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經 北京夕照寺開示 第十六集

  

地藏經-北京夕照寺開示

  

第十六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再看六十九頁最後一行。“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發如是大願,于生死中,護諸衆生。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鬼王白佛言:『願不有慮。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衆生,生時死時,俱得安樂。但願諸衆生于生死時,信受我語,無不解脫,獲大利益。』”這個是我們叫佛與主命鬼王的一個對話。那你會看到生時死時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衆生,我們衆生界,你活著的時候你不感覺,你怎麼來的也不知道,反正該死的已經死掉了,你也沒看到。你到要死的時候呀,那也不過那一刹那而已。可是這個生時死時決定你這一生的狀況,你不信也不行,反正你不仔細的去處理好這件事,它會影響你這一輩子,死時影響你下一輩子。當然你的素質好壞,決定你長遠的部分,比較長的,相對于比較長的部分,可是有一個問題呀,真正的問題是,永恒性的問題要如何解決,這不止這輩子也不是相對比較長的問題,因爲你質量高一點只是升天而已嘛,質量差一點只是受苦而已嘛,除了這輩子相對長嘛,有一個永恒的,那你要不要。佛法它是談這個部分。

  

不管怎麼樣一個衆生,從一個極度困難的狀況中,你是不可能修行的,相對好的狀況是好修行的,相對苦的狀況也好修行,但是你不要修得那麼苦嘛。對不對?那你要去追求的永恒是什麼,這個要確定。永恒是什麼?就不再受苦,不再輪回的那個是什麼?那只有佛法才能告訴你。那麼這個地藏經就在這個地方告訴你我們這個世間的狀況,透過這個世間你能夠站穩腳跟,那你才能出世間,假如這個世間你站不穩腳跟,那你,請問你如何出世間呢?這就會出問題啊。這裏提醒各位的,所以它這個地方講,于生死中護諸衆生,總是希望衆生能夠離苦得樂,那暫時的還是永恒的,差別在這個地方。

  

好,下邊是個結論:“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于生死中,擁護衆生。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所以各位你看清楚,不要看是鬼,過一百七十劫,他就會成佛,叫無相如來,劫名是安樂,他的世界是安樂世界,世界叫淨住,那個時代叫安樂時代,世界叫淨住世界。爲什麼會有這麼殊勝呢?這是因爲他一直在擁護衆生,甚至于對于這樣的剛強難化衆生,在生時死時完全無知的狀況中,他還在饒益這些衆生。我們要饒益衆生,大概都是在他已知的範圍內。而他現在,是在衆生無知的範圍內安樂衆生。你有沒有留意到。要出生的時候,這個生命根本不知道,要死的時候,他也進入不知道。他在這個地方饒益衆生,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都要搞那個,你知道嗎?我這樣幫助你你知道嗎?我這樣幫助你,你還對我那樣。對不對?所以人家叫主命鬼王,你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幹什麼。所以衆生很愚癡就在這裏。做點善事,唯恐天下不知。那菩薩發心你看看怎麼樣,主命鬼王是大菩薩,所以他一直在贊歎他如大慈故。這個是講這個世間的狀況。

  

最後這一段是告訴我們我們常弄反了,我們用我們的大腦去想你就想顛倒了。這個是講生死之間的狀況,衆生的生命,他生命的結構狀態,是這樣的一種情形。那麼衆生生命結構講完了,那他就另外一個狀況出來,他講的是那如來的生命狀態又怎樣。他第一個先談你這個世間衆生的生命狀態,那麼稱佛名號品第九品是講如來種性的生命狀態,這個生命狀態跟我們之間他也不是談那一個東西,那個部分,通常佛經裏,不是不講,因爲從這種性中的經典來講,他是講佛境界,你進到那個境界你就知道了,那個本體本身不可說,要講講不完。

  

昨天我們在談海雲比丘的時候就跟各位談這個,這種經文的特色,他不是不能講,不可說,因爲那個講了沒有用嘛,因爲講都講不完。所以他告訴你修行的方法進入那個境界,那你就知道了。他的境界是怎麼樣,如來種姓的生命境界,一個講法是他的相是什麼,一個講法是他的用是什麼,那個本體提的那個東西無形無相不可說,那麼講相就可以了,講用就可以了,他是談這個部分。

  

所以我們看稱佛名號品它主要講他的功德,就是他的作用,從作用裏來看他的相,我們看看經文,“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爲未來衆生演利益事,” 爲未來衆生講利益事,什麼利益事呢?那終極目標嘛。 “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衆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衆生。』”這一品經,各位假如要做功德的話,把這一品經,統稱,你可以把它當大悲咒一樣的背起來,很好用,非常好用,這一品一共有十九個佛號,加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剛好二十個。二十個是所有對立兩面都具足又圓滿,具足又圓滿是指這個意思。所以這裏頭,他總共講了是十九佛,那前面開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叁聲,開經偈,後面結束的時候,最後就回向我們念完,我們不是都念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嗎?那就把它改爲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诃薩。反正兩個王,此王跟彼王一樣大,平等平等,你把普賢王改爲地藏王就好。那這樣的一個功課就很完整,很簡單。你剛開始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然後這個經文不管你念幾遍,念到最後,你假如結界要念一萬遍也可以,一萬零八百遍。每天早上,開經偈,晚上回向文,就這樣念。雖然他十九佛,就十九佛嘛。你在那個七十二頁這邊,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因爲他後面還有一個世尊嘛,這個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加起來就二十佛。那你假如願意在這個地方把它改一下,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未來一切衆生,這樣就二十個佛號都出現了。我先把這個行法的部分跟各位談,它是非常好用的,你有所求的話,就用這個經文來用,很好用,非常好用,世間話講,紅白喜事都可用。

  

這一品經,我們看一下,我把這個經文簡單的跟各位做個介紹:“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贊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這是第一尊佛,叫做無邊身如來。這個佛號是什麼,就是這個如來的生命狀況是什麼,你不知道。但是,它講它的作用,假如有男子女人能夠聽到這個佛名,暫生恭敬,就是一念恭敬,即可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那這一點,這種文體跟阿彌陀經的文體是一樣的。文章的題材不同,但是它的用意是一樣的。阿彌陀經不是講十方諸佛嗎,都同聲贊歎,極樂世界的不可思議嘛,殊勝功德。那這個地方也是一樣,它用這個“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的情況來印證什麼?你對地藏菩薩,聞是菩薩,暫生恭敬,即獲種種功德利益一樣的情況,這個文體的用意是一樣的。那這個地方,先舉十方佛,十方各有一佛,十個佛來說明是同一個意義,所以他講的也是塑畫形像,供養贊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就講這個,同樣的一個意義,它文體不同表達的用意是一樣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又于過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過去無量阿僧祗劫,現在講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前邊是無邊身如來,這邊是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皈依,是人于無上道永不退轉。”這是第二個,讓他顯相就是這個相,他有這個作用。

  

第叁個“又于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曆于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這個波頭摩勝如來更厲害了,這個佛號經過,一曆耳根呐,你就可以百返生于叁十叁天,這個更不得了。

  

第四個“又于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祗劫,有佛出世,號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皈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這個有一念皈依,前面第二個也有一彈指頃,發心皈依,這個是指你的心有相應的狀況出現。那你大概不會說皈依,你一看“啊!要命啊!”有沒有?這種贊歎出來,雖然要命也是贊歎嘛,對不對?這個叫一念皈依,“哇!不得了!”這麼一個贊歎,你很驚訝,那本身就是一個應和嘛。就對了。那麼第叁佛名曆于耳根,這強迫性中獎,你不管有沒有,聽得很漠然,有聽過,但是耳根要聽過有記憶,聽過沒記憶的不算。那現在用念佛機念了半天根本聽了等于沒聽,那個就不算了。

  

第五個,“又于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志心瞻禮,或複贊歎,是人于賢劫千佛會中,爲大梵王,得授上記。” 這第五個拘留孫佛,你看他功德這麼大,你聞了這個名字,聽了這個名字,志心瞻禮,或者又贊歎拘留孫佛,是人于賢劫千佛會中,爲大梵王,得授上記。你爲大梵王,你還會得授記。授記成就的意思。

  

第六“又于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屍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

《地藏經 北京夕照寺開示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