麼,你不會定義,就是法界,就好像真如一樣,真如就是真如,真如是什麼,不必定義,你內心自己有感受。
有人講,他一唱歌就入法界,他一打坐就入法界,是嗎?法界是什麼,這個叫做不定義名詞,不定義的話就個人猜,個人猜通通不算,因爲猜對了也不值錢,這叫用大腦。
法這個字很簡單,在佛法講就是真理的原樣,真理是什麼樣子的那個樣子,你就不要再問了,“那是什麼樣子?”那沒辦法講,你見到就知道,你沒見到,你就不知道,再怎麼講,你也不知道。
界是範圍,真理的樣子,很簡單講就是真理的範圍之內通通叫法界,那你入法界意思就是你進入真理的範圍裏面,現在各位有沒有在真理的範圍裏面呢?有沒有?有,你在真理的範圍裏,但是你不知道,不知道叫不覺,不覺的話,真理就不存在,我們經過修行,就是覺知真理的存在,更覺知我在法界內。
真理是存在的,只是你不覺,我們都在真理的範圍內,可是你卻把自己放到真理的範圍外去了,這個是很麻煩的事,我們要提醒各位的是這個問題,法界觀就是讓你回到真理的範圍裏來。
其實我們並沒有離開,所以極樂世界在哪裏?你本來就活在極樂世界裏,只是你不覺,你現在還要去極樂世界,那不是頭上安頭嗎,你本來就在家裏,你還要回家,是你自己不感覺我在家裏,這樣而已。
我們本來都在極樂世界裏,只是你被貪嗔癡蓋著,你不知道你在家裏,所以你會天天吵架,不是跟別人吵,最麻煩的是跟自己吵,這個才麻煩。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所以我們迷失了。
法界觀的意思就是讓我們能夠覺醒,感受到我就在家裏,我就在這個真理的家裏裏頭,就這樣而已,那麼這個部分,很多宗教領域都在探討這個範圍,好多好多的學術思想家們,他們也都在探討這個範圍。但是不全,有的邊都沒碰到,有的是碰到一點,某一個部分,然後他會特別去強化。
華嚴在這個部分,他窮盡圓滿,這一點是其他的思想類別跟宗教宗派裏頭所不及的,這也是我們常常自豪的地方。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華嚴思想是人類文明的巅峰之作,是人類思想的精華所在,也就在法界觀裏。
法界觀這叁個字事實上是華嚴宗自己創宗立派的時候所特別提出來的,把華嚴經思想領域所涵蓋的範圍統稱爲法界,那要怎麼樣進入這個範圍裏頭,那就用法界觀。所以他的全名叫做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他名稱就從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個經改爲法界觀門,就這樣進來的。
所以我們淨法院叫做大念佛章,你在修這個法門的時候,叫大念佛門,是這樣區別的,章,他確實是經文裏頭重要的幾個Chapter。所以我們叫做章,或者你叫做修大方廣佛念佛觀門也可以,這個無所謂,反正他是個行法。
你要留意到,在這個古代,這個古典佛法的範圍裏頭,講到觀,講到章都是講修行法門,都是講修法,這個觀就是禅觀的意思,所以我們講高級禅觀,就是微妙禅觀,就講到法界觀,這個區分在以往沒有人區分,天臺區分的比較完整,他有童蒙止觀,他有摩诃止觀,他就是這個止觀的觀,就是觀門,觀門知道嗎?不是要睡覺就關門的關門。
止是個修法,止爲什麼止,止就是要止住妄想,這從消極面來講,你識性太發達,要把他停止住,所以叫做止住妄想,妄想是識性的,那麼觀呢?就是在沒有妄想的前提之下,自己會起作用的,那個叫觀,所以觀的意思,就是在止住妄想的前提之下,你的生命觀境會現前,所以我們止觀合在一起,在華嚴的領域裏,就不叫止觀了,當然也有止觀了,叁止叁觀也算了,可是我們重點在講觀門。這個觀門的意思就是,在置心一處的前提之下,你進入,生命觀境就會展現。
我要告訴各位,也是警告各位,在用這些詞彙的時候,我們都有嚴格的定義跟標准,所以一般人講他跳舞的時候會入法界,他講的,他唱歌的時候會入法界,是他講的,那個標准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有的一打坐就入法界,這很高明,我們也尊重他,但是跟我們不一樣,因爲那是他講的,他有沒有符合我們的標准到達參禅的金叁角 ,這個條件具備了,才細禅觀。
細禅觀到破無明證阿羅漢以後,還要經過一分保任,然後才進入微禅觀。
就是從圓教初住位,一直到七地位,叁十七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這四個位次,叫妙禅觀,我們統稱爲妙禅觀。
因爲八地以後通常不講,你什麼地也沒有,你只有土地,你還講什麼八地,那個觀門,你根本沒辦法觀,所以不講,我們統稱爲妙,只是讓各位知道有這麼樣一個修法。
你要入法界,一定有嚴格的標准,嚴格的標准。不同的宗派,不同的系統,不同的指導,我們尊重他們的專業,你一定要尊重人家的專業,因爲有些人他是會行,就是修他會修,講他不會講,你不能因爲不會講而否認他,你要特別留意這一點,往往不會講的人他是真功夫,那你就去看他的真功夫,回來我們家有辦法教你的,你從這個步驟一直走上去,就對了,不能夠疏忽這個要領,絕不能疏忽。
假如我們沒有那個心量,去欣賞別人的優點與成就,那你不是華嚴人,所以只要進入華嚴的大門,第一個你要接受華藏工程的訓練,聆聽欣賞接納。
欣賞是你禅觀的基礎,欣賞什麼,欣賞生命的存在,生命存在的真,生命存在的美,生命存在的真善美,你要能夠有能力欣賞,假如你沒有能力欣賞,你禅觀絕不起作用。因爲你會跑錯地方。
我們所用的語言可能不會一樣,不同的宗派,不同的高人,所作的指導各有手眼,可能有不同,但是你必須尊重人家。尊重不同,因爲標的都一樣,我們都在追求真理,在真理的範圍內,他可能偏向某一邊,他可能偏向某一邊,你不能夠帶有輕慢心,所以你從欣賞開始,培養自己感受生命存在的真善美,這個叫初禅觀。
到細禅觀的時候,你就會看到法身活動的軌迹,也就是心的活動軌迹。
因爲在細禅觀裏頭,看到心的活動軌迹,兩方面都有。他有識性妄想的作用,那個軌迹很清楚可以看得到,還有根性的真實作用,你也可以看得到,因爲你要去根性,所以你會一直破識性,一直到破最後的我執法執無明,不但如此,我們更要超越,而進入到人格性法身裏,而這個時候就可以全體起作用,無邊的妙用他會同時炳然齊現,這個就是生命,所謂的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你能嗎,各位,不要一聽就入定。這個就表示你聽不懂才入定,有人就幹脆閉目養神,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缺乏基礎功夫。
法界觀的訓練裏,他有曆史的,不是我們獨創的,從華嚴經,華嚴思想在西域形成的時候,那就已經有了,我們看那幾個盧舍那人中像來看,當初在西域他們是怎麼創造的,這個東西從西域進來,他沿著緯度,同一緯度,從西域一直向山東,走到山東的青州,這個圖像是標准的青州佛像的造型。
大概我教你看,從他穿的袈裟,方格子,古代人造型很美,畫畫很土,所以他都是方格子,袍子上有格子,好像梯子一樣,這個就是法界人中像,你放心,只要這個格子裏面有畫畫,你現在看不太清楚,年代久遠了,尤其是從這是古代人是這樣。
我們最有名就是雲居寺,北京房山縣雲居寺有個石經,石版刻的石經,每一片都將近兩百公斤,在山上刻完,地上挖個洞,然後刻的人,要背著那一塊兩百斤重的石頭,經文,背到下面去把他藏起來,他當時,就是智者大師的師父,告訴智者大師的師兄,說將來戰亂經文會毀掉,刻在石頭上最好,把他藏起來,這些經文到現在已經成爲是人類的奇迹了,刻了一千多年,從隋朝在征戰的時候開始刻,刻到明朝,到清朝初年才結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你看,那裏面的寶貝多少,他的目的就是保存佛經。
那麼青州在山東濟南的東南方一點,這個地方有一個地方叫青州,那個地方他不知道怎麼搞的,他們認爲佛像刻好要通通把他藏起來,他也跟石經一樣,通通藏在地上,不是地上,地下,以前藏地下無所謂,因爲你蓋房子也挖不了多深,現在就麻煩了,現在挖土機一挖,怎麼都是這些,結果一看都是佛像,就發現了。
古人造了這麼美好的佛像,爲什麼都把他收藏起來,而且這裏面都有貼金,不但有彩色還有貼金,佛像他把他收藏,可是現在一挖起來曝光以後,就麻煩,常常會脫落,脫落掉很多,我們家也有五尊,可是這五尊都沒有法界人中像,要有一尊,我們這下就樂歪了,這個你就可以看現場的像,這一個部分他這個圖案裏頭,這個叫人中,人的形象,在這個人的形象裏頭,直接畫上法界,所以叫做法界人中像,應該是這樣講,叫人中法界像才對,人裏面把法界通通畫上去,應該叫人中法界像,可是學術界都叫法界人中像,就法界整個法界都在人中裏面,叫做法界人中像。
那麼這一個佛通常是盧舍那佛就是毗盧遮那佛,透過毗盧遮那佛來彰顯整個法界的存在,這裏面就有一個狀況了,毗盧遮那佛是個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我們常常在念的,南無本師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簡單講就是法身,在法身上面塗畫整個的法界,這表達什麼,法身等于法界。
所以這一句話是我講的,可是這個思想觀念在那個時候就有了,這個是爲什麼會這樣,因爲當時的這個思想並沒有繼續往前推動,所以我跟各位講說,全法界爲一法身,整個法界都在一法身裏面,全法身,整個法身都是一個法界,所以法界等于法身,這就是事證,事實證明在這裏。
只是古人沒這樣講,因爲他思想到那個時候已經終止,到唐朝以…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