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候成佛,那個時候他又80歲就走了。詳細內容不用講了,但是你知道他留下20年的福報。那20年的福報告訴各位,你們都用不完,那我們不會用。但問題是我們不會用,關鍵是在這裏呀。
因爲你在學佛的時候不夠精進,沒有辦法像獅子奮迅一樣,而地藏菩薩當年跟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他就學了這一點。用現在的話來講,我不但要度衆生,我還要度那最貧苦的衆生。而且那些最貧苦的衆生,我通通要把他度到成佛,要不然我不成佛。這個就麻煩了,我們現在一發願都發這輩子的願,只發這輩子的願,都發那個你做得到的願。那個不叫發願。你做得到的,那個是你本來就應該做的,對不對?你做得到就是我們的責任,應該要去做嘛。發願是發你這輩子做不完的。這個就難了。
今天我們學佛沒有辦法學到這一點。假設我活到100歲,那我在95歲可能會癱瘓,可能90歲就會老人癡呆,所以我發願發到89歲就好。不要那麼計較了,那麼精明幹嘛?你就第一個盡形壽,第二個盡未來際。所以現在我們在發願都是應付一下,因爲一來師父就叫我發願。好吧,那發願就發吧。可是既然都講了,不發也不行,師父只叫我發願,沒有叫我發盡未來際,那尾大不掉,下輩子麻煩了。你弄錯了,發願是激發你的生命因素,你的生命因素要發起來。
願是本質,本願是本質。那你發願就是把你的質感要發出來,那你質感顯不出來,而且我們講你生命的品味、你的性德。老是發一小段,下輩子又一小段,每一次都一小段。所以你會發現這個人很有錢呢就身體不好,要不然身體很好呢又沒錢。因爲你就發那麼一段而已啊,不完整嘛。那碰到一個師父就發一個願,那個願和這個願接不起來。不是,發願就要發起我們的生命因素。那個性德在我們凡夫地叫做性格,有沒有,你有個性那個性格,要發得出來。但是要善良的,你不要那個不良的,不良就變魔王了,不是成佛。
所以你要成佛要發起善良的生命因素。我們講生命因素有叁種。一種是雜質,這輩子有的到下輩子就不見了,那個叫雜質,有些福報就是雜質;有些是惡質,就是不良習氣,貪嗔癡那個叫惡質,惡質也要除掉;再有就本質,生命因素的那個本質,那是永恒的。那麼你必須要在這一輩子趕快把他激發出來,激發出來以後他生生世世就會一直接下去了。那現在要你發願,你不敢發,就發一下,叫他“啾”一下,就趕快裝作不知道,那下輩子呢又找了老半天找不到。你這輩子就一直在找,我前輩子修到哪裏,這輩子要接,那你“啾”就消失了,現在你摸也摸不到了。要讓他凸出來,而且很凸顯,下輩子一來就是那樣,我就是這種調調嘛。前輩子發的,我跟釋迦牟尼佛時代發的嘛。就帶下去啊,那你不是啊。你永遠都是“咚”,那個叫做泡沫願,泡沫願下輩子你找不到了。不要說下輩子,這輩子你早就忘了,那個不算。
發願是要把自己生命因素中的性格變成性德,那你就要努力的去推動他嘛。那你這輩子當然不能達到100分嘛,止于至善的那個境界你達不到嘛,所以他是生生世世的願。這樣各位能體會吧?這是第二個禮物。(掌聲)
各位回去發願,好好發願。不是發給我,發給我沒用,你要向你自己負責。那你從你的性格來找最好,從你的性格。你假如不知道, 我介紹你一部經,華嚴經。華嚴經有一品叫做如來出現品,如來出現品裏面有四大龍王,四大龍王有四種不同的性格。那個我講過了,如來出現品,那個書也出了,你自己去看,看不懂經書再看我講的書。那你朝那個地方去找你的性格,朝那邊去發願。有的是急驚風,有的是慢郎中,個性當然不一樣了,你發的願也不一樣嘛。那你就朝那個地方去發願。那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他所示現給我們的,我想各位發願是很重要的。
第二個例子他所提到的是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這個講到婆羅門女,她的父親叫做屍羅善現,她母親叫悅帝利。這個母親也是一個很搞怪的母親,什麼也不信。當然經典裏頭所提到的,她好吃魚鼈,尤其要吃那小鼈、小魚、小蝦,那大概都是油炸的,又酥又脆的,其數無量。那死後你就知道,叫她信佛,女兒講的,偶爾信一下,旋又不敬。在女兒面前,因爲女兒會撒嬌嘛,好好好,轉個身又罵起來了,有沒有?我們遇到很多這樣的親戚眷屬。這樣的母親死後到哪裏去呀?女兒孝順嘛,所以很想念啊。她設供修福,就是供養出家人,供養佛,修福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母親在地獄,是生命的本質不好。借那個人在講說,一個生命本質不好的人一定墮到地獄去了。你哪個質不好不知道,那有些時候我們好像表現給別人看是很好,事實上骨子裏頭有哪個不好不知道,因爲你會戴面具蓋起來。告訴你戴面具蓋起來,閻羅王都算得到,沒有用,你不用蓋。你那個本質不好的,會先下地獄去。有些是雜質那倒無所謂了,雜質因爲死後就不見了嘛,那問題你是雜質本質不知道,這就麻煩了,所以那母親表示那個本質。
他是講一個人,不一定哪個人,包括現在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一樣。只要你有那個地獄質,地獄水平的那個本質,那你就得下地獄去了。去煉一煉,百煉成鋼。不把那個惡質給你處理一下,你不知道,不知悔改。
那麼這個地方他舉了一個例子,這個在理論上很重要,就是無毒鬼王。這些經典大家有讀誦過你就知道,無毒鬼王來告訴這個婆羅門女,說你媽是誰呀?在哪裏去呀?他跟她講說,因爲你給她修福,她已經升天去了,對不對?釋迦牟尼佛在這裏特別講到,無毒鬼王者今財首菩薩是。他在表達這個東西,在表達什麼?無毒鬼王是個因,財首菩薩是個本體。你不要看現象,看到鬼王你就怕,不用怕,他不知道是哪個菩薩。這個佛經裏頭你會覺得奇怪,那個時候當鬼王,怎麼現在是財首菩薩?不是,它是一個體跟相的問題。體就是本質,相就是表現在外面。那我們看到有很多明王,有沒有?明王就是叁頭六臂現憤怒相。那這個無毒鬼王就等于那個憤怒相。憤怒相在密法上叫做教令輪身。財首菩薩他叫做正*輪身。佛菩薩都有好幾個相,不是你想象的那種一相而已,他有很多相。
這個佛陀只是在陳述這樣的一個狀況,所以你看佛經裏頭,大乘經典裏頭都是用陳述的,它沒有用推理的。所以經典很難看到一個很完整的理論,它沒有那種理論,它都只是用陳述的方法。而且有些陳述會一再地重複一再地重複。我們在看經典很看不慣這種情況,那是你的關系。因爲用大腦對于這種經典沒辦法。因爲大腦喜歡推理。你也會看到,推理的叫做書,書看過了就好了。經典是陳述的,它不推理的。所以你可以一誦再誦,天天去讀誦,有沒有,差別就在這裏呀。家裏的孩子讀書,假如今年讀的跟去年的一樣,那你就知道。假如讀四十年都一樣,那你就完蛋,對不對?可是呢,家裏的孫子要不能跟阿嫲說,你誦了四十年都誦那一本,你被阿彌陀佛留級。不是,因爲經典跟書不一樣。所以你對經典跟書的標准不會一樣的,而且經典不要說考試了,就算我們自己讀,你每年的感受也不會一樣。所以經典是講生命的,書是講知識的,不同啊。那個知識的東西你自己要去體會。書是用記的就可以,是要拿去用的。那經呢,是你要去體會去感受,感受以後你自己在生活中就會兌現。
現代人對經典的感受力不夠。因爲感受力不夠,所以你在人生中就有恐懼,會迷茫,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你不知道在找什麼。有時候覺得我這樣忙碌好像不對,可是不忙又不行,這樣忙下去又怎麼辦,那到底哪個對?所以到最後通通進佛門來。進佛門來是爲什麼?因爲無奈。那你把佛教給搞砸了。佛法是讓你的生命很燦爛,讓你活得非常有價值有意義,不是因爲無奈才進來,不是。無奈以後進來是可以呀,那你就找地藏菩薩的法門進來了。其實無奈的人進佛門不是走地藏菩薩的法門,是要走除蓋障菩薩的法門。昨天講走南門那邊,不是走北門這邊。北門這邊是不幸又苦難,苦難以後你會進來。但是你有智慧,理性很強,然後又覺得無奈因此在找尋真實生命的,基本上都從南門進來,因爲他信才從南門進來。那不信的,不信的話就是廣設方便,先結個緣,然後慢慢你就會成熟,等你碰釘子你就進來了,就這樣子。所以這個法門有它的特色,這個部分我簡單的跟各位提到這裏。
那麼當然,這個後面,釋迦牟尼佛有提到什麼49日什麼做功德的事情,這部分我們這個地方就不談了。我們看第二品,分身集會品。這裏最主要是講“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分身地藏,俱來集在忉利天宮。”這個部分。我要跟各位談的兩個東西,第一個是分身,這個分身通通集合到忉利天宮來,這個意義。爲什麼各地的分身這個地藏菩薩都會過來呢?這個分身就是生命因素,地藏菩薩的這個生命因素,他起作用以後,在不同的世界會同時起作用。這個不同世界就叫分身,這個起作用是所有相關的。我舉個例子你比較容易了解,我們現在人常常這樣講,我好像跟你很有緣。那我們就會說,那這個有緣是不是過去我們是兄弟姐妹呀,或者以前同事呀,不止這輩子包括前輩子。其實有緣不是指這個相上,有緣是在本體上有相通處。本體怎麼相通呢?比如說我們在這裏認爲環保很重要,你開始進行環保的工作,那麼有一個人他在非洲,他可能也進行環保的工作。你可能跟他從不見面,可是哪一天在飛機上見面了,你們很談得來,爲什麼?因爲你有同樣的質感,知道嗎,那個叫緣。
同樣的,你發同樣的願,你在這裏做環保,他在那裏做環保;或者你在這裏在關懷弱勢族群,他也在關懷弱勢族群;你在關懷比如說幼童被傷害,那他在那邊關懷幼童被傷害,那假如越具體越細微,那你們的質感就越強了。只是很大的範圍的話,那是有些重疊而已,你這樣懂嗎?就是以這樣的情況,那個叫緣。
同樣的,你現在一個生命因素,剛才我們的定…
《地藏經 北美福慧寺開示 第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