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八集 (2011年元月)

  普賢行願品2011年元月

  昆明開示 第八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再看第四大願,這是忏悔業障。從這地方開始,經文就會有很大的變化,我們看一下:“複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這是整個本文,他已經沒有前面所講的那個“能”、“所”之間的關系了。直接就切入忏悔業障。那麼他直接就講說:我自己從無始劫來所造的業是那麼多,假如說是有形有相的話,那麼盡虛空界都裝不下。

  那你說有那麼多嗎?好像過分了一點!我們是小過不斷、大過不犯,不會做那麼大的惡業,你可能是這樣想,可能啦。基本上我們來講,我們不造什麼大的惡業。但是他談的不是惡業的多少、大小。因爲你是在不同的象限裏。

  你現在娑婆這個象限,因爲都在這邊生死輪回,那無始劫以來,無始劫有多長呢?大家可能沒有去想過,我們這樣一輩子頂多一百年就不得了了,就叫做壽星。可是在我們無始劫以來所延續的生命,那是無量無邊長的。

  所以各位不要以爲我長這個樣子,這是過去你累積下來的,你才有這個福報長這個樣子。你說什麼福報,苦得要死,那就是你過去所累積的業,這輩子會産生苦或樂,那只是在這個地方出現而已。你還有很多苦跟樂你不知道。那個象限一轉移他就又來了。

  另外一種,有很多年輕朋友常講工作,我要換工作,這個公司老板還不錯,某某人某某人就是跟我過不去,然後他就要換工作,換工作不到兩個月又來了,又是某人某人。爲什麼?因爲這是你的業,你再換一百次工作,那個業還是存在,他就會跟你過不去,因爲你有的是業,不是某人跟你怎麼樣,某人只是個緣。你知道嗎。

  那你不止這輩子,前輩子、下輩子還有好多輩子都要再碰到的。所以,你要怎麼樣離開這個象限進入另外一個正確的象限裏,去擁有一個正確的生命,那你才不會去積累這些業。

  我跟各位講說,你要修行,你抓住這個要領,你做與不做都對,你要沒抓住這個要領,在世間你打混的話,那你做與不做都錯。

  你說我念佛,是呀,念佛、信佛、拜佛,這沒有錯吧。但是,你怎麼搞就怎麼錯。因爲你都在這個世間裏,用這個世間的想法。所以跟各位講修行有五大敗筆,你一定要避開。一廂情願、自以爲是、我都背不起來了,還有什麼?以偏概全,這個一共有五個,都是那個主觀意識在作祟的。那個自以爲是、想當然爾、一廂情願,這個是很不好的。因爲你都在已知的範圍內。

  你修行就要走出已知到未知去。未知你不知道,所以我們說邁向未知、無盡的超越,這叫修行。那你不敢邁向未知,你都在已知的範圍做。所以跟各位講說你要帶著疑情,你要慢慢摸索,你不敢一下子跨太大的步伐不要緊,一點一點、小碎步一步一步走,那你總會成就的。這輩子走一截,下輩子你就會大步伐走。因爲你從來沒有試過對不對?

  所以很多人爲什麼進佛門來以後更痛苦?什麼痛苦?叁皈依,都這叁條。“皈依佛不皈依外道邪衆、皈依法就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就不皈依外道邪衆”。那你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是多了限製嗎?

  不皈依是指不皈依,但是你還要跟人家做好朋友。知道嗎?不要說他信耶稣,那個是怎麼樣怎麼樣,四海之內皆兄弟。你要帶著一個健康的心態,那他不皈依是我的智慧不夠,我的智慧夠,我就可以說服他來皈依。那我智慧不夠,那就暫時保留他在那裏。你不要一皈依就開始起煩惱,尤其在家人,不要起煩惱。

  五戒也是一樣,五戒也有開遮持犯,但是,你不要把戒持死了。這樣子你的人生才會很燦爛。那如何去開、如何去遮,這個自己要把他做好。那個都是要經過你摸索,來一步一步進行的。這個要修學的一個狀況。

  現在回到經文裏頭來:“言忏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因爲我們在這個世間,所以有貪嗔癡,知道嗎?你假如換到另一個世間、另一個象限裏,他就沒有貪嗔癡。所以你就不造業。這個你就很難想像了,因爲我們都在這個象限裏,這個象限的思惟模式,到了那邊呢。因爲你從來不會思考自己,自己要做什麼。

  所以我跟各位講說,生命有叁個階段。結婚之前是屬于兒童階段。因爲你有爸爸媽媽可依靠,對不對?所以你在家裏可以耍賴,可以撒嬌。早上不起來棉被不折,媽媽都幫你處理的好好的。這是指大部分的狀況,那你假如沒有的話你也不必傷心。

  那麼結婚以後就不一樣了,一直到你退休,或者你的子女成婚。那麼這個也是第二個階段,也就是一般人講得黃金階段的生命。

  這個時候,你要打拼,對不對,你要認真,要工作,要成功,要成就,要賺錢。要賺得到,不能賺不到。是不是這樣?因此,你有競爭。就在這個時候,你會産生很多種狀況。

  你說你沒有造業,對不對。我成功了,把別人打敗了,那不就造業嘛,你有沒有給人家對你懷恨呢?“假如你不在,那就換我升官了。因爲你在所以我升不上去!”那就有這種情況。所以有些業你不知道從哪裏來。但是都是因爲貪嗔癡發身口意。有些是你認爲在這個時代這是公平競爭。不是公平競爭,你就在造業。

  那麼他這裏講的,“作諸惡業無量無邊”,你這個惡,也沒作壞事,不是那個,不是我們道德律所定的善惡的惡。他是指你有不好的因果,就叫惡。不好的因果你這個做了你不知道,但是果報來的時候就是很不好的,這就是惡業。

  你說競爭,我的成績就是比你高所以你下去我上來這是很正常,但是那個人呢,“你假如不來那就是我,你只不過比我多0.5分而已呀,爲什麼你上去?”好,這就結惡緣,惡緣就會有惡的果報,這個叫作惡業。他有多少呢?我們還真得是還沒有辦法去厘清。所以,他說無量無邊,最主要你要把這個東西弄清楚。

  我們一般人是以道德律的標准來看,在世間法中是以道德律標准來看,從修行中是不看道德律,是看因果律。你會得什麼因果,會不會有不好的果,那我們就叫惡業,是這個樣子。

  那你的爲人處事跟涵養,要不要走這條路。那是個人的問題。我們不主張說你一定要按照因果律來。因爲因果你也看不清楚。什麼因會得什麼果你根本看不清楚。

  所以你還是照道德律來,還是按照世間標准來,這個是你必須要知道。當然有那個機會你可以跟真正的善知識好好地去切磋談論這些,那可能會有一點比較明確的答案,要不然是沒有的。因爲你自己判斷那都是自以爲是。

  好,最主要是在這個世間,“以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這是也是我們在忏悔偈上面講的。“若此惡業”,他是譬喻,有體相的話,有形有狀的話,那麼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這個是跟你講清楚,假如真的有這種狀況,那你看你造的業有多少。

  有時候我們跟父母親就是一個問題。跟父母親之間的關系通常都是因果律。各位你就不知道。洋人是不講因果律,他不管下輩子怎樣,不管。但是你跟父母親之間的關系,應該來講,就成分來講,百分之八十的成分都是因果律的成分,道德律的不多。你不要看孝順,孝順是屬于因果律的部分,你不知道。孝順好像道德律,(其實)孝順是真理,很少人去談這個,那麼不談也就算了,可是真理他還是同樣的起作用。

  好,那麼有那麼大的、那麼多、那麼廣、那你知道最主要是你的這種關鍵在于你所處的立場是不對的立場。不對的立場,那你所做的一切思惟都往不對的目標前進,是這樣的,(所以)才有這麼大的、這麼多的業。

  那“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這個要以清淨叁業,清淨叁業就是沒有貪嗔癡,身口意叁業都很清淨,沒有貪嗔癡。

  同樣,這個也牽扯到你的含金量。我要清淨、那多少你都帶有一點自以爲是跟一廂情願的想法,那不要緊。你就只要一直這樣子帶著疑情。“我這樣對嗎?我要怎麼樣子達到究竟。”就帶這個疑情,你就會找到答案。而且,你會一直往上提升。

  因爲這個東西。師父沒有辦法替代你,這個部分,任何人只要說他能幫你處理,都是邪教。佛法沒有幫你處理的事,這個要你自己來。我跟你講,現在流行的那個什麼中陰身救度法,基本上就不對了。你自己不修行,死後人家來替你修,那我們大家都死後,等人家來替你修就好了!

  那種人臺灣滿街都是,看到一個廣告,殡儀館的,叫做一條龍服務,直接把你送到極樂世界去。真的嗎?商品廣告,那不是真的呀。那根本是在這個世間的廣告嘛,你死了之後要怎麼辦?買一堆啰七巴索的事,反正一輩子才一次,這邊委托給他做就好了,過了反正也不死第二次是吧,一條龍就一條龍了,沒有死的買一個心安,自以爲死的人得度,誰得度?你看在超度,我們漢傳佛教不是一直超度嗎?年初超度一下,年尾再超度一次。年初超度本來就度到極樂世界去了,年尾又把他度回來,明年年初再把他度過去,這不是很奇怪嗎?

  但是他是文化,超度已經形成文化了,在印度沒有超度這種東西。因爲中國這個民族講厚葬、講孝順。對往生的家屬總是度一度,我想念他。想念他沒什麼事,反正摸也摸不到,那就超度超度,表示我孝順。

  那也有一些人是做這種行業,你不來超度他就要失業。所以,大家都說有效很殊勝。甚至于那個香灰卷成一團,“你看看你看看,這個什麼香灰舍利”。這是佛教文化部分,我們不批評。我只是跟你講這個“不批評”。文化存在就好了。他只要不跟人家詐騙就好。怎麼叫詐騙呢?《金剛經》一部多少錢,誦一部金剛經五千塊。誦《地藏經》一萬五,《地藏經》叁卷,《金剛經》一卷,那麼他怎麼誦?他一次翻過去5張6張,就這麼一疊翻過去,這個就詐騙…

《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八集 (2011年元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