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十二、九十一個成功率的時候,我就會成功了。我就發現,每十次會有一次成功,那我就改爲拒絕一次九分之一、再拒絕一次八分之一,拒絕了八次,那我就剩下二分之一。你就會越來越接近了。然後再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平均六次就成功一次了,那我今天要出門就六分之一的成功概率。你自己在進步你就看得到了,到後來我發現我二分之一的成功概率,今天我只要拜訪二個,一定有一個成功。所以每天早上起床都很高興,我今天只要物色兩個目標,尋找二個獵物,總有一個會被我砍下來,那就是功夫。

  現在我們在訓練也是一樣,你自己要這樣訓練,我跟妄想在搏鬥的時候,失敗是必然的。一次失敗,那我就提高一次的百分比,那看你要假設幾次。假設十次會有一次成功的話,那你就試(試)這一坐,我要跟妄想搏鬥十次,他把我的心搶走了,我就要跟他要回來,好,一次失敗不要緊,我把心境調整一下,再入定、再開始數,又被抓走,我再跟他搏鬥一番,再失敗不要緊、再一次,一坐之間、一支香之間,自己就要這樣去克服它去奮鬥,你自己跟那個境界搏鬥的時候,遍體鱗傷無所謂,常常一支香下來,就像那個剛剛被貓咬的亂七八糟的一個老鼠一樣,夾著尾巴在那邊喘氣,實在完了,我這麼沒用。這是必然的。

  幾次以後,你就抓到那個訣竅,這個訣竅沒有辦法教你。就是那個訣竅,就我跟你來講,我講起來很輕松,那你來聽的話,也很好玩,換你下去的時候,你就好像掉到海裏去一樣,抓不到邊。你要知道,那個訣竅是我以前跟你一樣茫茫然中去摸索出來的,那你必然你也要從茫茫然裏面去摸索出來,那你不摸索不行。

  我能夠告訴各位,是把我的這種經驗這樣告訴你,那你要學,是跟著這種情況,自己從這茫茫然的當中,去摸索出自己的門徑,只有這樣子。你說,你給我,我就照你這樣(去做),(那)不可能。因爲這是一個很抽象的,就算我給你一個法寶,他也不像這個東西說,我給你你接過去,他不那麼具體,我只是給你那樣的一種狀況描述,然後你自己要設法投入那個狀況裏頭,你才能夠去感受,你知道嗎?

  我跟你舉一個很實在的例子你看看,人家跳進水中,這樣遊的很自在,你看他在空中這樣翻,(那)你去翻翻看,你看他在翻的姿勢很美,你去翻翻看,你頭不要撞到那個板子就好。人家在水裏很自在這樣遊,你下水看看,你不要喊救命就好了。看別人在做很簡單,輪到你自己,不要說你去跳起來像什麼樣子,給你上那個架子要跳,你就看得頭都昏了眼都花了,你還表現什麼姿勢?臨場感你沒有?

  所以,我們首先就要進入那種狀況,你坐下來,提起正念,然後你馬上就糊了,迷糊了。下來以後,怎麼會這樣,師父啊?你講的那麼美,我看怎麼進到裏面去都沒有?好,那才能夠講進入狀況,才能夠講再下一步要怎麼做。你根本都沒到,就像跳水一樣,我上去了,看人家很好,在那邊姿勢表演的很好,你到那邊去眼花缭亂頭昏腦脹,然後兩腳發軟,連站都站不起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原來這個叫懼高症。還自己一直以爲沒有懼高症,你必須把那個境界拉過來,讓那種現象産生。好,這個時候告訴你,你別想姿勢多美,先克服你的懼高症。有些人沒有懼高症,他到那邊就是這個樣子,他不怕是不怕,可是不敢動。

  很多同修喜歡演講,上臺他不怕,(也)有些人上臺就怕了。你去看看,有些人上臺不怕,一上來他不敢講,一開口就結結巴巴語無倫次,那好,你就要從這裏訓練。有的是不敢上臺,那你要訓練他怎麼上臺。有的一上臺,不講話就沒事,一講話就出事,好,那你要從這邊訓練。所以每一個人的狀況不同,訓練的重點也不一樣。

  今天我們看看,我們進入這個法門的訓練裏頭,你那個臨場感要現前,現前以後,你遇到什麼困難,那我們再從那裏下手。現在整套的統統交給各位了,你要拿這個開始去教人家、用講的教人家絕對沒問題。這一套拿出去已經超越很多了,已經超越很多地方了。什麼靜坐中心、什麼禅修中心,我告訴你,你拿這一套去賣,都還可以賣專利。但是你實際經驗沒有的話,你一坐下去,問題就來了。

  我們看所有禅修中心,會出問題出在哪裏?在于他在討論的時候或者有問題提出來的時候,沒有辦法落實到數息上面去。所有的討論,幾乎我敢肯定,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所討論的都是心被妄想牽走以後的那個妄想對不對,都在討論那個東西,你沒有辦法討論,心在這個數息上面的狀況,你要注意。

  所以我跟各位講說,你在外面學禅的話這個問題很多。好多老參禅修很久了,他來開口,你看他一開口就錯了。他只是修養很好、他不作怪、人格很完美,這樣而已。真正禅修的功夫跟重點沒有,你記得這個原則。

  一個行者尤其是參禅者、禅行者,古代叫做禅和子。開口閉口就在這個主題上。假如從大乘禅的立場來講,也一樣。他把心安住在那個正念上,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境,或者念佛是誰、或者拖死屍是誰,或者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都無所謂。你安住在那裏。不管你是無字公案也好、即心即佛也好、非心非佛也好,都無所謂。那麼你開口閉口,是不是都在這個主題上,你現在可以看到,絕大部分的開口閉口都市心被妄想牽走的那個上面。然後又要求證說:這個對不對?統統錯。你要把心安住在你的主題上面,你的主題到底是什麼?

  我們跟你講說,把心安住在這個主題上,意思是要你從這裏深入,不是說否認別的存在。也不是不給你修什麼法,不是。因爲你現在這一法不能夠成就,當你這一法成就以後,你才能夠肯定法門無量哲願學。當你這個一法,不管哪一法,你在任何道場,跟任何善知識學都一樣,那一法先把它成就,先把它成就。成就了以後,那麼你要修學什麼都可以。

  因爲,其他法門還是運用這個方法去運用的。像你會煮飯、會做菜,好了,你是怎麼作菜的?你是每一套都會,沒有錯。每一道菜你都會作。但是你要知道,要作每一道菜,他都有一個共同的方法。你去留意看看,煎煮炒炸都一樣,菜來了,你要先把它整理一番,然後要怎麼下鍋,鍋子要怎麼料理。這些柴米油鹽醬醋,你要怎麼樣子配備,這個才是真的方法,才是真的方法。然後運用之妙,就看你自己了。每一道菜、每一個材料,他都可以做各種的做法。各種的做法方法雖然有不同,大概也是這些在變化。所以,基本上,你要把那個方法學到。不同的菜,那只是媒介,材料而已。

  同樣的,我們在用功的時候,那個方法有了,到底你是參這個還是參那個,你學大乘、學小乘,學密法或者學淨土,都一樣。因爲方法是同一個,其他都是媒介不同,只是媒介不同而已。

  我們要能夠掌握這個重點。假如我們這個媒介你沒有辦法控製住,你一直被媒介迷惑掉的話,那就完了。所以說有沒有法。法其實只有一個,其它都是媒介。我們現在世間人剛好相反,要有很多媒介才叫做法。不是要那麼多媒介,那媒介再多都沒有用,假如你沒有真正的法,媒介都是空殼子、空殼子,不是真正的。

  大家要留意。那個方法有沒有掌握到,我告訴各位,自己測驗的一個方法,你現在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你不知道,你自己去考驗看看,當你討論的東西會使你産生很疲倦的感覺,那我告訴你,你那個討論的絕對錯。不是正法,(如果)你在討論的是正法,我告訴你,討論完了,精神很好,不會疲倦,那就對了。你自己可以從這個地方慢慢去體會。

  今天在討論這個體會,這是正法,我也是在討論正法沒有錯,怎麼那麼疲倦呢?那麼,你討論的正法是媒介,絕對不是真實的內容,你去留意這一點。

  那麼,今天在討論我覺得也沒有什麼用心,那就是那一套而已,可是討論完精神很好,那你的那一套,那就是正法。你自己慢慢的這樣去勘定。

  你自己剛開始不知道。爲什麼我們跟你講說:真的修行,身體會有很奇妙的變化。你假如不是真的修行,那沒辦法。那多少人來問,這個師父癌症還不死,拖那麼久不死很厲害,叁十幾歲的時候,看他像五十幾,現在五十幾看他像叁十幾,他不知道什麼功夫、什麼法門,我們來請教他。你來請教的都莫名其妙。因爲我跟你講真的,你真的體會不到。真正的那個部分你體會不到。

  因爲正法的東西,一定是在那個地方。而那個東西,我們這樣講那麼清楚,你自己去抓抓看,你要能夠抓得到,所以我們在談的,你不要看說,他這樣到處亂講,亂講在講正法是什麼,那是你掌握不到。因爲你用你的意識形態框在某一個地方,一直以爲你那個才是,所以你就越學越老,你要能夠抓住那個重點:正法是什麼?什麼都可以講,什麼東西都可以導到正法來,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那個生命能量一直像湧泉一樣的冒出來,不會枯竭。因爲,你不能掌握住這個重點,所以,你的水流、生命能量就一直消耗掉,因爲消耗掉,所以你會覺得很疲倦、錯誤,所以你要懂得這個方法、懂得這個方法。

  我們一開始就跟各位講,置心一處、使心不亂是一個法門,這個若心他緣,攝之令返,是另外一個法門,是兩個法門。而這兩個法門要相輔相成,你爲什麼要把這個向外攀緣的心再攝回來呢

  攝回來安住哪裏,還是置心一處。那你也只有置心一處才知道心攀緣,所以,這兩個法門是相互的。

  所以基本上我們是教你置心一處使心不亂這個法,可是心會受到外界影響而跑掉。那你怎麼樣把他攝回來,變成兩個法門。講是兩個法門,那運用起來是同一個、同一個,懂得這樣運用的話,那你修行就很快。那大家從這個地方慢慢的衡量一下。我們現在用功的時候,你有沒有用上去,還是說有、有、有、有,我已經很用功了。這個是不一樣的情況。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文裏面這個結論跟我們講些什麼,禅修的重點,在置心一處、使心不亂,若行者禅定功夫已經成功,則無心亂之象,因爲,到了色界就沒有妄想心了…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