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獨的一個例子來講是可以,但是要全面了解,那不是這個樣子。好,這個是我們從大長者子的故事裏來給各位提到,你應該要有的一些啓示,對“佛陀”這兩個字的認知那你更應該要重新來過。
好,他講第二個例子,“又于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衆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叁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他先講這樣的一個例子,有覺華定自在如來,這個前面有一個名字,叫做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個在很早很早以前,中國人大概只有這樣的話而已。這個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啊,那比我們盤古開天之前,那還早得多。那前面呢,是講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有沒有?這個都講時間啊,很早很早以前。我們在講,大概就只有這兩個字“很早很早”以前嘛,到底那是多久以前,我們沒有辦法形容。那在印度文化裏,他們這形容詞,相當多,而且形容得相當好,這個我們就不講了,前面講過了。
現在這裏有一個佛號叫“覺華定自在王”。你注意看,這個佛號的名字跟前面“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這兩個名字一對,你就會發覺,那味道很不一樣。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有點像吃重慶麻辣火鍋的感覺,那覺華,華,就蓮花嘛,覺華定自在,這個佛號一聽就有點清蒸鲈魚的感覺,有沒有?這兩個味道是完全不一樣啊。爲什麼會這樣?你可能都不知道,反正念過去,佛號我也不認識,但是這個名字對我們都很有啓示。他用“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托顯出大長者子,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托顯出婆羅門女,你就看出,他文學的結構非常具足。
這部經是翻譯的,但是在用詞上,譯經家他的用功是很不可思議的,那你會說,他原文是這樣。我告訴你,原文絕不是這樣。因爲原文是怎麼個樣子,現在我們不知道,一般翻譯他是有對比的,但是呢,經文的翻譯,跟書的翻譯不同,經文是講生命內在的,書的翻譯是講生命外在的知識,也就大腦裏面的知識,不是講生命的東西。我講生命內在的東西,是指入叁昧以後的境界,那一般的書籍,是叁昧外的境界,那是不同的。那麼這個翻譯裏,當然原文跟這個地方相對照,是差不多的,可是在用詞上面,潤文大德,他會把它改一下,那就從文學上來講的。所以說爲什麼要潤文,要證義,這意義是相符合的,那文章呢,要改爲更優美的。尤其在那個時代,不像現在,現在寫文章沒規矩,古代的文章很講規矩,所以有《文心雕龍》,有《說文解字》,那這個是很注意的。尤其在音韻上面,文學排比音韻上面,古人非常重視,所以他這個是有文學的背景存在,不是沒有的。當然他也不可能爲了文學的規矩,完全壞了法義,因爲有一個證義大德在確認這個法義的部分,當然不是我們那個正義。
好,你了解到這裏,你就會發現,那個偈誦本來是從四言絕句詩來的,但是呢,我們偈誦就跟四言絕句、或者七言絕句、或者七言律詩不太一樣,因爲沒有辦法完全符合詩的嚴格標准,所以我們就改爲偈誦,當然還是四句四句,因爲押韻平仄沒有辦法,因爲法義的關系,沒有辦法用詞上選得那麼好。假如要這樣的話,那一個人翻譯一輩子,一部經都翻不好了,因爲太長了,因爲作詩的話,也不過四句四句嘛。那個《長恨歌》很長,對不對,有幾個人念過背過啊?它很長,押韻詞句就沒有絕句的那麼好,所以我們知道《長恨歌》很美,很美,你就不會去背了。所以詩就是以簡短,因此,短,它要求文學的標准就嚴格,那我們偈誦那麼長,那麼多,所以它不可能,所以它就變成另外一個文體。那在這個地方,他是兼顧到中國文學的背景,所以《地藏經》是很可以把它編成大型歌劇,非常好編的。你要講《孝經》,我們《孝經》不太好編,儒家《孝經》不太好編;《父母恩重難報經》也不太好編,故事太短了;但是這個故事太多了,這個編成連續劇或者大型歌劇,這個演一個月演不完。你說百老彙,我們可以弄個千老彙,這個可以很好演的。
好,我是簡單地跟各位提一下這兩個佛號的那個差異性。那這個佛號啊,我們在經教裏頭常跟各位講,佛號表達是一種生命的特質。每一個人你在因地發願行菩薩道的時候,那個發願行菩薩道,這幾個字很簡單,可是你不會做。因爲你發願是什麼,選擇你的生命因素,你自己要選擇一個生命因素,要認真的去栽培它,讓它成長,這個才叫發願行菩薩道。那個生命因素啊,提出來要能夠饒益衆生,透過饒益衆生的時候,把自己的生命因素給激發出來。那這個生命因素,激發它會成長,成長到六十分左右,所有的生命因素就開始跟著成長,那麼六十一以後,它一直跟上來,一直到九十九分的時候,你所有的生命因素也通通到九十九分。但是從六十一分開始,你那一個生命因素是一枝獨秀,那佛號就是按照你那個生命因素來做定位的,所以因地就叫覺華定自在王菩薩,果地就叫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那這一個菩薩——覺華定自在王,這個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他是一個雍容華貴,很安詳自在,非常隨緣的一個菩薩。你要知道,這個菩薩,大致上,他的性格就是會贊美人家,會隨緣布施、供養,他是這樣的菩薩,比較適合我們現在身心疲憊來學佛發願的新菩薩,因爲你懶得再動,有錢了,累啦,布施供養可以啊。
那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就不一樣,這種菩薩啊,獅子奮迅具足萬行菩薩,他就跟這個覺華定自在王菩薩不一樣,他這個人有點像,好像開著怪獸滿街跑,這個不行,挖掉!那個不行,挖掉!這裏破洞,補一下!他很積極地在做,他不會隨緣,他在創造,他不創造他怎麼獅子奮迅啊,他不創造,他怎麼具足萬行啊?覺華定自在王就不一樣了,這裏路上破一個洞,繞過去;那裏積水了,不好走,我們回家。那定自在王嘛,你說那裏破洞要怎麼,他說,隨緣,衆生業力。這種菩薩是這樣子,因爲衆生無求法,所以他不會積極動。但是獅子奮迅具足萬行菩薩就不一樣,做衆生不請之友:這裏破洞,趕快補!你說這裏沒人來,你不補當然沒人來,補了人就來。他是這種情況。所以這有積極、不積極的狀況,你要慢慢去看,佛經這裏的表達意思相當完美。這是一個。
第二個,他講到,佛壽命四百千萬億,四是另外一個意義,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有沒有,這個是佛教的一種語言模式。百千萬億,他是這樣子一直連下來,表示這個佛的壽命相當長,百千萬億嘛,一直連下去嘛,一直向無限走嘛。那這個佛現在在不在?還在,因爲這個數字已經告訴你,這佛不入滅的。你要留意到哦,前面那個佛,他就沒講了,他建設完畢了,他就入滅了。那這個佛啊,第一個是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告訴我們,這個佛壽命是永恒的。爲什麼是永恒呢?用四來表達。四是什麼?就是四攝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四個。既然用這四個一再地在教化衆生,只要有衆生在,他就在啊。我們都還沒成佛啊,我們還剛強難化,所以他要用種種善巧方便,要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經常跟你在一起,這樣的情況教化衆生,盡未來際,是這樣的意思。
好,正法以後有像法,那麼在像法之中,有個婆羅門女,這婆羅門女,這經文有了,我就不再講了,他現在講到,婆羅門女的母親,她並不信叁寶,常輕叁寶,她信邪,他沒有講哪個邪啊,就是心有所依,依不正叫邪。因爲不正,所以她對正法就輕視,她不了解真理,可能學習特異功能,然後就輕叁寶,而她不懂得究竟解脫是什麼。有這樣的一個因緣在。那你說這樣的母親,她不信嘛,她信,是信邪嘛,不是不信;正呢,正的她不信,所以她才會輕叁寶。
那我們現在要告訴各位的是,這個婆羅門女爲什麼“宿福深厚,衆所欽敬”,它下面“諸天衛護”。一個小孩子,天生如此,爲什麼?那我們父母親不信,我們就不信嗎?父母親不信,子女可以信呀。這裏頭談了一個問題,婆羅門女的生命,非常有獨立性,現在的話來講,非常有獨立性,她不受父母影響。這第一個。
第二個,從這個父母來看這個子女,這個婆羅門女,應該從小屬于叛逆的孩子,她不聽父母的話,父母信邪,她不信,那不叛逆嗎?那這個時候你就要知道,你當然希望這個孩子能夠不受邪魔外道引誘嘛,對不對。我們都知道,孩子在校園裏,我們希望他不受壞同學影響,不受幫派影響,不去吸毒,你當然希望這樣。可是你知不知道,你剛好是你所講的那個對象,因爲你信邪啊。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到,你在教育子女的時候,要自己好好檢討自己,不然你會誤導。孩子能獨立,你說他是背叛、叛逆,一定要聽你的話,那你的話對不對?這就是問題了。父母不是聖人,父母是偉大的恩人,父母對子女來講,他是有恩的人,但父母本身不是聖人啊。那問題,我們是偉大的恩人都自以爲我是偉大的聖人,這麻煩了。你不是十全十美的聖人,你對世間還不了解,但你是偉大的恩人,對孩子來講,是這樣沒錯,那你不要以這個恩轉變成聖啊,那這樣欺壓子女,就不對了。我們現在就確實看到這種情況。
那麼,這個婆羅門女,不受她母親影響,最主要是因爲一個字,第一個字——宿,宿福,她這個福報來自于她前輩子修來的,因此她的生命裏有一種質,一種特質,她很清純,很中正,天生就具備這樣的條件。她天生有一種自己本能,前輩子修來的習氣會散發出來。那麼她的行爲裏頭,跟父母當然就不和啦。但是她爲什麼會來這個地方呢?照講她有修行應該去好地方啊,那不是。本願力!因緣力!她必須跟這些相應,來到這個地方,要度化她的母親。這個都有很大的因緣。我們現在以爲說,我們修行以後我就應該什麼樣,你還早啦,你那個根本叫什麼修行嘛,才摸到邊而已,核心都還沒進入,然後自己想象的,都以爲是聖人了…
《地藏經 北京夕照寺開示 第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