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步罡踏鬥、災難不斷,他是萬能的,萬能的主宰,他創造了伊甸園,爲什麼有奸細,有間諜。他的伊甸園裏爲什麼有毒品,對不對,可見這個萬能是有瑕疵的,不但如此,他第二次發動,弄了方舟,還是再出事情,發大水把壞蛋通通淹死,把好蛋通通放在方舟上,今天我們都是方舟的後代,你放心,我們爲什麼壞蛋那麼多,對不對,可見他第二次又失敗了,聽說第叁次又要來了,這次不發大水大概要放大火了,不行,這些有欲望的人,他就永遠有瑕疵,不可能完美。
所以,我們在這裏看到,佛菩薩的淨土爲什麼是真實的,因爲他是透過這樣一條路,認真走上來,他的世間是真實的,諸佛的世間是完美的,他是走這條路上來,他不是異想天開,自己去創造的,你放心,他是完全從這裏一步一步走上來的。
那各位你想想看,你是不是這樣來的,現在我們要走的就是這條路,我們要常隨佛學,踏著佛陀的腳步前進,是不是從這裏開始,很遺憾,這些地方經典都沒辦法講,經典沒辦法講。
藏密講的叫做什麼,言傳是嗎?山岩的岩,岩傳,這個叫岩傳,岩在哪裏,這個叫岩,顔色白白的這個叫岩。白白的這一塊叫岩,他岩傳的密藏都在這裏這一章叫岩傳的密藏。你以爲是從山地裏頭挖出來那個才是呀?這都是口傳的,不是經典記載的,經典記載的叫密續,對不對?這個叫岩續,山岩裏頭的東西,這完全都是活生生的。
好,我們跟各位談到這裏,這剛才講的重點是在這裏,這裏把細住以下,禅坐粗住細住叫做數法應該你在這裏學數法,那麼欲界定到未到定,叫做隨法,那麼從初功德到置心一處,這個叫止法,他有叁個階段,我們叫叁法功德跟叁法文化,那麼這裏頭,常有的是這個地方。
這個隨法文化裏,你就會有神通了,那你最好是不要,我跟你講,你最好是不要通了,一通就出問題,這個通大概都是他通,欲界定還好,因爲很清楚,你在辦事而已,因爲你入的是思維定,叫妄想定,所以叫欲界定。
那麼未到定就比較麻煩了,你是真修行,真修行是從未到定開始,這是開始真修行的第一步了,在這個地方你在訓練隨法,息出息入這樣子,息吐或者是一二都不要緊,是在數這個部分,這個部分即使你的心已經平靜下來了,所以你會有很多境界出來,生理上的變化,心理上的變化會開始有了,不是嚴重,但是未到定開始就産生觸功德,你在産生觸功德的時候,你理他不理他,你要理他,你無法置心一處,你要完全不理他,你才有可能置心一處。
所以當你這個時候在打坐的時候,你身體會有變化,你不理他,可是你生理的反應會去理他,這叫潛意志,我用的是潛意志,意志,不是意識,不是潛意識,你們常用的是潛意識,那西方心理學上講的潛意識,我講的不是潛意識,是潛意志,我雖然不做意去控製它,可是他自己生理本身會起作用,那個叫潛意志。
那麼這個時候,你的生理跟心理都會起變化。那麼你的意志要不理他,潛意志會去理他,所以你的身體會變形,坐到最後,奇形怪狀都出來,但那是正常的,你要記住,那是正常的。
當你透過這個部分完成這一份功夫以後,你置心一處他有叁個條件。這個地方我們要求是叁個條件。
第一個你在數息上是置心一處,在一個地方,在上面眉間也好,風門也好,丹田也好,都不要緊,就在一處。
第二個,不管是意志的或者潛意志的,你都要能夠放輕松,假如你每次打坐,那個生理現象,觸功德一産生,你會扭曲的話,就表示潛意志還沒有放松,你必須潛意志放松,那時候你坐的就會很端正了,第二個是放輕松。
第叁個息出息入要很清楚,因爲一放松很容易入睡,入睡你就會覺得,我一個晚上才吸了一口氣而已,晚上一口氣,白天也一口氣,這樣才對呀,那假如晚上一口,工作又好幾口氣,那就不對了,這就是證明你是睡著了,可是你會一直以爲你沒有睡。
那不管他,這個放輕松就失敗,因爲你對于息出息入沒有很清楚,這個不算,弄清楚,這是叁個條件,這個叫做參禅金叁角,金叁角,你必須這叁個條件要具備,到這個時候技術面才叫做到達修行開始線,到修行開始線,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的工程面要進行,工程面有兩個部分,第一個就是你的意識要下降,識性活動要下降,你不要有太多的雜訊,你雜訊很多的時候叫做意識流,概念包,概念像粽子一樣,一抓起來一把,不是單一概念,你只要講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大堆概念的,這一大堆概念,你表達出來的是什麼,你自己回去你自己問問看,我在講的時候,你就在那邊,不過,可是,還有,但是,你有很多這些東西在的時候,表示你的意識流很昌旺,五更昌旺那個昌旺,識性發達才會有這種情況,這個沒有辦法修行。
假如你是在這種狀況之下而服膺與某人或某一法門,或某一宗派的時候,那只有迷信。肯定迷信,你放心,我講的不是說你不信我,就算信我也是迷信。因爲你那個基本心境是不對的,你必須把這意識流跟概念包全部破除,放下,放下到最後,有一個中心價值觀,中心價值觀也很清楚。
你去留意一下,人家講,對對對對,你講的很好,不過,學佛不是要.......學佛不是要.......有沒有,這就出來了。師父說供養,供養是供養,不過供養,精進的師父不是持銀錢戒嗎,所以講到最後,就是說你不要供養就對了。這個叫做中心價值觀,只要還存有中心價值觀在幹擾你的話,那都叫染識。
你在修行的時候,必須把染識放下,你只有單純的概念,這個叫做單一概念,單一概念我們叫淨識,當你一直調整,把這些社會意識,種種的通通調整到淨識的時候,單一概念只有一個概念,這概念裏頭沒有其他東西,這個時候叫做工程面的修行開始線,這兩個都到達修行開始線,你才有辦法精進。
但是這裏面有個問題,你的禅觀到達不到達修行開始線?還沒有,因爲假如禅觀假如還沒有到達修行開始線,你會證阿羅漢,是非人格性法身,當你這個時候禅觀加入到達修行開始線,你修行要證阿羅漢,經過十信位,大概一支香就夠了,你就是法身大士,入娑婆若海,你假如這個時候禅觀沒有培養,你沒有辦法感受到法身的存在,你也會破無明,證阿羅漢,但是要回小向大,你可能要經過無量個叁大阿僧祗劫,否則無法通過,差別在這裏。
直接訓練人格性法身,要證阿羅漢,比非人格性法身證阿羅漢的時間大約要增加一倍,換句話說,直接修阿羅漢,大概叁年,你修人格性法身證阿羅漢,六年;假如你發廣大願,十年;可是你一證阿羅漢,再加一支香就過去了,你就是法身大士,差別在這裏。
假如你用叁年的時間證得阿羅漢,那麼要通過那個十信位入法界,開始修法界觀,要無量個叁大阿僧祗劫,你自己去看,所以看你跟哪個善知識學,由他們來教你,那你要在這裏學,這裏是把這一套教給你,那麼感受法身的存在,這個禅修在感受法身的存在的這個過程裏,你要培養自己的法身的這個感受力,這是我們禅修你要進行的工作。
禅修這個階段你要進行的工作,你要怎麼樣摸索到說有法身的存在,那我們告訴,息身就是法身,那你一定要把呼吸身,呼吸呀的這個系統你弄的很清楚,這沒有爲什麼,可是我們現在一掉入舒服坑裏呀,就沒辦法,你沒有辦法動,這沒有爲什麼,只能這樣跟你講,你這樣修,你有沒有辦法怎麼樣,進行以後我們再討論,一定要去感受到法身的存在。
那我們常這樣講,譬如我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要謙虛,你的大腦也會想謙虛,謙虛我知道,可是怎麼做到謙虛呢,那就是你要去摸索的,這不是用講的了,從你的身口意上面,去表達看你謙虛不謙虛。這是最直接的。
所以我們說一個人有沒有夠謙虛,從他講話中最容易看出來,他是表達他的存在,那就是我執,而一般人在語言上做表達,絕大部分不是我執就是法執,他沒有辦法謙虛,謙虛就是把我執拿掉。
我們要大家擔任義工,擔任幹部,你不要以爲幹部是怎樣,有人說我們不叫幹部,我們通通叫義工,那都無所謂,你要堅持用義工不用幹部這個名詞就表示你的我執了,表示你的法執了,你想想看,你是不是這樣,我既然是謙虛,人家叫我什麼有什麼關系,你叫我總統也一樣呀,哦!是這樣!那對不起,我沒有做好,所以不在名分上面,不在你所表達的語言上面,說你多厲害,不是,你要夠謙虛。
我常跟各位講,裴休在寶官寺那些法師們的時候,黃檗是最傲慢的一個,但是他是最謙虛的,他傲慢在那裏呀,他就裴休,有!不就出來了,他說佛說諸法空相,不能以色相見我,以音聲求我,若是以音聲求我,色相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現在佛像通通畫在牆壁上,什麼意思?對不對?
他就叫一個裴休,他說有!不就出來了嗎。只有真正有實力的人,才能夠真正的傲慢,你沒有實力的人,你想要透過表達你的成就,把你的成就跟你的能力來表現你的存在,那就我執,所以真正放下的人,他就不表現,裴休問大家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會講,他說,有沒有真的修行人,那方丈說我們大寮煮飯那一個應該是,叫他來看看,他剛躺下去,口水才流下來,就把他挖起來了,不要睡午覺,宰相爺找你,他一看那種走路一歪一歪的,老朽一個,宰相就宰相,肚裏能撐船,就問他,我是當朝宰相裴休,請問法師上下,我叫黃檗,什麼事,再講一遍,好,緊接著就是他講的,他就叫裴休,他就有,你說不能畫出來,不是出來了嗎,裴休當下開悟,一句廢話都沒有,就叫一個名字而已,人家就開悟了,這個氣勢淩人吧。
但是人家就絕對的謙虛呀,這個在做什麼,在培養你法身的存在,真修行只有謙虛,我們叫謙下心,不是只秀在外面給人家看的,像我這愛現的人沒成就,你別看我,我講的很好聽,你聽一聽都變知識,不是聽知識,你要去修學。不要想說你要跟我一樣,講的那麼好,講好的是假的,修好的才是真…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