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禅行法----《禅观》第七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今天再接着跟各位谈禅观当中的法界观,法界观是什么?在人类的思想上,我们跟各位讲,华严思想是人类的巅峰之作,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那在哪里,当然范围包括相当的广,可是我们要跟各位谈真正的就是法界观。那么法界观是什么?我想这个是目前我们要探讨的,法界这两个字。
大家常讲尽虚空遍法界,法界是什么,你不会定义,就是法界,就好像真如一样,真如就是真如,真如是什么,不必定义,你内心自己有感受。
有人讲,他一唱歌就入法界,他一打坐就入法界,是吗?法界是什么,这个叫做不定义名词,不定义的话就个人猜,个人猜通通不算,因为猜对了也不值钱,这叫用大脑。
法这个字很简单,在佛法讲就是真理的原样,真理是什么样子的那个样子,你就不要再问了,“那是什么样子?”那没办法讲,你见到就知道,你没见到,你就不知道,再怎么讲,你也不知道。
界是范围,真理的样子,很简单讲就是真理的范围之内通通叫法界,那你入法界意思就是你进入真理的范围里面,现在各位有没有在真理的范围里面呢?有没有?有,你在真理的范围里,但是你不知道,不知道叫不觉,不觉的话,真理就不存在,我们经过修行,就是觉知真理的存在,更觉知我在法界内。
真理是存在的,只是你不觉,我们都在真理的范围内,可是你却把自己放到真理的范围外去了,这个是很麻烦的事,我们要提醒各位的是这个问题,法界观就是让你回到真理的范围里来。
其实我们并没有离开,所以极乐世界在哪里?你本来就活在极乐世界里,只是你不觉,你现在还要去极乐世界,那不是头上安头吗,你本来就在家里,你还要回家,是你自己不感觉我在家里,这样而已。
我们本来都在极乐世界里,只是你被贪嗔痴盖着,你不知道你在家里,所以你会天天吵架,不是跟别人吵,最麻烦的是跟自己吵,这个才麻烦。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我们迷失了。
法界观的意思就是让我们能够觉醒,感受到我就在家里,我就在这个真理的家里里头,就这样而已,那么这个部分,很多宗教领域都在探讨这个范围,好多好多的学术思想家们,他们也都在探讨这个范围。但是不全,有的边都没碰到,有的是碰到一点,某一个部分,然后他会特别去强化。
华严在这个部分,他穷尽圆满,这一点是其他的思想类别跟宗教宗派里头所不及的,这也是我们常常自豪的地方。所以我常跟各位讲说,华严思想是人类文明的巅峰之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所在,也就在法界观里。
法界观这三个字事实上是华严宗自己创宗立派的时候所特别提出来的,把华严经思想领域所涵盖的范围统称为法界,那要怎么样进入这个范围里头,那就用法界观。所以他的全名叫做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他名称就从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经改为法界观门,就这样进来的。
所以我们净法院叫做大念佛章,你在修这个法门的时候,叫大念佛门,是这样区别的,章,他确实是经文里头重要的几个Chapter。所以我们叫做章,或者你叫做修大方广佛念佛观门也可以,这个无所谓,反正他是个行法。
你要留意到,在这个古代,这个古典佛法的范围里头,讲到观,讲到章都是讲修行法门,都是讲修法,这个观就是禅观的意思,所以我们讲高级禅观,就是微妙禅观,就讲到法界观,这个区分在以往没有人区分,天台区分的比较完整,他有童蒙止观,他有摩诃止观,他就是这个止观的观,就是观门,观门知道吗?不是要睡觉就关门的关门。
止是个修法,止为什么止,止就是要止住妄想,这从消极面来讲,你识性太发达,要把他停止住,所以叫做止住妄想,妄想是识性的,那么观呢?就是在没有妄想的前提之下,自己会起作用的,那个叫观,所以观的意思,就是在止住妄想的前提之下,你的生命观境会现前,所以我们止观合在一起,在华严的领域里,就不叫止观了,当然也有止观了,三止三观也算了,可是我们重点在讲观门。这个观门的意思就是,在置心一处的前提之下,你进入,生命观境就会展现。
我要告诉各位,也是警告各位,在用这些词汇的时候,我们都有严格的定义跟标准,所以一般人讲他跳舞的时候会入法界,他讲的,他唱歌的时候会入法界,是他讲的,那个标准跟我们是不一样的。
有的一打坐就入法界,这很高明,我们也尊重他,但是跟我们不一样,因为那是他讲的,他有没有符合我们的标准到达参禅的金三角 ,这个条件具备了,才细禅观。
细禅观到破无明证阿罗汉以后,还要经过一分保任,然后才进入微禅观。
就是从圆教初住位,一直到七地位,三十七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这四个位次,叫妙禅观,我们统称为妙禅观。
因为八地以后通常不讲,你什么地也没有,你只有土地,你还讲什么八地,那个观门,你根本没办法观,所以不讲,我们统称为妙,只是让各位知道有这么样一个修法。
你要入法界,一定有严格的标准,严格的标准。不同的宗派,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指导,我们尊重他们的专业,你一定要尊重人家的专业,因为有些人他是会行,就是修他会修,讲他不会讲,你不能因为不会讲而否认他,你要特别留意这一点,往往不会讲的人他是真功夫,那你就去看他的真功夫,回来我们家有办法教你的,你从这个步骤一直走上去,就对了,不能够疏忽这个要领,绝不能疏忽。
假如我们没有那个心量,去欣赏别人的优点与成就,那你不是华严人,所以只要进入华严的大门,第一个你要接受华藏工程的训练,聆听欣赏接纳。
欣赏是你禅观的基础,欣赏什么,欣赏生命的存在,生命存在的真,生命存在的美,生命存在的真善美,你要能够有能力欣赏,假如你没有能力欣赏,你禅观绝不起作用。因为你会跑错地方。
我们所用的语言可能不会一样,不同的宗派,不同的高人,所作的指导各有手眼,可能有不同,但是你必须尊重人家。尊重不同,因为标的都一样,我们都在追求真理,在真理的范围内,他可能偏向某一边,他可能偏向某一边,你不能够带有轻慢心,所以你从欣赏开始,培养自己感受生命存在的真善美,这个叫初禅观。
到细禅观的时候,你就会看到法身活动的轨迹,也就是心的活动轨迹。
因为在细禅观里头,看到心的活动轨迹,两方面都有。他有识性妄想的作用,那个轨迹很清楚可以看得到,还有根性的真实作用,你也可以看得到,因为你要去根性,所以你会一直破识性,一直到破最后的我执法执无明,不但如此,我们更要超越,而进入到人格性法身里,而这个时候就可以全体起作用,无边的妙用他会同时炳然齐现,这个就是生命,所谓的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你能吗,各位,不要一听就入定。这个就表示你听不懂才入定,有人就干脆闭目养神,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就是我们缺乏基础功夫。
法界观的训练里,他有历史的,不是我们独创的,从华严经,华严思想在西域形成的时候,那就已经有了,我们看那几个卢舍那人中像来看,当初在西域他们是怎么创造的,这个东西从西域进来,他沿着纬度,同一纬度,从西域一直向山东,走到山东的青州,这个图像是标准的青州佛像的造型。
大概我教你看,从他穿的袈裟,方格子,古代人造型很美,画画很土,所以他都是方格子,袍子上有格子,好像梯子一样,这个就是法界人中像,你放心,只要这个格子里面有画画,你现在看不太清楚,年代久远了,尤其是从这是古代人是这样。
我们最有名就是云居寺,北京房山县云居寺有个石经,石版刻的石经,每一片都将近两百公斤,在山上刻完,地上挖个洞,然后刻的人,要背着那一块两百斤重的石头,经文,背到下面去把他藏起来,他当时,就是智者大师的师父,告诉智者大师的师兄,说将来战乱经文会毁掉,刻在石头上最好,把他藏起来,这些经文到现在已经成为是人类的奇迹了,刻了一千多年,从隋朝在征战的时候开始刻,刻到明朝,到清朝初年才结束,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你看,那里面的宝贝多少,他的目的就是保存佛经。
那么青州在山东济南的东南方一点,这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叫青州,那个地方他不知道怎么搞的,他们认为佛像刻好要通通把他藏起来,他也跟石经一样,通通藏在地上,不是地上,地下,以前藏地下无所谓,因为你盖房子也挖不了多深,现在就麻烦了,现在挖土机一挖,怎么都是这些,结果一看都是佛像,就发现了。
古人造了这么美好的佛像,为什么都把他收藏起来,而且这里面都有贴金,不但有彩色还有贴金,佛像他把他收藏,可是现在一挖起来曝光以后,就麻烦,常常会脱落,脱落掉很多,我们家也有五尊,可是这五尊都没有法界人中像,要有一尊,我们这下就乐歪了,这个你就可以看现场的像,这一个部分他这个图案里头,这个叫人中,人的形象,在这个人的形象里头,直接画上法界,所以叫做法界人中像,应该是这样讲,叫人中法界像才对,人里面把法界通通画上去,应该叫人中法界像,可是学术界都叫法界人中像,就法界整个法界都在人中里面,叫做法界人中像。
那么这一个佛通常是卢舍那佛就是毗卢遮那佛,透过毗卢遮那佛来彰显整个法界的存在,这里面就有一个状况了,毗卢遮那佛是个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我们常常在念的,南无本师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简单讲就是法身,在法身上面涂画整个的法界,这表达什么,法身等于法界。
所以这一句话是我讲的,可是这个思想观念在那个时候就有了,这个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的这个思想并没有继续往前推动,所以我跟各位讲说,全法界为一法身,整个法界都在一法身里面,全法身,整个法身都是一个法界,所以法界等于法身,这就是事证,事实证明在这里。
只是古人没这样讲,因为他思想到那个时候已经终止,到唐朝以…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