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就沒有 繼續發展了,終止,那麼在這個時候,我們接下來第四期佛教思想的推展,就接這個下去。
那你從這裏看,全法界爲一法身,全法身爲一法界,法界等于法身,就全部出現了,關鍵是在這個地方。所以思想發展的脈絡跟軌迹,事實上是可以看得到的。
你從修行的立場來看,就是修行的東西,你不從修行的立場來看,那就沒辦法了。而這個東西的研究,現在你看到的這些圖案,都是學者在做專案研究的時候他所拍照的,而他們在研究這種東西,第一個,他是真的還是假的,他先做這個驗證,是不是那個時代的,確定沒有問題,然後就開始研究它爲什麼弄這個,可是對于教義,對于我們實修的禅觀的這個領域來講,他沒有辦法涉及。
所以各位,你假如想做學術研究,從實修的立場來研究,你會比他精彩的多,他講的是真,是證,不夠美,因爲缺少那份溫情。
你不要看這麼一個,這是一個石頭,雕刻出來的叫佛像,裏面畫的法界,只是這樣而已,但是今天你是個行者的話,你來看就不一樣了,法身跟法界的關系是一不是二,這個跟金獅子章講的一樣,金還是獅子,你說他是獅子,那你奪金,你說他是金,他奪獅子,金跟獅子是一體,不是兩個。
金獅子的時候,當年賢守國師就那個皇宮,皇帝走路要扶的那個欄杆上面,放的是金獅子,直接就那個講的,那跟這個完全一樣,法界跟法身是一不是二。這個問題他演變成,這個時候他在唐朝,那魏晉南北朝北朝那個時候的造像,發展到唐朝以後,杜順大師先發展法界觀。
法界觀怎麼觀?現在問題就來了,法界觀裏面當然能觀所觀,經文裏講的很多,那個法界觀門裏頭講的很多,他整個觀就是觀這個部分。
這裏面山河大地,十法界衆生都在這裏,有的在這裏面有八相成道,這每一尊的造型不一樣,那就看你如何觀。
他是從西域發展的,然後傳到山東,這東西之間將近四五千公裏的路程,在古代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慢慢去研究這個部分,這個一張,那有白描的嗎,這是另外一張,這是他在畫的,畫的各種東西,有叁角形的,有圓的,是什麼東西,這你看得懂嗎,我看不懂,好多東西,他就畫在佛身上面,我們從這個地方看法界,也看到法身,法身法界之間是一不是二,那麼這個上面塗畫的東西,是隨著當時來講。
這個昨天那個有沒有,有沒有刻幾個給大家帶回去,這個元應法師他自己弄了一個,那叫瑞岩精舍,造了一個石窟在韓國近代,現在造了一個石窟,他那個石窟裏面的佛像是他自己想象的,他用阿彌陀佛代替毗盧遮那佛,他叫華藏世界,也把他弄了一個,那是他的一個圖像的表達方式, 我們叫圖像曼陀羅,他是用石窟直接兌現出來的。
那麼這個是早期的,不一定畫人,他是用他來代表整個法界,可見這個是比較早期的,那麼這些東西畫在人身上,進到中國以後,到了敦煌以後就開始變了,他跑到石窟上面去了,本來在身上,現在通通跑到牆壁上。
你看,後來在進到中原以後,中原他就沒有石窟了,他就大雄寶殿,所以就跑到變成壁畫,現在在山西,將近有兩百多個寺院,明朝以前的寺院,壁畫都還存在,也就是他就是把這個圖案整個把他轉化爲壁畫了。修行人在那邊起觀的時候,就很方便了。
這個是法界觀的一種演變,本來把他畫在身上,畫在身上比較好體會,因爲法身就是法界,可是他一跑到牆壁去這就麻煩了,你法界跟法身連不起來,你就變成意識形態,所以現在你要證法身,是證法身一個,入法界,是入法界一個,證法身跟入法界好像分道揚镳了,證法身跟入法界是同一個,所以我們就知道意識形態對我們修行人的傷害非常的大,你慢慢去體會這曆史的演變。你可以看得到。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法界觀是這樣,那麼這個會因爲人,他的藝術家的涵養不同而有變化,像元應大師他就有他的涵養,那有些人是自己雕刻,自己繪畫,有的不是,有的就請人家雕刻,請人家繪畫,各位你要怎麼進行,我們學佛人,你要自己來,佛像自己畫,佛像要自己畫。
古代的修行人香自己做,油自己炸,點燈的油自己榨油,不是種黃豆光吃而已,種黃豆種花生,你都要自己榨油,種芝麻也是要自己榨油,榨油以後才點燈的,你要點香,點香要自己做,所以古人一修,功德很大,原因就是他自己做的。你現在修的功德不大,爲什麼,因爲你都是花錢買的,花錢買的還被騙,說這正烏沈香,結果都是加位香,加料下去。加香料下去不是真的,那時候怎麼辦呢,所以我們修的功德都是空心的,不是真正的。
你要自己來,當你自己畫,你畫到哪裏,你的觀想就到哪裏,所以古人修行,爲什麼石窟會一直開鑿,一直開呀,爲什麼?因爲他要修行,他要起觀,在起觀的時候,他在知道這怎麼做,那怎麼做,他就進入到法界裏頭去了。
我們現在不行,因爲你不做也不畫,所以你修行進不去,那你就停留在哪裏,是非,計較,鬥嘴,在那邊爭吵,所以你無法起觀,關鍵是在這個地方。
那麼最早期的法界觀,他只是用圖像直接表達,直接表達而已,那麼我們知道,我們看相片是整個現前,當你去思維他就要分開,所以有七處九會,法界觀不是,他是一次炳然齊現,炳然齊現就跟這個一樣,你現在一看,他通通都在,可是你一分開的話,你看到這一個,其他都沒看到,你看著一個,其他都沒看到。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慢慢去試,你試試看,你回家拿個鏡子,鏡子你看得到臉,看不到,你眼睛有問題,一定看得到臉,可是很奇怪,你看你的鼻子,你的眼睛就不見了,你再看這個鼻孔,這個鼻孔就不見了,你去留意看看。
不要說那麼多了,你就看鏡子裏面的這個眉毛,眼睛也不見了,你看睫毛的那一只睫毛,就只有那一只睫毛,其他都不見了,可是就鏡子來講還是都在,你整個臉都在,爲什麼你看到一點的時候,其他會不見呢,那就是識性的作用。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的識性就是那麼尖,那麼一點,其他你都沒辦法看,你用生命的話,就是不鎖住一點,就不用識性,你用根性就全面展開了。
這一點體會的到嗎?你回去看鏡子,你就會找到生命了,你慢慢的去體會,我們常講說你感受生命,你用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不要用大腦取向的思維模式,你就搞不懂,想了半天,昨天晚上沒睡覺,你還來問師父說,我昨天晚上想了一天,怎麼不用大腦,回去洗澡你照照鏡子你就知道。你看鏡子裏面,你看睫毛什麼都不見了,只剩下那根睫毛,兩只眼睛那麼大,只看到一根睫毛,爲什麼,是因爲你的識性用的太昌旺了,所以你就其他都沒看到。
同樣的,在做這個法界觀訓練的時候,叫你是完全展開,根性完全展開,什麼都可以看得到,不是看不到,可是你現在不行,你看到的是朦胧的,朦朦胧胧的。
所以,現在的科學家探測你的眼球,看某一張相片,他會發現你的眼珠子是一直在動的,入定的時候,眼珠子是不動的。所以這個人有沒有在睡覺,你就看他眼睛有沒有在轉就知道,他真睡覺的時候,眼睛在轉就是在做夢,睡覺的時候眼睛不轉,是睡著了,你要假睡覺的時候,假裝睡覺,你就去看他不是眼睛在動而已,這個眼皮會一直拉緊,你不信,你回去試試看,看看你裝睡覺的時候,一定是眼睛閉的很緊,真睡覺是不會閉那麼緊了,閉那麼緊就沒睡,爲什麼,這是生命表現的一種現象。用生命不用識性,不用大腦,關鍵就在這裏。
那麼當我們情況進入某一種層次的時候,一個經過這樣體驗的人,再回過頭來,要教導別人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因爲教導的本身,假如要用生命來教你的時候,那就不要教了,那你要會看,可是你又要問, 要問,師父總不能夠說不要問,不要問就不像師父了,那就要告訴你,要告訴你要合理,在這個合理化的答案裏,那就産生了識性作用的部分出來,這叫合理的推理,那麼這個識性一起作用的時候,他就開始規範了。
爲什麼要畫這個,爲什麼要畫這個,爲什麼要畫這個,爲什麼這個畫中間,這個畫旁邊,然後爲什麼就開始就出來了,這裏面到達最興盛的時候,最興盛的時候就這兩幅畫,這個叫做胎藏界曼陀羅,這個叫中臺八葉院,一共裏面有十叁院,那麼還有這個,這個叫金剛界曼陀羅,中間這個部分叫做根本成身會,他一共有九個,九個方格。那麼從中間繞出來一圈,還有從這個地方開始,繞到中間來,這個叫外旋,內旋兩個部分。
他開始思想的規範,這個時候思想一規範,各位你全部通通掉入意識形態裏,那麼這個有一個好處,對于一般的學人來講,他好教育也容易成就,成就做學者,成就做博士,不能成就做法身大士,他成就不了,所以到某一個程度,當你這些全部弄清楚以後,他有一個重要的工程,叫做放下。
全部要放下,然後在你修法的時候,讓他全部現前,因爲在這個時候,教你記起來的時候,就好像看你臉上的睫毛一樣,一根一根要把他弄清楚,當你全部弄清楚以後全部放下,那麼一修法,全部現前,這個能夠在修法中一次全部現前的時候,叫法界觀。
所以你平常對法界的這種認知,從理論,從事相,從理論,從事相你要一再地反複的去推敲,而且完全弄的很熟的時候,你要全部放下,把這些法全部學起來,大概要十年,把這些法全部忘記,大概要二十年,然後把這些法在修的時候全部一次現前,那大概又要十年,所以你二十歲開始修,大概要到六十歲能成就,這個時候是真成就,那非常老練了。
因爲你可以全部放下,又能全部提起來,而且不是一碗一碗的提,是一次七八十擔水全部挑起來,修行難就難在這個地方,又讓你背,背了老半天,又要你全部忘記,要你忘記又隨時跟你抽背,背不對又要修理你,背對還要修理你,所以你看,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這尤其在禅宗裏頭更是這種狀況,師父又要問你,叫你道一個,道了也叁十大板,不道一個也叁十大板,到底道不道,…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