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八集 (2011年元月)

  普贤行愿品2011年元月

  昆明开示 第八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再看第四大愿,这是忏悔业障。从这地方开始,经文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看一下:“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这是整个本文,他已经没有前面所讲的那个“能”、“所”之间的关系了。直接就切入忏悔业障。那么他直接就讲说:我自己从无始劫来所造的业是那么多,假如说是有形有相的话,那么尽虚空界都装不下。

  那你说有那么多吗?好像过分了一点!我们是小过不断、大过不犯,不会做那么大的恶业,你可能是这样想,可能啦。基本上我们来讲,我们不造什么大的恶业。但是他谈的不是恶业的多少、大小。因为你是在不同的象限里。

  你现在娑婆这个象限,因为都在这边生死轮回,那无始劫以来,无始劫有多长呢?大家可能没有去想过,我们这样一辈子顶多一百年就不得了了,就叫做寿星。可是在我们无始劫以来所延续的生命,那是无量无边长的。

  所以各位不要以为我长这个样子,这是过去你累积下来的,你才有这个福报长这个样子。你说什么福报,苦得要死,那就是你过去所累积的业,这辈子会产生苦或乐,那只是在这个地方出现而已。你还有很多苦跟乐你不知道。那个象限一转移他就又来了。

  另外一种,有很多年轻朋友常讲工作,我要换工作,这个公司老板还不错,某某人某某人就是跟我过不去,然后他就要换工作,换工作不到两个月又来了,又是某人某人。为什么?因为这是你的业,你再换一百次工作,那个业还是存在,他就会跟你过不去,因为你有的是业,不是某人跟你怎么样,某人只是个缘。你知道吗。

  那你不止这辈子,前辈子、下辈子还有好多辈子都要再碰到的。所以,你要怎么样离开这个象限进入另外一个正确的象限里,去拥有一个正确的生命,那你才不会去积累这些业。

  我跟各位讲说,你要修行,你抓住这个要领,你做与不做都对,你要没抓住这个要领,在世间你打混的话,那你做与不做都错。

  你说我念佛,是呀,念佛、信佛、拜佛,这没有错吧。但是,你怎么搞就怎么错。因为你都在这个世间里,用这个世间的想法。所以跟各位讲修行有五大败笔,你一定要避开。一厢情愿、自以为是、我都背不起来了,还有什么?以偏概全,这个一共有五个,都是那个主观意识在作祟的。那个自以为是、想当然尔、一厢情愿,这个是很不好的。因为你都在已知的范围内。

  你修行就要走出已知到未知去。未知你不知道,所以我们说迈向未知、无尽的超越,这叫修行。那你不敢迈向未知,你都在已知的范围做。所以跟各位讲说你要带着疑情,你要慢慢摸索,你不敢一下子跨太大的步伐不要紧,一点一点、小碎步一步一步走,那你总会成就的。这辈子走一截,下辈子你就会大步伐走。因为你从来没有试过对不对?

  所以很多人为什么进佛门来以后更痛苦?什么痛苦?三皈依,都这三条。“皈依佛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法就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就不皈依外道邪众”。那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是多了限制吗?

  不皈依是指不皈依,但是你还要跟人家做好朋友。知道吗?不要说他信耶稣,那个是怎么样怎么样,四海之内皆兄弟。你要带着一个健康的心态,那他不皈依是我的智慧不够,我的智慧够,我就可以说服他来皈依。那我智慧不够,那就暂时保留他在那里。你不要一皈依就开始起烦恼,尤其在家人,不要起烦恼。

  五戒也是一样,五戒也有开遮持犯,但是,你不要把戒持死了。这样子你的人生才会很灿烂。那如何去开、如何去遮,这个自己要把他做好。那个都是要经过你摸索,来一步一步进行的。这个要修学的一个状况。

  现在回到经文里头来:“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因为我们在这个世间,所以有贪嗔痴,知道吗?你假如换到另一个世间、另一个象限里,他就没有贪嗔痴。所以你就不造业。这个你就很难想像了,因为我们都在这个象限里,这个象限的思惟模式,到了那边呢。因为你从来不会思考自己,自己要做什么。

  所以我跟各位讲说,生命有三个阶段。结婚之前是属于儿童阶段。因为你有爸爸妈妈可依靠,对不对?所以你在家里可以耍赖,可以撒娇。早上不起来棉被不折,妈妈都帮你处理的好好的。这是指大部分的状况,那你假如没有的话你也不必伤心。

  那么结婚以后就不一样了,一直到你退休,或者你的子女成婚。那么这个也是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一般人讲得黄金阶段的生命。

  这个时候,你要打拼,对不对,你要认真,要工作,要成功,要成就,要赚钱。要赚得到,不能赚不到。是不是这样?因此,你有竞争。就在这个时候,你会产生很多种状况。

  你说你没有造业,对不对。我成功了,把别人打败了,那不就造业嘛,你有没有给人家对你怀恨呢?“假如你不在,那就换我升官了。因为你在所以我升不上去!”那就有这种情况。所以有些业你不知道从哪里来。但是都是因为贪嗔痴发身口意。有些是你认为在这个时代这是公平竞争。不是公平竞争,你就在造业。

  那么他这里讲的,“作诸恶业无量无边”,你这个恶,也没作坏事,不是那个,不是我们道德律所定的善恶的恶。他是指你有不好的因果,就叫恶。不好的因果你这个做了你不知道,但是果报来的时候就是很不好的,这就是恶业。

  你说竞争,我的成绩就是比你高所以你下去我上来这是很正常,但是那个人呢,“你假如不来那就是我,你只不过比我多0.5分而已呀,为什么你上去?”好,这就结恶缘,恶缘就会有恶的果报,这个叫作恶业。他有多少呢?我们还真得是还没有办法去厘清。所以,他说无量无边,最主要你要把这个东西弄清楚。

  我们一般人是以道德律的标准来看,在世间法中是以道德律标准来看,从修行中是不看道德律,是看因果律。你会得什么因果,会不会有不好的果,那我们就叫恶业,是这个样子。

  那你的为人处事跟涵养,要不要走这条路。那是个人的问题。我们不主张说你一定要按照因果律来。因为因果你也看不清楚。什么因会得什么果你根本看不清楚。

  所以你还是照道德律来,还是按照世间标准来,这个是你必须要知道。当然有那个机会你可以跟真正的善知识好好地去切磋谈论这些,那可能会有一点比较明确的答案,要不然是没有的。因为你自己判断那都是自以为是。

  好,最主要是在这个世间,“以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这是也是我们在忏悔偈上面讲的。“若此恶业”,他是譬喻,有体相的话,有形有状的话,那么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个是跟你讲清楚,假如真的有这种状况,那你看你造的业有多少。

  有时候我们跟父母亲就是一个问题。跟父母亲之间的关系通常都是因果律。各位你就不知道。洋人是不讲因果律,他不管下辈子怎样,不管。但是你跟父母亲之间的关系,应该来讲,就成分来讲,百分之八十的成分都是因果律的成分,道德律的不多。你不要看孝顺,孝顺是属于因果律的部分,你不知道。孝顺好像道德律,(其实)孝顺是真理,很少人去谈这个,那么不谈也就算了,可是真理他还是同样的起作用。

  好,那么有那么大的、那么多、那么广、那你知道最主要是你的这种关键在于你所处的立场是不对的立场。不对的立场,那你所做的一切思惟都往不对的目标前进,是这样的,(所以)才有这么大的、这么多的业。

  那“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这个要以清净三业,清净三业就是没有贪嗔痴,身口意三业都很清净,没有贪嗔痴。

  同样,这个也牵扯到你的含金量。我要清净、那多少你都带有一点自以为是跟一厢情愿的想法,那不要紧。你就只要一直这样子带着疑情。“我这样对吗?我要怎么样子达到究竟。”就带这个疑情,你就会找到答案。而且,你会一直往上提升。

  因为这个东西。师父没有办法替代你,这个部分,任何人只要说他能帮你处理,都是邪教。佛法没有帮你处理的事,这个要你自己来。我跟你讲,现在流行的那个什么中阴身救度法,基本上就不对了。你自己不修行,死后人家来替你修,那我们大家都死后,等人家来替你修就好了!

  那种人台湾满街都是,看到一个广告,殡仪馆的,叫做一条龙服务,直接把你送到极乐世界去。真的吗?商品广告,那不是真的呀。那根本是在这个世间的广告嘛,你死了之后要怎么办?买一堆啰七巴索的事,反正一辈子才一次,这边委托给他做就好了,过了反正也不死第二次是吧,一条龙就一条龙了,没有死的买一个心安,自以为死的人得度,谁得度?你看在超度,我们汉传佛教不是一直超度吗?年初超度一下,年尾再超度一次。年初超度本来就度到极乐世界去了,年尾又把他度回来,明年年初再把他度过去,这不是很奇怪吗?

  但是他是文化,超度已经形成文化了,在印度没有超度这种东西。因为中国这个民族讲厚葬、讲孝顺。对往生的家属总是度一度,我想念他。想念他没什么事,反正摸也摸不到,那就超度超度,表示我孝顺。

  那也有一些人是做这种行业,你不来超度他就要失业。所以,大家都说有效很殊胜。甚至于那个香灰卷成一团,“你看看你看看,这个什么香灰舍利”。这是佛教文化部分,我们不批评。我只是跟你讲这个“不批评”。文化存在就好了。他只要不跟人家诈骗就好。怎么叫诈骗呢?《金刚经》一部多少钱,诵一部金刚经五千块。诵《地藏经》一万五,《地藏经》三卷,《金刚经》一卷,那么他怎么诵?他一次翻过去5张6张,就这么一叠翻过去,这个就诈骗…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八集 (2011年元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