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 2011年四月 昆明開示 第九集 海雲繼夢和上 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大家請放掌。 昨天我們跟各位談到兩個大願,第一個大願是禮敬諸佛,從宗教的立場來講,那你就會說拜一切佛。我們告訴你的新的定義,你要懂得他原始的意義用現在的語言來表達,不是我們重新給他定義,不是這樣子。他原始意義是什麼?我們用新的語言來表達,他叫做尊重存在,尊重人性,一切要尊重、要恭敬,這是人生,爲人的一個基本條件。 第二個叫做稱贊如來,同樣的,原始的意義是什麼?不是叫你無謂地去到處亂講,你要怎麼稱贊如來?你也不認識,你也沒體驗,你怎麼去稱贊呢?那是從人性出發的一種溝通跟協調。你不能像現在這樣,富有的人就可以打窮小子,卡紮菲是倒黴,因爲他窮嘛,所以他就要給西方歐美的富有人家欺負,這是不稱贊的。他的溝通不是這樣子,用炸彈去炸人家,然後說他不尊重人權,那不是這樣,那倒黴的就不止卡紮菲了,薩達姆也一樣,伊朗也差不多了,朝鮮就更糟糕了。爲什麼?你們有錢人都可以打窮人啊?他怎麼不去打日本?美國怎麼不打德國?因爲他惹不起呀,那這不是,這叫做用武力恫嚇,這個不是溝通協調。 溝通協調是要用人性來溝通、來協調的,這才叫稱贊如來。所以你要了解到,佛法在講的都是非常深層的意義,而這個東西,不管你用什麼語言表達,隨著時空的不同,他都可以轉移,你要懂得他的原始意義,這個叫思維模式,你要懂得他的思維模式。 好,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第叁個,他叫做廣修供養。因爲廣修,所以來聽經你就要供養,見到師父就要供養,那是一小部分,傳統的意義是這樣沒錯,因爲那個時代翻譯就用這個詞最恰當了。那麼他原始的意義是什麼呢?供養就是培養,他在培養什麼?培養我們的靈性,廣修供養就是廣泛地,從各個方位、各個層面來培養我們的靈性。那跟你的定義就完全不同了。 第四個是忏悔業障,也一樣,忏悔業障是什麼?就忏悔嘛,想一想我也沒犯錯啊,你再怎麼想也不會犯錯啊,那你就不用忏悔了。你想的都合道理,合你大腦裏面的道理,所以貪汙的人也有道理,不是我要貪的,是他要給我的。所以我也沒有收啊,我只是不知道是誰把錢放在那裏,因爲放在我家裏我就把他收起來存到銀行去了。那不對! 忏悔業障是從人性出發的一種反省跟檢討。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你要懂得反省檢討,這個反省檢討是從人性出發。人性出發是什麼?群衆,大家相處是否安好?大家相處是否和諧?是否很安甯、很祥和、很幸福?那麼我是不是很舒展、很自在?那麼大家每一份子是不是也都很自在? 你看我們現在是剛好相反。管別人的隱私,人家吃什麼你也要管,人家穿什麼你也要管,什麼都要去講人家,這個叫矛盾。你不要管人家私生活,他在他的圈子裏你管人家幹嗎?人家要怎麼樣是他的事,你管好你自己。你不要去管別人嘛,別人怎麼樣,因果是他的事,跟你沒關系,閻羅王找他算賬,不會找到你這裏來。你會想管人家是什麼,就是你想普度衆生。“你這個錯了,你應該怎麼樣,你應該怎麼樣。”你想想你要不要給閻羅王管?你要不想給閻羅王管,你少管人家,你只要服務衆生就好了,他有需要幫忙,你就幫忙他,隨緣、隨喜、隨分、隨力。你不要刻意地,這個要普度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我一定要度他,結果你還是被大水拖走了。救人沒救到,自己淹死了。那你不是製造社會問題嗎?要救衆生你要看狀況,你只要服務就好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所以我們在跟各位談的東西,你要立足于這個地方走出去,我們是不喊口號,這叫人間佛教。我們不是在喊口號,我們在告訴你怎麼樣很自在地生活,與其叫人間佛教,你不妨叫生活佛教。你從生活中開始,怎麼樣去修行,讓你活得自在,讓你所在的地方都感受到那一份祥和,所以我們說此處最吉祥,只要你到哪裏,哪裏就吉祥。 因爲我是一個學佛人,我都從生活中來,我尊重一切,我跟人家溝通都是以人性的立場跟基礎在跟人家相處的,我不斷在培養自己的靈性,也在培養人家的靈性,大家靈性一起成長,然後我們自我反省,自己不要壓抑、不要扭曲,真的不和,我換個地方去住。這不是不行,佛教就是這樣,不和就分嘛;要和,要在一起大家有一個共識,就這樣子。所以大家在反省檢討的時候,這一切是非常祥和的,非常甯靜、非常美好,而且也不會活得無聊。 你知道嗎,那些什麼社會福利國家,自殺率爲什麼會那麼高?那是吃飽沒事幹,所以就活得不耐煩了,就統統去跳樓了。最近臺灣、日本也流行什麼燒炭自殺,五六個小朋友,小不點,十一二歲,“我們來這樣死好不好”?什麼叫這樣死?“這很好玩嘞!”就幾個人關在爸爸的車子裏面就燒碳,然後一起死亡。那不是活得不耐煩嗎?小不點你懂什麼嘛?這個社會已經活得沒意義了。多少小朋友想一想就自己去跳樓,跳樓之前聽說要寫遺書,遺囑說“我爲什麼要跳樓,因爲我覺得這樣活著沒有意義。”就跳下去了,然後呢,十二歲。你懂什麼東西呀?他爲什麼會活得沒意義?父母不理他。 他要死的時候,身上還有很多錢啊,爸媽都是有錢就給錢,都以爲給錢就好了。孩子不是要錢,孩子是要爸爸媽媽的關懷,你這關懷沒有,他要五百你就給一千,要五毛你就給一塊,那你說我很愛你,孩子哪說要你這樣的愛法?你多陪他聊一聊嘛,陪他散散步,牽牽手、抱一抱,孩子就要這些,這些你不給,你就說“我給錢,我給錢。”他看著錢就討厭了。你每次給他錢,他說“我又不是要錢!”那你會說“我愛你。”你根本就用錢打人嘛,哪叫愛?愛不是這個樣子,弄錯了!從人性出發。 我們現在就不懂得人性,那你就完了,弄到最後,你就很僵。奇怪我就那麼喜歡他,我那麼愛他,他怎麼不領情呢?你要有這種情況,你就是好好拜忏。爲什麼你愛他,他感受不到,因爲你不是用人性去愛,你沒有靈性,你只有機械。有的人更絕的,打電話“我愛你!”聽說最近流行,“我愛你”要明白地講出來,結果打電話“什麼事啊”?“我愛你”!對方說“嚇死人!”你到底在講什麼嗎?你那個“我愛你”有意義嗎?它不是口號,它是一種人性,你那個人性的體貼表達得出來嗎? 所以我們這個叫大學問,古代叫“大學”。你假如不從“大學”下手,光是“小學”沒用。“小學”學什麼?學競爭、學鬥爭,爲什麼賺錢,講好聽叫賺錢,講難聽其實就是搶錢。現在報紙上也這樣寫,大家來搶錢,這裏有的是機會,都在搶錢,你就喪失了人性。這裏要再跟各位做補充的。 因爲我們今天結束以後,就要再等下一會了,還有兩次才講得完。這個地方從第一節課我就跟各位講,這個《普賢行願品》他到底在法界中的地位是怎麼樣?在真理的地位是怎麼樣?在《華嚴經》的地位是怎麼樣?你要搞清楚這一點。他爲什麼那麼強調普賢行願?因爲這個裏頭是講普賢行願的,但事實上整個《華嚴經》都在講,都是普賢行願,我們要告訴你的一個問題是,他是基于法界力——普賢行願力就是法界力——的絕對的製高點上來講的,那這個表達的是什麼?我是這樣講,不見得你聽得懂。 因爲從《華嚴經》的本體論裏來講,他的真理的本體是形而上,是無形的,這個組織結構是另外的一個論點,我只是先跟各位談這一點。這個真理的本體那種狀態,中國有一個詞,《易經》上面的詞,叫做無極,我們就借用這個詞來講,那種真理的狀態就是無極,我們這個現象界的生命,其實是從無極來的。我們在講生命的故鄉在哪裏?就在無極裏面,我們是從無極演變下來的。 中國民間有很多這種故事,《白蛇傳》有沒有聽過,你知道《白蛇傳》怎麼來的嗎?那個女主角叫白素珍,男主角叫許仙,許仙是凡夫,他就愛上了白素珍,其實應該是白素珍愛上他。白素珍本來應該是天上的什麼?蛇精是我們講,她其實是天上的仙女,她犯了天條,所以才跑下來,我忘了她是被打下來還是自己溜出來我不知道。這個從天上到人間,她有一個轉化的過程,民間的講法是比較粗糙,他就犯了天條被打下來,或者是老子的青牛也是天上的一個什麼,他怎麼樣子不小心主人不在,自己偷溜到人間來,後來被降伏被收妖,然後又被帶回天庭去了。我跟各位講,這些都叫神話。 我告訴你,神話都帶有一點生命的價值跟意義在,只是你不會解釋。他很簡單地講,天上也有很多衆神,還有神的王在那邊,有的人叫上帝、有的人叫玉皇大帝,那不管了,有的人叫阿拉,那通通算了。他都在天上,其實你從宗教立場來看,這個是在無極界裏頭,你在某一個因緣之下,你到人間來,這叫現象界。在現象界裏你要經過各種折磨,那最好的折磨就是愛情,愛情是最好折磨,我要愛,愛不到,就算愛到就有人來幹擾。 那個法海,法海你認識嗎?你不認識啦,你怎麼認識?法海其實是裴休的兒子。裴休你知道嗎?唐朝的宰相,裴休是很有名的大居士,他就叫他兒子出家,這個兒子也是大學士,很有學問的。所以你不要看,裴休的兒子就是法海,他也是神通廣大,降伏了白蛇精,把她壓在雷峰塔下面。現在雷峰塔被挖出來,白蛇精有沒有亂跑我就不知道了。不管,這是講神話故事,但是他帶有幾分生命的東西,那最終的目的就是你要回到無極那邊去。回到無極就不是神話講那麼簡單了,把白蛇抓起來帶回去就好了,就不是這樣,這裏頭就出一個問題。 我們從方法論來講,是從森羅萬象的現象界裏,我們要一直修、一直修,你要修到哪裏去?你有好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回叁百八十六爻,先回到爻上面來,你就屬于哪個系統,然後從這個系統,末端的系統,再回到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再回到八卦,八卦…
《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九集 (2011年四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