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兩個不要再吵了。”對不對?現在啊,殺死對方都沒人知道。這門一關一鎖,他家裏發生什麼事我們都不知道。爲什麼?人性消失了。而我們竟然把這種靈性的消失當作進步,你說悲哀不悲哀?這個社會的發展方向是錯誤的。那你又怎麼扭轉這種局勢,變成大家都具備這靈性呢?
我跟你講,有叁個方向你要思考:對自己來講叫靈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叫人際關系,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叫做環境關系。這叁個關系是我們佛法一直在注重的。所以很多人在講說某人在研究佛法,他更喜歡研究什麼什麼。你要留意到,他講的大概都在講靈性的問題。但是你犯了一個很重要的毛病,人際關系是很重要的,所以你去注意看看,我提供給你參考啊。
凡是講到說,他開始研究佛法,他一定會跟什麼研究在一起?老子、莊子研究在一起。他不會跟孔子研究在一起。所以孔子是很悲哀的人,被我們認爲他是沒有靈性的人。雖然你不會用這樣來形容他,可是當你發現一個人在追求他靈性的時候,他是往老子跟莊子走,不會往孔子走。告訴你啊,孔子是很有靈性的人,他只是偏向于眷屬世間,人際關系而已,他不是沒有。那一個人假如爲了靈性而不跟人家來往,我的口頭禅就是說“去死好了。”你知道嗎?靈性不是跟人沒來往,靈性一定要跟人來往,不跟人來往,你就坐在雲端,叫做有靈性嗎?你要留意到這個問題。
第叁個,對社會的存在、大自然的存在,他賦有一定的關懷。並不是說靈性的人對大自然沒有關懷,他絕對關懷的,所以氣候的變化他一定注意到,大家的浪費他一定注意到,但是他都弄錯了。浪費是就要勸人家不要浪費,自己當然要不浪費。可是這些重視靈性的人你會發現他要有一個口頭禅,“我很知足。我吃的很少,用的很少”。這對嗎?這絕對對。他自己做到,可是他不會教人家,你知道嗎?所以你們請靈修的人吃飯呐,你不要造業,你只要有剩菜,你就完蛋了。因爲他不會教,他只告訴你“我都吃很少,我都吃得很簡單。”那你要請他你總不能很簡單吧,你一定要很豐盛,這一豐盛已經使他犯戒了,你知道嗎?
因爲他關懷的是世間,不要浪費,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前提,而你搞不懂。而那只顧靈修的人他也不知道,他會持戒,會做得很好,可是他不會教人家。所以你只要想去供養他,你大概都是犯戒。問題就在于你對于經教、真理的認識不夠。
我出門了,那我們侍者開始在整理我房間,他發現很多東西都堆在那裏。因爲大家都喜歡供養,衣服也一堆一堆,回去我就放著,要用拿去用嘛,可是我那裏沒人整理,所以就沒有拿出去用啊,東西都擺著,他現在在整理。爲什麼會一堆一堆一直堆起來,因爲大家一直供養。我跟大家講說,所有人家供養吃的,你都要做記錄,吃的,所有人家供養,都要做記錄啦,你才好做回向。吃的,你們直接就分配,就吃了,吃的要趁新鮮嘛。可是,不是吃的,衣服這些啊,就統統把我留著啊。所以想要穿內褲,拿起來這麼大?他也不知道你到底是什麼,他看我肚子大,他就買大一點嘛。大家都想供養,但是你可能就會犯錯,所以這就是一個問題啦。
所以各位要知道,不要用大腦,真的是很麻煩的事。而你的大腦是用得那麼多,整個社會就一直教你,從你出生就一直汙染你。你本來是不會用大腦的,現在你搞到最後,就拼命用大腦,學校教的也大腦,統統都被汙染走向這條路。所以現在叫你要轉回來,用個靈性啊,你都很難。所以才說要修行嘛。
好,這是第一個。“誠心忏悔,後不複造。”這個叫消極面。
後面有一句“恒住淨界一切功德。”這裏講到淨戒,不是特別什麼戒,只有兩條戒。第一個,跟衆生相處要很圓融、很和諧,就這麼一條戒。那要圓融、要和諧,他有個前提,你對生活中的基本工作要會做。基本工作,在家裏煮飯、掃地、洗衣服、吸地板,你要都會。而且要去做,先生不要以爲太太孩子在做就好,你一定要會做,你不能夠不做。這個處事的東西沒有做好,你做人很難圓融。所以我們說要認真工作、認真生活,關鍵在這裏。
你的工作沒有做好,生活沒有圓融,你別想修行。一精進就成魔,男的成魔,女的成精。不然這麼會有蜘蛛精,妖精啊,狐狸精那麼多。這人格不健全,認真搞修行啊,都成魔成精。所以人格性一定健全,那要健全,處事、爲人一定也……我們講的,跟你講都很實際的,不是什麼很高明的,你修行就要騰雲駕霧了,然後穿牆透壁了,我們沒講你這些啊。但是爲人處事你一定要做好,跟人相處要圓融,所以這個叫處衆生戒。
你一定要做好,不說一百分呐,難免有時候有性格會得罪人家。有的是比較憨的,有的是比較直的,有的是比較精明能幹的,那都無所謂,要八十五分。及格成績七十五,光六十分還不行,要七十五分到八十五分。沒有叫你一百分,佛陀才一百分呐。你從七十五分到八十五分這邊開始去修行,很快就會成就,這是第一條,處衆生戒。
第二條叫自淨戒,就是自我反省的能力。這個自我反省啊,不隱瞞,要很坦白面對自己。你不能很坦白地面對自己,這個人沒有靈性。你要知道,自己要很坦然地面對自己。我做壞事了,我知道這是壞事,可是這實在不做也不行啊。但我知道,我自己去拜忏,一百〇八拜。這不該做,我本來也不想做,可這個環境不得不做,你知道嗎?
有一次,我買橘子,臺灣橘子很多。我們這裏是蘋果多,臺灣橘子多。他說“很好吃。很好吃。你試著自己弄來吃。”我就看一看,他這橘子怎麼有兩種?一個很好看的,一個不好看的。他講很好吃啊,大家都會去剝那個不好看的來吃,然後挑的好看的回家。對不對?因爲不好看的都好吃了,那好看的一定很好吃啊。那時候我在當兵,臺灣是男生都要當兵。當兵放假出來,一看,喔,這麼好,那我就要買這個。那我要買這個,我就剝這個,一打開,我說“你的橘子怎麼這樣?”“阿兵哥,不要那個跟我講,我挑給你。”你要給我剝?這事後我才發現,人都有這種貪心,要吃就剝最難看的,最難看的都好吃了,那好看的一定好吃啊。你統統上當,我跟你講。那麼你會留意到,這個你就是什麼?你的心境問題。你要看得出來你的心境啊。
你去看看,你去買東西,到傳統菜市場去買菜,菜都買好了,就順便呢,順便,蔥一根,辣椒兩個,這個都不要算錢,因爲錢已經結了嘛。“這個送一下。”有沒有?你問你自己,想想。去買瓜子,臺灣是賣瓜子跟賣花生都擺在一起。“瓜子一斤多少,算便宜一點。”好了,講好了,“買一斤。”然後就一直吃花生。因爲它都擺在那裏都可以吃,免費嘛。
你有沒有看到你的心態?你的心境?占便宜的心境。因爲他說可以吃,我就一直吃嘛。但是還沒結賬之前,你絕對不敢吃,因爲你吃一個,那邊就把你扣一個。現在結了賬也打包了…… 有沒有這種心境?有的話,你要面對自己,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因爲我們的社會結構是准許這樣的,但這樣是不好的。
我們的社會還有一個製度是培養貪嗔癡的製度,叫做殺價製度。你有沒有殺過價?你說?殺價是不是貪嗔癡你去看看,但你要知道我有貪嗔癡。所以我們這個社會是很好修行的,普修行是,我能夠自我反省,我很坦然地看到我自己,那你就知道,做一個真的人要怎麼做嘛。可是這個社會不得不,我不能不殺價啊。
我買一條念珠,我看綠色很漂亮,他說“兩萬五。”人民幣兩萬五,二十年前。你知道我多少買嗎?兩萬五人民幣,兩百塊美金。當時啊,一塊美金是換兩塊人民幣的時候,等于是四百塊人民幣買的。兩萬五,四百塊可以買,那你爲什麼會兩萬五跟他買呢?所以殺價變成必然的。那要看你會殺不會殺,不會殺只好被殺。但你要很清楚,這個貪嗔癡不得了啊。所以每次要進國門我就想說不要買東西。但是殺價又很爽快啊,因爲老是把對方殺得狗血淋頭,“好爽啊,我又贏了。”你要知道,有很多習氣其實是不好的。
這個叫自淨戒,你自己要懂得反省,很坦然地面對自己。不是說我這個反省之後我就不能做,不是不能做,在法律上可以做。但是你這種很坦然面對自己啊,是一種忏悔,這個叫做清淨身、語、意業。
我跟你講,你要聽什麼道德律呀,講經啊,沒有人會跟你講這些啦,因爲他也不會跟你講。他碰到就算有這個問題,他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啊,所以就告訴你不要買就好了。可是你就又要買,那怎麼辦呢?這個是你自己必須去面對的問題。你一定會碰到現實社會的狀況,但是你自己要很清楚。我跟你講爲什麼要做這樣的一個反省跟檢討?因爲你的靈性在成長,靈性才是真理,靈性的成長才是永恒的。色身的部分,它是無常的,它受到外在的因素所影響,包括道德律的無常。
以前生孩子有規定幾個嗎?你能生你就生嘛。現在規定只生一個。臺灣現在呢,你生越多補助越多,那到底要怎麼辦?這個叫道德律、法律。法律、道德律會隨著時空而轉變。人口結構發生問題了,政策就出來開始鼓勵你當下要怎麼做;可是當人口又過多的時候,他又轉過來了。本來是叁個孩子最好,當時臺灣在鼓勵的時候,結婚後叁年生孩子,每隔叁年生一個,生叁個最好,到後來是兩個恰恰好,一個也很好,不生是最好。現在呢?估計十年後二十年後,臺灣人口只剩下八百萬,現在政府又緊張了,你生一個,一個月補助你多少,各種製度都出來了,獎勵你生。
現在人民已經講說,不能結婚呐。爲什麼不能結婚?沒錢買房子。你房價那麼高怎麼買?第二個不能生孩子,因爲養不起,估計從小養到大,他來讀大學畢業,不要說博士,大學畢業要一千兩百萬。我怎麼花得起呀?有的還說兩千萬,搞不過,不搞了。所以呢,不然就不結婚,不然就不生孩子。政府一看就慌了,整個社會結構,每年幼兒園一直倒閉,現在大學生也沒人啦,大學要倒閉了,怎麼辦?
那就開始想盡種種辦法,…
《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二集 (2011年七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