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包括從咖啡豆的選樣、製作,一直到你口裏的部分,你要記得,他的咖啡限定在15分鍾內要喝完,因爲過了15分鍾變味他不負責,他要求的質量是這麼精准。
中國人喝茶不是這樣喝的。哪個人用機器去泡茶?對不對?而在泡茶是怎麼樣?隨著泡茶的人,你在看啊,水在倒下去,從這麼低到這麼高是不同的;水和種類、火的大小那個不管了,那個是另外一套學問了,光是水倒了以後,這個茶壺拿起來再跟你講兩句話倒下去,跟不講兩句倒下去不一樣,因爲那個水在壺裏頭,這個壺裏乾坤的掌握――功夫啊,所以中國人喝茶叫功夫茶,功夫就在這裏呀。只有那個笨蛋才拿那個時鍾、計秒的,什麼30秒、20秒、40秒,那不會泡茶!那你幹脆用機器就好了,對不對?
這個茶葉多少放到壺裏頭,放多少,我拿捏的,我可以多一點,也可以少一點,所以泡茶有個茶折,量茶的那個,就是原則了,就是量杯的意思了,茶葉要倒多少。倒進去以後呢,泡下去,我多久要拿起來,那個就是泡茶者的心情,真的泡茶、功夫茶他掌握就在這裏。所以愛喝茶的人一定自己泡茶,人家泡給你喝的,是不會喝的人才人家泡給我喝。愛喝茶的他就在這個拿捏的時候,開水的溫度從燒開以後,到倒幾次茶,拿起來倒的,那個掌握它是一個有很大彈性的地方,這個是大學。那個完全機械化、你喝第一到第一千萬杯都同樣口味的,保證一杯也不會跑掉的,這個叫小學。所以你喝咖啡再怎麼喝就那個調調,因爲它是標准的嘛。它唯一差別的就是奶精多少糖多少自己加,咖啡已經被掌控了。我們喝茶剛好相反,你要加糖要加奶精你的事,但是呢,這個給你的是原汁原味的,而這個原汁原味怎麼拿捏是泡茶者的壺裏乾坤嘛,他在掌握的,而且它不是15分鍾,倒下去3分鍾之內你要喝完,而那一杯大概一口就喝進去。對不對?還不止,這裏頭學問大了。現在不是茶藝課,不講茶。只告訴你,從大學來接觸飲料,跟小學所接觸飲料的飲用方法就不同了。
所以從飲料的飲用狀況你就可以看到大學的人生觀和小學的人生觀。關鍵在這裏。所以你喝茶它不會公開化,它是享受化,所以喝個茶道具很多,你從茶道具裏頭去看茶文化。咖啡就沒道具了,因爲它已經小學化了。小學大學你可以從這裏看。
我們今天整個社會都在重視傳統文化,你要懂得是大學跟小學的差別,你要重視的是大學的存在、大學的價值、意義跟大學的運作所産生的人生價值,這個才叫做傳統文化。假如你抓不到這個核心,你還用小學的方法要來處理傳統文化的話,傳統文化也小學化了,傳統文化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它不能産生作用,它要産生的是大學文化。要構建和諧社會,要的是大學,不是小學。
小學只有紛爭,你看搞到最後,小學所産生是什麼?就是競爭嘛,小學就是掠奪嘛,競爭就是掠奪。只是它的掠奪是合乎法律,法律准許你這樣掠奪,這樣而已啦。大學不是,大學講求和諧,“不患寡,患不均”,這是大學裏頭最典型的,不怕少,怕不平均。要大學都有才和諧,大家都有。都有當中,當然也有多少啦,那某些人會多一點、某些人少一點,但不可能某人全部,某人都沒有,不可能這樣子。但小學就這樣子啊,他爲了彌補這個部分,他再搞出一個社會福利出來,而現在西方的社會福利製度已經到腐爛了,已經腐蝕生命了,那個福利已經超過了十八、十九世紀所提倡的社會福利製度是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它現在已經超越了,已經OVER,太高了,它已經超乎他的生活水平了,而且開始腐爛他的生命價值。
因此你會發現:社會福利製度越好的社會,自殺率越高,而且犯罪的程度已經非人性之所爲。你所看到的那些非常暴力的犯罪行爲,都在社會福利製度非常好的地方,因爲他的人生已經無意義了。從出生到死亡都是政府在補助的,而政府怎麼補助他?你想想看,他政府必須維護很強大的國力去掠奪國外的資源,用那個資源來維護它國內的人可以來享受。你想:站在世界的標准,這叫和諧嗎?這個叫掠奪。
這個部分我們要了解到,當然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但是我們是要告訴你,一個真理存在的現象,是存在于大學,只有大學的人生才能構建真正和諧的社會,真正和平的世界,否則它做不到。小學是不可能的。
這是我們提供給各位,你要懂得一個和諧社會構建是怎麼樣。
地藏經作爲佛門中所謂的孝經,它具備了這樣一個條件,它有二個孝。第一個,是我們從自己來講,你對父母的孝,因爲地藏經都講到他的父母嘛,所以這是第一個層面。第二個層面的孝,是指我們對這個宇宙、對這個世界,你要盡的責任跟義務。那也就是從這個地方來講整個和諧社會構建的狀態。在這個經典裏,並沒有直接講構建和諧社會,但是呢,它意有所指,它的標的是在這裏,因爲它提到這個世間的實際狀態,就是叁個部分都被破壞了:靈性破壞了,眷屬之間的關系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被破壞了,這是指這叁個部分,已經産生這種現象。他在講他透過對自己父母的孝順,這件事情反射回來,要幫這個世間的這叁種狀態加以改造,變成良好的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界。因爲只有生活環境很具足、很和諧、很安祥,那個人才有幸福、和諧的生活質量。
我常舉一個例子,你看看,這當然是極端了:一個乞丐活在九十九個富翁的小區裏,這個乞丐算乞丐嗎?我想他是第一百個富翁,對不對。同樣地,你想想看:一個富翁活在九十九個乞丐的範圍裏,我看這一個是第一百個乞丐呀,是不是這樣?所以佛法在教我們的不可能叫你獨善其身,你不可能一個人成爲富翁,其它人都是乞丐。所以大乘佛法特別轉過來講讓他們都成爲富翁,那最後我就是富翁嘛。古人講的是“衆生度盡我才成佛”嘛,衆生都成佛以後那我當然是佛啦,對不對?那不用說我再成佛了,我只要度到衆生都成佛我就佛了。我只要協助大家都變成富翁,那我就不用講嘛。因爲大家都是富翁,我把你們吃剩下拿來吃就夠了;你沒用剩下的給我用就夠了嘛,是不是這樣?。
所以你去留意到佛教的思想跟小學的思想是不一樣的,小學的思想只要我成爲富翁,你們統統變乞丐最好,因爲我掠奪嘛,把你們統統搶過來。可佛教剛好相反――讓你們都成爲富翁,我不要了,因爲我要是富翁我還麻煩,要找保全的,還要買保險等等,那你們都成爲富翁,那些都給你們去煩惱,什麼保全公司啦、什麼買保險啦我都不用了。反正你不要,丟出來就好了,我撿你們不要就夠了,光你所丟掉不用的包包,我都變LV的常客了,對不對;你們用不完的香水給我用,我就香奈爾五號、六號去了。爲什麼?這是佛法從大學的立場看透人生的時候,他自然就富余。所以華嚴在這個地方,不但講和諧,它更進一步講圓融,這個才叫圓融。當大家都是富翁的時候,那我已經無所謂了,是不是這樣?富翁在吃飯的時候不差我一個,那我也不可能是乞丐了。當大家都是乞丐的時候,你這個富翁要幹什麼?因爲你吃的也是乞丐的東西嘛,因爲他們都乞丐嘛,你有什麼好東西吃的?因爲你吃的東西也要乞丐供應給你,對不對?佛法看透這一點。
所以我們對人包容、珍惜、尊重,我們常跟各位講這叫六字大明咒,初學的人你要聆聽、欣賞、接納。你學了有沒有成就、有沒有功夫,看你對這個社會所有的人、事、物能不能珍惜、能不能尊重、能不能包容,這是很重要的。因爲你會包容,所以你就會轉,地藏經教的轉――沒有什麼不好的。
所以我常跟大家講:你不要老是看人家不滿。當你看人家都不滿、沒有一個好東西的時候,你也不是好東西,你放心啦!我們也不喜歡跟你在一起,因爲你看人家都不是好東西,我跟你在一起我也不是好東西呀。因爲你不會轉嘛。當你會轉的時候,你就會講:嗯,其實這個人也不錯。那你會變成看什麼都順眼,你看什麼都順眼我跟你在一起我就不會受傷。當你看什麼都不順眼的時候,我跟你在一起,我一定給你看不順眼。對不對?你留意到:人生多奇妙啊!當你看不透的時候,人生多災難。你要使你自己的人生活得很奇妙還是活得很災難,完全操縱在你自己。所以我們說這世間由你的心所創造,“一切唯心造”。這世界多美,是你的心所創造的;這世界多災難,是你的心所創造的;苦,是你的心造的。有什麼好苦的?你想想看,你苦什麼,一定是你自己造成的。可是在你的檢討裏頭,都是他,不是我。那這個人本身就是災難的種子。
所以佛法中在講,尤其大乘佛法,特別強調忏悔法門。忏悔就跟哲學的哲一樣,忏悔這個字叫做反省檢討,反省檢討最後要找出自己的缺點,自己要改進的。一個不會忏悔的人,他在反省檢討以後都是別人的錯。你叫他忏悔,“我又沒錯,我爲什麼要忏悔?”那這個人就完了,沒錯的人不會有脾氣的。當你常常發脾氣,一定是別人錯嘛,才會引發你的脾氣嘛。當引發你脾氣的時候,你就要忏悔找出自己的缺點,可是當你不會找自己的缺點,找到最後都是別人錯的時候,基本上你不具備修行的條件。因爲你不會檢討自己嘛。
就像哲學的哲,要折自己的口,結果都要折別人的口,那不是哲學,那是爭論。反省檢討找出自己的缺點加以改進,這個就是忏悔。當你反省檢討以後都是別人的錯,那我告訴你這叫鬥爭,這不叫忏悔。因爲你是在找對方的“掌”嘛,找對方的缺點,找對方錯的理由嘛,那不叫忏悔,這是鬥爭。找自己的缺點加以改進,你要記得啊。找別人的缺點是小學,找自己的缺點是大學。就跟前面跟各位講:你自己凡是遇到事情,都認爲是機會,這是成功的模式;遇到事情都認爲是一件壓力,那是一個失敗的人生觀,失敗的模式。這個都很清楚可以看,大學小學差別就在這裏。所以各位來學大學,大學有一套思維模式,這套模式你處理的好,你人生幸福快樂,是成功的人;這套模式弄不好,那你是失敗的人,痛苦的…
《地藏經 北京夕照寺開示 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