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三集 (2011年七月)

  普贤行愿品2011年七月

  昆明开示 第三集

  海云继梦和上

  好,大家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部分呢,属于随喜功德。这个十大愿王在理论上的分析呀,他可以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横向分析。主要修法我们跟大家讲,他分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前面的四个修法;第二大类是现在开始要讲的这三个修法;第三大类是后面的三个修法,加起来一个,一共是十大类。那这十大类,可以说以第一大类为主,第二大类为辅,第三大类为扩大,这样讲也可以。那不管怎么样,这是一套理论系统,他告诉你,生命的横向它要怎么样连接在一起?这个横向,就有点像说脏腑器官,各个器官的排列。好像互不相干,其实他们都有相关的。那么第二个分类法是纵向,纵向也就是说这十个大愿,每一个大愿都可以令你入法界,入法界。

  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架构,前面我们跟各位谈过。这一品,这一品经啊,这一卷经文它是第四十品,它也是第十会。这是跟以往你所听的讲法不同的。华严经有三十九品。三十九,这一品是另外的,不在三十九品里面,更不是第三十九品里面的一部分,它是第四十品;第二个讲法,要告诉你的是,原来是七处九会,这里是第十会,不是第九会。这个区别,在理论上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所以这一品经,这一卷经文,它是华严经的总结部分。他总结的意思就是:你用什么方法可以入法界?可以回到形而上的本体上面来。那么他告诉我们这十个方法,所以你看起来它好像是方法论,可是它却是方法论中最后的一着,直接入法界的,直接让你回到无极、回到形而上本体的那个要领。所以你把它当做说,它是导归极乐,那你根本就不了解华严经,你更不了解这十大愿王的存在,它的价值跟意义。当你这样认为说它既然能够回归到本源、生命的故乡,可以觅得本来面目,那就不一样了。因为净土,它是个中点站、休息站、中途站,它不是最终的目标,你要留意到这一点。

  那么这个前面我们讲很多,我就不跟各位讲了。现在要跟各位谈的这个部分,就是第二类修法的这个部分,也是华严经非常大的特色。我在这里要跟各位补充一个问题,有没有人修密法?尤其是西藏的密法,他讲到,息、增、怀、诛,对不对。息增怀诛的讲法,换句话说,你修任何一个本尊法,都有息增怀诛的作用,那么他就发展到息增怀诛。息增怀诛刚好是我们前面四大愿可用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属于第五类,这一类行法藏密就没有,藏密没有。所以你不要看藏密很殊胜,因为藏密的本身没有理论,他只有行法,他的这个行法是一种用。用,他没有体,所以发展到最后,他就要发展出无上瑜伽密。为什么他要发展无上瑜伽密?它就是从用的技术面一直讲到最后,它没有本体,所以他会发展出所谓的大手印、大圆满,我跟你讲都是后来的,他就是从「用」上面一直去发展。所以他从事业瑜伽一直到瑜伽、无上瑜伽,为什么要发展到无上瑜伽?他一定要发展出来,要不然他没有理论,因此他这个理论是倒着走、倒着走。华严的这个理论是从本源发展下来,我们先得体,再依体启用,依体显相,而藏密他刚好是从事业瑜伽来发展的,然后再发展大瑜伽,才有无上瑜伽,那这个问题就倒着走了。他无上瑜伽也好、大手印也好、大圆满也好,理论上我们不想批判。但是在比较上这个理论的发展是倒着走,所以他基本上是没有经典,它只有行法,只有修法。你不要看,藏密也有华严经,是从我们华严经翻过去的。所以你要懂得,你在修法的时候懂得做什么,在华严里头先给你得体,再依体启用。所以在这个地方他讲行法的时候,他是非常穷尽的,非常穷尽的。

  那么我们把随喜功德这一愿,来作为代表,因为这里头要发展的这种行法包括行法的技术性问题上面,它有很广泛的范围可以展开。那我们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跟各位展开了,我只简单的跟各位介绍一下,因为这就属于行法里面的要领,你必须到禅堂,行法堂里面我们才教你。在这个地方,假如要依文解意,那你可以去买买参考书,我们也出了很多书,尤其「普贤行愿品」,我讲了将近二十遍,出了已经二、三本书出来了,那你还可以做。但我现在告诉你,除了息增怀诛以外,那么这个随喜功德是第五大类的行法,它这一大类的行法,就是让你去穷尽一切你所没有触及到的范围。因为你用息增怀诛的基本认知去修法的时候,你会变成用大脑修法,就大脑会去分别,我要怎么修,我要做什么,你的目的性会太强。那我们在告诉你的是:修法不要用大脑。那这个时候你就麻烦了,你大脑一起作用目的性一定下来,那你就不是佛法,就不是佛法。要不是魔法,他就是世间法,他不是佛法。所以大部分修法的人为什么会产生偏差?产生宗教野心?就是因为他目的性,他为了达到他的目的才会造成这种状况。

  我们是不求这些,我们只告诉你说:第一个人格要健全;第二个为人处事要圆满;第三个自我反省,坦白的面对自己,对自己要无欺,不欺骗自己。当你具备这些条件,你好修行,你知道吗?这三个条件呐,从你发菩提心的这一刻开始,一直到你成佛,他一直不变,一再的深化。所以我们在修学中,不强调成佛,不强调证果,也不强调开智慧,因为这些都是过程所必然的,所必然的,没什么了不起。就好像你毕业典礼一样,毕业典礼有什么好高兴的,学生高兴什么?为什么毕业了,不必再被老师欺负了嘛,不必再写功课了嘛,所以我很高兴毕业了,只是这样而已,毕业对你有什么价值跟意义?所以就现实的眼光你就会发现,毕业其实就是失业,对不对?这就问题啦,所以毕业有什么值得好高兴呐。所以我们要了解到,你在修学的时候应有的一种基本认知。

  好,那么既然前面三个,「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可能有业障,那么用「忏悔业障」来扫除你的业障,这是从消极面讲的。那么你有没有可能哪些东西该做没做的呢?那你从积极面来讲叫「随喜功德」,印经可以吧?请问各位你有没有参加印经?你不印经,经典你会读得懂么?你有没有去思考过为什么叫印经不叫印书呢?经跟书有什么不同?你大概从来没想过。为什么叫圣经?不叫圣书呢?他为什么称「经」而不称「书」呢?或者叫小册子。我们不叫「册」吗?「册」、「书」跟「经」有什么不同?你没讲过,那你可能就漏啦。所以你会发现呢,这些书放在这里说免费赠送。我跟你讲,你上个厕所回来就抢光啦。你跟他说这一本要两块钱,你放三年它还在这里。你真想读吗?你不想读。这就是昨天讲的你有很坦然的面对自己吗?你是不是贪心?免费我就把他带回家,要钱干脆就不要。所以为什么要你发心印经,参加印经会。你有没有绕佛、绕塔、绕禅堂、绕大殿,有没有?为什么?为什么?你有没有供花、供果?一些随喜、随缘、救济的事?所以我们一再跟各位讲,一切世间善法,你要懂得尊重;一切世间人与事的成就,你都必须很恭敬赞叹,这叫随喜功德。

  你不要对人家的成就,就百般挑剔,叫你来做,没半撇,什么也不会。台湾这个是最明显。什么叫民主政治?根本就语言暴力嘛。哪个人做过什么事,就千方百计跟他抹黑。那我请问你,你奋斗干嘛?弄得一点成就,大家要互相珍惜它,这个社会才会一直进步。人家有一点成就,你就在后面,「他一定是贪污的,一定是做不好的事情,不然他怎么会赚钱呢」?你都没有良心嘛。因为你做的就是狗屁倒灶的事,你做的就是坏事嘛,所以你也想别人做坏事。你怎么不想说「人家因为有福报、人家辛苦经营、人家有智慧」,你不这样想?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这世间的灾难,灾难。所以随喜功德就是属于这个方向,很简单讲,用现代的语言来讲,随喜功德就是于三世间生欢喜心,因为我们对于器世间这个世界的环境存在,你要起欢喜心,去保护它。现在话叫环保,叫绿色。其实佛教是很重视这个问题,你要起欢喜心维护它,不要破坏它。对于眷属世间彼此相处人际关系要维持和乐、和好。那么对于自己的灵性,每个人的灵性,给予绝对的恭敬与尊重,并且对于灵性的成长要不遗余力,这个才是我们所讲的随喜功德。

  那么你可能偏向某一部分,不要紧那叫随喜。你可能经常碰到哪一部分,不要紧,那叫随缘。那你现在的能力,就是你要有诚心、恭敬心、尊重心,所以我常跟各位讲说,这个红包里头包的是你的诚意、你的诚心,不在于他多少。假如你能够包一千块,你看人家包一百,你也包一百,诚意不够。我没钱,人家包一百块,我包一块也可以,没有也不要紧,你有诚意就好。这只是一个相,一个象征。那你连这个象征所代表的,你有能力而不做的话,那你就没有诚意嘛,对不对?这是一个,你要留意到的一个部分,所以叫做随喜功德。那他的标的就是三世间。你既然起了欢喜心,那你会随顺嘛。你假如不愿随顺,那你就没有欢喜。可能你会不知道,哎呦我不知道要这样做,但你会看到嘛。有一次我们在台中,有位很富有的太太,她叫她先生都叫弥勒佛,她先生叫她都叫土地婆,两个都是肥肥胖胖这样,很壮。有一次我去讲经,她来了。她也不知道来了,她跟我说,「师父啊这些翡翠白玉要怎么买」?我说「怎么买,你问什么意思」

  「每次人家来卖,我说好吧全部拿来吧,你多少钱拿去,你不要这样挨家挨户去卖,太辛苦啦」。我说「你一次这样买多少钱」,「大概几百万吧」。我说「你那么有钱」?她说「先生赚那么多钱干嘛」,「布施嘛」。好了,后面有同修来了,就跪了包个红包供养,又磕头,他眼睛就亮起来问,「师父,他们是干什么」?我说「这个叫做顶礼跟供养…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三集 (2011年七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