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北京夕照寺开示
第十六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再看六十九页最后一行。“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发如是大愿,于生死中,护诸众生。若未来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时,汝莫退是愿,总令解脱,永得安乐。』鬼王白佛言:『愿不有虑。我毕是形,念念拥护阎浮众生,生时死时,俱得安乐。但愿诸众生于生死时,信受我语,无不解脱,获大利益。』”这个是我们叫佛与主命鬼王的一个对话。那你会看到生时死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众生,我们众生界,你活着的时候你不感觉,你怎么来的也不知道,反正该死的已经死掉了,你也没看到。你到要死的时候呀,那也不过那一刹那而已。可是这个生时死时决定你这一生的状况,你不信也不行,反正你不仔细的去处理好这件事,它会影响你这一辈子,死时影响你下一辈子。当然你的素质好坏,决定你长远的部分,比较长的,相对于比较长的部分,可是有一个问题呀,真正的问题是,永恒性的问题要如何解决,这不止这辈子也不是相对比较长的问题,因为你质量高一点只是升天而已嘛,质量差一点只是受苦而已嘛,除了这辈子相对长嘛,有一个永恒的,那你要不要。佛法它是谈这个部分。
不管怎么样一个众生,从一个极度困难的状况中,你是不可能修行的,相对好的状况是好修行的,相对苦的状况也好修行,但是你不要修得那么苦嘛。对不对?那你要去追求的永恒是什么,这个要确定。永恒是什么?就不再受苦,不再轮回的那个是什么?那只有佛法才能告诉你。那么这个地藏经就在这个地方告诉你我们这个世间的状况,透过这个世间你能够站稳脚跟,那你才能出世间,假如这个世间你站不稳脚跟,那你,请问你如何出世间呢?这就会出问题啊。这里提醒各位的,所以它这个地方讲,于生死中护诸众生,总是希望众生能够离苦得乐,那暂时的还是永恒的,差别在这个地方。
好,下边是个结论:“尔时佛告地藏菩萨:『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经百千生,作大鬼王,于生死中,拥护众生。是大士慈悲愿故,现大鬼身,实非鬼也。却后过一百七十劫,当得成佛,号曰无相如来,劫名安乐,世界名净住,其佛寿命不可计劫。”所以各位你看清楚,不要看是鬼,过一百七十劫,他就会成佛,叫无相如来,劫名是安乐,他的世界是安乐世界,世界叫净住,那个时代叫安乐时代,世界叫净住世界。为什么会有这么殊胜呢?这是因为他一直在拥护众生,甚至于对于这样的刚强难化众生,在生时死时完全无知的状况中,他还在饶益这些众生。我们要饶益众生,大概都是在他已知的范围内。而他现在,是在众生无知的范围内安乐众生。你有没有留意到。要出生的时候,这个生命根本不知道,要死的时候,他也进入不知道。他在这个地方饶益众生,跟我们不一样,我们都要搞那个,你知道吗?我这样帮助你你知道吗?我这样帮助你,你还对我那样。对不对?所以人家叫主命鬼王,你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所以众生很愚痴就在这里。做点善事,唯恐天下不知。那菩萨发心你看看怎么样,主命鬼王是大菩萨,所以他一直在赞叹他如大慈故。这个是讲这个世间的状况。
最后这一段是告诉我们我们常弄反了,我们用我们的大脑去想你就想颠倒了。这个是讲生死之间的状况,众生的生命,他生命的结构状态,是这样的一种情形。那么众生生命结构讲完了,那他就另外一个状况出来,他讲的是那如来的生命状态又怎样。他第一个先谈你这个世间众生的生命状态,那么称佛名号品第九品是讲如来种性的生命状态,这个生命状态跟我们之间他也不是谈那一个东西,那个部分,通常佛经里,不是不讲,因为从这种性中的经典来讲,他是讲佛境界,你进到那个境界你就知道了,那个本体本身不可说,要讲讲不完。
昨天我们在谈海云比丘的时候就跟各位谈这个,这种经文的特色,他不是不能讲,不可说,因为那个讲了没有用嘛,因为讲都讲不完。所以他告诉你修行的方法进入那个境界,那你就知道了。他的境界是怎么样,如来种姓的生命境界,一个讲法是他的相是什么,一个讲法是他的用是什么,那个本体提的那个东西无形无相不可说,那么讲相就可以了,讲用就可以了,他是谈这个部分。
所以我们看称佛名号品它主要讲他的功德,就是他的作用,从作用里来看他的相,我们看看经文,“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 为未来众生讲利益事,什么利益事呢?那终极目标嘛。 “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愿世尊听我说之。』佛告地藏菩萨:『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演不思议事,今正是时,唯当速说。吾即涅槃,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这一品经,各位假如要做功德的话,把这一品经,统称,你可以把它当大悲咒一样的背起来,很好用,非常好用,这一品一共有十九个佛号,加上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刚好二十个。二十个是所有对立两面都具足又圆满,具足又圆满是指这个意思。所以这里头,他总共讲了是十九佛,那前面开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声,开经偈,后面结束的时候,最后就回向我们念完,我们不是都念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吗?那就把它改为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反正两个王,此王跟彼王一样大,平等平等,你把普贤王改为地藏王就好。那这样的一个功课就很完整,很简单。你刚开始呢,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然后这个经文不管你念几遍,念到最后,你假如结界要念一万遍也可以,一万零八百遍。每天早上,开经偈,晚上回向文,就这样念。虽然他十九佛,就十九佛嘛。你在那个七十二页这边,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因为他后面还有一个世尊嘛,这个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加起来就二十佛。那你假如愿意在这个地方把它改一下,释迦牟尼佛,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这样就二十个佛号都出现了。我先把这个行法的部分跟各位谈,它是非常好用的,你有所求的话,就用这个经文来用,很好用,非常好用,世间话讲,红白喜事都可用。
这一品经,我们看一下,我把这个经文简单的跟各位做个介绍:“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祗劫,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这是第一尊佛,叫做无边身如来。这个佛号是什么,就是这个如来的生命状况是什么,你不知道。但是,它讲它的作用,假如有男子女人能够听到这个佛名,暂生恭敬,就是一念恭敬,即可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那这一点,这种文体跟阿弥陀经的文体是一样的。文章的题材不同,但是它的用意是一样的。阿弥陀经不是讲十方诸佛吗,都同声赞叹,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嘛,殊胜功德。那这个地方也是一样,它用这个“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的情况来印证什么?你对地藏菩萨,闻是菩萨,暂生恭敬,即获种种功德利益一样的情况,这个文体的用意是一样的。那这个地方,先举十方佛,十方各有一佛,十个佛来说明是同一个意义,所以他讲的也是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就讲这个,同样的一个意义,它文体不同表达的用意是一样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过去无量阿僧祗劫,现在讲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前边是无边身如来,这边是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皈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这是第二个,让他显相就是这个相,他有这个作用。
第三个“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波头摩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历于耳根,是人当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况志心称念。”这个波头摩胜如来更厉害了,这个佛号经过,一历耳根呐,你就可以百返生于三十三天,这个更不得了。
第四个“又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祗劫,有佛出世,号师子吼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念皈依,是人得遇无量诸佛摩顶授记。”这个有一念皈依,前面第二个也有一弹指顷,发心皈依,这个是指你的心有相应的状况出现。那你大概不会说皈依,你一看“啊!要命啊!”有没有?这种赞叹出来,虽然要命也是赞叹嘛,对不对?这个叫一念皈依,“哇!不得了!”这么一个赞叹,你很惊讶,那本身就是一个应和嘛。就对了。那么第三佛名历于耳根,这强迫性中奖,你不管有没有,听得很漠然,有听过,但是耳根要听过有记忆,听过没记忆的不算。那现在用念佛机念了半天根本听了等于没听,那个就不算了。
第五个,“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拘留孙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志心瞻礼,或复赞叹,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得授上记。” 这第五个拘留孙佛,你看他功德这么大,你闻了这个名字,听了这个名字,志心瞻礼,或者又赞叹拘留孙佛,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得授上记。你为大梵王,你还会得授记。授记成就的意思。
第六“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
《地藏经 北京夕照寺开示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