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人格性要健全。五大人格性每一項,標准及格成績是七十五分,五項,你通通要在七十五分以上,最低的那一項也要七十五。假如五項都七十五的話,基本上還不能精進。假如五項當中,有一項是七十五,兩項七十五,其他都八十五以上,那這個是可以修行,可以精進。所以你不要以爲你要多精進,很多人,一開始就很精進的,基本上都是人格性有問題,你還沒確定,你怎麼精進?你怎麼有可能精進?這是第一個人格性問題。

  

  第二個,你一定要在健康的正常的家庭生活中生活。這是一個標准。你要有一段很健康的,很正常的家庭生活跟社會生活。換句話說,你至少要退休了,基本上。你可以不退休,但是有一段時間,你善根發向的比較早,那可以。但是簡單的講,你在社會上在家庭裏,要是一個成功的人。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成功,至少每個月領薪水領得到,你不要一年只領兩個月,兩個月還是試用的薪水。那你想想看,他的人生怎麼會正常呢?他看事情一定不正常。在這種前提之下,在健康的家庭生活跟社會生活的前提之下,你會發現,我這樣活著對嗎?人生就只有這樣嗎?這是第二個條件。

  

  

  健全的五大人格性是第一個條件,在健康的家庭與社會生活的前提之下,你能夠感受到這樣活著對嗎?人生就只有這樣嗎?每天就這樣子賺錢花錢,賺錢花錢,每天就想說怎麼去賺錢,賺了錢就想到哪裏去花錢,就這樣嗎?好,這叫出離心!你對現有的世界,你開始産生(疑問),這樣子對嗎?那你也要過一段時間,嗯,人生應該怎樣才對?假如沒有第二個問題,不可能産生第叁個問題。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人生就是這樣嘛。我聽到有人這樣講,“我就不知道那些不打麻將的人,到底怎麼過生活?”他的人生就是打麻將,電視很多節目帶著一群人,去瘋狂shopping,叫做血拼,他說這樣人生才有意義,像這一種,沒有發覺出離心,就是對現實人生,有過一翻謹慎的檢驗,那你就說人生這樣是對的,那種人生是虛幻的,不真。好吃是很好,你只是剛剛要過正常生活而已,對不對?你去美食啊,名牌啊,去瘋狂采購啊,這表示你現在賺到錢,過正常生活,把你的水平拉高一點,買一些好東西吃,買一些好東西用,這是正常生活,你還沒有感覺這對不對。你有感覺人生這樣子對嗎?人生只有這樣嗎?開始做這個檢討以後,那你會去追求真實的生命價值。

  

  那個開始追求真實生命價值的時候,那個才叫做發菩提心。真正價值到底在哪裏啊?你會開始摸索,開始摸索的時候,你就會去揀別正法,邪法。

  

  這個時候我們叫做修行階段,我們的定義叫修行階段,你開始要修行了。因爲你要追求真實的人生。

  

  所以有人就會去學氣動、學瑜伽。結果學氣功,學瑜伽,就弄到瘦身美容,燃燒脂肪,開始去學那個,那對不對不管,因爲他開始在摸索。

  

  有的學八字,看風水,有的開始去學特異功能,每天打坐都夢想說要離地叁寸,然後看能不能離地叁尺,然後能夠飄來飄去,因爲到最後,他要像孫悟空一樣坐在雲端。你看值得不值得,我不知道。我們也常常坐雲端嘛,買張機票,就可以飛到雲端上面去了,可是他就認爲說,我坐到雲端去就好了。可是你一個人,飛到雲端去,很麻煩,你也沒有電影看,也不能睡覺,更沒有好吃的可以吃。你花個一些錢,買機票上去,上面要上廁所也方便,對不對?你要去留意哦。這個說明什麼?你在追求真實生命價值的時候,你可能會跑到很多外道的地方去,你沒有辦法揀別。在這個時候沒有辦法揀別,你今天來到這裏當然能揀別。

  

  很簡單告訴你,只有這裏對的,其他都錯的,這個是最好的,只有這裏是最好的,其他都不好的。這樣講就好了嘛,其他通通排除掉。

  

  我們不這樣告訴你,給你一個自己培養揀別的能力的機會。有跟我們一樣的,在追求真理的,達到止于至善的,我們通通接納。我們更期望,他們有沒有比我們更好的法可以修,這樣子,我們才能夠更超越。但是你不會揀別,不要緊,剛開始你在摸索,會去嘗試,這個叫做修行。

  

  修行階段,就是揀別這些東西,他只是知見在選擇。那你也要培養正確知見的判斷方式。當然佛法有佛法的標准,我們有我們的標准,你進來以後呢,我們就把這些標准教給你。

  

  你現在還在判別的時候呢,我們只告訴你,第一個,你要有道場,要有善知識,要有法門,這是一個揀別的方法。你面對善知識,你只要完全信托就好,你不要再看了。哦,我看這個師父還不錯。你好像比他厲害喔,要不然你怎麼看得出他好不好?

  

  所以,當你用你的大腦去揀別,判定這個師父是好的時候,其實你是在賭注,當你發現他不好的時候,你完了,因爲你全部壓寶壓下去了。當你發現這師父不對,他是牛魔王,那你已經跑不掉了,因爲你所有的賭注全部下下去了。

  

  我要告訴各位的是,當你選擇一個師父,你就完全托付給他。因爲我不知道師父好不好,對不對,我沒有能力判斷。所以當你在這個地方,成長到某一個程度,你會發現說,這個師父這樣子,他已經帶領我進來了,我在這裏已經畢業了,我要升級,你再去找其他師父?你自然會成長啊。

  

  像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人家說中正山上,臺北你們向北方看,那個陽明山那邊,寫中正兩個字,叫中正嶺,中正山上有個師父,我就去了。我完全信托給他,他印了一部《仁王護國經》,我說,師父,印了這部經,你講給我們聽。這師父很爽快,好!就答應了。我說什麼時候開始啊?他說叁個月。要准備叁個月。這師父很負責,我們就每個禮拜我就帶一群同修上去,要聽他講經,終于叁個月日期到了,他開始講了。

  

  講差不多二十分鍾。他說第一次講啊,他講開經偈,那也好。開經偈大概講二十分鍾,只講八關齋戒。他說他爲了准備這一次要講經啊,他終于弄清楚了,原來八關齋戒就是叁皈加五戒。(聽到這麼說)差不多昏倒了。這個就是我師父。

  

  然後講完了以後,他就罵我,說都是我害他,他已經一個禮拜吃不下飯了,然後最近這叁天,一直拉肚子。因爲要他講經,他一直緊張,緊張到連續拉肚子拉叁天,然後終于講完了,他說,能不能夠就這樣結束了?

  

  我想,也差不多了,因爲叁皈加五戒叫八戒,這種定義,我無法向人家交代。至少叁個月,我也進步很多啊,他准備了叁個月啊。我在那邊也混了五、六年。

  

  因爲師父不行。師父在出家之前,他是開計程車的,因爲計程車撞死人,把那個骨灰放在他計程車後面,他爲了要超渡他,所以出家。就這樣子,你要求他什麼?但是你就遇到這樣的師父。

  

  四、五年以後,有那個因緣,這師父就只有這樣子而已嘛。你不能說他不對,因爲他是師父。四、五年你該畢業了吧,對不對?那你就往上走。

  

  到我要出家的時候,他很高興,“你要去找個名師出家!”我跟他講,我要出家,他說:“好啊!你要去找個名師出家!”他沒有叫我在他那邊出家,這就是善知識啊。你還以爲善知識是什麼,我第一個善知識就是叁皈加五戒等于八戒,因爲叁加五等于八,沒有錯。你以爲你找的師父要多厲害?你只有在這裏,你才能成長。不管哪個師父,你不要怕。

  

  我這個師父還很厲害,他每個月都跟地藏王菩薩在地獄開會,開說要怎麼樣度衆生。你都沒有看到這麼厲害的師父。後來他更進步了,他從地獄把會議場所移到了極樂世界去了,每個月都跟地藏王菩薩在極樂世界開會,開說要怎麼度衆生。你要超越他嘛,你不能跟他一樣,因爲你在成長。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生命它是一再成長的,所以在修行當中你在揀別,你不要怕師父怎麼樣,你不用怕。除非你是壓寶方式的壓下去,我師父怎樣……你要是一直幫師父吹牛的話,你一定會壓錯寶。

  

  所以我一直跟各位講,你不要造神,你不要一直把師父神格化、偶像化。你絕對弄錯。你要以平常心來看,你要是一直幫他吹牛你一定出問題。不用。平常心。他能教我什麼,至少他給你定位,因爲我跟著他,他是我師父,人家一說起他來,都罵得要死,他到底是出家人還是非出家人?因爲他閉關在山上十年,頭發都沒有理,胡子也沒有剪,法針一插,他是道士還是和尚根本搞不清楚。那無所謂,他說他是師父,是法師,你就跟,跟到你畢業的時候你自然就會畢業。當你要出家的時候,他也很高興啊。你不用擔心,你應該要成長,你假如依附師父,師父是大牌明星的話,我告訴你,你完蛋了,你絕對不能成長。這是一個關鍵。

  

  好,當你確定好了,修行,我決定要在佛法中或者在哪一個善知識那邊留下來,要開始修的時候那就叫禅修,真正修行從這裏開始。而這個地方,禅修是真正修行的資糧道。

  

  你放心,(這個階段)還沒開始修。你在禅修裏頭要學什麼?學兩個東西,一個是技術面,一個是工程面,你要留意到這兩個,現在我們要跟你解釋的是這個東西。技術面一般來講,修定,工程面一般來講,修慧。定慧兩個,你都要修。

  

  那麼定是怎麼修的呢?禅修的定怎麼修?第一個我們看一下圖,開悟之路,(見圖)你剛開始,從這裏禅坐,到粗住,到細住,到欲界定,這個地方,第一個階段。初住,細住,欲界定,這個地方,我們一般叫做打坐。什麼叫欲界定?坐在那裏胡思亂想你也坐得住,欲界嘛,妄想嘛,坐在那裏,光這個地方就有很大的禅定功夫哦,不是上面的禅定。

  

  是這裏(欲界定)你坐得住。坐這裏幹嗎?你可以解五元聯立方程式,不用電腦,也不用在那邊計算,反正五元聯立方程式,你坐在這裏就可以解了,厲害啊。那個五個方程式,聯立方程式,他可以解。這個定功厲害吧?但是這個叫欲界定,還不是禅定。

  

  因爲你妄想在起作用…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