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經 馬來西亞槟城開示 第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那個小孩子應該19歲了,他就去找,皇宮怎麼沒有19歲的王子?然後去找了他就緊張了,開始找找找,尉遲恭是個大將,是唐太宗的貼身大將,因爲他家裏有一個,玄奘一看,是他,那叫他出家,出家。你知道尉遲恭是一代名將,也不是什麼名將,反正打仗都會贏就對了,就是皇帝的貼身大將,那當然是福報很大了。這個兒子,你知道福報大的兒子都那個樣子,他是每天出門要叁部車,一部車美女,一部車酒,一部車肉,就是這樣子,那叫他出家,他說我要叁車,要美女,要酒,要肉才能出家,玄奘就氣死了,說好吧,給你,這個叫叁車和尚。他就出家了,到了廟門口,到了慈恩寺那裏,慈恩寺有沒有去過,在西安,現在複興起來很漂亮,一聽到鍾聲,硄,他心裏一毛,一陣一下,看看那些美女都是醜八怪,酒肉都很臭,不要了。可是他還是那個習氣,出門還是叁車,要一車和尚跟著他,要一車經書跟著他,要一車法器跟著他,還是叁車,所以有名的叁車和尚。

  那麼有一天他到終南山去,找道宣律師,道宣律師現在還在,不是現在在,是淨業寺還在,淨業寺還有一個天人送供臺,道宣經常在上面打坐,打坐他不吃飯,天人會送東西來給他吃,當叁車和尚到的時候,就是窺基大師到的時候,吃飯時間已經過了,他到山上晚上不吃了,就請他明天早上,天人送來的時候我再請你吃。晚上他們當然談的很高興了,他就睡覺了,他睡覺躺下去,窺基大師睡覺的是翻過來翻過去的,第二天道宣就很生氣,就跟他講說:“你這個修行怎麼這個樣子,你不打坐,也不不倒單,你要不不倒單你也要臥如弓,出家人的基本知識,臥如弓,要不然就不倒單,坐著這個樣子到天亮,你要不這樣坐好,不倒單,那也要臥如弓,怎麼這樣子,像地震一樣翻過來翻過去,我在打坐實在是給你吵的不得了。”

  他就很生氣了,窺基大師很生氣,他說是你吵我還我吵你呀?道宣說你吵我,我哪有吵你,我打坐我哪有吵你?窺基大師說你呀,打坐,你殺生了!道宣說我哪有殺生?窺基大師說一個晚上就那只蟑螂在叫救命,你都沒聽到?道宣說蟑螂叫救命跟我什麼關系?窺基大師說你的蒲團把人家的腿壓斷了,你說沒有你翻開看看!蒲團一翻,哎呦,一只蟑螂腳斷了。它一個晚上一直在叫救命,我一直看著你把它壓著,你看看,你這叫什麼定功,連這個都沒有聽到……你看哪一個功夫比較高?!早上要吃飯了,他說不用煮,每天都有天人送供,我就等著吃,今天我請你吃天上的食物,天人送來,那個才好吃,人間的不好吃。等到兩點,天人都沒送來,這個窺基大師沒福報吃,氣死了,就回家了,道宣律師也很不好意思,好朋友來,要請他吃飯,結果主廚放假沒來。第二天又送供來了,他問昨天怎麼沒送來呀,把他急死了,你是怎麼搞的?那個天人就講,我來了,進不來呀,滿山滿谷都是大菩薩我們怎麼能進來呀。大菩薩就是大菩薩,哪個高明我不知道,你們自己不要造業,我只是講公案給你聽,這是一個過程。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玄奘大師他應該最大的功勞是把《大般若經》翻譯過來,但是因爲他這個弟子太厲害了,窺基大師他把《成唯識論》弘揚出來了,結果他師父因弟子的盛名而拖累,所以他就變成唯識宗的第一代祖師了。窺基就是第二代祖師,其實真正成就的是窺基不是玄奘,玄奘成就的在般若宗這邊,可是這邊反而沒有名氣。八大宗派沒有般若宗,應該是般若宗,反而般若宗被叁論宗取代,叁論宗就是嘉祥吉藏大師所取代了,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個就是曆史的不幸,這裏頭其實還不止這個樣子。

  在密法整個發揚的過程裏,我們真正所看到的那個行法的部分也發生同樣的情況,這個曆史都需要再去研究的。我們中國禅宗,是跟印度的禅法截然不同的禅,我用一個定義你去看他的區別,禅叫禅那,翻成禅定,這個叫華梵雙舉,華是華文,梵是梵文,叫華梵兩個同時舉,因爲禅那是梵文,定是華文,所以叫做華梵雙舉,兩個同時定義的。那麼在印度的禅那或禅定的定義,叫靜慮,靜靜的思維,又叫思維修,他是很有功德的,所以又叫功德叢林,這是基本定義,印度的基本定義。中國禅宗的禅不是這樣定義的,禅怎麼定義呀,叫菩提涅槃妙明真心,跟靜慮,思維修,功德叢林一點邊都沒有,都沾不上。爲什麼兩個定義會完全不同呢,你知道爲什麼嗎,幾乎沒有人講,爲什麼不同沒有人講。這個就是我們只顧修行,不知道曆史的演變,禅法離開印度,他不是搭飛機直接到中國來,他是經過將近1000年的演變,才來到中國,1000年了,從西元前500年到西元後500年,是不是1000年的時間,1000年,他是經過中亞細亞,然後經過天山南北路走絲路進入中國的。

  當時這一個思想傳遞過程裏,在那將近1000年裏頭,剛好經過一個很重要的關卡,叫做樓蘭古國。樓蘭這個國家是一個很神秘的古代國家,這個國家幅員很大,在現在的中亞細亞到天山南北麓之間,他多民族,多文化,沒有統一的政權,沒有統一的文化,也沒有統一的製度,也沒有統一的語言,沒有統一的文字,你要留意到,這是非常特別的。所以當佛陀的教法沿著南北印度傳到中亞細亞的時候,你知不知道中亞細亞的人怎麼接受佛法的,那你就要真的要從原始佛教開始講起。佛陀教的是直接斷煩惱,出叁界的這一法,而當時的人是絕大部分都有禅定的人,那是指在印度,可是你傳到了東亞細亞的時候,他們是沒有禅定的,他們是遊牧民族呀,哪裏有什麼禅定,當你傳法給他的時候,你必須先教他禅定,這個問題是不是産生了?

  當你要教他禅定的時候,你很顯然不是用佛陀的方法,是用婆羅門教的方法。因爲禅定的修法,佛陀不必教,因爲你們都有禅定佛陀還教什麼,而那些阿羅漢本身所學的禅定是從哪裏學的?從婆羅門教學來的,佛教本身沒有禅定,你先搞清楚這一點,這個問題就來了。既然那些不是佛陀的東西,是婆羅門教自己本身有的,那你要留意,一個外國人來學印度的東西,他爲什麼一定要從跟印度一樣學,因爲婆羅門的那種東西,中亞細亞沒有,婆羅門他有種族,階級,中亞細亞也沒有,你留意到沒?這個時候禅修的方法就開始轉變了,怎麼轉變?隨著民族而轉變,所以從這個地方,這個轉變我們叫做大乘禅觀,從東亞細亞開始變,當他傳入新疆又變,傳到敦煌又變,敦煌就已經是中原跟西域之間交往的一個樞紐,中原的人跟西域的人又不一樣。你想想看,那個時候來到敦煌這邊的人所接受到的佛法,跟西域的人接受印度的佛法是不一樣的,西域的人接受印度的佛法是第一手資料,敦煌這邊的人接受西域的佛法是第二手資料,這個時候中原的人要學西域的佛法,是不是更傾向于用中國自己的方法,而且跟印度原始的佛法已經完全沒關系了。

  你留意到基本上的架構背景就是這樣,所以到了敦煌乃至炳靈寺這邊,就是蘭州附近,這整個思路的過程裏,我們看到整個大乘禅觀的變化。我們當然現在叫大乘禅觀的變化,應該是講禅觀中國化的變化,他整個的變化就出現了。我們要去看那個敦煌石窟跟那個絲路的石窟,看的是要看這個東西,不是看藝術寶庫而已,這個就是整個禅觀。因爲禅觀發生變化,對義學也産生變化,因爲對義學的解釋産生變化以後,他的戒律也發生變化,就這叁個。所以修行重點在這叁個階段,第一個一定要有禅觀,沒有禅觀只有義學這就變學者了,所以是一個行者一定要有禅觀,禅觀、義學跟戒律。戒律就是你修法的時候要注意的部分,這就儀軌,後來我們就不叫戒律,就叫儀軌,這叁個部分一定要有。所以你現在要學佛,不管你學哪一宗那一派不要緊,有沒有禅觀,有沒有義學,有沒有儀軌,就這叁個,所以你跟誰學我不管,我要教你的就是這叁個。你要學禅的,禅的禅觀,義學跟儀軌;你要學密,密的禅觀,義學跟儀軌;你要學淨土見佛也可以,禅觀,義學跟儀軌,一定要有,這個是同時具足的。禅淨律密都一樣,即使你用經教行法也一樣,他也要有禅觀,也要有儀軌,所以這個叫做思維模式。

  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他跟大腦取向的思維模式不一樣,大腦是用推理的,生命是用契理的,佛陀的真理我們要怎麼契入,怎麼進入,他不是推理的。推理推到最後都把真理推倒了,所以叫推理。契理是要進入佛陀真理的地方,我們要的是這一個部分,所以你要學佛這叁個部分一定要有,不能偏廢,你只能夠說禅觀80%,義學20%,或者義學80%,禅觀20%,這就已經很大的偏差了,完全有禅觀沒義學的人,除非你是廣欽老和尚,你是六祖慧能,那我就沒話說,否則你要是知識分子,禅觀,義學一定都要,尤其不能只有義學沒有禅觀。你說他沒讀書的人,他義學沒有辦法,他文字工程沒有辦法,那只有禅觀,那還情有可原,你是個知識分子,只要義學不要禅觀這是不行的。盡管是經教行法本身都有經教行法的禅觀,都還要再訓練,那儀軌更是需要。沒有儀軌你就沒有禅觀,很多人都說不接受戒律的約束,那個修法無用。

  這個是整個我們所講的這個部分,所以我們看看曆史背景這樣的,你就知道說爲什麼當時他有這樣的狀況,不止是玄奘大師是這樣,不止是禅觀的曆史背景這樣,我們現在都只是取了一個。實叉難陀本身,你會發現到,他翻譯的《華嚴經》只是華嚴宗的人認識,絕大多數人認識實叉難陀都是從《地藏經》來的。而且你會發現我們大乘佛教裏頭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玄奘大師是四大譯經師,你認識玄奘大師大概都是從西遊記認識他,因爲他差一點就被牛魔王吃掉了。好在觀世音菩薩去把孫悟空放出來去把他師父救回來,要不然他就被牛魔王吃掉了,牛魔王要是把唐僧給吃掉,那不得了,聽說吃他一口肉,功力增加1000年,那一身的肉都給他吃完,那功力不是到天?又變成第二個齊天大聖了。好在齊天大聖趕快把他救回來,…

《地藏經 馬來西亞槟城開示 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