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參加禅修,當然不是叫你們禅修啦,我們的禅修只要入定以後,大家都會變成…,爲什麼說會變笨了,會變笨了就表示你腦筋用太多了,早一點笨,免得再過二十年你就癡呆,你知道嗎?我們入定這是第一個功德,其他就不講了。
爲什麼你腦筋轉的太快,不能成就。在這個時候你的自性,“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那個自性被隱瞞了,被淹沒了,被你的大腦運作汙染了,自性不起作用了,所以如來是指“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那你把他顯揚出來,你是在不同的世界裏,所以怎麼樣把這個大腦識性的汙染作用給消除,而讓你的自性光明給顯現出來,如來的自性光明能夠顯現出來,那我們把這個叫做“象限轉移”。
你在現實的這種生活中,就可以轉移到那個象限去,而那個象限叫“法界象限”,你現在是在“娑婆象限”裏。不是死後才成佛嗎?死後去哪裏…,不是啦,你現在就要轉移過去。那麼普賢菩薩爲什麼這樣一再的稱歎如來殊勝功德呢?就在這個地方。
你的本性,你本來的純然的生命本質的那個部分,怎麼能夠讓他顯現出來,修行是讓他顯現出來,在普賢菩薩所在的這個境界了,他是本來就存在的,所以他能夠看的很清楚,把這個如來殊勝功德講的一清二楚,關鍵在這個地方。
所以你要學華嚴你要知道,你是法王子,現在的話來講叫太子,你是佛法中的太子,直接就到這裏來了,所以學華嚴的人是很不可思議的。你是不是學華嚴我不知道,你把他當淨土五經去學,你就學不來了,你就急著要死,趕快死到那裏去。我們這裏不是叫你死的,叫你在生活中把象限轉過去就好了。象限一轉過去你就活的燦爛,活的芬芳,活的殊勝又光明,就是你只要象限一轉移就好了。
所以,你說要修法,我們第一個就要叫你入定,你不入定還不能修,這個要求規格很高。那不像人家修了半天,也不知道修些什麼,反正我在修,就像永遠在修路,什麼時候修好,繼續修。你要真的到這裏修學,一個階段就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入定就要入定,入正定就要入正定,入不了定,你重頭來,再回來,你才會緊張,不能混日子呀!
因爲我要跟你負責任呐,你不跟我負責任我不要你。不是你選我,我要選你啊!搞了半天給我出洋相,那我怎麼給你繼續再修下去呀。不行!
所以你要留意到修行他的標的在哪裏。我們就在顯揚自性,兌現自性,把你的自性兌現出來。你要想修行標的就在這裏。因爲他已經把這個殊勝功德都跟我們講了,那你要修就是要修這個如來自性,要獲得這個如來功德,要不然我們修什麼!你想想看,先把這個標的弄清楚。
好,那要如何修呢?他這裏提出一個特別的修法,叫做“若欲成就此功德門”,這個如來勝功德這個功德門,要把這個如來給兌現出來的這個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你要不要修?我是沒講啦,我是把文章結構跟你講一下。因爲前面他講一個佛稱贊如來勝功德已經很多了,講了一卷半的經文。那你要回去看,不是問我,我沒辦法講,要講那個部分,大概要叁十個鍾頭才講的完。那我只告訴你說,現在他把他所講的部分,放大放大再放大,放大叁次,重重無盡的放大,只是這樣子而已,內容我都沒講。我只是把那個該讓你知道的標的,“什麼叫如來”的這個問題告訴你而已,那你連如來都不認識,那什麼功德講一堆都沒有用了。弄清楚,我們跟你講經交代的東西都很具體,你不要聽聽看就好了,那你就沒聽到了,這個都很具體了。
聽我講經是這樣,回家一定要寫功課,你不寫功課,不是我的弟子,你是來聽聽看。是我們的弟子,這個回去你要把他理論給整理出來,你能夠整理的話,整理兩百個帶子。你對于我要講什麼,你就會很清楚。我在講什麼你就會很清楚。你假如不整理,只是這樣聽過去,沒有用,你會很贊歎,都沒有人這樣講,只有他這樣講,就這樣子。然後有人批評一下,你就跟著罵進去了,“對呀,都沒人講,只有他講,他講哪算”,就出來了,那你就跟著跑龍套了,那這樣造業。
我是希望各位,你真的想要修學的話,這十個鍾頭就夠你學了。你不要看我一節課,一節課,我每講十五分鍾有一個重點,到這裏不止十五分鍾了,這個重點講完了。
好,“何等爲十”,應該要修這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迴向。”這個地方,他講十個,一共六十個字。
我們編了一首歌,很好唱,你要不要唱我不知道,那個要唱的話我希望大家組合一下,哪些同修願意在這邊來帶領大家,我們有歌詞有歌譜,那你回去學一學,下一次來教大家,大家一起唱。我想,聽這十句不是要唱歌而已。
這裏頭修行一共分叁段落,第一個段落,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跟忏悔業障。主要要修的是前面叁個,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在這個修學的過程裏,你要是有挫折、不順利,那你就忏悔業障。所以這個是附帶條款,第四個忏悔業障是附帶條款。
有人就以忏悔業障做主修也可以,禮敬諸佛一門主修也可以,稱贊如來一門主修也可以,廣修供養一門主修也可以。那你的個性就很鮮明。因爲要談這個部分,事實上都已經牽涉到基礎佛教的東西,那你的認知如何是一回事,我們不管。
我現在要告訴各位的是,基礎佛教的東西你自己要進修。因爲我在講華嚴,我不可能一直跟你講基礎佛教的東西,那你假如想要當經師,就義學對于中觀論派,不是那個《入中論》的那個中觀。大乘佛教的兩大派別,一個叫中觀論派,是以鸠摩羅什爲代表的這一派,龍樹菩薩傳下來的這一派,一個是大乘瑜伽行派,瑜伽行派也不是現在外面那個瑜伽,瑜伽行派是彌勒、無著、世親傳到玄奘大師,傳到我們現在這個地方的行法,這個行法是瑜伽行派。
所以從瑜伽行派來講我們叫禅師,從中觀論派來講我們叫經師,經師講義學,禅師是講禅觀。那你假如想要對經師或者義學下功夫來研究的話,那你基礎佛教的東西一定要弄清楚。那你禅觀要弄清楚地話,禅修的修行態度跟修行技術有修行步驟、次第,那你要弄清楚。
這兩方面本宗所專長,別無分號,你放心,我現在只來打廣告,沒帶商品來,商品都在自性裏頭,你要說“我來看看你旗艦店長的什麼樣”,這跟他不一樣。我只是讓你知道有這樣的行法,那你想要的話,你應該具備哪些條件,重點在這個地方。
所以這十大願王下面講的經文裏頭,你看到,這前面四個經文就很長,而且很完整。後面那個恒順衆生,跟普皆迴向,經文也長,但是呢,那經文結構次第就沒有前面這四個來的完整,你去比較那些經文結構你就知道。
經文之所以有這種區別,事實上是跟他的段落有關系。自古以來講這部經的人從來不去留意到經文結構。我們現代人發現,古代的經典你想要了解,他有兩個東西你一定要弄清楚,第一個就是語言模式,他經文文字的語言模式你要弄清楚,第二個就是他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沒弄清楚,你怎麼知道他在講什麼?這個是很重要的。
他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在二十年前我就發現了,就掌握到了,學進來以後,我發現這一路都沒有人去注意這一點,所以華嚴經的整個狀況你不了解。
一千多年來一直發生這個問題。我們祖師們他們知道,但是他是用古代的語言在表達,你要把祖師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再弄清楚,你就要弄兩套,你現在要直接從華嚴經經文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弄清楚一套就好了,你就可以寫現代、新的《華嚴經》的疏鈔或《華嚴經》的探玄記,你不一定要走古代的。
古代那個時代他這樣講是可以的,我們通了以後,我再去看他講,我知道他在講什麼。可是你要去看,你又要把賢首國師、清涼國師、李通玄長者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弄清楚,那你才能夠去解讀它,那你不必,你現在把華嚴經經文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弄清楚就好了。
就像剛才講的,這個都有語言模式,他的擴大擴大再擴大,而這個地方也是一樣,這四個是基礎,基礎修法,那你要讓他圓滿,就後面叁個,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就圓滿了。“常隨佛學”第一層擴大,這裏叫百,知道嗎?那前面到第七個叫十,不是我們講八九十的十,他是圓滿的意思。所以第八個就加一個零,就擴大了。第九“恒順衆生”,再擴大,再加一個零,就叁個零了。第十個“普皆迴向”再加一個零,就萬了,四個零了。所以他就是無限的擴大。
經文裏頭有這個意思存在,但是他不會用我現在講的語言,因爲我現在的語言是現代的語言,那古代的語言有他語言的表達方式,是古代語言的模式。那我們現在的語言模式是講什麼,那你要了解到。
所以經文,你看第一大願講:“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不是無有窮盡嗎?講到“萬”就無有窮盡了。
所以,他在每一個大願裏,都有這種無有窮盡的語意存在,所以他的這個十個大願的結構就把這個語意完全表達出來了,那我們沒看到。我爲什麼看到?因爲我很留意他的經文的表達方式,我很留意,他爲什麼這個地方用這種話來講?一定有他的道理。
在古代,像實叉難陀他的成就,那可非凡人呐,他是禅觀成大成就,又是經師義學大成就的人,然後中印兩方面的文化很清楚,所以他懂得如何去表達這個東西。而我們現在完全用西方的大腦思維,你就完全不了解,所以你想要了解這種經文,你必須重新來過。所以你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要懂得,你才有辦法解讀。
這個一共分叁段,第一段是事的根本要修的部分,第二段是五六七是圓滿他,就好像我們房子蓋好了,你要進來住,需要內部裝潢,內部裝潢完以後,你需要把家具搬進來。那你就逐漸擴…
《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二集 (2011年元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