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二集▪P2

  ..续本文上一页,那个小孩子应该19岁了,他就去找,皇宫怎么没有19岁的王子?然后去找了他就紧张了,开始找找找,尉迟恭是个大将,是唐太宗的贴身大将,因为他家里有一个,玄奘一看,是他,那叫他出家,出家。你知道尉迟恭是一代名将,也不是什么名将,反正打仗都会赢就对了,就是皇帝的贴身大将,那当然是福报很大了。这个儿子,你知道福报大的儿子都那个样子,他是每天出门要三部车,一部车美女,一部车酒,一部车肉,就是这样子,那叫他出家,他说我要三车,要美女,要酒,要肉才能出家,玄奘就气死了,说好吧,给你,这个叫三车和尚。他就出家了,到了庙门口,到了慈恩寺那里,慈恩寺有没有去过,在西安,现在复兴起来很漂亮,一听到钟声,硄,他心里一毛,一阵一下,看看那些美女都是丑八怪,酒肉都很臭,不要了。可是他还是那个习气,出门还是三车,要一车和尚跟着他,要一车经书跟着他,要一车法器跟着他,还是三车,所以有名的三车和尚。

  那么有一天他到终南山去,找道宣律师,道宣律师现在还在,不是现在在,是净业寺还在,净业寺还有一个天人送供台,道宣经常在上面打坐,打坐他不吃饭,天人会送东西来给他吃,当三车和尚到的时候,就是窥基大师到的时候,吃饭时间已经过了,他到山上晚上不吃了,就请他明天早上,天人送来的时候我再请你吃。晚上他们当然谈的很高兴了,他就睡觉了,他睡觉躺下去,窥基大师睡觉的是翻过来翻过去的,第二天道宣就很生气,就跟他讲说:“你这个修行怎么这个样子,你不打坐,也不不倒单,你要不不倒单你也要卧如弓,出家人的基本知识,卧如弓,要不然就不倒单,坐着这个样子到天亮,你要不这样坐好,不倒单,那也要卧如弓,怎么这样子,像地震一样翻过来翻过去,我在打坐实在是给你吵的不得了。”

  他就很生气了,窥基大师很生气,他说是你吵我还我吵你呀?道宣说你吵我,我哪有吵你,我打坐我哪有吵你?窥基大师说你呀,打坐,你杀生了!道宣说我哪有杀生?窥基大师说一个晚上就那只蟑螂在叫救命,你都没听到?道宣说蟑螂叫救命跟我什么关系?窥基大师说你的蒲团把人家的腿压断了,你说没有你翻开看看!蒲团一翻,哎呦,一只蟑螂脚断了。它一个晚上一直在叫救命,我一直看着你把它压着,你看看,你这叫什么定功,连这个都没有听到……你看哪一个功夫比较高?!早上要吃饭了,他说不用煮,每天都有天人送供,我就等着吃,今天我请你吃天上的食物,天人送来,那个才好吃,人间的不好吃。等到两点,天人都没送来,这个窥基大师没福报吃,气死了,就回家了,道宣律师也很不好意思,好朋友来,要请他吃饭,结果主厨放假没来。第二天又送供来了,他问昨天怎么没送来呀,把他急死了,你是怎么搞的?那个天人就讲,我来了,进不来呀,满山满谷都是大菩萨我们怎么能进来呀。大菩萨就是大菩萨,哪个高明我不知道,你们自己不要造业,我只是讲公案给你听,这是一个过程。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玄奘大师他应该最大的功劳是把《大般若经》翻译过来,但是因为他这个弟子太厉害了,窥基大师他把《成唯识论》弘扬出来了,结果他师父因弟子的盛名而拖累,所以他就变成唯识宗的第一代祖师了。窥基就是第二代祖师,其实真正成就的是窥基不是玄奘,玄奘成就的在般若宗这边,可是这边反而没有名气。八大宗派没有般若宗,应该是般若宗,反而般若宗被三论宗取代,三论宗就是嘉祥吉藏大师所取代了,你要留意到这一点,这个就是历史的不幸,这里头其实还不止这个样子。

  在密法整个发扬的过程里,我们真正所看到的那个行法的部分也发生同样的情况,这个历史都需要再去研究的。我们中国禅宗,是跟印度的禅法截然不同的禅,我用一个定义你去看他的区别,禅叫禅那,翻成禅定,这个叫华梵双举,华是华文,梵是梵文,叫华梵两个同时举,因为禅那是梵文,定是华文,所以叫做华梵双举,两个同时定义的。那么在印度的禅那或禅定的定义,叫静虑,静静的思维,又叫思维修,他是很有功德的,所以又叫功德丛林,这是基本定义,印度的基本定义。中国禅宗的禅不是这样定义的,禅怎么定义呀,叫菩提涅槃妙明真心,跟静虑,思维修,功德丛林一点边都没有,都沾不上。为什么两个定义会完全不同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几乎没有人讲,为什么不同没有人讲。这个就是我们只顾修行,不知道历史的演变,禅法离开印度,他不是搭飞机直接到中国来,他是经过将近1000年的演变,才来到中国,1000年了,从西元前500年到西元后500年,是不是1000年的时间,1000年,他是经过中亚细亚,然后经过天山南北路走丝路进入中国的。

  当时这一个思想传递过程里,在那将近1000年里头,刚好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关卡,叫做楼兰古国。楼兰这个国家是一个很神秘的古代国家,这个国家幅员很大,在现在的中亚细亚到天山南北麓之间,他多民族,多文化,没有统一的政权,没有统一的文化,也没有统一的制度,也没有统一的语言,没有统一的文字,你要留意到,这是非常特别的。所以当佛陀的教法沿着南北印度传到中亚细亚的时候,你知不知道中亚细亚的人怎么接受佛法的,那你就要真的要从原始佛教开始讲起。佛陀教的是直接断烦恼,出三界的这一法,而当时的人是绝大部分都有禅定的人,那是指在印度,可是你传到了东亚细亚的时候,他们是没有禅定的,他们是游牧民族呀,哪里有什么禅定,当你传法给他的时候,你必须先教他禅定,这个问题是不是产生了?

  当你要教他禅定的时候,你很显然不是用佛陀的方法,是用婆罗门教的方法。因为禅定的修法,佛陀不必教,因为你们都有禅定佛陀还教什么,而那些阿罗汉本身所学的禅定是从哪里学的?从婆罗门教学来的,佛教本身没有禅定,你先搞清楚这一点,这个问题就来了。既然那些不是佛陀的东西,是婆罗门教自己本身有的,那你要留意,一个外国人来学印度的东西,他为什么一定要从跟印度一样学,因为婆罗门的那种东西,中亚细亚没有,婆罗门他有种族,阶级,中亚细亚也没有,你留意到没?这个时候禅修的方法就开始转变了,怎么转变?随着民族而转变,所以从这个地方,这个转变我们叫做大乘禅观,从东亚细亚开始变,当他传入新疆又变,传到敦煌又变,敦煌就已经是中原跟西域之间交往的一个枢纽,中原的人跟西域的人又不一样。你想想看,那个时候来到敦煌这边的人所接受到的佛法,跟西域的人接受印度的佛法是不一样的,西域的人接受印度的佛法是第一手资料,敦煌这边的人接受西域的佛法是第二手资料,这个时候中原的人要学西域的佛法,是不是更倾向于用中国自己的方法,而且跟印度原始的佛法已经完全没关系了。

  你留意到基本上的架构背景就是这样,所以到了敦煌乃至炳灵寺这边,就是兰州附近,这整个思路的过程里,我们看到整个大乘禅观的变化。我们当然现在叫大乘禅观的变化,应该是讲禅观中国化的变化,他整个的变化就出现了。我们要去看那个敦煌石窟跟那个丝路的石窟,看的是要看这个东西,不是看艺术宝库而已,这个就是整个禅观。因为禅观发生变化,对义学也产生变化,因为对义学的解释产生变化以后,他的戒律也发生变化,就这三个。所以修行重点在这三个阶段,第一个一定要有禅观,没有禅观只有义学这就变学者了,所以是一个行者一定要有禅观,禅观、义学跟戒律。戒律就是你修法的时候要注意的部分,这就仪轨,后来我们就不叫戒律,就叫仪轨,这三个部分一定要有。所以你现在要学佛,不管你学哪一宗那一派不要紧,有没有禅观,有没有义学,有没有仪轨,就这三个,所以你跟谁学我不管,我要教你的就是这三个。你要学禅的,禅的禅观,义学跟仪轨;你要学密,密的禅观,义学跟仪轨;你要学净土见佛也可以,禅观,义学跟仪轨,一定要有,这个是同时具足的。禅净律密都一样,即使你用经教行法也一样,他也要有禅观,也要有仪轨,所以这个叫做思维模式。

  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他跟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不一样,大脑是用推理的,生命是用契理的,佛陀的真理我们要怎么契入,怎么进入,他不是推理的。推理推到最后都把真理推倒了,所以叫推理。契理是要进入佛陀真理的地方,我们要的是这一个部分,所以你要学佛这三个部分一定要有,不能偏废,你只能够说禅观80%,义学20%,或者义学80%,禅观20%,这就已经很大的偏差了,完全有禅观没义学的人,除非你是广钦老和尚,你是六祖慧能,那我就没话说,否则你要是知识分子,禅观,义学一定都要,尤其不能只有义学没有禅观。你说他没读书的人,他义学没有办法,他文字工程没有办法,那只有禅观,那还情有可原,你是个知识分子,只要义学不要禅观这是不行的。尽管是经教行法本身都有经教行法的禅观,都还要再训练,那仪轨更是需要。没有仪轨你就没有禅观,很多人都说不接受戒律的约束,那个修法无用。

  这个是整个我们所讲的这个部分,所以我们看看历史背景这样的,你就知道说为什么当时他有这样的状况,不止是玄奘大师是这样,不止是禅观的历史背景这样,我们现在都只是取了一个。实叉难陀本身,你会发现到,他翻译的《华严经》只是华严宗的人认识,绝大多数人认识实叉难陀都是从《地藏经》来的。而且你会发现我们大乘佛教里头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玄奘大师是四大译经师,你认识玄奘大师大概都是从西游记认识他,因为他差一点就被牛魔王吃掉了。好在观世音菩萨去把孙悟空放出来去把他师父救回来,要不然他就被牛魔王吃掉了,牛魔王要是把唐僧给吃掉,那不得了,听说吃他一口肉,功力增加1000年,那一身的肉都给他吃完,那功力不是到天?又变成第二个齐天大圣了。好在齐天大圣赶快把他救回来,…

《地藏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