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當時稱作嬰兒,而嬰兒的相是我嗎
非也。叁歲、五歲時很可愛,那是不是我呢
那個時候的幼兒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青少年時,滿懷希望、意氣風發,那個俊秀的美少年,有一天還是會消失。所以說,過去不可得,未來多渺茫,人生真的是虛幻啊!
再看看我們體內的細胞,時時刻刻都在生滅中,每一分秒不斷新陳代謝,這種細微的變化,連我們自己都不知不覺。于是,在不知覺中,有時人的體內隱藏了惡毒的病菌,因緣和合之下就會發病。
根據醫學上的研究,現代人聞之色變,卻是出現頻仍的「癌症」,其實,癌細胞並非只出現于發病者體內,每個人體內都存在癌細胞。這就像是社會、國家一樣,如果彼此之間能和平相處,就能和樂共存,相安無事;可是健康細胞的運作一旦産生問題,癌症細胞便會擴散蔓延,形成威脅生命的重大病症。
很多病症或許都不是外來的因素造成,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世界、一個小乾坤,裏面存在著無數衆生。這些衆生細微得讓我們看不到,多得超乎我們的想象,何時會出來作怪,總是無法多做預想,一旦産生又是令人所料未及。
記得花蓮慈濟醫院啓業初期,就曾有一個極特殊的案例。這位患者曾經發生車禍,之後就常常頭暈,四肢無力,以致原本在山林邊的工作也受到影響。幾年來每況愈下,看遍臺灣南北各大醫院,折騰了許多年,情況還是未能改善。後來,南部地區的一位醫師建議這位患者:「你住在東部,花蓮有一家慈濟醫院,也有腦神經科醫師,你何必舍近求遠,不如就近去看看
」
殺生食肉之爲患
這位患者反正也無法可施,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就來到我們醫院。來了之後,在門診的問診中,我們的醫師就問他:「你是否吃過生肉,譬如生魚片,或是其它沒有煮過的肉類
」他想了一想,就回答:「生魚片我沒有吃,倒是因爲住在山林邊,所以也會去打獵,我吃過生的山豬肉。我們是整頭豬殺了之後,就用鹽巴腌製,想吃的時候,就切下一塊來吃,味道很好呀!」
醫師一聽就做下診斷:「你的症狀並非車禍的後遺症,而是腦子裏長蟲,這是病從口入啊!」于是安排他做了檢查,真的在腦部裏有一窩蟲。找出了真正的病因,接著安排患者接受手術,幫他開腦將蟲子一條條夾出來。
我聽到這個消息,也到病房去看看他,這位先生就說:「慈濟醫院的醫師很好,你們救了我。」我問他:「現在你的手腳有力氣了嗎
」又把手伸給他握握看,他用力一握,我說:「會痛啊,果然恢複得很有力氣了。」對症施救,他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這個個案之後不到一年,又有一位病人,他的肚子脹得很大,後來醫師診斷是肚子裏長蟲,醫師爲他取出,拉開來竟有一米多長,真的也是聳人聽聞。想想,我們的身體真的是一個小乾坤,裏面包含了多少東西,我們都未必能掌握。
因此,「我」只不過是一個假借的名詞,人的生命屬于大自然的共同體,實在不必太執著于我。大家同樣生長在地球的這片土地上,這不就是一個共同體嗎
我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所以說「息息相關」,大家應該把小我看淡,不需要爲了名利、地位而生計較,人我是非、明爭暗鬥其實一點都不需要。
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是視普天下人人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人人的危機,就是我的危機;人人的苦難,就是我的苦難。如果能這樣,就是打破小我,融會大我,在大自然中學習最寶貴的生存動力。
觀法無我因緣生
觀法無我的「法」,是道理,也是方法。「有色無色皆是法」,我們應該心心念念將佛陀的教理放在心中,還要分享給大家聽,讓大家都能了解萬物無常的道理,我們所看得到的一切東西,都是因緣生滅之法的組合。
看看眼前的桌子,它的原料是木材,木材的起源是種子,種子與大地會合,接觸空氣、雨露、太陽,種種的因緣法組合起來,這顆種子就會成長。一樣是因緣法組合成大樹,時機一到就被砍伐下來,經過木匠的製作,最後變成一張桌子。
同樣的木料,除了變成桌子,也可以有許多其它的用途,不同的因緣就有不同的造就,可以製成器具,也能雕成莊嚴的佛像供人膜拜,也可以是蓋房屋的建材。這也是法,但卻非不變的法。
生生滅滅,五蘊中粗細顯微的轉變,常常只是自己粗心不得察覺。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一個「覺」,因爲我們還是不覺,才會執著一切爲我所有,以致被自己所埋下的煩惱困擾不休。學佛,就是學習跳脫這種苦惱,既然這個身體中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爲何還要冒著風險,爲這個身體造業不斷呢
覺悟的人,領受智慧的甘醇;迷而不覺的人,則是苦不堪言。我們要照顧好這一念心,不要常常只是嘴巴上挂著「愛心!愛心!」,我一再說,愛心是愛顧好自己的心,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去照顧、影響他人,這叫做愛心。不是說送東西給人就是愛心。
不要讓自己的心常處在動亂之中,既然選擇了修行之路、慈濟的菩薩大道,我們要恒持剎那。世間上,既然什麼都是不定法,都是因緣組合而成,切莫再要深陷自我的樊籠。
《金剛經》中提到「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虛幻人生還有什麼可執著的?佛陀教導我們以智慧探討人生,真正能做到「觀法無我」,就沒有什麼好計較與多較。來到世間,上了人生舞臺,如何扮演好最佳的角色,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行動,把行動照顧好,方向不要錯誤,這個人生的角色就成功了。
第二行品
四正勤
恒持刹那四正勤,勤須不偏道乃行;
一勤已生善令生,二勤未生惡不生;
叁勤未生善令生,四勤已生善令增;
正能破邪力萬鈞,勤可助道展鵬程;
害人之心不能有,知罪肯忏可重生;
行善之念不可無,從來善道在助人;
無緣大慈來等愛,同體大悲智慧心;
紅塵自古苦偏多,四勤拂拭莫染塵。
接下來是「四正勤」。爲叁十七道品之第二行品,正是不偏;勤是不懈怠,四正勤即是精于斷惡生善的四種修行在目。以上的「四念處」,是以四種觀修來了解修行的重點,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教法——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再來講四正勤,則是實地踐履的力行方式。
人從出生來到人間,就開始要不斷學習,學會呼吸,學會以氣味分辯自己的母親,以哭鬧的方式表達肚子餓、尿布濕了等等。等到大一些就在黨說話、學走路,學習一節切生活所需的技能。這些學習大抵都在滿足身體上的欲望,皆屬于凡夫法。
幸運的人有緣接觸深一層的教法,藉以提升心靈、感化他人;迷茫不覺之人,則是浮沈濁流,追求凡夫的欲望,執迷沈迷淪水世難脫。求取生活基本生所需,這是生存必要的條件,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是超過基本範圍,變成了貪取。例如生命體的營養吸收,只要均衡足夠就好,許多人卻貪圖口腹之欲,肚子裏不知道吃掉了多少生命!
葷食與素食
曾經看到書本上的一句話,世界上哪個墳墓最大
就是我們的肚子,這個地方不知道埋了多少屍體在裏面。幾乎是所有的人,晚上都不敢經過墳墓,卻沒有想過,自己每時每刻都帶著墳墓到處跑。難道一定要這樣吃盡衆生肉才能生存嗎
我們有一位醫師的小孩,他的媽媽都叫我師公,她懷了這個孩子之後,奇怪的是,看到葷食就無法下咽,所以從懷孕開始,母親就改爲素食。孩子生下來也一直都是素食,連牛奶都不怎麼愛喝,卻長得又白又嫩,健康漂亮,身高甚至比同年齡的孩子還要高。
所以,有人說不吃葷食會營養不夠,這都是借口,是人的習慣、習性,同時也缺乏一分悲心。這念悲憫心即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哪有一種動物不是貪生怕死,哪有一種動物被殺害時不會恐懼痛苦。
人類就是缺少悲心,所以不惜傷害其它生命,來逞一時口腹之快,還覺得是天經地義,這是一開始就培養出貪吃的習慣,造成了以非爲是的殺業。從食欲的傷殺,延伸到人與人、國與國、人與自然的爭鬥,殺戮不停,人類的爭戰與災難則永無休止。
很少有人願意靜下心來思慮,這一切人心不平、國際爭戰,以及天災不斷的起因究爲何來
心中只是有很多不滿,有很多追求。結果,常常由愛成恨,從欲成貪,不順意而生瞋,從追求變成癡,貪瞋癡念一起,惡念浸淫日廣,後果就益加不能控製。
學佛就是要學戒、定、慧,懂得如何守戒,如何善盡做人的規矩,用心于此叁無漏學的修習上。漏是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所謂的「漏」,即是貪瞋癡的無明遮蔽了清淨的智慧,使我們的慧命漏失損耗了。一念之差全盤皆錯,再回頭,已是一身惡業緊緊縛著。
造善與造惡
身爲凡夫,起心動念難免造業,一發現自己産生這種不規則的心念,就要馬上以智慧去消除製止。能以戒對治,就不會一發不可收拾,所以佛陀警惕我們,對于生善止惡的四種方向要精動向學。
「一勤已生惡令斷」,心裏有不規則的念頭生起時,馬上就以正念、正知、正見的智慧壓製下來,讓身體不去動作。因爲我們都還是凡夫,心中難免會起心動念,惡的心念一起能及時克製下來,就不會造作不好的業。所以說「已生惡令斷」。
萬一,心裏想,身形也造作了怎麼辦
如果能亡羊補牢,亦時猶未晚。趕快把惡念去除,心中生起善念,引導身形成就善事,這樣雖然是兜了一大圈,慢了一步,但是能懸崖勒馬,至少得以免去粉身碎骨之患。
「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一點點的心念沒有照顧好,讓它現形造業,最後受到懲罰的還是自己。所以總是要叮咛大家照顧好這一念心,培養好正知、正見、正念,才能行正業,就不會屢屢生起錯誤的念頭。假若一時不察生起惡念,也要趕快對治住;身體有了行動,就…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