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講肯定沒有。地藏菩薩發那麼多的大願,他也不會說“我此地藏殊勝行”,沒有。那普賢爲什麼講這種話?
四大菩薩(中)普賢爲什麼叫第一?文殊,觀音,地藏還有彌勒,還有很多,那普賢爲什麼(這樣講)?其實普賢殊勝行,普賢行願,普賢大願,沒有說觀音大願,也沒有說地藏大願,只有大願地藏,而地藏只有一個願。這裏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他也很明白,但是所有的佛教徒,包括佛教界學者、專家,這一點都沒有注意到。
在大乘佛教的經典裏分叁大類,一個叫文殊類經典,各位假如有研究佛學的話大概就知道,文殊類經典就是講般若、空性的經典,叫唯智,不是唯識,唯識的經典是彌勒的經典。觀音類的經典就是大悲救苦救難的經典。第叁類就是普賢類經典,你知道普賢類經典跟他們有什麼不同嗎?你要弄清楚,普賢類經典跟他們是完全不一樣。普賢類經典裏頭有很多普賢符號,就是普賢智、普賢身、普賢行、普賢慧、普賢意、普賢口、普賢行等等、普賢無盡大海、普賢殊勝行等等,他普賢符號相當多。只有普賢菩薩有普賢符號。我簡單的統計了一下,大概叁十幾個。
那很多研究學者都說,《華嚴經》的普賢類經典是到後面才出現,我跟你講完全錯誤。從第一品經就有普賢符號,第一品經第一卷經文的第一開始的第一大段裏頭就有普賢符號,普賢就出現了。那你知道爲什麼嗎?爲什麼所有的經典都不會標榜什麼觀音、地藏、彌勒那些,那只有普賢類的經典會標榜普賢?普賢身、普賢意、普賢智、普賢慧、普賢行、普賢願、還有普賢境界,爲什麼?這裏頭就牽涉到爲什麼普賢菩薩是四大菩薩的第一位。普賢菩薩是佛陀的長子,這是爲什麼?
要學著覺醒、學著明白、學著覺悟、這些基本的你要具備。簡單的跟各位定義一下,“普”叫周遍法界,到處都存在,叫“普”;“賢”呢,叫位領極虛,極虛就最高了,最高就是佛,佛下來就是普賢,所以叫普賢,他位領極虛。
用中國傳統的話來講,無極是極虛,無極,無形無相。普賢呢剛好是無極而太極的太極,所以他又叫原始佛,或者叫做本初佛。其他菩薩不叫原始佛,不叫本初佛。佛從無形到有形的一個最初的形象,叫做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地位是完全不一樣的,跟其他菩薩不一樣。
那這裏頭也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華嚴經》思想跟其他經典的思想不一樣。我們把其他經典的思想統歸爲“法華會”,法華是佛陀講經最後階段講的,層次跟境界最高的。他的這一會思想是我們裟婆世界的典型代表,所以裟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法應該叫做“法華法”,法華的法。
他從鹿野苑初轉*輪一直到涅槃,在這個階段裏,都是講法華會,所以這顆摩尼珠叫法華珠。那麼每一個佛就像這樣一會、一會。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會;將來彌勒菩薩來成佛,龍華叁會,那就是過去未來佛;東方藥師佛有藥師會;那你在學密宗的有五方佛,五方佛會;阿閦佛會;寶生佛會;無量壽佛會;還是不空成就如來會;那各有一會。這每一會就像一個摩尼寶珠,那你要把這個摩尼寶珠、這個佛法的精華掌握到,就得到那個摩尼寶珠了。
這是每一個佛所在的地方都不一樣的,這個叫做圓滿報身盧舍那佛。所以每一個佛住世,所轉的*輪,所成就的衆生,那種菩薩事業功德無量無邊,都是“圓滿報身佛”。所以你所看到的一切佛都是圓滿報身佛的示現。每示現一次就出現一顆摩尼珠。每一個珠跟另外一個珠不見得有直接關系,就好像每個國家都有他的身份證,那你要拿到身份證。
華嚴剛好相反,華嚴是把所有的這些國家,這些摩尼珠全部濃縮在一起,這個境界叫做“因陀羅網境界”,也就是每一個摩尼珠都在華嚴會裏頭。換句話說,你只要拿了華嚴會的passport(護照),那宇宙各個佛國度你都可以去,沒有障礙,因爲都在他的範圍裏。
這個就是華嚴不可思議的地方。你說他哪裏叫做“一乘不共別圓”?“不共別圓”就在這裏不共別圓。法華經是“一乘共同圓”,因爲在這個世界裏,大乘、小乘、中乘都回到他這裏來,所以他叫“一乘教”。但他這顆摩尼珠涵攝一切,是這個世間的一切,這個佛國土的一切,其他佛國土的,他可以,要發passport你可以去,你要去極樂世界,簽證以後可以去。
但是,華嚴就不一樣。所有的都在因陀羅網裏,因陀羅網就把這個法界中所有的佛國土通通包攝進來,這就是他不同的地方。爲什麼他會有這個不同,因爲他是以普賢菩薩爲本尊。毗盧遮那佛是無形的,我們現在哲學上講叫形而上的,他不是形而下的。形而上的本尊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無形無相無所不在。那這一個無形無相無所不在,要變成有形有相,第一個就是普賢菩薩,所以他又叫普賢王如來,又叫本初佛,又叫原始佛,就是指這個意思。
那你對普賢菩薩不了解,對普賢符號不了解,對普賢在法界中的地位不了解,那這個十大願王,你就當然不知道。
那麼就文字上,就你所知道的,從文字上來解釋它,那這叫世間法,也不能說錯,馬馬虎虎(算對),反正你不會教人家做壞事就對了。但是,與真理相去甚遠,這種情況我們叫做佛教文化。那你要學佛教文化,大概學到這裏就可以畢業了。但是要學佛教真理,那還沒有開始,連報名資格都沒。你要留意到,講佛教真理跟講佛教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各位,你是要佛教文化還是要佛教真理?所以學佛教文化的人你會發現,越學越煩惱,是非叢生。追求佛陀真理的人,不會有煩惱。因爲佛陀要給我們的法叫無憂之法,沒有憂愁,他在無憂樹下生的,就表達他的法是無憂之法,沒煩惱的。
所以,證四果的人叫無漏果,六神通當中五通仙人是外道,要證得無漏通才叫佛門的阿羅漢。那以印度來講,只要你證得某一通的話,那就可以叫阿羅漢,或者叫穆尼吉(??)或者叫布魯呗(??)巴布劑(??),這個很多,印度聖人名稱很多。什麼阿阇梨(??),斯瓦瑞(??)這個都是。他只要有一個通就可以了。可是我們佛法不同。佛法要通,你千通萬通,只要無漏不通,就叫一竅不通,就不能證阿羅漢果。
所以,我們從行法上,上一次跟各位講,行法的那個過程,中間爲什麼要轉彎?橫出叁界,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就是這個原因。
一定要把佛法的真理講清楚。那你要到這裏來,來學佛陀的真理,你要以世間的標准、佛教文化的標准來講是非的話,只有你自己增加挫折跟增加痛苦。怎麼學佛會越學越痛苦,越學越難過?
我們一直跟你講說,學佛,學了佛,你的生命是非常燦爛的,你的生命是非常芬芳的,非常光明的,那你說,我講的好像很好聽。你怎麼樣讓他燦爛?怎麼樣讓他光明、讓他芬芳?那是你的生命,你自己可以感受得到。
所以我跟各位講,你要到這裏來,你一定要參加華藏工程,叁到五個人一組,每個禮拜一次,這一次當中大概講叁到五次,每次每個人叁到五分鍾,這樣就好了,這是原則,技術性原則。他的真正精神的層面就是培養你“聆聽、欣賞、接納”的六字真言。那這樣的話,你在家裏推動,肯定不會有家庭是非糾紛,因爲大家都能聆聽。
爲什麼要叁到五分鍾呢?任何人輪流講叁到五分鍾,不批評,你要學習聆聽欣賞,然後接納對方的意見。叁到五分鍾是讓一個人訓練表達他的意見,能夠重點表達出來,但不要只講答案,“我要、我不要”,那就不要叁分鍾了,只要兩秒鍾就夠了。要講出“我爲什麼要”的理由、原因先講,講完才講“所以我要”。要去訓練表達。
現在你看家庭發生最大的問題就是這樣,父母跟子女之間的吵架都吵這個,一個要,一個不要,要講不出爲什麼要,不要講不出爲什麼不要。所以父母和子女就斷了橋,連不起來。你一定要去訓練這個,“聆聽、欣賞、接納”。那麼叁到五分鍾當中,就把你要講的重點講出來。
那剛開始,假如家裏已經吵得要死了,現在剛開始,大概要叁個月的時間,每個禮拜坐在那裏,大家都哼哼,因爲我不想跟你講了,因爲跟你講就要吵架。那你一定要耐著性子,兩個鍾頭到兩個半鍾頭。而在這個期間,一定要在場。所以電話要關掉、所有電話關掉、座機也要拿掉、不能看電視、人家在講話你不能夠說我去廁所,去廁所就沒聽到了,哪有聆聽?
要專心的聽才叫聆聽,聽完對方的還不能馬上反駁,因爲他有很多理由講不清楚,這理由裏面還有理由,你要給他一直講。你假如每個禮拜這樣進行,叁個月以後,肯定家裏會一團和氣,不會吵架;半年後,家人會很想自己家人在一起,不要跟別人在一起,因爲跟別人在一起都是皮笑肉不笑,都逃避家裏才跑出去的嘛,人生真正幸福的窩是在家裏。你一定要在家裏訓練。
這個是學佛,你要讓你的生命芬芳燦爛從這裏開始——家庭華藏工程。那你家庭化藏工程要推動之前,先跟同修們參加華藏工程,你先試著,(把)運作的模式弄好,絕對禁止一人獨霸,一人獨霸絕對出是非。那家庭華藏工程大家坐在一起,爸爸最高興:“好,現在開始我跟你們講…”,講了叁個鍾頭,“太晚了,大家都很累,去睡覺!”,這叫什麼華藏工程,這叫暴君工程。媽媽很強悍的話也是一樣,爸爸是怕老婆俱樂部裏頭的會員,那媽媽河東獅吼,吼完了以後“早點睡!明天早點起來!”那誰都不能講話,不行。
要講叁到五分鍾。假如怕暴君會不聽話的話,你就弄一個鬧鍾,把他壓下去,直到他停止。換任何人都一樣,公平。充分的訓練你語言的表達能力,尤其是小孩子在家裏都是弱者,你要讓他充分表達,他能夠表達,他的壓抑扭曲的部分就釋放出來,那你要能夠聆聽欣賞又接納的話,孩子就找到家了。不然你把孩子生下來是生下來,好像養在房子裏、屋子裏,其實他是棄兒,他是孤兒,你要聆聽他的心聲。
一個佛教徒對自己的子女都不能聆聽心聲,不叫佛教徒,那是假的。很多人回…
《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一集 (2011年元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