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七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后就没有 继续发展了,终止,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接下来第四期佛教思想的推展,就接这个下去。

  那你从这里看,全法界为一法身,全法身为一法界,法界等于法身,就全部出现了,关键是在这个地方。所以思想发展的脉络跟轨迹,事实上是可以看得到的。

  你从修行的立场来看,就是修行的东西,你不从修行的立场来看,那就没办法了。而这个东西的研究,现在你看到的这些图案,都是学者在做专案研究的时候他所拍照的,而他们在研究这种东西,第一个,他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先做这个验证,是不是那个时代的,确定没有问题,然后就开始研究它为什么弄这个,可是对于教义,对于我们实修的禅观的这个领域来讲,他没有办法涉及。

  所以各位,你假如想做学术研究,从实修的立场来研究,你会比他精彩的多,他讲的是真,是证,不够美,因为缺少那份温情。

  你不要看这么一个,这是一个石头,雕刻出来的叫佛像,里面画的法界,只是这样而已,但是今天你是个行者的话,你来看就不一样了,法身跟法界的关系是一不是二,这个跟金狮子章讲的一样,金还是狮子,你说他是狮子,那你夺金,你说他是金,他夺狮子,金跟狮子是一体,不是两个。

  金狮子的时候,当年贤守国师就那个皇宫,皇帝走路要扶的那个栏杆上面,放的是金狮子,直接就那个讲的,那跟这个完全一样,法界跟法身是一不是二。这个问题他演变成,这个时候他在唐朝,那魏晋南北朝北朝那个时候的造像,发展到唐朝以后,杜顺大师先发展法界观。

  法界观怎么观?现在问题就来了,法界观里面当然能观所观,经文里讲的很多,那个法界观门里头讲的很多,他整个观就是观这个部分。

  这里面山河大地,十法界众生都在这里,有的在这里面有八相成道,这每一尊的造型不一样,那就看你如何观。

  他是从西域发展的,然后传到山东,这东西之间将近四五千公里的路程,在古代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慢慢去研究这个部分,这个一张,那有白描的吗,这是另外一张,这是他在画的,画的各种东西,有三角形的,有圆的,是什么东西,这你看得懂吗,我看不懂,好多东西,他就画在佛身上面,我们从这个地方看法界,也看到法身,法身法界之间是一不是二,那么这个上面涂画的东西,是随着当时来讲。

  这个昨天那个有没有,有没有刻几个给大家带回去,这个元应法师他自己弄了一个,那叫瑞岩精舍,造了一个石窟在韩国近代,现在造了一个石窟,他那个石窟里面的佛像是他自己想象的,他用阿弥陀佛代替毗卢遮那佛,他叫华藏世界,也把他弄了一个,那是他的一个图像的表达方式, 我们叫图像曼陀罗,他是用石窟直接兑现出来的。

  那么这个是早期的,不一定画人,他是用他来代表整个法界,可见这个是比较早期的,那么这些东西画在人身上,进到中国以后,到了敦煌以后就开始变了,他跑到石窟上面去了,本来在身上,现在通通跑到墙壁上。

  你看,后来在进到中原以后,中原他就没有石窟了,他就大雄宝殿,所以就跑到变成壁画,现在在山西,将近有两百多个寺院,明朝以前的寺院,壁画都还存在,也就是他就是把这个图案整个把他转化为壁画了。修行人在那边起观的时候,就很方便了。

  这个是法界观的一种演变,本来把他画在身上,画在身上比较好体会,因为法身就是法界,可是他一跑到墙壁去这就麻烦了,你法界跟法身连不起来,你就变成意识形态,所以现在你要证法身,是证法身一个,入法界,是入法界一个,证法身跟入法界好像分道扬镳了,证法身跟入法界是同一个,所以我们就知道意识形态对我们修行人的伤害非常的大,你慢慢去体会这历史的演变。你可以看得到。

  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法界观是这样,那么这个会因为人,他的艺术家的涵养不同而有变化,像元应大师他就有他的涵养,那有些人是自己雕刻,自己绘画,有的不是,有的就请人家雕刻,请人家绘画,各位你要怎么进行,我们学佛人,你要自己来,佛像自己画,佛像要自己画。

  古代的修行人香自己做,油自己炸,点灯的油自己榨油,不是种黄豆光吃而已,种黄豆种花生,你都要自己榨油,种芝麻也是要自己榨油,榨油以后才点灯的,你要点香,点香要自己做,所以古人一修,功德很大,原因就是他自己做的。你现在修的功德不大,为什么,因为你都是花钱买的,花钱买的还被骗,说这正乌沉香,结果都是加位香,加料下去。加香料下去不是真的,那时候怎么办呢,所以我们修的功德都是空心的,不是真正的。

  你要自己来,当你自己画,你画到哪里,你的观想就到哪里,所以古人修行,为什么石窟会一直开凿,一直开呀,为什么?因为他要修行,他要起观,在起观的时候,他在知道这怎么做,那怎么做,他就进入到法界里头去了。

  我们现在不行,因为你不做也不画,所以你修行进不去,那你就停留在哪里,是非,计较,斗嘴,在那边争吵,所以你无法起观,关键是在这个地方。

  那么最早期的法界观,他只是用图像直接表达,直接表达而已,那么我们知道,我们看相片是整个现前,当你去思维他就要分开,所以有七处九会,法界观不是,他是一次炳然齐现,炳然齐现就跟这个一样,你现在一看,他通通都在,可是你一分开的话,你看到这一个,其他都没看到,你看着一个,其他都没看到。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慢慢去试,你试试看,你回家拿个镜子,镜子你看得到脸,看不到,你眼睛有问题,一定看得到脸,可是很奇怪,你看你的鼻子,你的眼睛就不见了,你再看这个鼻孔,这个鼻孔就不见了,你去留意看看。

  不要说那么多了,你就看镜子里面的这个眉毛,眼睛也不见了,你看睫毛的那一只睫毛,就只有那一只睫毛,其他都不见了,可是就镜子来讲还是都在,你整个脸都在,为什么你看到一点的时候,其他会不见呢,那就是识性的作用。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的识性就是那么尖,那么一点,其他你都没办法看,你用生命的话,就是不锁住一点,就不用识性,你用根性就全面展开了。

  这一点体会的到吗?你回去看镜子,你就会找到生命了,你慢慢的去体会,我们常讲说你感受生命,你用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不要用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你就搞不懂,想了半天,昨天晚上没睡觉,你还来问师父说,我昨天晚上想了一天,怎么不用大脑,回去洗澡你照照镜子你就知道。你看镜子里面,你看睫毛什么都不见了,只剩下那根睫毛,两只眼睛那么大,只看到一根睫毛,为什么,是因为你的识性用的太昌旺了,所以你就其他都没看到。

  同样的,在做这个法界观训练的时候,叫你是完全展开,根性完全展开,什么都可以看得到,不是看不到,可是你现在不行,你看到的是朦胧的,朦朦胧胧的。

  所以,现在的科学家探测你的眼球,看某一张相片,他会发现你的眼珠子是一直在动的,入定的时候,眼珠子是不动的。所以这个人有没有在睡觉,你就看他眼睛有没有在转就知道,他真睡觉的时候,眼睛在转就是在做梦,睡觉的时候眼睛不转,是睡着了,你要假睡觉的时候,假装睡觉,你就去看他不是眼睛在动而已,这个眼皮会一直拉紧,你不信,你回去试试看,看看你装睡觉的时候,一定是眼睛闭的很紧,真睡觉是不会闭那么紧了,闭那么紧就没睡,为什么,这是生命表现的一种现象。用生命不用识性,不用大脑,关键就在这里。

  那么当我们情况进入某一种层次的时候,一个经过这样体验的人,再回过头来,要教导别人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因为教导的本身,假如要用生命来教你的时候,那就不要教了,那你要会看,可是你又要问, 要问,师父总不能够说不要问,不要问就不像师父了,那就要告诉你,要告诉你要合理,在这个合理化的答案里,那就产生了识性作用的部分出来,这叫合理的推理,那么这个识性一起作用的时候,他就开始规范了。

  为什么要画这个,为什么要画这个,为什么要画这个,为什么这个画中间,这个画旁边,然后为什么就开始就出来了,这里面到达最兴盛的时候,最兴盛的时候就这两幅画,这个叫做胎藏界曼陀罗,这个叫中台八叶院,一共里面有十三院,那么还有这个,这个叫金刚界曼陀罗,中间这个部分叫做根本成身会,他一共有九个,九个方格。那么从中间绕出来一圈,还有从这个地方开始,绕到中间来,这个叫外旋,内旋两个部分。

  他开始思想的规范,这个时候思想一规范,各位你全部通通掉入意识形态里,那么这个有一个好处,对于一般的学人来讲,他好教育也容易成就,成就做学者,成就做博士,不能成就做法身大士,他成就不了,所以到某一个程度,当你这些全部弄清楚以后,他有一个重要的工程,叫做放下。

  全部要放下,然后在你修法的时候,让他全部现前,因为在这个时候,教你记起来的时候,就好像看你脸上的睫毛一样,一根一根要把他弄清楚,当你全部弄清楚以后全部放下,那么一修法,全部现前,这个能够在修法中一次全部现前的时候,叫法界观。

  所以你平常对法界的这种认知,从理论,从事相,从理论,从事相你要一再地反复的去推敲,而且完全弄的很熟的时候,你要全部放下,把这些法全部学起来,大概要十年,把这些法全部忘记,大概要二十年,然后把这些法在修的时候全部一次现前,那大概又要十年,所以你二十岁开始修,大概要到六十岁能成就,这个时候是真成就,那非常老练了。

  因为你可以全部放下,又能全部提起来,而且不是一碗一碗的提,是一次七八十担水全部挑起来,修行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又让你背,背了老半天,又要你全部忘记,要你忘记又随时跟你抽背,背不对又要修理你,背对还要修理你,所以你看,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这尤其在禅宗里头更是这种状况,师父又要问你,叫你道一个,道了也三十大板,不道一个也三十大板,到底道不道,…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