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2011年七月
昆明開示 第叁集
海雲繼夢和上
好,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家請放掌。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部分呢,屬于隨喜功德。這個十大願王在理論上的分析呀,他可以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橫向分析。主要修法我們跟大家講,他分叁大類:第一大類是前面的四個修法;第二大類是現在開始要講的這叁個修法;第叁大類是後面的叁個修法,加起來一個,一共是十大類。那這十大類,可以說以第一大類爲主,第二大類爲輔,第叁大類爲擴大,這樣講也可以。那不管怎麼樣,這是一套理論系統,他告訴你,生命的橫向它要怎麼樣連接在一起?這個橫向,就有點像說髒腑器官,各個器官的排列。好像互不相幹,其實他們都有相關的。那麼第二個分類法是縱向,縱向也就是說這十個大願,每一個大願都可以令你入法界,入法界。
這個地方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理論架構,前面我們跟各位談過。這一品,這一品經啊,這一卷經文它是第四十品,它也是第十會。這是跟以往你所聽的講法不同的。華嚴經有叁十九品。叁十九,這一品是另外的,不在叁十九品裏面,更不是第叁十九品裏面的一部分,它是第四十品;第二個講法,要告訴你的是,原來是七處九會,這裏是第十會,不是第九會。這個區別,在理論上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所以這一品經,這一卷經文,它是華嚴經的總結部分。他總結的意思就是:你用什麼方法可以入法界?可以回到形而上的本體上面來。那麼他告訴我們這十個方法,所以你看起來它好像是方法論,可是它卻是方法論中最後的一著,直接入法界的,直接讓你回到無極、回到形而上本體的那個要領。所以你把它當做說,它是導歸極樂,那你根本就不了解華嚴經,你更不了解這十大願王的存在,它的價值跟意義。當你這樣認爲說它既然能夠回歸到本源、生命的故鄉,可以覓得本來面目,那就不一樣了。因爲淨土,它是個中點站、休息站、中途站,它不是最終的目標,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那麼這個前面我們講很多,我就不跟各位講了。現在要跟各位談的這個部分,就是第二類修法的這個部分,也是華嚴經非常大的特色。我在這裏要跟各位補充一個問題,有沒有人修密法?尤其是西藏的密法,他講到,息、增、懷、誅,對不對。息增懷誅的講法,換句話說,你修任何一個本尊法,都有息增懷誅的作用,那麼他就發展到息增懷誅。息增懷誅剛好是我們前面四大願可用的地方,但是這個地方屬于第五類,這一類行法藏密就沒有,藏密沒有。所以你不要看藏密很殊勝,因爲藏密的本身沒有理論,他只有行法,他的這個行法是一種用。用,他沒有體,所以發展到最後,他就要發展出無上瑜伽密。爲什麼他要發展無上瑜伽密?它就是從用的技術面一直講到最後,它沒有本體,所以他會發展出所謂的大手印、大圓滿,我跟你講都是後來的,他就是從「用」上面一直去發展。所以他從事業瑜伽一直到瑜伽、無上瑜伽,爲什麼要發展到無上瑜伽?他一定要發展出來,要不然他沒有理論,因此他這個理論是倒著走、倒著走。華嚴的這個理論是從本源發展下來,我們先得體,再依體啓用,依體顯相,而藏密他剛好是從事業瑜伽來發展的,然後再發展大瑜伽,才有無上瑜伽,那這個問題就倒著走了。他無上瑜伽也好、大手印也好、大圓滿也好,理論上我們不想批判。但是在比較上這個理論的發展是倒著走,所以他基本上是沒有經典,它只有行法,只有修法。你不要看,藏密也有華嚴經,是從我們華嚴經翻過去的。所以你要懂得,你在修法的時候懂得做什麼,在華嚴裏頭先給你得體,再依體啓用。所以在這個地方他講行法的時候,他是非常窮盡的,非常窮盡的。
那麼我們把隨喜功德這一願,來作爲代表,因爲這裏頭要發展的這種行法包括行法的技術性問題上面,它有很廣泛的範圍可以展開。那我們在這裏,我就不詳細跟各位展開了,我只簡單的跟各位介紹一下,因爲這就屬于行法裏面的要領,你必須到禅堂,行法堂裏面我們才教你。在這個地方,假如要依文解意,那你可以去買買參考書,我們也出了很多書,尤其「普賢行願品」,我講了將近二十遍,出了已經二、叁本書出來了,那你還可以做。但我現在告訴你,除了息增懷誅以外,那麼這個隨喜功德是第五大類的行法,它這一大類的行法,就是讓你去窮盡一切你所沒有觸及到的範圍。因爲你用息增懷誅的基本認知去修法的時候,你會變成用大腦修法,就大腦會去分別,我要怎麼修,我要做什麼,你的目的性會太強。那我們在告訴你的是:修法不要用大腦。那這個時候你就麻煩了,你大腦一起作用目的性一定下來,那你就不是佛法,就不是佛法。要不是魔法,他就是世間法,他不是佛法。所以大部分修法的人爲什麼會産生偏差?産生宗教野心?就是因爲他目的性,他爲了達到他的目的才會造成這種狀況。
我們是不求這些,我們只告訴你說:第一個人格要健全;第二個爲人處事要圓滿;第叁個自我反省,坦白的面對自己,對自己要無欺,不欺騙自己。當你具備這些條件,你好修行,你知道嗎?這叁個條件呐,從你發菩提心的這一刻開始,一直到你成佛,他一直不變,一再的深化。所以我們在修學中,不強調成佛,不強調證果,也不強調開智慧,因爲這些都是過程所必然的,所必然的,沒什麼了不起。就好像你畢業典禮一樣,畢業典禮有什麼好高興的,學生高興什麼?爲什麼畢業了,不必再被老師欺負了嘛,不必再寫功課了嘛,所以我很高興畢業了,只是這樣而已,畢業對你有什麼價值跟意義?所以就現實的眼光你就會發現,畢業其實就是失業,對不對?這就問題啦,所以畢業有什麼值得好高興呐。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你在修學的時候應有的一種基本認知。
好,那麼既然前面叁個,「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你可能有業障,那麼用「忏悔業障」來掃除你的業障,這是從消極面講的。那麼你有沒有可能哪些東西該做沒做的呢?那你從積極面來講叫「隨喜功德」,印經可以吧?請問各位你有沒有參加印經?你不印經,經典你會讀得懂麼?你有沒有去思考過爲什麼叫印經不叫印書呢?經跟書有什麼不同?你大概從來沒想過。爲什麼叫聖經?不叫聖書呢?他爲什麼稱「經」而不稱「書」呢?或者叫小冊子。我們不叫「冊」嗎?「冊」、「書」跟「經」有什麼不同?你沒講過,那你可能就漏啦。所以你會發現呢,這些書放在這裏說免費贈送。我跟你講,你上個廁所回來就搶光啦。你跟他說這一本要兩塊錢,你放叁年它還在這裏。你真想讀嗎?你不想讀。這就是昨天講的你有很坦然的面對自己嗎?你是不是貪心?免費我就把他帶回家,要錢幹脆就不要。所以爲什麼要你發心印經,參加印經會。你有沒有繞佛、繞塔、繞禅堂、繞大殿,有沒有?爲什麼?爲什麼?你有沒有供花、供果?一些隨喜、隨緣、救濟的事?所以我們一再跟各位講,一切世間善法,你要懂得尊重;一切世間人與事的成就,你都必須很恭敬贊歎,這叫隨喜功德。
你不要對人家的成就,就百般挑剔,叫你來做,沒半撇,什麼也不會。臺灣這個是最明顯。什麼叫民主政治?根本就語言暴力嘛。哪個人做過什麼事,就千方百計跟他抹黑。那我請問你,你奮鬥幹嘛?弄得一點成就,大家要互相珍惜它,這個社會才會一直進步。人家有一點成就,你就在後面,「他一定是貪汙的,一定是做不好的事情,不然他怎麼會賺錢呢」?你都沒有良心嘛。因爲你做的就是狗屁倒竈的事,你做的就是壞事嘛,所以你也想別人做壞事。你怎麼不想說「人家因爲有福報、人家辛苦經營、人家有智慧」,你不這樣想?所以這個就是我們這世間的災難,災難。所以隨喜功德就是屬于這個方向,很簡單講,用現代的語言來講,隨喜功德就是于叁世間生歡喜心,因爲我們對于器世間這個世界的環境存在,你要起歡喜心,去保護它。現在話叫環保,叫綠色。其實佛教是很重視這個問題,你要起歡喜心維護它,不要破壞它。對于眷屬世間彼此相處人際關系要維持和樂、和好。那麼對于自己的靈性,每個人的靈性,給予絕對的恭敬與尊重,並且對于靈性的成長要不遺余力,這個才是我們所講的隨喜功德。
那麼你可能偏向某一部分,不要緊那叫隨喜。你可能經常碰到哪一部分,不要緊,那叫隨緣。那你現在的能力,就是你要有誠心、恭敬心、尊重心,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這個紅包裏頭包的是你的誠意、你的誠心,不在于他多少。假如你能夠包一千塊,你看人家包一百,你也包一百,誠意不夠。我沒錢,人家包一百塊,我包一塊也可以,沒有也不要緊,你有誠意就好。這只是一個相,一個象征。那你連這個象征所代表的,你有能力而不做的話,那你就沒有誠意嘛,對不對?這是一個,你要留意到的一個部分,所以叫做隨喜功德。那他的標的就是叁世間。你既然起了歡喜心,那你會隨順嘛。你假如不願隨順,那你就沒有歡喜。可能你會不知道,哎呦我不知道要這樣做,但你會看到嘛。有一次我們在臺中,有位很富有的太太,她叫她先生都叫彌勒佛,她先生叫她都叫土地婆,兩個都是肥肥胖胖這樣,很壯。有一次我去講經,她來了。她也不知道來了,她跟我說,「師父啊這些翡翠白玉要怎麼買」?我說「怎麼買,你問什麼意思」
「每次人家來賣,我說好吧全部拿來吧,你多少錢拿去,你不要這樣挨家挨戶去賣,太辛苦啦」。我說「你一次這樣買多少錢」,「大概幾百萬吧」。我說「你那麼有錢」?她說「先生賺那麼多錢幹嘛」,「布施嘛」。好了,後面有同修來了,就跪了包個紅包供養,又磕頭,他眼睛就亮起來問,「師父,他們是幹什麼」?我說「這個叫做頂禮跟供養…
《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叁集 (2011年七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