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因緣講記 第一集

  十二因緣第一集

  海雲繼夢和上

  今天我們和各位介紹十二因緣,不管是叁十七道品還是十二因緣,這是兩套思維模式的運用。運用叁十七道品來說是指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你應該要有的一些基本條件,可是今天我們在臺灣發現有許多叫作獨覺型的人,這些獨覺型的人他自己也會有這種覺性。那麼在這裏我們要把這一套正確的思維模式方法來告訴給各位,在正式說明之前,我想有一些前提性我們要先弄清楚。

  人生在這個世上,他跟一般的動物不一樣,我們不要講六道啊,六道反正好幾道你都沒看過,你只看到人道和人道以外的畜生道而已。那麼天道如何,做思維,說身爲一個天啊?對不對啊天道?什麼叫做天生的意義

  我們叫人生,他叫天生。那鬼道呢,他說什麼叫做鬼生的意義,那是他們去思考的。我們人啊,你有沒有想過,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跟畜生的意義是不一樣的,狗會想說狗生的意義是什麼呢?它不會想啊,想了也沒辦法。貓會不會想說貓生的意義是什麼?魚會不會想說魚生的意義是什麼?我想它們都不會。

  人之所以爲人,就是因爲他會想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生的目的到底在哪裏?人的這個生命他的真實義到底是什麼?人的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啊,其它動物它會不會想,那我們不管。但是我們可以知道,人稱爲萬物之靈就是指這個部分。那麼他奮鬥的結果到底對或不對啊,那我們就不能去評論了,因爲這是另外一個標的的問題。至少我們會覺得人生是以奮鬥爲目的,人生以服務爲目的,人生愛拼才會贏……那都無所謂,反正你有一個標的,這個標的到底對不對那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判斷。

  可是我們在這裏告訴各位,你在傳統的社會教育當中,傳統的就是社會一般的教育裏面,他告訴我們啊,我們是普遍使用大腦在做邏輯思維的。這個大腦是怎麼樣運用這個邏輯思維,好多人不去做區分,他只是運用這種邏輯思維去追求大腦所設定的目標。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來看,人類從遠古的草莽時代一直發展到現在,可謂文明非常的鼎盛,文化非常的發達,人類的思維已經到達極爲精細的地步,非常的精密。但是我們發現,盡管物質發展得再充分、再進步、再豐富,人的內心深處始終有著一種無奈。那麼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錢賺得多、東西用得好,但人類並不見得就表示是幸福的。

  對于一個窮人來講,我只要有錢就什麼都擺平了,沒有錯,他有了錢那是改變很多。我記得我們小時候,我們家是泥土的地,那時候到有錢人家去或者看電影,就想到說,我家裏的地要是能打水泥地,不知道多好。水泥啊,因爲泥土的地我們外出打水回來啊,第一桶水沒問題,第二桶水以後常常人仰馬翻。因爲地是土,水一提過去就會滴下去,滴了幾次以後你再提重的常常就會摔倒。他摔倒裏面就會濕濕的,你沒有拖把可以吸水的,因爲那水一倒下去,它會從屋內流向屋外,一下雨就會從屋外流到屋內。那時候的生活就覺得不錯了,誰想得到現在我們這個地上,你看,是不是琉璃爲地啊,是不是地平如掌啊,以前哪有這種地啊……

  那你可以想象得到,在古代,皇帝還沒有我們現在生活的這麼舒適,你自己有沒有感覺到?以前的生活環境雖然沒有現在的好,但是以前的人沒有現在的煩惱,沒有現在的煩惱,也沒有現在的痛苦。以前雖然沒錢,常常鄰居爲了借一塊錢或者幾毛錢吵架啊,全家總動員,兩家在那裏互罵,一個罵說你們是強盜、一個罵說你是臭鬼。那麼爲了幾毛錢、一塊錢就吵得要死啊!那現在呢,掉在地上十塊錢你都不要!這裏面就告訴我們,物質欲望或者社會的文明並不能夠表示我們幸福的指標。這已經很明顯了,我想這部分大家都可以感受到。以前沒飯吃,大家說我只要吃得飽就好,管他有多胖,那瘦的人就叫他歹命,所以只要他吃得飽。現在不是,瘦的想要胖,胖的想要瘦,有沒有?大家用盡種種辦法,好多人賺了錢就一半以上爲了這個胖和瘦的問題在那邊折騰,這已經不是生活指標的部分了。

  問題是在于他內心有一個什麼東西在主宰著他,那一個東西,這個問題自古至今一直存在著。幾千年來人類的物質文明、文化它發展了,人類運用大腦克服了這一部分的困難,克服了知識、克服了這些文物的缺乏、克服了精神上的貧困,那麼就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了,對不對?現在很多人家裏有全世界最美的畫,藝術雕刻的博物館縮影啊全部濃縮進來了,也有曆史上最出色的音樂和設備音響,你都可以聆聽得到。那不但是聽到,還可以看到,對不對?那精神層面的問題也可以克服了,物質層面的問題也克服了,各種生活享受所會遭遇到的問題也克服了。人家說我們臺北空氣汙染,,他家裏有空氣清新機,就跟住在野外森林裏一樣,這個部分也障礙不了他。你可以發現,運用大腦所發展出來的可以克服人類很多很多的困難。以前我們所沒辦法得到的知識現在都能夠得到,百科全書看你要幾部,現在佛教的這些什麼高僧大德的傳記,一大套一大套、一百部一百部、一百本一百本一直出來,有沒有?這些我們都能克服,但是你的煩惱依然存在。

  這就告訴我們,社會傳統的教育它給我們頭腦思維的那一套學習方法它出了問題,這個問題不是現在才出問題,世尊的時代就發現了這個問題,發現這個問題對我們障礙非常嚴重,是我們真正苦的根源。我們在前面苦集滅道的時候,已經告訴過各位,這個就是意識形態的形成。世尊在做這種訓練的時候,就是一再的打破意識形態的束縛,所以他就發展出另外一套教育方法,我們叫做佛教,就是覺悟的教育、覺悟的訓練。他要訓練我們呐,不再使用大腦的思考,而要用生命的這種感覺、生命的存在、運用生命的那種智慧來發展我們應有的那種生命本能。這一套在古代我們可以說叫做覺悟的訓練、覺悟的教育。

  那麼在我們現在這一代,相對于剛才所講大腦所發展出來的,算數的文化思考方法,那麼我們可以說世尊的這一套,叫做生命本能的思考方法。這一套生命本能的思考方法,他能夠使我們擺脫物質的、精神或者知識層面的這一種僵化性。因爲頭腦的思考方法,是一種僵化性的思考方式,他有一定的邏輯和層次,而且是單一取向的,現在來講就是單行道。生命本能的思考方法呢,是一種全方位的、整體性的思考方式,他的這一套訓練,是要我們生命全體做整體的反應和作用。那麼當這個部分發展起來的時候,你是不用思維,不用意識形態,所以運用生命本能的思維模式或者語言模式。我們告訴各位,這個在古代的傳統說法就叫做直觀。我跟你講直觀你就知道了,講念觀你就知道了。

  但是,我告訴各位什麼叫直觀啊,你去定義老半天都定義不下來,什麼叫做念觀啊?你觀了老半天叫向內觀起來叫觀,生命本能的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叫做直觀、叫做內觀。那麼運用大腦而使用的這種算數文明的思維模式我們就叫做外觀,他是向外發展的,外發展的,跟塵境啊、六塵境界在搏鬥著。那麼向外我們的大腦能夠戰勝它,其實只是局部的戰勝。但是你向內觀啊,就是運用生命本能的這種思維模式,你可以不是戰勝,而是建立我們生命的總體觀,我們生命的全方位作用。這個就是普賢行的“一行一切行”的這種基本定義,也就是一佛乘所講的普賢行願的修法,就是指這個部分。

  那麼一個人要想擺脫外在物質文明的拘束,而在自己生命的本能上面,能夠當家做主,能夠恢複這個本來面目,建立內在的世界就很重要了,就很重要了。那麼世尊爲我們開導的就是這兩個部分:一個就是從苦集滅道發展起來的叁十七道品,這是我們世尊教法傳統中的直接方式,你從這邊來絕對沒錯,他告訴你這一套思維邏輯的正確方法,所以他是生命本能思維模式的一種訓練方式;那麼十二因緣這個部分也可以,但是這一套世尊並不強調,但是他承認它的存在,尤其在臺灣。爲什麼我們中國人會特別注重這種獨覺型的修行呢,那就是中國人的自大和傲慢,中國人有這種傾向,甯爲雞頭不爲牛後。所以你多厲害你家的事,我會比你更厲害,那我要比你厲害我就要去自己創造。所以自己就怎麼樣去創作,那一套他認爲秉天地之正氣啊,那些諸神啊、佛菩薩神仙會直接傳給我,然後他就開始了。

  這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無形的中心思想,從早期春秋戰國以前,秦始皇派徐福帶五百童男童女到海上去求仙丹,想要獲得長壽,一直到乾隆順治皇帝的時候,還有這種思想的影子存在,一直覺得說只要求個仙丹來吃了就能夠長生不老。一直到漢朝末葉,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發現,原來要想長生不老不是求仙丹就可以了,運用修行也可以長生不老。所以道家是在佛教思想的刺激之下,他才發展出他的修行法門,而修行法門當中,我們從道藏裏面可以看到,他純粹都是抄襲大藏經裏面來的。所以爲什麼不用呢,他就叫《佛說妙法蓮華經》就好了,他抄了老半天說《太上老君說妙法蓮華經》,太上老君居然也懂得妙法蓮華經?那不是騎著白鶴往北極飛去嗎?怎麼會有妙法蓮華呢?這個你都可以看到,他抄襲的很嚴重,他在不願意降服自己,來接受人家指導的時候,他就必須發展出自我的獨立思想。那麼嚴重的用抄襲、更換名詞變成他自己的,那麼比較輕微的他就都不看,自己想辦法去修。修的對不對那是另外一回事,那我們現在要告訴各位,這一種自修結果對有些成就的人啊,那就要注意這一點了,我們遇到很多,他認爲他有所得,他有所證得,但你問他說:你怎麼知道你有證得?他說冷暖自知。

  這一點我們承認,因爲你有得,你當然知道了,那外人不知道啊?可是一個問題是:你得的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你所得到的要怎麼證明那是對的?你能不能這樣肯定?我們發現絕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證明,只能夠說他有所得,但是他所得到的,他沒有辦法證明對不對。所以你在臺灣可以看到,有很多人說他是觀世音菩薩,他說他就是觀世音…

《十二因緣講記 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